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在郵件信箱裡看到霍華.馬克斯的投資備忘錄,我會馬上打開與閱讀。我總是會從中學到一些事情,他的書我讀了兩遍──股神 巴菲特讚譽《投資最重要的事》
做為奧林帕斯山下的凡人如我,該讀幾遍呢?我先去面壁了。

從文本來說,霍華.馬克斯的行文並不艱澀難懂,而且還常使用許多的圖表與修辭來強化他要表達的意涵。譬如、他很喜歡用「頂真」修辭去強化連鎖效應與循環性。對喜歡進行抽象思考與原理探討的人來說,霍華的書像是小說,情節緊湊,章節之間的情節性強,讀起來會有欲罷不能的感覺,這也是為什麼為這本書寫評論如此困難(以致索性放棄):不僅是每個章節,霍華的每一段、每一句話都是前後相扣。他也很清楚其實原則就是那些,所以他不諱言的說「有一些話我可能會重覆地說」,但那正是意味著,那些是至為重要的原則。喜歡從事哲學思考的人,讀霍華.馬克斯該會感到十分過癮。

我們都知道市場有週期,但不見得能很好地”掌握”週期
然而中文翻成《掌握市場週期》卻是容易令人會錯意的,雖然master這個字在中文裏也的確有「掌握」的意思,但不像是dominant(主導;執掌)或control這種意思──從邏輯上也一翻兩瞪眼地不可能,大盤是不受任何一個人能獨立控制的。霍華.馬克斯也一再提及「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我們可以盡一切努力去弄清楚目前在什麼位置」。他舉了摸彩箱的例子:在不知道紅球與白球的比例下,你只是瞎猜;但你若知道紅球有七十顆,白球有三十顆,那麼就長遠來說,你是有勝算的──這就是為什麼它的副標題是Getting the Odds on Your Side,或許也暗指著那隱秘的事只有天上的 神知道,一如林肯在南北戰爭之時,對著將士說「我們必須站在上帝的那一邊」:是的,在市場上,金錢的確是我們的神祇。
所以,這裏說的掌握,更接近「心領神會」這樣的無入而不自得:無論從何處切入都能自得,而前提是建立在長期投資上的。當然,如果從任何一個上漲或下跌的大勢中總是充滿了小的週期而言,在每一個小週期中獲利當然是可能的,但內扣與手續費耗損獲利,所以在霍華.馬克斯的論點中,幾乎不曾看到他談及短線操作。更多的卻反而是極少次數的出手,但每一次都是大規模的獲利:
其實只包含四十八年中的四次或五次出手(註:得到超漲賣出或超跌買進)(295頁)
大咖才不玩小蝦米,大咖都玩大鯨魚。進進出出的愚人,也該有所節制。
進進出出的窮忙看起來的確很蠢……
但我在本書中得到比較大的啟發是,不要妄想著去抄底:
「底部」或「頭部」的說法,其實是指一段期間,而非一天。所以「最後一天」的字眼多半只是一種比喻。底部出現時,價格會開始上漲,因為到達底部位置時,已經沒有等著投降且賣出的持有人。(260頁)
底部位置並不會出現霓虹燈那類的訊號……一旦跌勢在底部位置達到最高潮後,就定義來說,還想拋售的賣方已經減少……賣壓枯竭。(261頁)
隨著積極的賣方不再拋售且買盤開始浮現,為時就已過晚,到這時,那些投資人已經買不到大量資產了……等待底部浮現才開始買進是最愚蠢的例子之一……那麼究竟應該在何時買進?答案很簡單:當價格低於內在價值時……你需要做的只是(1)估算內在價值(2)在情緒上做到百折不撓(3)最終讓事實證明你估算的內在價是正確的。(262頁)
如果心理素質不夠強壯,又不敢加碼的話,怎麼辦呢?站住不要動,都比胡亂地踩剎車或油門更安全:
如果你觀察二〇〇八年鉅額虧損與二〇〇九年鉅額利潤的表格……這兩年根本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如果你一直按兵不動,應該能收復多數損失,最終的結果……還算差強人意。(262、263頁)
我們將在最低價出現的時刻來臨前及那段時間內持續加碼,並在那個觸底時刻出現後繼續加碼。(267頁)
在這裏,風控的能力就十分重要,因為觸底出現後還要繼續加碼,這如同很多人感恩風暴已過去,但才想起已沒有重建家園的基金一般。
別忘了,災難後的重建需要資金
以週期開始,也以週期結束,霍華送給了我們如此欣慰的話:
人類的參與是導致這個世界產生週期變化的根本理由。(319頁)……有能力了解週期的人一定會找到獲利的機會(323頁)。
「投資者們,去找吧,我把一切都放在週期裏了」,彷彿霍華.馬克斯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