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失去的自我:那些不被接受的我

2022/05/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看了《青春養成記》(原名Turning Red),有興趣的人可以在Disney+看。是少見的以華人為主角的動畫片,又有很可愛的紅貓熊,本來想說是娛樂片,但卻有一個片段讓我感觸很多。
以下沒有描述劇情,但可能對有些人來說還是有雷,如果介意的人可以不要再看。
對小朋友來說就是一部有趣的動畫片,但裡面描述的母女關係深深觸動我,壓抑已久的情緒一瀉而出。只是,動畫片裡,永遠都是告訴你,表達出真實的自我之後會被家人接受並尊重,卻不是現實生活中的常態。
有太多的時候,我們只能繼續壓抑自己,在父母面前偽裝出他們喜歡的樣子,因為想要讓他們滿意,不想讓他們擔心,而選擇委屈自己,扮演他們喜歡的子女的形象。久而久之我們與父母的距離拉得很遠,只留下字面上的關係,彷彿在演一齣戲,在別人面前維繫著看似和樂的親情,讓他們能繼續活在社會羨慕的眼光下。
有些人選擇安慰自己,說父母其實都是愛你的,只是不知道怎麼表達他們的愛,所以表現出來的都是在要求你,彷彿「不會愛的拙劣」就足夠掩蓋他們的自私和貪婪。他們會說「爸媽這樣管你,是不希望你以後會過苦日子,那樣我們會傷心。」
有些人比較武斷,會因為排斥持續被否定或是被控制的日子,選擇切斷這段羈絆,也許人生過得會輕鬆很多,卻也可能埋下遺憾,或是一輩子有著無法癒合的傷。他們會被說「你看他跟他爸媽都沒有聯絡了,怎麼會這樣,他一定很後悔。」

有太多的書在描述難以修補的親情,大部分的家庭問題,不是暴力。反而是這種「沒有明確的離開的理由」的扭曲關係,讓更多的人無所適從。
這種對於心理可大可小的影響的家庭關係,能做的選擇大多不是二分法(離開或者留下),這種複雜性也讓人很難判斷該做出什麼動作。儘管每個選擇都會考慮到有什麼好處壞處才下決定,但籠罩在「無法改變別人或自己的無奈」之下做出的選擇,往往伴隨著難以釋懷的心情。
看過很多書在描述扭曲的母女關係,書的最後往往沒有真正的和解,是直到母親的死去才能被動地從牢籠中解脫。母女關係之所以扭曲,很多數在於母親為自己的付出產生不平衡,感到後悔,有部分的人儘管不希望女兒走上相同的路,卻會在女兒有能力走出自己的路時感到嫉妒。
然而,嫉妒自己的孩子讓她們感到羞恥,又讓他們有罪惡感。這種無法真心祝福的複雜心情,讓她們往往會選擇去破壞那條新的路,在孩子選擇的那條路上加上滿滿的阻礙,讓那條路佈滿荊棘,覺得這條路其實不這麼好走的孩子選擇放棄時,他們才能感到滿足。
「就跟你說會這樣,你早該聽我的。」
這句話帶著滿滿驕傲,讓這些曾經委屈過的母親覺得,其實她當初沒有選錯。「孩子們不又回到我這條老路了嗎?代表我是對的,一直都是。」

逃避雖然可恥,但是有用。
面對無力去改變,但又讓你滿滿彆扭的親情關係,一律建議選擇逃。就像做實驗一樣,減少彼此見面的頻率,在每次見面的碰撞中評估自己的耐受力,久了會找到自己覺得舒適的距離。
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故事中如此幸運,能遇到愛真實的你的父母,能喜歡你的個性並尊重你的選擇。他們多數會把你當成他們的附屬品,是刻上了他們商標的商品,出去了是要代表他們這家企業,不能讓人看到瑕疵的招牌商品。
多數人在父母死後才能勇敢撕下自己身上的標籤,但是,這不是你的錯,也許也不是誰的錯。也許,每個人都在想辦法讓自己快樂,只是過程中傷害到了別人而不願意承認,但只有自己能讓自己逃離這個用愛來包裝的牢籠,也只有自己能選擇不再建造這個以愛為名的束縛,終止這樣的輪迴。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61會員
51內容數
我在軟體業工作10年,在台灣工作經驗5年多,在中國工作了2年多,目前在美國的軟體公司繼續探索中。 這裡主要會分享一些在美國工作與生活的資訊整理與觀察。不同於台灣人在美國軟體業,大部分都是工程師,偶爾也會分享一些產品思維與設計相關的心得,與這類職位在美國工作需要的技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