【前山報第八期】家被塑縛了?!海洋不可承受之重《大海的塑囚》特展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2019/008《前山報》

◎黃飛霖

地球危機從氣候變遷到物種滅絕,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正在且持續面臨著人類過度使用的壓力,人造物的快速生產促進了生活的便利,卻也改變了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raw-image
展覽透過科學與藝術角度剖析海廢問題

展覽透過科學與藝術角度剖析海廢問題

海洋廢棄物污染嚴重,聯合國世界海洋會議更指出「每分鐘都有幾乎一噸的垃圾被倒進海洋,如果人類不採取行動,2050年海洋裡的塑膠會比魚還多。」這樣的呼籲自2016年起幾乎是老生常談,但近年來海洋生物誤食塑膠或遭纏結致死的新聞畫面卻逐漸形成常態,「減塑」你真的開始行動了嗎?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特別選在世界地球日前,引自瑞士蘇黎世設計博物館(Museum für Gestaltung Zürich)的《大海的塑囚》”Out to Sea? The Plastic Garbage Project”特展,透過科學與藝術角度一一剖析全球海廢問題,並邀請大眾在細看海洋垃圾污染演變的同時,檢視自身的生活習慣,以期突破海廢污染之困境。

《大海的塑囚》特展自瑞士飄洋渡海而來,已陸續至法國、義大利、德國、丹麥、……等31個國家及地區展出,展覽的主軸和展品中的海洋廢棄物是由各個海洋(尤其是夏威夷海洋)的塑膠漂浮物組成,展覽主要訴說著海洋廢棄物問題的背景,及其對海洋、動物和人類的致命影響;也介紹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塑膠,更詳實地闡述了其用途、健康危害、微型塑膠或生質塑膠等問題;同時展覽更指出要解決塑膠危機的方案,即是再生、減少、再利用和回收,更重要的是鼓勵參觀者能即刻採取行動!

開幕行動劇中的候鳥因海廢垃圾瀕臨生命危機

開幕行動劇中的候鳥因海廢垃圾瀕臨生命危機

其中在展覽中央走道映入眼簾的巨型海廢裝置,即是由大西洋及太平洋打撈上岸!更令人驚訝的是,佔滿走道,光卸貨、傾倒在走廊就需要耗費兩日的垃圾,竟然是現實中每十秒人類向海洋排放的塑膠量。這樣的反差,在展覽中不斷出現,如「未來考古學」展品,即告訴參觀者,不易腐壞的塑膠製品在未來就像青銅器等將在海灘、海洋中不斷出現並代表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或許未來的人們因此稱呼21世紀為「塑膠時代」也不一定。

特展中延伸台灣展區「海呀!我的家」,營造台灣在2050年被塑膠製品包覆與侵蝕的情境,展區中打造玄關、客廳、遊戲間、浴室、餐廳以及書房等空間,真實呈現塑膠充斥我們生活的樣貌,其中客廳餐桌上的臺灣小吃以及披薩等,都是由打撈自臺灣東部海岸、墾丁海邊的海洋廢棄物打造而成,看似美味的刈包、小籠包、芒果冰,皆由塑膠及保麗龍等不易腐壞的一次性廢棄物製作而成,你敢吃嗎?

透過居家連結廢棄物和生活之間的關係

透過居家連結廢棄物和生活之間的關係

臺灣是一座海島國家,身為海洋子民的我們,更不可能自外於海洋污染的問題,移展策劃人蘇珮婷小姐表示,數位時代、快速消費、虛擬社群使生活變得多彩多姿,卻也造成了海洋的災難,除了引進瑞士展以外更策展臺灣展區「海呀!我的家」,透過家中起居空間的規劃,連結廢棄物和生活之間的關係,反思我們取之於自然而又回歸於自然的是什麼呢?


由展覽中呈現的海廢垃圾與日常生活、塑膠相關科學研究,帶領觀眾重新檢視也正視生活中的塑膠濫用問題,並能從己身做起落實減塑甚至不塑的行動。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前山報
17會員
82內容數
前山報創刊於2015年的秋天,我們聚焦於士林、陽明山前山區域的藝文生態,企求呈現繽紛多采的人間故事。歡迎朋友們來到林語堂故居、大稻埕舒喜巷,一同享受閱讀裡的美好時光。
前山報的其他內容
2025/03/07
關於臺北城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似是對老情人的絮語,說不完的情話與詩篇,只好透過走訪紀實來完滿。 回到城中,過已一百多天,卻依然每天興致勃勃的觀賞、尋找——那些曾幾何時未曾留意的小事,來不及回望的街口,對照記憶的深度,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影像。城隍廟與詩人周夢蝶,中華商場的起落
Thumbnail
2025/03/07
關於臺北城想寫的東西太多了,似是對老情人的絮語,說不完的情話與詩篇,只好透過走訪紀實來完滿。 回到城中,過已一百多天,卻依然每天興致勃勃的觀賞、尋找——那些曾幾何時未曾留意的小事,來不及回望的街口,對照記憶的深度,拼湊出這座城市的影像。城隍廟與詩人周夢蝶,中華商場的起落
Thumbnail
2024/12/31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Thumbnail
2024/12/31
本文以臺北城門為主題,追憶作者童年在臺北城生活的點滴,並穿插臺北城歷史、城門變遷、周邊景點(博物館、文化景觀、老店)等資訊,情懷濃厚,兼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Thumbnail
2024/12/03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
Thumbnail
2024/12/03
泉源里位於臺北市北投區,是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社區,曾稱「十八份庄」。隨著年齡老化與人口外移的問題,泉源里透過農村再生計畫,不僅保存了當地文化,發展當地特色,還吸引了年輕人返鄉服務,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社區的定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第一節 一、看封面想一想: 主角是誰?在什麼地方?發生什麼事? 二、看圖說故事。 三、討論     1. 塑膠怎麼來的?     2. 這些東西怎麼到海裡?     3. 什麼是生物降解?     4. 塑膠對生物造成什麼影響?     4. 我們現在可以做什麼? 四、介紹綠生活理
Thumbnail
第一節 一、看封面想一想: 主角是誰?在什麼地方?發生什麼事? 二、看圖說故事。 三、討論     1. 塑膠怎麼來的?     2. 這些東西怎麼到海裡?     3. 什麼是生物降解?     4. 塑膠對生物造成什麼影響?     4. 我們現在可以做什麼? 四、介紹綠生活理
Thumbnail
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塑戰速決」,旨在喚起人們正視塑料垃圾所帶來的危機。
Thumbnail
今年世界環境日的主題是「塑戰速決」,旨在喚起人們正視塑料垃圾所帶來的危機。
Thumbnail
|引言:從海洋到餐桌,別當摧毀地球的加害者 一次性塑膠用品已成為全球環境面臨的重大威脅之一。據估計,全球每年使用和製造的塑料量已經高達4億噸,其中約有50%用於生產一次性塑膠產品。而這些產品的使用壽命極短,一般只有幾分鐘甚至幾秒鐘。
Thumbnail
|引言:從海洋到餐桌,別當摧毀地球的加害者 一次性塑膠用品已成為全球環境面臨的重大威脅之一。據估計,全球每年使用和製造的塑料量已經高達4億噸,其中約有50%用於生產一次性塑膠產品。而這些產品的使用壽命極短,一般只有幾分鐘甚至幾秒鐘。
Thumbnail
地球危機從氣候變遷到物種滅絕,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正在且持續面臨著人類過度使用的壓力,人造物的快速生產促進了生活的便利,卻也改變了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Thumbnail
地球危機從氣候變遷到物種滅絕,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正在且持續面臨著人類過度使用的壓力,人造物的快速生產促進了生活的便利,卻也改變了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Thumbnail
台灣自 5 月 15 日新冠疫情加重,各地方政府均加強規定公共場所戴上口罩等更嚴謹的防疫措施。然而在大家嚴實戴口罩保護自己的同時,口罩的替換速度增加,使得廢棄口罩回收的問題又再次浮上檯面,因為原應作為保護人類的口罩,現在成為全球塑膠污染的一大來源之一。 全球去年丟棄有 15 億片口罩流入海!廢棄口
Thumbnail
台灣自 5 月 15 日新冠疫情加重,各地方政府均加強規定公共場所戴上口罩等更嚴謹的防疫措施。然而在大家嚴實戴口罩保護自己的同時,口罩的替換速度增加,使得廢棄口罩回收的問題又再次浮上檯面,因為原應作為保護人類的口罩,現在成為全球塑膠污染的一大來源之一。 全球去年丟棄有 15 億片口罩流入海!廢棄口
Thumbnail
幾年前,海洋生物學家於YouTube公布在哥斯大黎加發現一隻海龜鼻孔誤入長達10公分塑膠吸管影片,引發了熱議。保育人員為拔出吸管,海龜痛苦的哀嚎聲與滲血畫面、令人不忍卒睹,終於迫使人類即刻正視海洋塑膠迫害生物的問題。 國際政府紛紛擴大原本的限塑內容,陸續實施禁用塑膠吸管的政令,塑膠吸管產業幾乎一夕之
Thumbnail
幾年前,海洋生物學家於YouTube公布在哥斯大黎加發現一隻海龜鼻孔誤入長達10公分塑膠吸管影片,引發了熱議。保育人員為拔出吸管,海龜痛苦的哀嚎聲與滲血畫面、令人不忍卒睹,終於迫使人類即刻正視海洋塑膠迫害生物的問題。 國際政府紛紛擴大原本的限塑內容,陸續實施禁用塑膠吸管的政令,塑膠吸管產業幾乎一夕之
Thumbnail
最近這幾年全世界民眾最關注的議題,除了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之外,就是海洋廢棄物與塑膠微粒的影響。  最開始大概是前些年在網路上的幾張令人觸目驚心的照片與影片,不管是海上的大鳥信天翁因為肚子塞滿塑膠袋而餓死,或者是海龜鼻子裡的吸管,我們知道海洋裡的塑膠垃圾造成海洋生物死亡的災難在全世界不斷地發生。  
Thumbnail
最近這幾年全世界民眾最關注的議題,除了暖化造成的氣候變遷之外,就是海洋廢棄物與塑膠微粒的影響。  最開始大概是前些年在網路上的幾張令人觸目驚心的照片與影片,不管是海上的大鳥信天翁因為肚子塞滿塑膠袋而餓死,或者是海龜鼻子裡的吸管,我們知道海洋裡的塑膠垃圾造成海洋生物死亡的災難在全世界不斷地發生。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廢棄物、廚餘與工業化學排放物 我們的日常活動會製造許多垃圾,不論是我們購買的食品包裝、購買的商品、廢棄物等等的。亦或是食物(廚餘),小至我們吃不完的、壞掉的、不要的,大至餐廳、大型銷售通路如商場與便利商店沒有銷售完、淘汰的。當然還有工業社會中化工方面的廢棄物,工廠所排放的
Thumbnail
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廢棄物、廚餘與工業化學排放物 我們的日常活動會製造許多垃圾,不論是我們購買的食品包裝、購買的商品、廢棄物等等的。亦或是食物(廚餘),小至我們吃不完的、壞掉的、不要的,大至餐廳、大型銷售通路如商場與便利商店沒有銷售完、淘汰的。當然還有工業社會中化工方面的廢棄物,工廠所排放的
Thumbnail
看過那段影片嗎?一隻可憐的海龜鼻子裡卡進一根塑膠吸管。替代塑膠吸管的議題,最近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環保意識的提高,以及因應政府政策對塑膠使用的限制,市場開始尋求環保替代品。
Thumbnail
看過那段影片嗎?一隻可憐的海龜鼻子裡卡進一根塑膠吸管。替代塑膠吸管的議題,最近在台灣吵得沸沸揚揚。環保意識的提高,以及因應政府政策對塑膠使用的限制,市場開始尋求環保替代品。
Thumbnail
為害最大的塑膠垃圾除了塑膠袋之外,就是吸管。YouTube上有一段8分鐘的影片,已有一千多萬人看過,相信你也看過了。這是在哥斯大黎加外海的船上,一名生物學家嘗試用萬用瑞士刀上的鉗子,將海龜鼻孔中卡住的塑膠吸管拿出來。海龜痛苦地扭動,最後總算取出一根10公分長的吸管。
Thumbnail
為害最大的塑膠垃圾除了塑膠袋之外,就是吸管。YouTube上有一段8分鐘的影片,已有一千多萬人看過,相信你也看過了。這是在哥斯大黎加外海的船上,一名生物學家嘗試用萬用瑞士刀上的鉗子,將海龜鼻孔中卡住的塑膠吸管拿出來。海龜痛苦地扭動,最後總算取出一根10公分長的吸管。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