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與華盛頓郵報

2018/04/0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今年一月,一部名為「The Post」的電影在美國上映了。
電影內容圍繞在華盛頓郵報參與當時轟動全球的「Pentagon Papers」,也就是所謂的五角大廈機密文件解密,包括當時美國參與越戰時許多見不得光的美越關係報告(這邊有段影片是History頻道對於Pentagon Papers簡短的介紹)。
這份情報最初由原本製作這份報告的內部人Daniel Ellsberg在1971年洩漏給 New York Times,但後來紐約法庭裁定不准他們再出版任何相關新聞,也因為如此,資訊稍稍落後New York Times的華盛頓郵報才有了出頭的機會。
影片中由Tom Hanks(湯姆漢克)飾演當時華盛頓郵報總編輯 Benjamin Crowninshield Bradlee ,並由 Meryl Louise Streep (梅莉史翠普)飾演其公司總裁 Katharine Meyer "Kay" Graham
對於那些還未看過電影的朋友,這邊強烈建議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
電影中華盛頓郵報維護媒體自由與捍衛人民「知道」權利的正義形象,再加上巴菲特投資的時間點與事件發生的時間點剛好重疊,讓我們不得不將巴菲特當年投資華盛頓郵報的故事聯想在一起。
到底巴菲特的投資跟華盛頓郵報當時一鳴驚人的五角大廈報導有沒有關係?是不是看上了他們當時正直且誓言捍衛人民權利的特質?
雖然華盛頓郵報因為五角大廈事件而聲名大噪,但創業之初並非一帆風順,先來了解簡單的公司歷史:
1877年
華盛頓郵報成立後,在半個世紀左右的時間三度易手,直至知名美國金融家Eugene Meyer(Katherine Graham的父親)在1933年買下它之後才算結束了顛沛流離的命運。
1946年
Eugene Meyer傳位於Philip Graham,Katherine Graham的老公,華盛頓郵報在這之後於1948年買下一家華盛頓地區性的廣播電台與電視台,1954年買下同華盛頓地區早報的Washington Time Herald,成為華盛頓地區壟斷的早報,1961年買下Newsweek(在美國發行量僅次於TIME的雜誌),這一連串的併購奠定了集團業務核心(報業、雜誌、傳播)。
1963年
Philip Graham在長年遭受躁鬱症的折磨後自殺身亡,Katherine Graham由董事會提名成為新任總裁。
1965年
Katherine Graham招募了當時任職Newsweek的Ben Bradlee出任華盛頓郵報總編輯。
1971年
華盛頓郵報以每股26元公開上市,並在上市同年公開發表五角大廈的機密文件。
1972年
出版第一篇關於水門案的報導,之後一系列的報導間接導致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森於1974年辭職。
從公司的發展軌跡可以看出,雖然美國報業擁有地區性壟斷的特質,但經營報業並沒有想像中輕鬆寫意,公司早年幾經波折,經營並不穩固。
而巴菲特這次經典的投資發生在1973年,正好在水門案發生到一半的時候。
在他1985年寫給投資人的信中提及了這筆交易,信中寫下當時他認為華盛頓郵報的價格實在是太便宜了,低於當時1/4的企業價值。
從本益比的角度來看,1973年集團淨利約為1300萬美金,以巴菲特買進平均價格13元左右當時整家公司的市值大約在6200萬美金,也就是說大概用5倍不到的價格就可以買下整家公司,考量到當時報紙是人們主要獲取資訊的來源(背後代表源源不絕的廣告收入)、再加上整個集團逐年成長,已經持續了十年之久,就算將當時的利率水準考慮進去,這個價格仍然讓人口水直流!

要知道華盛頓郵報1971年可是以每股26元上市的,雖然上市過程也是一波三折,但之後營運仍然維持得相當不錯,營收從1971年的1.92億美金成長到1973年的2.46億美金,淨利更從1971年的700萬美金成長到197年的1300萬美金,營運的大成長換來的竟是幾近腰斬的股價。
巴菲特在信中強調這筆交易並不需要什麼高明的洞見,當你看到一家優良的公司以便宜的價格出售,你要做的就是買進他而已。

1973年在他買進華盛頓郵報之後,他寫了封信給Katherine Graham提及他大量買進華盛頓郵報的理由,除了價格合適之外,管理階層與他們專業的報導內容也是吸引他買入的理由:

數十年後華盛頓郵報成為巴菲特當年最為人所知的幾項重大投資之一,總額超過當時波克夏公司投資部位的10%,有數年的時間盤據在巴菲特前五大持股之中,並擔任其公司董事長達三十幾年。
這邊有一封在1975年巴菲特寫給Katherine Graham的信件,信中討論關於員工退休基金的問題,由於當時基金報酬增長速度遠不及公司答應給員工推休金的成長幅度,巴菲特適時寫下這封信提醒Katherine Graham員工退休基金的本質。
郵件中充滿了巴菲特對於投資的智慧、價值觀與邏輯,淺顯易懂卻又一針見血。當年的Katherine Graham對資本市場幾乎一無所知,這封信對其幫助不言而喻。
大家一直以來注重的都是巴菲特在 Buy and Hold 的豐功偉業,但其實他不僅僅是位投資人,在企業經營上面他時常能夠提供必要且深具洞見的幫助,是真正實踐「像一位企業主思考」的投資人。
傳統出版業在網路盛行之後榮景不再,華盛頓郵報2013年的日發行量倒退了將近20年,公司在2013年將華盛頓郵報以及其他報紙的事業打包賣給Amzaon的Jeff Bezos,並在這之後將公司改組更名為Graham Holdings(NYSE:GHC),巴菲特也在當年的交易中將其股份轉換為Graham Holdings及舊華盛頓郵報所留下的TV事業。如今的Graham Holdings升級為控股公司,旗下擁有教育、電視、製造、家庭照護...
雖然公司報業主體已經消失殆盡,但我們仍然能從當年的投資中得到幾點啟發:
  1. 生活中處處充滿著投資機會:報紙在當年就像現在的Google,人手一份,每天都會接觸。而在當年關注越戰的美國人民一定能夠輕易辨識出華盛頓郵報的新聞品質,就像你早早就會遺棄yaXXX投向Google的懷抱一樣。
  2. 避免人云亦云的判斷:也許當年的華盛頓郵報在1970年代初期遭受來自尼克森政府強勢的壓迫,也許大家不相信女人當家作主的公司有生存下去的可能。市場時常過度解讀短期的資訊,一個優秀的投資人永遠要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公司是否會倒閉?假如停刊對公司營運的影響?廣告收入是否停滯? 擁有獨立判斷的能力才有可能在投資的路上勝出。
  3. 優秀的經營階層至關重要,對於一個長期持有的投資人來說,經營階層的正直與能力可能左右一切,Katherine Graham也許並沒有以公司繼承人的身分被教育成人,但其優秀的學習能力與堅毅的性情在五角大廈事件當中嶄露無遺,並在接下來二十幾年持續優化公司營運,致力為股東創造出難以置信的報酬。
看看當年投資一美元給這位女性CEO會帶給你多大的財富累積(以下圖片截自非典型經營者的成功法則中)​:

最後不免俗的推薦大家去看Katherine Graham自傳,Personal History,從小時候的教育一路到老公自殺、接掌公司、五角大廈與水門案(章節22-24)與巴菲特的相遇(章節25),裡面詳細描述了她在人生中每個階段的心境轉折與處世之道,生長在男性霸權之中的她有一章細細述說了身為當代少數女性領導人的生存之道,讓人不禁對這位出生在矮化女性的年代,還能夠擁有如此成就的女性肅然起敬。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0會員
110內容數
時間投顧的基本資料,讓對我們有興趣的朋友,能夠更快了解我們。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