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基業

2021/12/23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前情提要:北魏經歷孝文帝的漢化改革,轉型為大中華的帝國,由於部分鮮卑的貴族與既得利益者,在此改革中喪失了原本的社會地位與權利,特別是鎮守北方邊境的六鎮軍民,因而起兵叛變,雖然北魏鎮壓了此次的動亂,但於戰役中崛起的高歡,卻是北魏後期動盪不安的始作俑者!皇帝與權臣間的較量,導致北魏分裂為東魏與西魏,造就了宇文泰登上歷史的舞台。之後隋唐的開國君主,皆與宇文泰有間接的關係。

隋朝統一中國


隋王朝始於第一代文帝開皇元年(西元581年)消滅北周,終於第二代的煬帝,於大業十四年(西元618年)被部下所殺,前後兩代只有三十八年。西元589年,隋文帝結束了中國自漢末黃巾之亂以來長達四百年的分裂,重新讓中國成為統一的國家。隋朝統一中國後,緊接著進行了多項建設,包括開鑿貫穿南北的大運河這些建設不僅為唐朝奠定三百年基業,也給後世留下難以計數的影響
西元581年二月,北周靜帝將帝位禪讓給楊堅,楊堅改國號為「隋」,是為隋文帝,年號「開皇」,並且頒佈了治國的基本方針。這個基本方針是:「易周氏(北周)官儀,依漢魏之舊。」北周的制度如其國號所示,是以上古周代制度為根本,以《周禮》中「六官之制」為骨幹。六官是指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等六個行政組織。對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宇文氏來說,積極拉攏漢族是必要的,而被漢族視為理想的周代儀禮,自然是最理想的制度。曾經弱小的西魏(北周)能夠併吞強盛的東魏(北齊),還打敗了梁(南朝),其快速發展的原因,就在於這個六官制度,以及與六官之制互為表裡的軍事制度 -- 府兵制,這兩個制度整合了北方民族與漢族的能量。

內政改革

隋朝實施三省六部制,以這個制度取代六官之制。隋初三省分別由尚書省高熲(ㄐㄩㄥˇ),內史省李德林,門下省蘇威負責。這三省再加上負責軍事的楊惠,便是實施新制的四大支柱。六部則指尚書省下設的吏部、禮部、兵部、都官(後改刑部)、度支(後改戶部)、工部共六個朝政機構。內史、門下二省設在宮內,主管皇帝生活起居和宮廷保衛,其亦有諫諍及匡正皇帝過失之責。尚書省是朝政的總管,類似現在的行政院。此外還有十一寺作為朝廷事務的執行機構。隋唐以後各朝官制名稱雖有所變化,但基本上仍沿隋制。
同時開始制定新律令。律是刑罰的法規,令是行政與官僚、稅制等等的非刑罰法令,廣泛採用魏、晉、齊、梁各律的優點,「沿革輕重,取其折衷」,新律的制定幾經曲折,終於在開皇三年,誕生了總計十二卷,共五百條的法典。開皇律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不僅被唐朝沿用,甚至還遠及東亞,成為律令制的典範。隋朝被唐代的光芒所掩蓋,一直以來總是被忽略。就像秦朝和漢朝一樣,唐朝前期的體制,基本上來自隋朝。
除了以上的改革,影響最為深遠的當屬建立科舉制,廢除九品中正制。建國開始,隋文帝命令各州每年推選三個有才能的人,到中央授官。後來,隋文帝又下令,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部管刺史,要由有德有才的舉人擔當。到隋煬帝時,定十科舉人,開設進士科,以考試詩賦為主,選擇「文才秀美」的人才生。科舉制度的創建,重才學而不重門第,削弱了門閥大族世襲的特權。這種「任人唯賢」的改革,影響世世代代的讀書人。隋文帝統治的後期,國家富足強盛,戶口大增,百姓安居樂業,社會呈現空前繁榮景象。

隋文帝身世

開啟隋唐時代序幕的隋文帝楊堅,依《隋書》所述,從出生開始便帶有濃厚佛教傳說色彩的人物。根據高祖本紀,楊堅於西魏大統七年(西元541年)六月癸丑之夜,誕生在馮翊(陝西省大荔)的般若寺,誕生時有紫色之氣充滿庭院。傳說就在此時,一位從河東郡來的比丘尼說道:「此兒所從來甚異,不可於俗間處之。」也就是說,嬰兒來自非比尋常的地方,所以不可處於俗世間,如此告知嬰兒的母親呂氏後,親自收養撫育於別館。《續高僧傳》道密傳也提到:有神尼者,名曰智仙,語太祖(楊堅的父親楊忠)曰:「兒,天佛所佑,勿憂。」智仙比丘尼便幫他取名名為卯羅延,期望能和梵天王諸神一般,擁有金剛不壞之軀。之後,楊堅到十三歲為止,接受智仙的照顧養育。七歲時,據聞智仙曾說:「兒當大貴,從東國來,佛法當滅,由兒興之。」預言不久之後的建德三年(西元574年)北周武帝滅佛,造成佛教法難,將由隋文帝復興。
此預言成真!文帝在即位後不久,便允許信徒出家,同意民間有抄經與鑄造佛像的自由,並且在首都或洛陽等地的重要佛寺和朝廷內,備置佛教經典。根據紀錄,文帝在位的時間裡,共「度僧23萬人,立寺3792所」。但是,文帝並沒有將國家大部分的財政用於興佛的事業上,他與梁武帝不同,雖然崇尚佛教,卻沒有忘了治理天下。

智者大師

開皇二十年(西元600年)十月,太子楊勇因事被廢,十一月,文帝的次子晉王楊廣被立為太子。文帝大興佛教,兒子楊廣也與創立天台宗的祖師智顗(ㄧˇ)法師關係密切。智顗出身於梁(南朝)的官宦世家,俗姓陳,出家後拜光州大蘇山(今河南省)的慧思(南嶽慧思)為師,後來前往陳朝的首都建康(今南京)弘法,並且受到陳朝皇帝與貴族們的推崇,是江南首屈一指的高僧。隋滅陳後,楊廣積極親近智顗,請智顗到自己管理的揚州授戒說法,並且贈以「智者」(大師)的稱號。
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
當慧思看到智顗的時候說:「昔日靈山同聽法華,宿緣所追今復來矣!」靈山就是佛陀說妙法蓮華經的地方靈鷲山,佛說法華經前,先說無量義經,說完後入無量義三昧(入定),之後出無量義三昧(出定),開始說法華經。慧思以前的某一生,曾與智顗的某一生同在靈山上聽世尊講法華經,因為當時的因緣,這輩子來相見。慧思禪師隨即根據《法華經 普賢菩薩勸發品》(或說《觀普賢菩薩行法經》),為顗師開示普賢道場,並依《法華經 安樂行品》宣說「四安樂行」,「四安樂行」為:安樂行、安樂行、安樂行以及誓願安樂行。
智顗接著便開始精進用功,經過了十四天的時間,當誦到《法華經 藥王菩薩本事品》中的「是真精進,是名真法供養如來」時,豁然開朗,心無雜念地入定,見靈山一席儼然未散。據說,顗師乃是藥王菩薩乘願而來娑婆世界,因此才會誦至此品時開悟。藥王菩薩,後號「淨眼如來」,其賜與人良藥,救治眾生身、心兩種病苦的菩薩,乃二十五大菩薩之一。另有藥上菩薩,號「淨藏如來」,原為藥王菩薩之弟。藥王,藥上兩菩薩,常作為藥師如來的兩脅侍一併供奉(另說為「日光菩薩」,「月光菩薩」)。
非汝不證,非我不知
顗師的一生有兩次開悟,第一次便是在這大蘇山的「大蘇妙悟」,顗師將自己所證的境界稟告慧思大師,慧思大師更進一步地為他開示演說經中妙義,經過了四天四夜後,顗師讚嘆這四天的成就,超過了修行一百年的時間(四夜進功,功逾百年)。慧思大師語帶鼓勵:「這種境界,如果不是你,別人是無法輕易證到的;如果不是我,其他人也難以判別。(非汝不證,非我不知)」得初旋陀羅尼,即辯才無礙,說法人中最為第一。
八年後,慧思大師準備要去其他地方弘化,便告訴智顗:「我一直希望到到南嶽衡山去,但因為找不到傳法之人而作罷,如今你已經找到修行之法了,應該開始去弘法利生,莫作最後斷種人也!」於是命智顗前往陳朝弘法。顗師於陳朝首都瓦官寺駐錫八年,因徒眾過多,事務繁雜,妨礙修行,後決定入山林修行。西元575年秋天,入天台山(今浙江省天台縣),建立寺院,即後來的國清寺。智顗在北峰上獨修頭陀行,證入一實諦法門
某天半夜顗師正在禪定中,忽然狂風大作,雷電交加,並且有無數妖魔鬼怪出現,不斷變化,極為恐怖。當這些境界出現時,顗師以止觀之法安住,不為一切外境所動,一心觀照自性清淨。當顗師如此觀照時,一切怖畏情景自然消散。「除諸法實相,餘皆魔事。」魔境無法擾亂顗師的心神,隨即浮現的,便是顗師的父母、親屬及同參道友,或以頭枕膝,或以手抱身,哽咽地泣訴往日種種的情景。修道者對於恐怖凶惡的情境往往會防範,但對於世間私情的牽掛卻不易察覺,有時甚至會生執著之心。顗師仍不為境所動,不起於座,「深念實相,體達本無」。於是,這些境界也逐漸退散,不復存在。種種恐怖之境是「強緣」,父母師僧枕膝抱身是「軟緣」,這兩種境界都不能動搖顗師之禪定。非但了知逆緣是障礙,順緣亦是行者之妨礙,遇順逆皆能心不動搖,才能成就道業。此次的「華頂降魔」便是顗師的第二次證悟,又稱為「頭陀妙悟」。
開皇九年正月二十日(西元589年),隋朝軍隊攻入建康城,捉住陳後主叔寶,陳朝亡。陳朝的部分百姓因不願意歸順隋朝,進而在江南作亂,由晉王楊廣(後來的隋煬帝)所平定,因而被父皇命為揚州總管。平亂沒多久後,楊廣便派專使迎請智顗來揚州弘法,當時智顗因戰亂在淨土宗初祖慧遠大師所駐錫的廬山(江西省)東林寺。開皇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楊廣於揚州總管的金城殿設千僧齋,顗師為楊廣授菩薩戒。在受菩薩戒時,顗師對晉王楊廣說:「大王紆遵聖禁,名曰「總持」。」楊廣也讚歎顗師:「大師傳佛法燈,稱為『智者』。」自此,智顗禪師從此便被尊稱為「智者大師」。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89會員
139內容數
過去在求學的過程中,魏晉南北朝的歷史總是被極短的篇幅帶過,而介紹不外乎魏晉南北朝是個分裂又黑暗的時代,因此士大夫開始清談,結果導致亡國。直到後來接觸了魏晉南北朝史,才發現原來以前學的是那麼的偏頗。此系列文章的目的之一,便是想讓大家了解魏晉南北朝其實是非常有趣的一段歷史。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