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大學被拾穗百川錄取,後來去研究所的●林芳如&栗子南瓜(上篇)

2021/12/19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說明:
從特殊選才去研究所,會有問題嗎?」這個疑問在大學特殊選才的QA中出現過幾次(彷彿大家在決定念大學的時刻也決定要去念研究所了),儘管這個疑問不是這次【專訪】的主軸,但剛好有機會便抓了兩個「從特殊選才去研究所」的人來訪問,看看他們的人生有多少問題。
1、你們為什麼想要念研究所?

林芳如
:我一剛開始也沒有一定說要念研究所,只是,因為疫情影響嘛,然後,有非常多的因素考量啦,如果歸納成一句話就真的是興趣吧。

栗子南瓜:我覺得在念不完大學的情況下,但是台灣同樣很重視學歷的狀況下,研究所是我找到的一條出路,我還是想學習的,可是學士階段的學習在制度上真的完全沒有辦法接受。後來剛好找到了一個自己真的很喜歡的教授,也有很想跟他學習的東西,所以就找了管道去念研究所。另一個實際的部分是,研究所的學分數真的相對學士來說少非常多,它的學習方式也比較是你去做你有興趣的研究、寫報告,這相對學士階段的培養,對我來說,比較喜歡這樣的方式。

上學好日子:你說「台灣同樣很重視學歷的情況下....」,所以這也是你重視的東西嗎?

栗子南瓜:我知道這是一個社會現實,也知道我的家人會在意,雖然不是完全因為他們或是社會現實而去念研究所,可是我覺得它還是有一定的影響。當初的目標是要學到我要的東西,沒有覺得我一定要把研究所念完。現在,沒有到太大的轉換,但就是覺得,應該是可以邊念而且邊拿到畢業證書的,然後這樣也不錯。


2、還在讀大學的時候,你們認為自己「適應」大學嗎?

林芳如
:我自己是覺得沒有很適應,原因是,我覺得我的個性是比較容易看到很多的問題。它不是只有在大學空間的裡面,或大學校園適不適應,而是整體的感覺,我覺得沒有很適應,但是有越來越適應的感覺。

上學好日子:你還記得你感覺到自己「適應」的時候,是在大學的什麼時候嗎?

林芳如:每個階段都有適應跟不適應,我說的「階段」不是大一、大二、大三、大四,而是有些時候會碰到一些新的難題跟挑戰,是你以前沒有遇過的。大學這個場域以前也沒有進去過,所以它就是會出現,不是結果論說我最後有沒有得到一個好的成果,而是如果面對那個問題有勇敢的可能,真的是需要勇敢(笑)因為有些東西我還是會很害怕啦……,有去解決它,我覺得這對我來講就是一種適應,不管結果好壞。

有些時候還滿感謝我高中是自學的,因為它讓我有足夠的時間去探索跟摸索自己,有時間可以靜下心來去想一下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樣的學習,或者是想要什麼樣的人生,這個在我進入大學的時候,幫助滿大的。

栗子南瓜:我覺得我很不適應,最主要不適應的點是在學習制度上,就是,為什麼一定要按照別人的學習步調、別人的學習規章、別人的制度來形塑自己要變成什麼樣子?我覺得自己會在一開始的時候,不自覺的非常想要把自己塞進去大學這個框架裡面,就是一個大學生的身份,應該要學習,然後按照著這個制度走。可是很快地就發現,我完全沒有辦法適應。甚至,那帶給我的不適應感是,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他們表面上說你是有非常多的選擇,可是實際上我感受到的選擇非常少,然後那個落差,一直讓我無法適應,然後越來越無法適應。


3、到目前為止,你們認為自己「適應」研究所嗎?

林芳如
:我覺得是適應的,比起前面大學階段,我研究所階段更適應一點。因為對自我的理解,或是對自己的自信心等等的會比較掌握在自己的手上了,比較知道到底要怎麼主動去參與、怎麼去完成研究或想要的學習,然後有什麼東西是學校沒有告訴你它很重要但我覺得重要的東西,我會自己去加強,所以,我覺得滿適應的。

栗子南瓜:我跟你真的是強烈的反差欸(笑),我覺得我有適應也有不適應的地方,不適應的是一些制度上的事情,然後這些真的是…啊,怎麼講,各種機運吧,譬如說剛好遇上了教授們退休然後新的教授聘不進來的處境,所以課的選擇很少,課少到就是,系所整體的課表上我有興趣的課是多的,可是剛好我有興趣的課都沒有開,所以,很不適應。或者是教授有他們的規範,認為你應該先修什麼再修什麼、或是跨院修課可以/不可以被認證為畢業學分……我覺得那是視角上的不同啦,但從他們的視角去做最終決策,我其實並沒有完全認同,但可以理解他們的考量,而目前就只能接受這樣的結果。所以還是有不適應的地方,但整體來說,我覺得因為是研究所,再者是我選擇的教授都跟我的調性比較相符,所以到目前為止,因為我清楚我的選擇和我想要的東西,所以我比較可以接受那些沒辦法適應的地方。

上學好日子:你覺得自己在研究所的處境,或是說不適應的東西,跟你沒有念(完)大學有關係嗎?

栗子南瓜:我覺得完全沒有關係耶,那個「不適應」是制度太死了。像我們所就已經相對會去傾聽個人狀態需求了啦,但是就因為整體的大學的規範下,或者是大家對於學術嚴謹性的定義不一樣,所以還是會造就了一些,嗯,我不一定可以完全接受認同的事情。


4、你們去念研究所的時間點也是生命中的轉折點嗎?還是「去念研究所」在自己的生活裡,沒有特殊意義?

林芳如:進研究所這個階段,我的生命也有一些轉變嘛,因為在這個階段有一些新的機會或是想要研究的議題或是我自己在人生當中有一些轉變或是在抉擇的事情,那,研究所在這個時候出現在我的生命當中,它對我確實是有影響,因為我投入了相當的時間在研究所的學習,我接觸了這些不同的教授,跟同學們…它是有一定的特殊意義,就是它同時在影響我這個人,是有養分的,不然我就會選擇離開或不去念研究所。

栗子南瓜:我覺得有原本想像跟實際上的,我原本想像是,希望這是一個讓我自己沉澱下來的一段時間,然後,真的好好鑽研我想要探究的問題,也整理我自己,思考未來的走向。因為我覺得我前面的人生花了很多時間在工作,而且是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工作,可是一直沒有好好靜下來,梳理自己的一些經驗。我覺得研究所是一個滿好的時機,也剛好現在的生命歲數,我覺得是一個滿好的時間來做這件事情,所以對我來說算是有特殊意義的。但實際上後來又不小心接了工作,然後又把自己忙爆到極致,可是也因為這個經驗,我又有更多素材和經歷去重梳和思考自己為什麼會這麼做,若想要改變可以怎麼做。雖然不如原本的預期,但回過頭看仍是特殊的學習機會。


5、你們兩位用不同的方式申請上研究所,想請問你們為什麼選擇這樣的方式?你覺得自己選擇的方式是「方便之門」嗎?

栗子南瓜
:(笑)我是用同等學力入學的,其實在念大學以前就了解大學同等學力,所以我知道大學沒畢業,念滿三年之後休學兩年可以考研究所。可是在念大學第一年時就發覺我沒辦法念到三年,以至於,我一直在找有沒有其他的方式,有可能讓我可以先念研究所之類的,然後無意間發現被俗稱的「吳寶春條款」它是同等學力第七條 : 你如果有專業成就的話,可以以這個專業成就作為同等學力考研究所。但這一條就是很看學校,它不是每一個系或每一個學校都有開。我後來剛好找到一個,我有興趣且它開放這個條件,而它設的條件我有相符,所以就選擇這條路試試。

那我選擇的方式是「方便之門」嗎?我覺得它是也不是啊,就是,嗯……這真的有點難回答……很看「方便」的定義為何。如果你真的就是想學習,但你不一定有學士經驗,或是你不一定接受學士制度的話,你有一個這樣的選擇;題外話我的系所是全台灣唯一一個所,所以學士階段也不太有這樣的東西。所以我就覺得它提供了一種新的機會,讓有想要嘗試的人有一個管道和環境可以去學。而且這個選擇是雙向的啊,你選擇這個學校,學校也選擇你啊,所以我其實不太懂「方便」是對誰來說,以誰的視角來定義。

上學好日子:那在這裡想一併問你,為什麼你會在你休學的那個時間點(大二結束)選擇休學?

栗子南瓜:為什麼喔,因為……哦,因為我本來就沒有想要修的課了,然後我的專題也修完了,沒有專題可以修了,我那時候就想賭,我可不可以考上研究所,所以就,在休學的那個學期申請研究所。

上學好日子:你是先想好要考研究所,才休學的?

栗子南瓜:算是,但那有點賭啦,那時候也有想我要不要邊念邊考,然後假設沒有考上,至少就是繼續念滿三年嘛。可是我那時候就是,真的受不了,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去學校,然後我完全沒有想要上的課,就,就算了。



林芳如:我用甄試,然後,只是那個時間點我覺得自己想進研究所。

上學好日子:你覺得你用的方式是「方便之門」嗎?

林芳如:我覺得南瓜剛剛提到的非常好,到底是對誰方便?對學生方便嗎?特殊選才或甄試它一定有它的招生目的啊,所以它這樣的招生有它的背景跟由來。指考跟學測還有研究所考試入學也有他們的目的啊,他們要招收的人啊,他們要求的一些資料等等。


6、在「研究生」「大學畢業生」「大學沒畢業的人」「清大實驗教育方案學生」「清大拾穗學生」「交大百川學生」「高中自學生」「某某自學團體的學生」之外,你們會為自己貼什麼標籤?

林芳如
:「獨立研究者」,就是,代表我對我自己能力的期待吧。

栗子南瓜:一個明確的還是「教育工作者」吧,可是又覺得,我對於自己的「教育工作者」跟他人的「教育工作者」好像不太一樣,我在做的事情都不是第一線的接觸學生。我期許自己成為一個「教育研究者」,可是,我覺得自己還不是,還不到我想像中的程度。我也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個「教育生態系統的建構者或催化者」,但是,怎麼去定義那個教育生態系統,跟怎麼去定義那個催化,我覺得自己還在思考,然後別人應該更難理解這到底是什麼意思。我一直覺得有點不知道要幫自己貼什麼標籤。
(栗子南瓜本人)


7、你們覺得自己是憑實力還是憑運氣被(大學特殊選才)錄取的?

林芳如
:我沒有看到招生委員到底是怎麼寫我的啦,所以我不知道。那當然你說,嗯,會不會懷疑或是知道自己一定能考上,應該可以從書審成績或是教授跟你對談的場合,有一點感受,但你也不知道到底會不會錄取,當下還是對於未知的事情,還是覺得滿緊張跟滿恐怖的。

我只有聽過,跟這一題最相關的是,我大一的時候有特殊選才的新生說明會,然後有一個教授,我第一次碰面是在面試的現場,然後第二次就是在那個說明會上。他走過來跟我說「我覺得你是實至名歸」。我就愣住。沒有想到會聽到這樣的話,就認真的想一下「實至名歸」到底是什麼意思。我覺得,就是外面會有很多的聲音,可是你還是要知道比起那個排名啊、錄不錄取這些,你有沒有真的是有一些能力或是哪些知識、經歷……值得錄取的地方,回歸到學習者自己本身,你的能力到哪裡,然後你實際上做哪些事情,你一定會有所感受。

栗子南瓜:我覺得實力跟運氣都有,因為實力也是運氣奠基出來的。我的意思是,大部分大家看的就是你的時機、經歷、履歷嘛,可是你能夠獲得這些履歷,某種程度上你當然要靠努力,可是你也要剛好碰上了那個時代,那個機會,你才可以累積出這些履歷,然後這些履歷再累積成你的實力。所以那個佔比是多少我覺得很難講,所以,我覺得錄取前我確實會擔心或害怕,我到底是不是他們要的人,或是我到底夠不夠好?可是錄取後我好像就比較少去懷疑這件事了,因為,可能就覺得自己的努力真的有被看見吧,因為我覺得我是真的很努力。


8、還在高中自學的時候,你們認為自己「適應」自學嗎?

林芳如
:我覺得比起大學或研究所,高中的「適應期」是最久的。那時候比較沒有那麼成熟,不知道自己想要做什麼,然後對於,怎麼建立自己的知識地圖啊、建立自己的世界觀,都還在摸索當中。那時候也應該是我學習資源相對最少的時候,然後人際也是,那時候真的還在認識自己的狀態,所以,我覺得沒有很適應,雖然它是最自由的。

上學好日子:那你有回頭審視自己高中自學時的「排毒期」大概多長嗎?或是你當時有感覺自己正在「排毒期」或是「排毒期」結束嗎?

林芳如:嗯,我想一下,就是認識我應該知道我高中念八年,然後真的自學才兩年而已,一年是在學校完成的。我覺得我的「排毒期」應該是在高中自學之前,就是已經排毒到一個階段然後才進入自學。



上學好日子:再來問南瓜,但要先跟你確認一下,因為你其實算是團體自學嘛,那你的自我認同是「自學生」嗎?

栗子南瓜:是啊,但我通常都會強調我是「團體自學」不是「個人自學」,因為還是滿不一樣的。所以,我覺得確實有點難回答耶,我覺得「個人自學」相對上是類似的,就是,因為你要自己去掌握資源。可是「團體自學」上,我覺得很不一樣,每一個團體都有自己的風格、特色,跟它的制度規章。

我覺得就我而言,學習上我是適應的,因為,我當初離開就是不想再念國數英自社,單純的背誦與記憶,實在不知道對人生有什麼幫助,然後在自學團體,當然還是有一些學校設定的課程,可是也有你可以自己做專題PBL的時間,再加上我也跟了學校的學長做一些專案,在過程中嘗試了很多事情,所以我覺得在學習上我是很適應的。但是我不適應的是團體生活,反而是在那個時候,對於這件事情,很不知道該怎麼做,所以,我覺得我也有「排毒期」,可是我的「排毒期」比較不是不想學習,而是…不想跟人接觸或是不知道該怎麼接觸。

**給讀者註明:PBL為「Project-Based Learning」縮寫,俗稱專案式學習。


9、有些自學圈的人認為,在大學讀書的自學生有責任「讓大學產生好印象」──請問兩位身為在大學讀書的自學生時,也有這樣的使命感嗎?

林芳如
:我覺得我沒有啦,就那時候真的沒有想到什麼使命感,我覺得我有使命感的不會放在這個點上,因為那是別人認為嘛,我那時候是沒有這樣子的感覺。但是我自己的個性,本來就不是一個太叛逆的小孩,就從小到大就不是,那,隨之而來會有一些「好學生」或是什麼形象。小時候會比較在乎吧,就越小的時候會希望得到某些人的認可,但是你越大會越知道說,真的要取決人們,或者是那個個人的建議內容。

上學好日子:所以你自己有感覺,自己好像是符合某種外界對你的期待嗎?

林芳如:我覺得是剛好……欸沒有,等一下,你知道有一些老師會直接跟我說「我覺得你要做你自己」「你實在太不做自己了」(笑)所以也不完全,就是,確實在某些狀態下我比較能夠做自己,然後有些狀態下我會覺得,既然那個地方有設一些規範或規則,然後在我覺得我應該做到的責任,就會把它做到。就我的個性是這樣。

栗子南瓜:我覺得我有自身的,也有外在的;去念大學的時候,其實真的有被告誡說,就是身為自學生啊,你要…嗯,做開路先鋒啊這種的,對,我覺得這是一部份,另一部分是我確實有意識到,自學生是會被前面的自學生影響的,我們自學團曾經有第一群人去國外上暑期的summer school,對方對我們的印象非常不好,所以他們就開了更多的條件讓後面的人更辛苦,那是一個滿明確的意識到,你身為第一屆的作為會影響後面的人。

所以我確實有覺得,我應該要做些什麼,可是我發現我真的沒辦法符應那樣的框架的時候,也逼迫不了自己去符應那個框架,所以我採取的行動是在能力所及的範圍下,打破框架或是建立新的框架,像那時候成為系上的學生代表,想辦法去推進百川內的自主學習學程,我覺得是我有意識的認為,身為第一屆或者是身為很前面的人,我有責任這麼做,一方面當然也是為了我自己,但一方面也為了後面的人可以有更多元的學習選擇機會,我覺得應該要做這件事情。


下篇 ●
(林芳如本人)
    143會員
    47內容數
    由於自學生們不再是少年,,但還是個人(呼應了「先是個人,才是個自學生」?不過很多處境是由於「是個自學生,才是個人」),想想那就將上學好日子當作倉庫,將偶爾寫的劇評文章放到這裡收著,有朝一日有可能在窮途末路之時轉型成藝文工作室吧。備註:倉庫意不在回應「自學生長大後在幹嘛」這類問題,儘管也是事實所以無關回應或不回應,但。。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