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在网路上看到, 后来在电影院里看到这部电影是因为波士顿台湾影展 (2021)。记忆深刻的一句台词是说男主对小孩说,将来遇到糟糕或者不解的事情, 不要认为是自己的错。
很小的时候受到的教育是要服从, 要和大家一样, 如果不一样,就要反省自己的过错。 可是年纪漸长, 一样米养百样人, 生来如此, 不一样算什么错。 原罪吗, 那为什么又会存在,而不是被毁灭。 费了好大气力认识自己,接受自己, 是为了与周围更好的相处, 而不是为了停留在黑暗中痛苦的反思。不是错,自然也无从谈罚。
这是一个赎罪的故事,那罪来自两人情感上的欠债和羁绊。社会规则插进来是因为成人世界并不是真空, 这与刻在心底的名字中少艾懵懂的感情又不一样。 少年总可以暂时逃避, 找一个避风处去发泄完了再回来。成人世界半日闲都得偷来, 哪里可以有喘气的片刻。 故事在流水账般的日子里展开, 不过是一日三餐,送小孩上学自己上班,解决生理需求,照顾病人, 亲戚来访,不经意又惹了官司, 你我看来平淡的日子, 却每一个镜头都能感受到男主的平静下忧郁和伤怀,快乐是留给无邪的孩子和天真的老人。 他似乎找到于周围和自己和解的方式。
直到有一日平淡被打碎, 近乎应激的带孩子出走, 才看出平静下的隐藏的极度的狼狈和不安全感。 突然觉得这个社会欠他一个公平。我想影片最大的成功在于无声处的完成对平权的呐喊和共情。 这比刻在心底的名字中情不知所起又多走了一步。
从收养权到安乐死镜头语言转的很自然,没有太突兀,因为故事开头又铺垫。 可我总觉得两个社会话题放在一个电影故事里怪怪的,不能承受之重,好在不是主线, 只是故事的衍生。 否则真的会很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