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三國篇-侯景之亂】

【南北三國篇-侯景之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raw-image

西元549年,來自北方的降將侯景,攻破了南京城。在南梁宗室與大將的包圍下,侯景進入了皇宮,控制住八十六歲的梁武帝蕭衍。

這是一次真真正正的「挾天子以令諸侯」。

南梁的包圍網解除,該回家的回家,該入宮聽候分派的入宮。發號施令的,自是手持蕭衍諭令的大丞相侯景。

當然,也有之前才被侯景「打」給南朝的山東地區,選擇回歸東魏的懷抱。

侯景握權兩個月後,蕭衍即過世,由皇太子蕭綱接任,是為梁簡文帝。

中國歷史上,武帝很多,文帝一堆,要滅亡的時候也往往少不了哀帝。但簡文帝只有兩個。

簡有很多意思,文也有很多意思。這兩個簡文帝的共通點,就是功臣傀儡,但沒有被篡。

簡的其中一個意思便是「易從有功」。很能夠接納意見這樣。

有人服,有人不服。

特別值得注意的不服者,自然是時為西江督護的陳霸先。

相對的,侯景必須充實自己的力量來維護新天子。他首先頒布了詔令,特赦南朝的北人奴婢。

可這些更生人就算離開了主子,也沒飯吃啊。更不要說走到哪都被人歧視。

沒關係,北方來的侯丞相大開徵兵,接納各位同胞。

這些人原本並不是囚犯,而是江左世族豪門的財產,不是朝廷說轉成兵源就能轉。而事實上,侯景下詔的有效範圍,也很可能僅限於建業周邊。

沒有了蕭衍,拒絕服從侯景命令的地方,正在急速增加。侯景只能從周邊開始以武力鎮壓。

蕭衍在位時,實施中央集權,地方無皇命不動。怎麼他一死,組織就崩盤了?

除了天子之外,蕭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身分,就是南朝佛主。

自漢朝以降,中國佛教就具有非常強大的吸金能力。

某方面來說可以這麼看:蕭衍透過推廣佛教,來控制住南朝地方的世族經濟,進而提高中央的權力。

侯景雖然針對南朝的宗室與外姓下手挑撥,但佛教這一塊恐怕就是他沒料到的。

事實上,《梁書》最後寫著,當時南朝士人非常討厭佛教。

「自先王之道不明,百家並起,佛最晚出,為中國之患,而在梁為尤甚。」

當侯景包圍京城,斷絕蕭衍跟外部往來的時候……佛教控制網的崩解就開始了。也就是說,這個時候地方世族重新站起來,不是要反抗侯景專權。他們要做的,將是推翻長達四十年的獨裁極權政府。

侯景不過適逢其會罷了。

撇開遠在嶺南的陳霸先,首先站出來反侯的,是同為北人的楊大眼之子,楊華。再次,則是吳郡錢塘新城的戴僧易。

戴僧易的抗命,代表著吳郡世族的立場。

雖然皆遭討平,但三吳同氣連環爆,吳郡以東,南嶺以南,全都反對極權政府的繼續荼毒。

侯景下令展開屠殺。

西側,侯景也只能管制到約盧江一帶。駐守長江沿岸的蕭氏宗族,跟著開始搶佔要地,預備入京。

隔年初,西元550年,北伐宗師祖逖的子孫,在建業對岸反叛。

蕭衍過世已半年,在地方全面失控下,侯景宣布戒嚴。一如東漢末年,刺史郡守變成私相授受之職。

過去,中國全土分十三州。如今光是南朝,就有一百零七州這麼多。

侯景決定帶天子蕭綱離開南京建業,往西南移動。有些人就趁這個機會脫離侯景政府,加入地方軍閥。同時,西魏也開始進軍南方。


建業的作用,本身貿易性質大於軍事用途。侯景最害怕的,就是魏軍南下,故決定先避其鋒。

年初各國使者要來拜訪,看見南京毀敗至斯,都驚呆了。再次說明,侯景對於南朝的經濟架構認識甚淺。

蕭氏諸王的初步勝負,在這時候也逐漸明朗。

以蕭綸為首的聯軍,佔據了荊州長江以南地區。長江以北,則是由軍閥王僧辯奉蕭繹為帥。

雙方的目標,都是奪取武昌。

劇透一下,江北蕭繹就是南梁下一任皇帝。

不過侯景善戰,早一步派人打下盧江,進逼漢水,自封漢王。

三水匯流的武昌,此時竟是三軍共進。

蕭綸最先進佔,被王僧辯擊走。

十月,侯景自封宇宙大將軍,督六合諸軍事,更命盧江守軍進擊。以前都是大將軍,督中外軍事。侯景在發什麼神經?

前面說了,侯景對於宗教地方勢力的認識較差,他原本也只是北魏邊鎮居民。時中國南北,皆是儒道佛三教共存。鬥政治勢力,鬥經濟實力,鬥神秘學。

神秘學就是教義,教義決定信徒,決定人口力量。也是鬥爭中最根本的一環。侯景需要這個部分,不然他再能打,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講宇宙,說六合,這表示侯景選擇了近五十年來都被儒佛壓在地上摩擦的道教。


但你知道,國家化系統化,教義就會統一而巨大化。一旦深入民間,地下化,就是三鄉五里一神壇,王爺關公隨人拜。

侯景接觸到的道教,已經是「外道」了。

這當然不是從「宇宙六合」就能判斷出來。更重要的是,侯景也收了一個道人門派。但首領道號「僧通」。

不是和尚嗎?偏偏他們又飲酒吃肉無所禁忌,跟蕭衍所推行的佛教大相逕庭。

那這種有神通的人,在五胡十六國時代,都是稱道人的。把中國佛教推廣到各地的大師,法號也是道安。

道本無別。

不過,僧通在鄉里之間的稱號,可能顯露出他真實的身分……

闍梨。

究其本義,闍梨跟和尚,上師都沒什麼區別。重點在於那是「梵文直譯」,原音重現。表示僧通不是「中國式佛教」的教徒。

後來一般多用闍梨稱呼密宗上師。

其實東吳時期,密宗就已經進入吳國政治圈了。

僧通是不是密宗上師?有可能但不確定。我們唯一肯定的是,侯景選擇了非系統性的大型宗教,來為他提供力量。

很大原因,其實是在於僧通有預言的能力。佛圖澄被石虎重用也就是這麼回事而已。


西元551年,侯景跟蕭繹正面衝突。

但素來智計百出的侯景,另派奇兵偷襲武昌城,以前線部隊家人為質,擊敗了「叛軍」。

這場大勝,讓侯景確認自己掌握了命運,凱旋而歸,帶著皇帝蕭綱回返建業,然後廢掉。

原本立定的太子,侯景也殺了,讓蕭綱把帝位傳給蕭棟。完成之後,蕭綱跟他的兒子們也一一被除去。

侯景想幹什麼,大家都知道。

又有朝廷高官叛出,但侯景已經不管了。他要求蕭棟頒九錫給自己,在一個月之內迅速的完成了「禪讓」。

這個沒人要記的「百日南漢朝」,就這麼出現了。

蕭繹那邊收到本朝被篡的消息,大家馬上開始「勸進」,要蕭繹成為新皇帝來撥亂反正。

繼北朝分裂,如今南朝也分了。

侯景本是個鄉下人,現在當上皇帝,要祭列祖列宗啊。

「我哪知道那麼多,就知道我爸叫阿標。」

侯景身邊的北方人問一問,又有人說,阿標好像是阿周的兒子吧。勉強寫了三世,再往前怎麼辦?自有翻書黨來作業。找了西漢司徒侯霸來當遠祖,又拉了個晉朝的侯瑾當七世祖,就這樣弄出一套南漢皇帝侯氏家譜。

反正這種「我家先人皆有名」的玩法,北朝也是駕輕就熟了。

看在南人眼裡就是一個好笑,死蠻夷,慎終追遠懂不懂啊。


可我們前面說了很多關於世族的角力,現在侯景又豈會是說稱帝就稱帝?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前面說了,西魏正在進軍。進的是荊益路線,那是蕭繹得扛。

而這段時間,青徐地區的梁將,大舉投降東魏。只是東魏又生變異,搖身一變成了北齊。

你是蕭繹,你會怎麼做?當然是聯合北齊,來克制西魏跟侯景啊。

南北三國,在侯景之亂下,短暫的來了個四國演義。


當侯景在武昌大破蕭繹的大將王僧辯同時,北齊殺下來了。殺到長江邊的歷陽鎮,馬上就能渡江破南京。

這樣就很明白了吧?吳郡世族在權衡利害之下,決定接受侯景,來對抗北齊跟引狼入室的蕭繹。

四國演義,是魏齊梁漢。

但實際上,是關隴世族,河北世族,荊襄世族,三吳世族的大對決。

益州算是個殖民地啦。

那如果你夠熟三國,你就會發現,其實東漢末年直到五胡亂起,在中國決戰的,就是這四大世族的力量。

東漢原本是潁川、河北、關隴世族三大家。由於黨錮之禍一直到董卓之亂,不斷崩解潁川世族,才變成這四大團體的。四散的潁川世族,為荊襄與三吳注入了新的能量。

但侯景沒算到的是,西魏宇文泰陰了他一把。

宇文泰攻下益州後,並未進逼蕭繹,反而轉向吐谷渾(青海方向)。侯景必須一肩扛下兩國攻勢。


西元552年初,北齊展開南伐,下詔承認蕭繹梁主之位。

侯景派兵前進至合肥抵禦北軍,但不能敵,退守廣陵。

同時,西軍王僧辯進逼。

侯景特別提醒守軍侯子鑒,西人善水戰,要等他們登陸再戰。沒想到王僧辯將計就計,上陸詐敗,引誘侯子鑒追擊入水。

侯子鑒還特別請示了侯景才出發的。與其說是犯了錯誤,不如說終究是西軍技高一籌。


打敗守在歷陽南岸的侯子鑒,王僧辯隨即推進到了建業城進行包圍。

侯景軍以石頭城,臺城,延祚寺為據點抵抗。

如果知道日本戰國史,再看到這邊能以「延祚寺」守禦,你就不會懷疑南梁佛教徒多有錢有勢了。

可惜,頑強抵抗,也要有援軍。當三吳世族知道圍南京的是蕭繹部隊,不是北方索虜,侯景還會有援助嗎?

沒有,各大據點一一被破,侯景不敢退入皇宮,召集手下準備逃亡。

這時,他的主要謀士王偉卻說,天子不能背叛大家,我們應該打到最後!

「我在北打賀拔勝,破葛榮,揚名河朔,與高王一種人。今來南渡大江,取臺城如反掌,打邵陵王於北山,破柳仲禮於南岸,皆乃所親見。今日之事,恐是天亡。乃好守城,我當復一決耳。」

這個很有趣的,其實不難懂。侯景說話沒有被使用文言修飾太多,也就是這個語法很可能接近當時北人的「白話」。

總之,侯景逃了,王僧辯繼續派人追趕。

最終遁入海中……不知所蹤?

不行的,一定要記錄他惡有惡報。

侯景最後在海島上,碰到之前在他惡政之下逃往海上的前梁官員,遭到了殺害。

「前太子舍人羊鯤殺之,送屍于王僧辯,傳首西臺,曝屍於建康市。百姓爭取屠膾啖食,焚骨揚灰。」
「曾罹其禍者,乃以灰和酒飲之。及景首至江陵,世祖命梟之於市,然後煮而漆之,付武庫。」

沒事兒,這擺明就是把王莽故事再抄一遍。

信與不信,純看個人。


侯景之亂,兩破南京,兩度造成江南兵禍四起。

然而狡兔已死,蕭繹又能否在北朝兩大國下爭取到生存空間?

不能。

王僧辯於當年陰曆三月討平侯景。蕭繹都還沒前往南京,五月,西魏宇文泰就發動了攻擊。

欲知後事如何,下回也未必就有分解。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78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小時候讀中國歷史,一定會要求我們知道國仇家恨。對大中國來說,外圍總是有著邪惡的侵略者。 從匈奴,到鮮卑。從鮮卑,到突厥。從突厥,到契丹,到女真,到蒙古……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對,這些邪惡的侵略者,至少都在中國北方建立過王朝,統治過中國人。 這是教育,不是歷史。
西元184年,黃巾之亂爆發,掀開了三國時代的序幕。 亂世,持續了超過三百年。雖然中間西晉一度完成大一統政府,但很快就敗亡了。 五胡十六國,南北朝。 在西元524年時,南北三國再次登場,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三國鼎立,局勢變化萬千,終於從其中一角的潰敗,迎來了中國再次一統的契機。
在中國浩浩蕩蕩數千年歷史中,有如繁星點點那樣多的帝皇王公貴族。 這東西統稱為爵位。 只有非常少數的人,能夠以封爵名行於後世。 比如楚霸王,專指項羽。 即使強如關羽,諸葛亮。漢壽亭侯跟武侯也不會成為他們的代名詞。 而「蘭陵王」,也是高長恭專屬的。 《蘭陵王入陣曲》。
小時候讀中國歷史,一定會要求我們知道國仇家恨。對大中國來說,外圍總是有著邪惡的侵略者。 從匈奴,到鮮卑。從鮮卑,到突厥。從突厥,到契丹,到女真,到蒙古…… 驅逐韃虜,恢復中華。 對,這些邪惡的侵略者,至少都在中國北方建立過王朝,統治過中國人。 這是教育,不是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