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精神家園

2021/12/07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借了王小波的题,大抵是因为他也是学生物出来,后来转的文字。另一个从生医转文的名人是冯唐。我对他文字本无感,看了他译的泰戈尔的新月集,直接想吐了。人贵在有点自知之明,得意而不忘形。
我早年文科远比理科好,却还是因为五斗米的缘故去学一门"手艺"。在协和那几年,有2个夏天是呆在北大:一年是为北大生物系办的分子克隆班,一年是在那个校医院做临床。后来靠生物拿的奖学金出了国做基础研究,转来转去还是做回临床相关的工作,大概是觉得饭碗端着比较安心,年俸也不差。后来死皮赖脸的又去做mental disease 和psychiatry,是因为这个specialty 能让我窥人性。
医院
北大好多学生老师可能都不知这一处院落,我甚至也记不住在哪个方位。有院墙,墙上爬满绿植,我每临近午餐时间,脱下白大褂去附近的食堂,走出院门,仿佛从阴间到阳间,三伏天一身冷汗就干了,阳光满身,心也暖和些。学生从墙外匆匆路过,没人会多看一眼。医院大概20-30个床位,大概1/3给北大的空巢老教授,有些名望但长期生病却又不能在大医院得到长期的床位和看护。我犹记得其中一个身形极高的病人,植物人状态,好象译过古希腊罗马的mythology,长年累月的躺在那里,没见过儿女来,一个雇来的护工长年做基本的清洁和翻身。我那时想若是他或子女,只怕老早就作好palliative treatment 的安排。
死亡
过早的见证病痛和死亡,不知是福是祸。
医院另外2/3是对外开放的,因为专家会诊比较容易,病入膏肓会因口口相传而来。病人中有个据说是青年才俊,三十多岁却胃癌晚期,据说工作太拼命,有胃病也不好好养,终到无可救药。消化道癌症极痛,痛的时候,脊椎弯曲象张弓,我想起史书里对"千机"那个毒药的形容,杜冷丁打上能舒服些。病人没能撑多久,一个晚上走的。我早晨上早班的时候,床位已经打扫干净了。我记得那天我在食堂买完午饭后,于周围喧闹中枯坐很久,眯眼看着进进出出的生机蓬蓬的学生,和逆射进来的阳光,滴米未碰。活了二十年,第一次觉得死亡是最好的安排。
财富
也有人散近千金也要续命。一个病人乳癌,术后扩散,一直在医院定期做化疗,紫衫醇在2000年在大陸是进口药,钱不是问题。每次来化疗,紫衫醇因为油性,滴得极慢,她就会唠叨她没化疗时又去了哪里哪里,泰国是她常去的地方,我当时幼稚认为那是个有伤风化的地方,却不知也是个为所欲为的天堂。为所欲为大概是她极好的形容,胳膊上的金手镯,脖子上的金佛,缅翡翠,恨不得全世界都知道"姐有钱"。她的病,用药只是续命而已。多少的财富也不过是在有限的生命尽可能享受生话。也没什么不好。
老人
老人是京郊的,儿孙满堂,又都富足孝顺,得了胶质脑瘤,认知和记忆都有些问题。儿女就送来了医院,长期住着,我每次查房,他都会给我一个不同的姓,今儿小张医生明儿小王医生,但不忘小字。天真的象小孩。我陪他去北大医院做核磁,一路就没有停过说话,却是前言不搭后语,零散的却是他的回忆。这样也好,没有逻辑却令人快乐,而不会忧生忧死。
学生
医院收了一个学生的父亲,肝癌晚期。会诊的时候,提到要导管治疗。那是靶向给药的一个procedure,在2000年全中国能做肝导管的医师有数的,我想家属是做什么生意的。友谊医院请来的专家,做导管那日我见到病人的女儿,瘦瘦小小的一个女生,穿着朴素的近乎乡愿,比我大不了几岁,听说还在北大读书。后来专家为这次导管只收了车马费,算是免费做。那时候人心还是肉做的,善良和有责任感是令人尊敬的,病人的女儿和专家都是。
    Linchen
    Linchen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