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山報第八期】家被塑縛了?!海洋不可承受之重《大海的塑囚》特展

2022/05/08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2019/008《前山報》
◎黃飛霖
地球危機從氣候變遷到物種滅絕,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正在且持續面臨著人類過度使用的壓力,人造物的快速生產促進了生活的便利,卻也改變了人類與自然環境的關係。
展覽透過科學與藝術角度剖析海廢問題
海洋廢棄物污染嚴重,聯合國世界海洋會議更指出「每分鐘都有幾乎一噸的垃圾被倒進海洋,如果人類不採取行動,2050年海洋裡的塑膠會比魚還多。」這樣的呼籲自2016年起幾乎是老生常談,但近年來海洋生物誤食塑膠或遭纏結致死的新聞畫面卻逐漸形成常態,「減塑」你真的開始行動了嗎?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特別選在世界地球日前,引自瑞士蘇黎世設計博物館(Museum für Gestaltung Zürich)的《大海的塑囚》”Out to Sea? The Plastic Garbage Project”特展,透過科學與藝術角度一一剖析全球海廢問題,並邀請大眾在細看海洋垃圾污染演變的同時,檢視自身的生活習慣,以期突破海廢污染之困境。
《大海的塑囚》特展自瑞士飄洋渡海而來,已陸續至法國、義大利、德國、丹麥、……等31個國家及地區展出,展覽的主軸和展品中的海洋廢棄物是由各個海洋(尤其是夏威夷海洋)的塑膠漂浮物組成,展覽主要訴說著海洋廢棄物問題的背景,及其對海洋、動物和人類的致命影響;也介紹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塑膠,更詳實地闡述了其用途、健康危害、微型塑膠或生質塑膠等問題;同時展覽更指出要解決塑膠危機的方案,即是再生、減少、再利用和回收,更重要的是鼓勵參觀者能即刻採取行動!
開幕行動劇中的候鳥因海廢垃圾瀕臨生命危機
其中在展覽中央走道映入眼簾的巨型海廢裝置,即是由大西洋及太平洋打撈上岸!更令人驚訝的是,佔滿走道,光卸貨、傾倒在走廊就需要耗費兩日的垃圾,竟然是現實中每十秒人類向海洋排放的塑膠量。這樣的反差,在展覽中不斷出現,如「未來考古學」展品,即告訴參觀者,不易腐壞的塑膠製品在未來就像青銅器等將在海灘、海洋中不斷出現並代表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文明,或許未來的人們因此稱呼21世紀為「塑膠時代」也不一定。
特展中延伸台灣展區「海呀!我的家」,營造台灣在2050年被塑膠製品包覆與侵蝕的情境,展區中打造玄關、客廳、遊戲間、浴室、餐廳以及書房等空間,真實呈現塑膠充斥我們生活的樣貌,其中客廳餐桌上的臺灣小吃以及披薩等,都是由打撈自臺灣東部海岸、墾丁海邊的海洋廢棄物打造而成,看似美味的刈包、小籠包、芒果冰,皆由塑膠及保麗龍等不易腐壞的一次性廢棄物製作而成,你敢吃嗎?
透過居家連結廢棄物和生活之間的關係
臺灣是一座海島國家,身為海洋子民的我們,更不可能自外於海洋污染的問題,移展策劃人蘇珮婷小姐表示,數位時代、快速消費、虛擬社群使生活變得多彩多姿,卻也造成了海洋的災難,除了引進瑞士展以外更策展臺灣展區「海呀!我的家」,透過家中起居空間的規劃,連結廢棄物和生活之間的關係,反思我們取之於自然而又回歸於自然的是什麼呢?
由展覽中呈現的海廢垃圾與日常生活、塑膠相關科學研究,帶領觀眾重新檢視也正視生活中的塑膠濫用問題,並能從己身做起落實減塑甚至不塑的行動。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故居
    因樂活的林語堂先生,還有愛做夢的舒喜巷,而有了《前山報》的發行。這份刊物包納了前山、大士林區的在地故事,亦會介紹臺灣地區的其它館所,請您跟著《前山報》的放慢腳步品味生活,聽聞更多的城市故事,體會單純的初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