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天下-隋國公,楊堅稱帝】

【隋唐天下-隋國公,楊堅稱帝】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raw-image

一登場就是隋國公,太子岳父。

參與滅北齊之戰,更領定州總管,與北周皇帝並肩的實權者,楊堅。


兩漢至今,多少皇帝起於草莽,出身低微,一路往上爬,成就不朽天子傳奇。就連王莽都要扮個幾十年模範生。

楊堅,免。

他的父親,是北周開國大將楊忠,東征西討,畢生志願就是統一天下。

楊忠啊,十八歲的時候,就被「抓」去南梁。後來跟著陳慶之北伐打上洛陽,又跟著洛陽城回到了北魏手中。然後加入了獨孤信的旗下,在洛陽被北齊始祖高歡打得險死還生。

接著跟獨孤信征討荊州,又一次投降南梁。最終回到宇文泰身邊,以勇猛善戰被重用。

楊忠一點都不喜歡南梁,他喜歡打南梁。

他也不喜歡北齊。

算是滿真心想要消滅這兩個國家沒錯啦。


卻說,西元577年,北周武帝宇文邕平定北齊,留下楊堅等人掌管後,便返回長安。半年後,為祖父宇文肱移棺改葬於冀州,並誅殺齊後主。

宇文邕過去的基本國策,是中央集權,宗室屏藩,以異姓軍閥鎮之。所以才會有打下北齊,楊堅當老大的事情。

但很顯然,這半年內有人給他獻了策。

我們很快的看一下宇文邕這半年的改革。

第一,同姓,同母姓皆不得通婚。

這是在動「世族聯姻」。

第二,賤民平民,百世不改。

階級穩固。

第三,貴族只能穿「九布」。

也就是從衣著上去再一次強化當前階級。

北周所採取的,是「北魏鮮卑制」。從宇文邕老爸宇文泰還在執政,還沒建立北周就是這樣的。

注意了,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是打破階級胡漢的政策。而逐漸累積的衝突,一步步導致北魏從內亂,分裂,到滅亡。

胡漢事小,階級事大。

北齊本身就是利益受到侵犯的河北世族,所支持的新政權。

意即簡單說,宇文邕意識到北齊故土的世族,跟他們北周不一樣。北周現有的大族,幾乎都是他爸宇文泰按照戰功分派下去,畢竟是死忠的。

現在,宇文宗室大舉進入河北山東接收領土,在軍力威脅下或許不亂,但肯定也不會順的。

關鍵就在於,楊堅當時怎麼處理?基於小惡可隱大惡可改的春秋筆法,很可能就是楊堅惹毛了河北。答案就是沒被記錄。

十月抵達鄴城的宇文邕,頒布了一道新命令:十月以前,北齊故土的奴婢,一律解放。如果要繼續跟主人待在一起,主人必須給他們新的身分與職務。

這根本就挑明了跟河北世族決裂。

接下來就大事了。

「東壽陽土人反,率眾五千襲并州城。」
「移并州軍人四萬戶於關中。」
「以柱國、隨國公楊堅為南兗州總管;上柱國、申國公李穆為并州總管。」
「廢并州宮及六府。」
「北營州刺史高寶寧據州反。」

十二月就是這麼忙。

簡單為您說明一下:山西河北造反,將大量軍戶撤出,廢棄掉山西晉陽的北齊陪都。並且,楊堅調任南部,李穆負責「災區」。

隔年,宇文邕改以巡狩方式,去跟河北世族會面。還沒看出什麼成效,原本的塞外盟友突厥,就宣布要為北齊討回公道,入侵幽州了。

宇文邕立刻點起兵馬,要北上迎戰,但突然就不舒服了。北周的五道出塞軍暫停了動作,觀望,而宇文邕不僅沒有好轉,更下令返還長安。

才剛上路,宇文邕就斷了氣。

快馬通報了長安的皇太子,隔日即位,是為周宣帝。

隔月,楊堅的女兒,受封為皇后。楊堅也被徵召回朝,位極人臣。

周宣帝跟父親的夢想不一樣,他上位第一件事,就想修法。之後一切依法辦理,謝謝指教。

楊堅就跟他說,現在新領土有很多事情要處理,你在那邊加法條,只會搞得故土跟新地人民一般的無所適從。

很有道理,可周宣帝不聽。

誠如楊堅所言,新領土的叛亂越來越嚴重,周宣帝就學爸爸,講武準備出擊。還沒出動,我大突厥已經又起爐灶,開始攻打隴西側。

領土大了,難免左右失顧。

更要緊的是,這邊可是支持北周的關隴集團大本營啊。

但周宣帝還是不處理,他決定向前輩們學習。想要四面八方控制北朝領地,最好的首都,就是洛陽。

周宣帝下詔,興洛陽宮,準備遷都。並且自號天元皇帝,這孩子怪怪的。

那現在東世族也不爽,西世族也不樂。還願意支持北周的,大家共通的上諫最佳管道,就是楊堅。

可楊堅越囉嗦,就變成周宣帝越不滿。

「你女兒是皇后了不起?」

楊堅的長女楊麗華,此時升格為天元皇后。

而我們天元皇帝大人,乾脆來追加皇后:又立天元帝后,左右皇后,還加了一個天中皇后。

這招北魏前期還真有出現過,也不算違了傳統。

五后並立,後宮大戰,隨即展開。

這部分倒是封得很嚴實,我們大概了解一下。


天元帝后朱滿月,其實是南朝俘虜後代,家裡沒背景的。之所以上位,是因為她生下了天元皇帝的第一個兒子。

朱滿月比皇帝大了十幾歲,少年時還喜歡姐姐。成年當上皇帝,誰還喜歡阿姨啊。這就顯示,第一個這是其他大臣推的,要壓倒楊麗華。之後為了繼續加后,改稱天皇后。

第二位則是天左皇后陳月儀,父親是大將軍陳山提。

北周不是兩漢,大將軍這個名詞倒是不需要太過度解讀為第一人。

陳山提本是北齊官員,東兗州刺史,自稱潁川人。這樣的地緣姓氏,基本應該是過去支持蘭陵王一脈的河南世族。

在北齊時代,他們就很支持南下滅陳了。

當時是一次兩后,跟天右皇后元樂尚一起受封,這一看也知道是北魏皇族元氏。

需要說明的是,平衡勢力的兩端,不是周宣帝跟楊堅。嚴格來說是「一統派」與「維持現狀派」。

不難理解吧?打下北齊之後亂成這樣。

有些人上前線,打北齊,撈油水。

有些人出錢不出力,第一波就沒撈到。

結果河北反了,突厥來了,他們還得再掏一次錢。甚至自己迎戰從隴西進入的突厥。是你你會支持繼續打陳朝?

而當時的各種記錄看起來,楊堅都是不想馬上開戰的那個人。也就是周宣帝是一統派,楊堅則是維持現狀派的領袖。

兩人的內政意見,始終合不攏。

但現在是四后,兩派各半,始終缺了關鍵力量。

很快地,陳月儀升上天中皇后,宣布以尉遲熾繁補上天左。

這是尉遲迥的女兒。

戲肉就在這裡了,尉遲迥本是可與楊忠比肩的北周柱國之一。他的母親,是宇文泰的姐姐,以漢朝術語來說算是外屬,如今加掛外戚,坐鎮河北。

河北穩了,你們維持現狀派就閉嘴吧。

啊這邊整理一下,免得都看花了,我自己也要花了。

楊天元皇后:現狀派。

朱天皇后:一統派。

陳天中皇后:一統派。

尉遲天左皇后:一統派。

元天右皇后:現狀派。

三票對兩票。

更何況,有一塊是你北周反戰派怎麼也安撫不到的。

就是南陳朝的侵攻。

敵人一直來,你能不還手嗎?不還手皇帝位子坐得穩嗎?

局勢面上完全壓倒楊堅的周宣帝,還不夠滿意。


西元580年,陽曆6月2日,周宣帝命楊堅為揚州總管,準備開戰。

你反戰,我就要你當先鋒。

楊堅回報,我最近腳不舒服,晚點再出發。

五日後,周宣帝準備前往祭天,卻覺得身體不適,返回皇宮,並詔楊堅前來「侍疾」。

有叫一個病人來看護另一個病人的道理嗎?

老實說,周宣帝身邊的近侍官員,很多早被楊堅收買。楊堅趕到之後,當天周宣帝就駕崩了。

而近侍官員出來宣讀詔書,命太子即位,楊堅輔政。

你一看就知道有鬼,尉遲迥也是這麼覺得。

一個月後,尉遲迥起關中兵造反。

先生你不是河北總管?

這就是前面提到的了:河北總管手中,握的是關中兵。所以關中世族不想打統一戰啊,你拿我的子弟成就你的利益咧幹。

當時的青州總管,也是尉遲家的晚輩,立刻響應。河北,河南,山東,大家群情激憤,紛紛舉兵。

尉遲迥更派使者通知北突厥與南陳朝,當真是不滅楊堅勢不休。


楊堅在四方叛亂下,自然決定先迎擊河北叛軍。

這時候還願意支持楊堅的兩個大將,一個是關中韋孝寬,另一個是隴西李穆。

關隴集團沒在跟你五四三的,別看人名只有一個,其實就是家族代表了。

好,但正所謂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爸爸挺楊堅,兒子未必就挺了。大哥不挺楊堅,老三就覺得爸爸是對的。

總之,當時鎮暴部隊出發,也是一個亂。李穆的姪兒李詢連忙派人去回報楊堅,請他再派一個親信做監軍。

楊堅派出的人,是高熲。

這是日後隋朝的第一名相,幾乎到了一個「要不是楊廣殺了他,唐朝可能都要再晚個幾十年才會出現」的程度。

所以還是記著一下有這號人物吧。

當時兩軍隔水對峙,高熲抵達後就說,不能等了,渡河,但要慢慢的渡,等我號令。

好,朝廷軍開始準備,叛軍也發現了。不過叛軍推估,這恐怕還要個半天吧。於是尉遲迥的兒子,尉遲惇就下令十萬大軍大家養精蓄銳,待半渡而擊。

高熲這邊一收到敵軍解甲消息,他媽的全力衝啊。

這就是過去台灣人很愛說的笑話:規定睡午覺?睡醒就被統一了吧。


尉遲惇大敗逃回鄴城,爸爸再掏十三萬出來給你玩。

尉遲迥自己則帶領萬人精銳,披綠巾,號黃龍兵。而他身邊更有由關中人組成的千人親衛,這是他自己的兵,畢竟是死忠的,戰力超強。

我說第二次了?沒差啦。

韋孝寬跟高熲面對尉遲惇這些,還可以騙一騙。可老將尉遲迥親自指揮,那就是硬碰硬了。

兩邊軍心士氣跟戰力相比,朝廷軍還是遜了一籌。

真的啦,懷疑楊堅弒帝改詔才是主流。

結果這時候出現了一個難以想像的景象。

「鄴中士女,觀者如堵。高熲與李詢整陣,先犯觀者,因其擾而乘之。」

鄴城的世族男女,跑出來看熱鬧啦。看他們尉遲大將軍如何輕鬆破敵。

而且就這段原文看,他們不是在城牆上看戲,是跑到戰場旁邊耶。

我只在岩明均的《歷史之眼》看過類似的場景。馬其頓部隊在城外列陣,非士兵者還是可以在旁邊走來走去,不會因此被殺。

是的,這些人既然敢圍觀,就表示中式戰爭到這時仍然有一定的規矩在。

不是瞎基八亂打一通。

但高熲見狀,決定蝦逼逼打了。他跟李詢整隊,往觀戰者那邊前進。這邊我要一直很注意不能寫成老百姓。

於是,這些人嚇到了,開始驚慌逃竄,也因此擾亂了尉遲迥的精兵。

尉遲迥因而大敗。

我還是要再說一次很難想像,現在不是春秋那個周,是南北朝的周。這種像是宋襄公的敗戰方式,到底是什麼啊?

數據上至少有十四萬兵馬耶。

總之,尉遲迥退入鄴城。但這時世族子弟跟軍隊混在一塊,敵我也混在一塊,城門那是關不上了。

說好的無情戰火咧。

尉遲迥一路退到北城,朝廷軍從南面來的嘛。李詢等人一路追趕,最終尉遲迥在包圍下射殺數人,然後自殺。


河北的亂事,於580年陽曆9月,由高熲平定。

河南的亂事,則在幾天後由隋朝第二名相,楊素平定。

楊堅正式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大丞相。年底,隋國公晉爵為王,這種套路,魏晉南北朝我們已經看了太多太多次。

581年,年僅八歲的周靜帝下詔改元(換年號),下詔罪己。

陽曆3月4日,周靜帝禪讓於隋王楊堅。


等等等一下,一點天子傳奇都沒有,不太好吧。

楊堅平定的北周最後之亂,其實應該分兩部分。

不是地域性,是身份。

尉遲迥等人是軍閥之亂,事實上,引爆這場叛亂還有另一個原因:五王之亂。

在周宣帝過世前,趙王宇文招就私下跟突厥聯姻,請突厥入境。這是宇文泰的兒子,對周武帝宇文邕來說都是叔叔。

周宣帝重病當天,除了發出普遍被認為遭到竄改的「楊堅輔政詔」,同時也徵召了包含宇文招在內的五王入京。

這很可能是一個楊堅的內應沒能攔下的「真遺詔」。

就在五王陸續入京時,尉遲迥發動了兵變。他跟趙王宇文招的領地是連動的,這時尉遲迥就接收了趙國,並且表示他們的盟主就是趙王之子。

趙王跟楊堅自然就互相提防了。

楊堅沒有貿然對五王下手,反而先殺了雍州牧畢王。有看過之前「宇文護執政」就知道,雍州牧在北周是最特別的核心職務。既是唯一州牧,更是關隴世族的主要管理者。

就像前面說的,楊堅在解放關隴世族,讓他們能專心為自己效力。一方面,也是在警告五王:「我知道你們六個都在圖謀不軌。」

為什麼不殺這五人?因為尉遲迥以趙王名義叛亂。響應他的,就是其他四王的領地。五王一除,叛亂就沒有回頭路了,不死不休。

楊堅反其道而行,宣布五王可以帶劍面聖,上朝不拜,藉以告訴五王:「我不會趁機殺你們抓你們,等到叛亂結束,一切自會水落石出。」

眼看前線戰事持續著,五王也安份下來。


這日,趙王邀請楊堅到家裡喝酒,表示有要事相商。

入趙王府後,趙王表示隨從都不能跟,要和楊堅單獨聊天,就進了寢室。

趙王事先囑咐自己的兩個兒子:「你們找機會送瓜進來,到時我們就刺殺楊堅。」

當時只有楊堅的堂弟楊弘,與親信元冑兄弟跟到門外等候。酒過三巡,兩個少年送瓜來,其他人沒多想,就元冑覺得不對勁。

正當趙王要取刀切瓜……切楊堅這個瓜娃子的時候,元冑不管三七二十一推門衝了進來。

「相府有事,不可久留。」

趙王大怒,手中持刀怒罵:「我跟丞相說話,你是個什麼東西?退下。」

元冑非但不退,更扣緊佩刀,慢慢往前走到了楊堅旁邊。

「下官元冑,多有冒犯。」

趙王一愣:「你就是七哥手下那名勇士?」

元冑本為齊王宇文憲親衛,戰功顯赫,武藝高強,宇文憲也是常常跟兄弟們吹噓的。

附帶一提,宇文憲是周武帝宇文邕的最佳幫手,楊堅還排在後頭。而周宣帝最顧忌的,一開始也是宇文憲。索性直接下手幹掉了這個七叔公。

趙王知道元冑不好惹,就假裝不舒服要去後面吐,叫元冑跟他一起。

但元冑看趙王對兩個兒子連施眼神,就一再拒絕。

楊堅在幹嗎?

在茫啊,趙王就是看他茫了才要下手的。

這時,五王之一的滕王也到了。

門外大聲宣進,驚醒了楊堅。

楊堅也是傻了,馬上起身出門要去迎接滕王。

元冑連忙跟上,低聲道:「事情有異,我們得趕快離開。」

楊堅還沒清醒,說道:「他們又沒有兵馬,能把我怎樣?」

元冑大嘆:「殺你一個人,要什麼兵馬?罷了。」

楊堅迎了滕王,又要入坐,元冑卻聽得分明,屋後有金甲摩擦之聲,只怕武士們已經準備好了。

元冑直接把楊堅拎起來:「相府的事情不能再拖了,請丞相回府吧。」

一推一讓,把楊堅送了出去,自己則擋在房門口,宛若天神。

二王本欲發難,一時也不知如何做處。

回過神來,元冑與楊堅早已去得遠了。


這場樊噲張飛二合一的小型鴻門宴,就這麼落幕了。

對,楊堅的天子傳奇沒什麼無雙戰神算無遺策,就是劉邦劉備的好狗運而已。

啊,大不敬,吟詩好了。


魏晉南北朝,上百皇帝數十國。

一統天下者,唯天命所眷顧也。


西元581年,即大隋開皇元年。

新的時代,就此到來。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