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日》輪迴

2021/12/05閱讀時間約 10 分鐘
取自公視+ 林佑恩導演《度日》
去年(2021)第58屆金馬獎新增設的最佳紀錄短片獎項,是由林佑恩導演的《度日》奪得。
點開這部紀錄片,對於同在偏鄉學校服務的我來說,再熟悉不過。
這就是我們孩子現在的生活……
片中描述男主角土豆、明益及其親友間的日常紀錄。我們看到的是受訪者們被各種問題纏身、深陷泥濘不得而出:早婚生子、不良嗜好、債務危機、聲色娛樂、理財不當、大量工作、勞動消磨、階級複製、治安問題、家庭失能……此中折射出的問題雜多,而且相互交集、因果扣聯。
為了清償因先前事故而導致的債務,迫使工作量加重、工時加長,生活品質隨之限縮,只能藉由短暫的聲色娛樂抒壓。而進出容易滋事的高風險場所,則不時會有麻煩事纏身需要靠金錢擺平,債台繼續高築。如此循環不斷,每天毫無意義地「度日」……
影片落幕之後,心情仍然紊雜,忽想起片中的幾段對話:
土豆(問明益):你兒子如果十八歲,兩隻手全是刺青,你會怎樣?
明益妻:揍死他
……
明益(自白):如果可以的話,盡量就要有一個完整的家庭,這樣對小孩子比較好。不然,到時候跟我一樣…
是啊!當了父親,便知道身份與責任的不同,對於下一代也有「不同於自己」的期望。總希望孩子不要走跟自己一樣艱苦的路。但是,過去的自己,放浪形骸所刻劃出來的痕跡,在自己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能抹滅得掉嗎?便縱是當下想要改頭換面,在這度日輪迴的鎖鏈下,又如何可能逃脫?
所以從「階級複製」的角度切入,想來談談打破這無限迴圈的可能性。

家庭失能


父親兩隻手臂刺青,孩子勢必會受其影響。但是爸爸卻不願意自己的小孩學習跟他一樣刺青,這裡產生了「自我取消」的矛盾。當期望他人做到,而自己卻無法達成時,只得將此願望寄託在後輩身上。如此,自我矛盾日益深化,理想與現實的裂痕則愈是深隔,愈趨荒謬。
所以自古以來,家庭教育從來不是簡單的事。所以一般而言,家庭教育往往宣告失敗。可是還有點良知、求好心切(求下一代好)的父母便把教育的責任全部丟給學校老師。只是,當未成熟的孩子一學到正確的道德知識,便會首先向外看看別人怎麼做。望出去,第一眼就是老師、同學,再者就是回家「檢查」父母,若不符合期待,就會對之失望與疏離,更甚者爭吵失和,家庭問題遂日益嚴重。[1]而成熟的孩子則會先要求自己做到,並且對家人、他人寬容,這是相當不容易的。然而,現今的社會環境,對於道德要求並不是不夠,而是缺乏。根本沒有讓學生接觸優秀典範的機會,即使偶爾出現,亦只是在外在功績事相上表彰,鮮少深掘此人良好個性的養成及追求技藝的態度。

模範失落


在家庭中,父母永遠是孩子的第一類模範。待進入托兒所、國小時,小朋友回到家總是把「老師說……」掛在嘴邊。所以學校老師是他們的第二類模範。慢慢成長之後,孩子觸及到各種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便會開始生出比較心態。他們若是見到家中父母不符心中理想的期待時,通常有自覺的孩子便不會想循他們的腳步,而是要自尋出路。
| 但是要走去哪?
這個階段的孩子,一定會徬徨、掙扎。就像踩在從小認為是安穩的冰床上,突然之間冰碎而掉入急流之中,總會拼命地想要抓緊身旁任何可以支持的東西。顯而易見的,就是朋友,他們的第三類模範。職是之故,若前面第一、二類模範沒有在孩子的心中紮根,則會在他們將模範轉移到朋友身上的時候,核心信念受到鬆動、價值觀崩解與流失。
一般而言,「朋友圈」是構成環境的一部分,但是對處於高中時期的青少年來說,卻是佔了絕大部分。此極度向外依賴同儕的時候,也是孩子與家庭的溫度降到最低的時候。
孩子要主動地建立起自己的交友圈很不容易,更常是被動地為了在人際關係中獲得歸屬感,勉強自己融入各個小群體。這些若是「建設性干涉」的群體那倒好,而壞就壞在,聚在一塊的通常都是一丘之貉,彼此「破壞性干涉」,愈趨下流。[2]一旦掉入這下陷的流沙,有強意志力能「自覺」脫身的人可說是少之又少。
光是只有自覺還不夠,更周延地說,大部分情況是「不夠自覺」,也就是沒有辦法自覺到「要下定決心改變」的程度。雖然自己想要改變,但周圍舊環境的朋友會把自己拖回原本的道路,繼續被催逼著去過以前的生活。
| 要改變朋友圈很困難,但也不是毫無辦法。
我在書法教室裡遇過一位學長,說他來學書法的原因是想要脫離那群愛喝酒的朋友。每當他的朋友邀他時,便推託要來上書法課。所以漸漸地,他那些酒肉朋友便不再與他聯絡,另一方面,則在以墨會友的教室裡開闢出一個新的交友圈。筆者自己也是如此,去到花藝教室裡學習新的事物,長長見識,樂此不疲。說學書法跟花藝要錢,沒錯,這就是「預算門檻」。但是網路上有很多「免費的」讀書會、登山運動社團等資源可以參加,總有適合自己的地方可以學習。所以,如果「夠自覺」,那換環境的「心理門坎」也會隨之降低,也就更容易踏出舒適圈。
以上的情況適用於出社會之後,而在學校裡要「換環境」的門檻,就不是一般的高。除非轉學、轉科或是升學,否則很難有朋友圈上的變動。先前一位學生用技優管道進入到高雄科大電子系。上回去參訪時見到他,整個變了一個人似的。才入學短短兩個月的時間,不僅氣質提昇,口條、態度也更加成熟穩重,跟在高中時期完全不可同日而語。這就是環境的力量,上進的同學們是推著自己前進的,而不是把自己拖下去。所以有時候狠下心幫自己換個環境,重新Reset,也是給自己一個重生的契機,遠離「度日」的輪迴吧!

終身學習

推動著我們自我上進、充實的動機,隨著我們慢慢成長,會從外在的刺激、鼓勵,內化成為自我心裡的期許與憧憬,讓我們不斷地更新、學習下去。
給學生「魚」,不如給他「釣竿」
這句名言久嚼不爛,原因正是最重要的終身學習。若沒有學習到「如何學習」,我們在社會上便會因失卻彈性而僵化。而心靈方面的成長停滯,比身體上的營養不良還要可怕。
從前,自我充實與學習可能要依賴自己的資金預算,也正如現在坊間的一些才藝教室一樣,有預算的門檻。反觀現在,人手一機,連上網路如唾手可得,理應讓自我學習的入門條件降低、覆蓋率提昇才是,但可怕的現實卻是形成個人能力的M型化。
中上程度的人會利用網路學習,參加網路書會、學習課程、成長性社團等等讓自己進步、提昇;中下之人,則會受隨手可得的速食手遊牽動而虛度時間,讓自己的成長停滯甚至退後。這就形成M型化:好的更好,壞的更壞。想要往上提昇,就好好投資自己吧!
投資自己最好的資金不是新台幣,而是「時間」。金錢不一定每個人都有、都足夠,但時間卻是。養成一個良好的成長習慣,哪怕是每天短短讀個半小時的課外書,長久下來就會有驚人的改變。如果不曉得要讀哪些書,就從文末的「延伸閱讀」資料開始吧!

抵抗地心引力


人類為了要抵抗地心引力而飛向天空。映照在人生當中,就是一個不斷抵抗下墜墮落性的過程,尋求向上超越
一直跟學生說要自律,就跟小孩說要記得帶作業一樣,要不斷提醒,深化。教育者要自己「樹立模範」以身教,退一步說,至少要「提供模範」。藉由正向模範提點學生的上進心。而不是跟著網路的演算法,陷入不良模範的閉迴循環,而跳不出。[3]
但是不能全怪孩子沒有發揮向上性。因為當家庭失能到了無法提供同學們必要的開銷時,打工成為了他必然的選項,儘管過早的社會化是顯而易見的潛在危機。如此,太大的勞動負擔,造成下班後的疲勞釋放,因此選擇輕鬆的休閒而不是自我充實的活動,這無可厚非。因為筆者本身也待過工廠,能夠了解在一天的勞累後只想耍廢、躺平的心情。深自反省過這種生活方式其實並不適合我,所以向這種荒謬反抗,遂另謀出路投身教職。
更往前溯源,要如何挑選一個自己可以有自我提升空間與時間的工作,變成優先考量,而且是避免掉入無意義、瞎忙人生的重要考量。以筆者為例,不想讓自己成為只為錢工作的人,我愛看書、思考,和朋友分享心得。所以我得選擇一個有時間和空間讓我做這些事的工作,所以我沒有當工程師,而來當老師,就是這個考量。至少,這是一個不後悔的選擇。

結語


看到身旁同學們在「度日」,也反過來想想自己是否也在「度日」。短暫與好友一起遊戲的時光,確實美好。如若浸淫於此,任由時間流淌急逝,在畢業踏出校門口的那天,又有誰能贖回你寶貴的時間呢?
為了抵抗讓我們下墜的地心引力,
為了不要陷入度日輪迴的流沙中,
我們要學著拉自己一把,當自己生命中的貴人。

附錄:教育的可能


(筆者與友人關於這部紀錄片的問答)
友人:他們現在的狀態會讓他們未來將有可能步入「度日」的輪迴,但是他們好像這個年紀還沒辦法意識到這個嚴重性。換個角度想:我們高中真的有成熟到可以思考到這個點嗎?
筆者:確實,我們都會設想他們能聽懂什麼,並把自己的高中經驗帶入,揣摩過往的自己是否能聽懂這些道理。但這並沒有幫助。
首先,我們的理解力很難再退回那個時空去想像自己有無辦法理解,就像我們長高了之後,回到小學裡無法理解自己怎麼可以坐在那副矮小的桌椅裡一樣。
第二,我們高中時有老師會跟我們說這些話嗎?可能多少有。但是主要還是要靠自己想,所以老師只是要做一個思緒起點的開發,引導問題意識,帶著他們思考。我相信,他們一定印象深刻,比起完全沒有作為來得不知好上多少倍了。

[1] 孟子提及的「易子而教」,就是避免在家庭中父子(母子)之間互相責善的智慧,以免家庭教育系統崩潰。但是對當今的家庭環境而言,父子(母子)之間的上下關係漸漸靠近,至於平鋪成朋友關係。而朋友的身份從儒家的倫理來看是可以相互責善的。相關議題可參考鄔正傑〈父子相夷則惡:宋明儒學對責善的討論〉。
[2] 關於干涉的相關概念,請參考維基百科〈干涉 (物理學)〉條目。
[3] 一些譁眾取寵的網紅當道,引導錯誤的價值觀,讓學生們感到驚異、驚奇,進而崇拜而嚮往之。筆者姑且稱之為「模範的逆淘汰」:品質越低劣的作品,受到越多人的關注,反之則否。

延伸閱讀:
1. 【公視紀實】度日In their teens搶先看|這群青年有著青春的躁動、想望,期盼翻轉的機會,但生命卻是不停地離散與流動
完整紀錄片傳送門
2. 台灣教育出了哪些問題?教育翻轉階級是當代神話?學校的起源不是教育?文憑主義源自貧富差距? 【歪歪看世界EP1:當代教育出了哪些問題?】
3. 詹姆斯‧克利爾著,《原子習慣:細微改變帶來巨大成就的實證法則》,方智出版社,2019。
如果先生
如果先生
讀的是電機,愛的是中文,想的是哲學,學的是儒家。 靈魂先老起來等,往後越活越年輕時,方能好好咀嚼其中的滋味。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