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度日】對現在不絕望,對未來不渴望的少年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紀錄片【度日】,片名溫柔訴說著一群被媒體忽略、被政治遺忘、被社會忽視的少年們,在未成年時就扛起了家庭生計、離開教育體系、獨自在國家邊緣生活著。他們沒有怨天尤人,對現在不絕望、對未來也不渴望,日復一日的度著日子。

2017年報導者報導一系列「高風險家庭的孩子」故事,2018年出版【廢墟少年】的書,根據衛服部統計台灣一年不到二十萬個嬰幼兒,但現在高風險家庭通報從二萬五千戶增加到到三萬戶,統計有四萬三千名,其中十二歲到十八歲少年就佔了一萬六千名。國家積極推動各項生育政策,每個嬰幼兒需要關注照顧,但通報的一萬六千名的青少年,被遺落在黑工、童工、毒品、更甚者性侵,被隱藏在國家陰影中無人看見。

報導者攝影記者林佑恩,紀錄一位住在雲林的少年,長達八個月的時間,將少年細小日常生活和感受記錄下來,成為【度日】紀錄片,在2021年榮獲最佳紀錄短片。

度日主角-土豆少年

父親因勞力活很早過世,母親是外籍新娘很早離開家庭,家裡只剩年紀已大奶奶和失業生病的叔叔。15歲土豆開始扛起了家庭生計,每個月還債、家裡生活費,離開學校投入日復一日勞動工作中,為了能生存下去。

需要工作的少年成為低階勞工的犧牲品

全台灣密度最高的農藥袋噴車在雲林,每噴一分地師傅可以拿70元、助理拿35元,做完現領,噴越多賺越多。從配農藥、拉管線都需要少年們動手做,沒有額外的防護裝置,風勢吹起來就會把農藥吃進口裡,在大太陽下全身暴露於農藥中,噴完有時會上吐下瀉或是頭昏眼花需要直接回家睡一覺,屬於高危險的工作。

源自:報導者 (廢墟裡的少年-攝影余志偉) 。土豆在農藥中穿梭來回。

源自:報導者 (廢墟裡的少年-攝影余志偉) 。土豆在農藥中穿梭來回。

台灣勞基法規定雇主不得僱用未滿15歲少年,15歲以上未滿16歲為童工,每天不得工作8小時,每周不得超過40小時。16歲以上未滿18歲不得從事危險性工作,且一旦雇用需有其法定代理人同意書及其年齡證明文件(勞動基準法) 。為了保護童工的法律,雇用這群少年需要面對更多法律規範,這卻讓一般企業卻步,被遺落的這群少年淪落為黑工市場的勞動力。

在偏鄉地區,就業機會少,交通不發達,任何工作都需要汽機車代步,為了工作少年們未滿18歲開著貨車從前鎮跑道後鎮,從台北到高雄,一張一張6000元無照駕駛的罰單寄送到他家,需要繳無數張的罰單,但為了下一頓飯,還是需要違反法律下繼續開貨車。法律本是為了保護青少年安全,限制年齡、配合各式教育訓練,以達到約束和保護的美意,但在這群少年中,社會不一定理會,但下一頓飯必須自己掙,法律能保護他們嗎?

這群少年們沒受過工作教育訓練,未享有勞健保,卻非常認命,因為...

只要有錢賺就行了
有錢賺就行了
有錢就行了 (摘自度日少年們的對白)

為什麼不阻止孩子噴農藥?

紀錄片播映後,導演(林佑恩)映後訪談現場曾有約莫50歲的阿姨生氣地指責他們「為什麼不阻止他們噴農藥!?」導演對此無法一句話回答。為什麼不現場阻止呢?

這份工作對少年們有巨大的傷害,導演知道、少年知道、雇用他們噴農藥的農民知道,但少年需要錢、要生活、要養家,沒了這份工作他依然會去接下一份工作,下一份工作會是什麼樣呢?沒有一技之長、在黑市的少年工們,下一份的選擇比這份好嗎?

就如每天他們將保力達一瓶一瓶罐下去、檳榔一包一包嚼下去,知道不好,但需要凌晨3點起來工作、從事低階勞動工作至少12小時、開貨車12小時,一天工資1800-2000元,不工作無法還債、無法養家,保力達、檳榔是毒也是解藥,但他們有選擇嗎?

源自【度日劇照

源自【度日劇照


紀錄片當中,少年坐在田裡跟農婦阿婆們聊天,阿婆問到他的年紀,他說自己20歲。阿婆非常驚訝說:「為何連鬍子都是白的?騙人啦!你最好只有20歲啦!」



【度日】-少年生活哲學

我們青少年時,會有夢想、有期望,談著長大要成為什麼樣大人。長大成人時,看著青春影片能喚起我們的青春情懷、唏噓當時的天真、感受成人與青春想像的差異。但在這群青少年當中,年齡還未完全成年,社會卻已經用成年眼光對待他們,要扛著家庭的生計、要償還債務,比較哪邊可以多賺300元的日薪奔波,無法有長遠規劃,無法有期望,未來對於他們是什麼呢?
少年生活,沒有怨天尤人,沒有懷疑自己出生,但也無法做未來規劃,每天拚盡全力賺錢養活一個家,日子就是一天過一天,度日是他們能做的。

19歲生日要過了,你今年有什麼感想?
你的問題讓我很難回答耶....就衰啊!
在成堆的金紙山裡,少年們將在世的思念、安慰藉由一山一山的紙錢燒給離世的人,但這群活生生在社會當中的少年們,每天的一口飯都需要自己的低階勞動掙扎換取。過世的人被在世的人藉由大量紙錢緬懷,但少年們呢?

在成堆的金紙山裡,少年們將在世的思念、安慰藉由一山一山的紙錢燒給離世的人,但這群活生生在社會當中的少年們,每天的一口飯都需要自己的低階勞動掙扎換取。過世的人被在世的人藉由大量紙錢緬懷,但少年們呢?

導演用溫柔角度紀錄土豆的日子,沒有旁白解釋、沒有評論,紀錄片緩緩訴說少年生活日常。是非對錯、選擇與否,紀錄片無法告訴我們。現在主流社會中,他們是被媒體忽略、被政治遺忘、被社會忽視的一群人,但我們不能將目光移開,因為少年們確確實實生活在我們周邊,只是沒人聽見,沒人看見。

紀錄片無法定義什麼是正確的選擇,但能傳遞每個被忽略的聲音。

做工作一個一個換,有做有錢,沒做沒錢。沒做,有誰要理我們。
家裡什麼都沒了,沒有大人,什麼都沒有,所以只要工作就好了
就這樣普普通通過日子就好了。 (摘自廢墟少年)


為什麼現場不阻止他們噴農藥呢?

看完紀錄片或許會得到一點點的解答。

你聽見他們的聲音嗎?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雪人看紀錄片的沙龍
4會員
8內容數
2022/01/06
在這漫長的訴訟時間裡,三個家庭破碎,一個生死離別,兩個家庭破碎,牢獄中家人離世,無法悼念,無法證明清白,只能接受,片名【彼岸】意旨為超脫生死,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2022/01/06
在這漫長的訴訟時間裡,三個家庭破碎,一個生死離別,兩個家庭破碎,牢獄中家人離世,無法悼念,無法證明清白,只能接受,片名【彼岸】意旨為超脫生死,涅槃的境界...
Thumbnail
2021/11/21
公投是將複雜問題,簡單問。從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事件,揭開領導團隊如何利用數據,操縱公投結果,如何利用一兩句標語,激起情感共鳴,決定國家方向。在一個公投選擇,使國家一分裂為二。
Thumbnail
2021/11/21
公投是將複雜問題,簡單問。從2016年英國脫歐公投事件,揭開領導團隊如何利用數據,操縱公投結果,如何利用一兩句標語,激起情感共鳴,決定國家方向。在一個公投選擇,使國家一分裂為二。
Thumbnail
2021/11/09
紀錄片【That Which Does Not Kill】,一看到片名讓我們不禁聯想是引用尼采的名言【That which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但片中所陳述的事情,雖不至死,但那一刻靈魂卻已死亡。
Thumbnail
2021/11/09
紀錄片【That Which Does Not Kill】,一看到片名讓我們不禁聯想是引用尼采的名言【That which does not kill me, makes me stronger】。但片中所陳述的事情,雖不至死,但那一刻靈魂卻已死亡。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她只不過是個被逼上絕路的普通人。
Thumbnail
她只不過是個被逼上絕路的普通人。
Thumbnail
傍晚時刻 一位家長傳來照片 那個20幾歲的小孩剛關出來 “這是最後一次的機會了.....” 這次又是吃藥吃毒進去關 我心想這位少年,因為毒品來來回回都不知幾次了.... 染上毒品,戒毒真的是一輩子的事 家長接著說:另一個孩子因為開槍,還在裡面關 聽到這.... 傍晚時刻 聽到這兩位少年的消息
Thumbnail
傍晚時刻 一位家長傳來照片 那個20幾歲的小孩剛關出來 “這是最後一次的機會了.....” 這次又是吃藥吃毒進去關 我心想這位少年,因為毒品來來回回都不知幾次了.... 染上毒品,戒毒真的是一輩子的事 家長接著說:另一個孩子因為開槍,還在裡面關 聽到這.... 傍晚時刻 聽到這兩位少年的消息
Thumbnail
點開這部紀錄片,對於同在偏鄉學校服務的我來說,再熟悉不過,這就是我們孩子現在的生活...
Thumbnail
點開這部紀錄片,對於同在偏鄉學校服務的我來說,再熟悉不過,這就是我們孩子現在的生活...
Thumbnail
紀錄片【度日】,片名溫柔訴說著一群被媒體忽略、被政治遺忘、被社會忽視的少年們,在未成年時就扛起了家庭生計、離開教育體系、獨自在國家邊緣生活著。他們沒有怨天尤人,對現在不絕望、對未來也不渴望,日復一日的度著日子。
Thumbnail
紀錄片【度日】,片名溫柔訴說著一群被媒體忽略、被政治遺忘、被社會忽視的少年們,在未成年時就扛起了家庭生計、離開教育體系、獨自在國家邊緣生活著。他們沒有怨天尤人,對現在不絕望、對未來也不渴望,日復一日的度著日子。
Thumbnail
獲得第58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短片的私電影《度日》拍出台灣不能出聲新底層未成年少年仔的聲音和生活,拍攝剛滿19的少年土豆面臨雙親離開過世居住於叔叔家中,從小就得開始自力更生,從灑農藥、搬金紙、走險路,青春的他從非法童工到如今成年加入就業市場是否能有翻轉機會,或是複製上一代家庭的人生困境。
Thumbnail
獲得第58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短片的私電影《度日》拍出台灣不能出聲新底層未成年少年仔的聲音和生活,拍攝剛滿19的少年土豆面臨雙親離開過世居住於叔叔家中,從小就得開始自力更生,從灑農藥、搬金紙、走險路,青春的他從非法童工到如今成年加入就業市場是否能有翻轉機會,或是複製上一代家庭的人生困境。
Thumbnail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教養專家列出父母不要對青少年做的事,包括侵犯隱私、總是懷疑質問、全方位監控、沒經過他人同意逕自拿取他人物品。跳脫「成人vs小孩」的情境時,這些毫無疑問是不尊重人、不道德甚至違法的行為。當一個人因為這些狗屁倒灶的事情反擊,為什麼要被形容為「叛逆」或「地雷」呢?
Thumbnail
作為看長片遠多於短片的人,同時也在思考著,我想看什麼樣的短片?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短片?除了未來(或已經是)劇情長片、紀錄片導演的「練手」、養成之外,短片結構無法像長片那麼複雜,亮點、刺點、甜蜜點也無法流長或洶湧,它有什麼以小搏大的優勢嗎?
Thumbnail
作為看長片遠多於短片的人,同時也在思考著,我想看什麼樣的短片?我們需要什麼樣的短片?除了未來(或已經是)劇情長片、紀錄片導演的「練手」、養成之外,短片結構無法像長片那麼複雜,亮點、刺點、甜蜜點也無法流長或洶湧,它有什麼以小搏大的優勢嗎?
Thumbnail
移工的問題只是會漸漸變多,特別是當少子化成為現況,很多的工作就會變得沒有人做,但又要貼補勞力,只好透過移工來遞補,先前閱讀過《被天堂遺忘的孩子》,談論的正是移工因為貧窮必須要偷渡去打黑工,也看過電影【麵包情人】,描述的是合法的照護外勞的家庭生活,為了金錢必須遠離家人,但又被不當的管理制度如奴隸般
Thumbnail
移工的問題只是會漸漸變多,特別是當少子化成為現況,很多的工作就會變得沒有人做,但又要貼補勞力,只好透過移工來遞補,先前閱讀過《被天堂遺忘的孩子》,談論的正是移工因為貧窮必須要偷渡去打黑工,也看過電影【麵包情人】,描述的是合法的照護外勞的家庭生活,為了金錢必須遠離家人,但又被不當的管理制度如奴隸般
Thumbnail
因為年前一直找不到收入來源,年後拼命亂接Case跟稿件,只要是人家給我機會都答應,又一堆工讀面試,接果以前沒有接案的經驗,又一口氣接太多,最後開了兩個天窗,搞的自己身心俱疲。 昨天聽牧師大兒子分享過去
Thumbnail
因為年前一直找不到收入來源,年後拼命亂接Case跟稿件,只要是人家給我機會都答應,又一堆工讀面試,接果以前沒有接案的經驗,又一口氣接太多,最後開了兩個天窗,搞的自己身心俱疲。 昨天聽牧師大兒子分享過去
Thumbnail
這篇文將告訴大家有關「貧窮」,尤其是「親情貧困」。「貧窮」背後的結構成因與最近台灣選舉熱議的「北漂青年」有關,但會更加說出真正的原因是什麼。關於偏鄉教育、關於台灣教育、關於世界教育,台灣鮮少有媒體能夠廣泛且深度地報導真實實況,如果沒有正確認識問題,沒有同時直面黑暗及關注光明,並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Thumbnail
這篇文將告訴大家有關「貧窮」,尤其是「親情貧困」。「貧窮」背後的結構成因與最近台灣選舉熱議的「北漂青年」有關,但會更加說出真正的原因是什麼。關於偏鄉教育、關於台灣教育、關於世界教育,台灣鮮少有媒體能夠廣泛且深度地報導真實實況,如果沒有正確認識問題,沒有同時直面黑暗及關注光明,並無法真正解決問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