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郵件信箱裡看到霍華.馬克斯的投資備忘錄,我會馬上打開與閱讀。我總是會從中學到一些事情,他的書我讀了兩遍──股神 巴菲特讚譽《投資最重要的事》
做為奧林帕斯山下的凡人如我,該讀幾遍呢?我先去面壁了。
評點神作總是令人戰競,掛一漏萬往往令觀者挫折、令寫者枉然。於是我只想在汗牛充棟的此書評點中談些印象的浮光掠影,與對自己真的很有啟發的部份,至於其它,就是讀到第三遍再說的事了。
我(因為這篇要談的是浮光掠影,主觀感受多些,所以破例不用「筆者」代稱)非常喜歡讀霍華.馬克斯的書,首先當然要歸功於商周這個有底氣的出版社可以有充沛的經費去做外部形象的設計──與第一本《投資最重要的事》相呼應地、封面同出一轍地時尚、簡潔、典雅,這種大巧不工的美感,絕非小咖能及;而22×17公分的尺寸也讓翻閱上更容易掌握,內文的天地高度也留得恰到好處,是一種非常舒服的閱讀體驗。經濟類書籍有如此品味,實讀者之幸。
從文本來說,霍華.馬克斯的行文並不艱澀難懂,而且還常使用許多的圖表與修辭來強化他要表達的意涵。譬如、他很喜歡用「頂真」修辭去強化連鎖效應與循環性。對喜歡進行抽象思考與原理探討的人來說,霍華的書像是小說,情節緊湊,章節之間的情節性強,讀起來會有欲罷不能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為這本書寫評論如此困難(以致索性放棄):不僅是每個章節,霍華的每一段、每一句話都是前後相扣。他也很清楚其實原則就是那些,所以他不諱言的說「有一些話我可能會重覆地說」,但那正是意味著,那些是至為重要的原則。喜歡從事哲學思考的人,讀霍華.馬克斯該會感到十分過癮。
我們都知道市場有週期,但不見得能很好地”掌握”週期
然而中文翻成《掌握市場週期》卻是容易令人會錯意的,雖然master這個字在中文裏也的確有「掌握」的意思,但不像是dominant(主導;執掌)或control這種意思──從邏輯上也一翻兩瞪眼地不可能,大盤是不受任何一個人能獨立控制的。霍華.馬克斯也一再提及「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我們可以盡一切努力去弄清楚目前在什麼位置」。他舉了摸彩箱的例子:在不知道紅球與白球的比例下,你只是瞎猜;但你若知道紅球有七十顆,白球有三十顆,那麼就長遠來說,你是有勝算的──這就是為什麼它的副標題是Getting the Odds on Your Side,或許也暗指著那隱秘的事只有天上的 神知道,一如林肯在南北戰爭之時,對著將士說「我們必須站在上帝的那一邊」:是的,在市場上,金錢的確是我們的神祇。
所以,這裏說的掌握,更接近「心領神會」這樣的無入而不自得:無論從何處切入都能自得,而前提是建立在長期投資上的。當然,如果從任何一個上漲或下跌的大勢中總是充滿了小的週期而言,在每一個小週期中獲利當然是可能的,但內扣與手續費耗損獲利,所以在霍華.馬克斯的論點中,幾乎不曾看到他談及短線操作。更多的卻反而是極少次數的出手,但每一次都是大規模的獲利:
其實只包含四十八年中的四次或五次出手(註:得到超漲賣出或超跌買進)(295頁)
大咖才不玩小蝦米,大咖都玩大鯨魚。進進出出的愚人,也該有所節制。
但我在本書中得到比較大的啟發是,不要妄想著去抄底:
「底部」或「頭部」的說法,其實是指一段期間,而非一天。所以「最後一天」的字眼多半只是一種比喻。底部出現時,價格會開始上漲,因為到達底部位置時,已經沒有等著投降且賣出的持有人。(260頁)
底部位置並不會出現霓虹燈那類的訊號……一旦跌勢在底部位置達到最高潮後,就定義來說,還想拋售的賣方已經減少……賣壓枯竭。(261頁)
隨著積極的賣方不再拋售且買盤開始浮現,為時就已過晚,到這時,那些投資人已經買不到大量資產了……等待底部浮現才開始買進是最愚蠢的例子之一……那麼究竟應該在何時買進?答案很簡單:當價格低於內在價值時……你需要做的只是(1)估算內在價值(2)在情緒上做到百折不撓(3)最終讓事實證明你估算的內在價是正確的。(262頁)
如果心理素質不夠強壯,又不敢加碼的話,怎麼辦呢?站住不要動,都比胡亂地踩剎車或油門更安全:
如果你觀察二〇〇八年鉅額虧損與二〇〇九年鉅額利潤的表格……這兩年根本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如果你一直按兵不動,應該能收復多數損失,最終的結果……還算差強人意。(262、263頁)
我們將在最低價出現的時刻來臨前及那段時間內持續加碼,並在那個觸底時刻出現後繼續加碼。(267頁)
在這裏,風控的能力就十分重要,因為觸底出現後還要繼續加碼,這如同很多人感恩風暴已過去,但才想起已沒有重建家園的基金一般。
以週期開始,也以週期結束,霍華送給了我們如此欣慰的話:
人類的參與是導致這個世界產生週期變化的根本理由。(319頁)……有能力了解週期的人一定會找到獲利的機會(323頁)。
「投資者們,去找吧,我把一切都放在週期裏了」,彷彿霍華.馬克斯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