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影像體系—來自 Instagarm 的啟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我們攤開視覺影像的發展軌跡,能發現近年的變革異常劇烈,各種技術傾巢而出。傳統相機大廠從無所不用其極,想去拉攏使用手機的客群,但卻徒勞無功,漸漸由單純拍照轉變成為影片錄製市場。我想應該毫無異議,手機無疑就是現今最為普及的攝影工具。雖說有人認為是手機攝影功能的提升,顛覆了整個影像產業的舊有思維。而我覺得幕後更重要的推手,是社群平台崛起。其中以 Instagarm 建構出的不同以往的攝影體系,能被作為年輕世代影像傳達語彙的範本。

Instargarm 社群發展的十年道路,基本上就是伴隨這股日新月異科技洪流,被衝上岸頭。發展至今,坐擁 5 億日活躍用戶,10 億月活躍用戶。每日的相片與影片都超過上億次上傳,若跳脫社交功能的話,Instagarm 絕對能說是當今規模最大的影像平台之一。自己作為早期加入的 Instagarmer,也見證了它對於當代視覺影像驚人的影響力,一步步改變新世代對於影像的觀點。然而我們在討論 Instagarm 為何至此前,應該先梳理它起步的時空背景。

回望 2010 年, Apple iPhone 4 在六月發表,而 Instagarm 在十月於 iOS 平台推出。iPhone 4 搭載五百萬像素的相機與 Retina 顯示器。【1】隔年已然在受專業攝影師喜愛的 Flickr【2】社群中,輕而易舉地超越所有拍攝裝置,成為最多人使用的攝影工具。雖說 iPhone 4 五百萬像素的相機規格,以今日來說並不稀奇。但當時搭載的 Retina 顯示器所呈現的品質,已媲美許多數位相機照片,成像終於擺脫數位噪點的干擾,讓手機首次迎來內外兼修的高品質成像。

【1】Retina 顯示器(Retina Display)是由蘋果公司設計和委託製造的顯示器,本身具備高像素密度,使得肉眼無法分辨出單獨像素點的液晶螢幕。
【2】Flickr 是一間提供網路相簿服務的公司,特色為私人圖片授權與標籤(tag)分類,讓使用者能作為部落格,建立交流社群。早期作為 Web 2.0 成功案例,深受專業攝影師喜愛。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2010 年也是全球數位相機出貨的頂峰,之後的銷售量幾乎每年下降,能視為一個數位影像工具轉變的分水嶺。【3】手機相機的出現,無疑衝擊了低階數位相機市場,近一步瓦解複雜的攝影工具所築起的科技壁壘。換句話說,當手機兼具了攝影與展示功能,便創造出更多可能性。傳統影像時常被切分為攝影與展示兩端,前者強調創作,後者強調影像被放置的脈絡。手機成為一種去中心化的載體,個人能自由的選擇展示的影像,或者說自己想要觀看什麼樣的影像。我想這可能是手機拍攝成為當今主流影像的創作方式的原因之一,但它同時深刻地影響了當代影像的發展。

【3】 Felix Richter。Digital Camera Sales Dropped 87% Since 2010[statista]。https://www.statista.com/chart/amp/5782/digital-camera-shipments/


如果說手機的相機改變影像拍攝,那應用程式(APP)則讓影像的編輯變得極為簡單。從暗房到 Photoshop,再到美圖秀秀,現在不用底片只要套上濾鏡,人人都可以輕易地、快速地生產符合自身審美的影像。猶如 Instagram 這個單詞由 Instant 與 Telegram 兩個詞組成,所代表的意義就是「即時電報」,能將圖片即時的發送。創辦人聲稱發明靈感來自即時成像相機(Instant Camera)。呼應它最初類似於寶麗萊相機(Polaroid)的 LOGO 設計【圖1】,還有參考 Polaroid SX-70/600 的 3.1 × 3.1 英寸的一體式底片規格,所以最初 Instagram 上的照片只能以1:1 規格發布。

【圖1】Instagram LOGO 變化

【圖1】Instagram LOGO 變化

我們回看寶麗萊從發明至今,都是藝術家們鍾愛的攝影工具,立即成像有如一股魔力般,吸引著創作者。如同攝影集《The Polaroid Book》【4】搜羅大量藝術家使用寶麗萊即時成像底片,包括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漢姆特‧紐頓(Helmut Newton)、讓盧普‧西夫(Jeanloup Sieff)等。又或是集結出整本寶麗萊攝影集普普藝術家安迪‧沃荷(Andy Warhol)【圖2】、風光攝影師安塞爾‧亞當斯(Ansel Adams)【5】、照相寫實主義藝術家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都用寶麗萊作為創作工具。而去年台灣亞紀畫廊與今年香港 SHOP Taka Ishii Gallery ,還分別舉辦荒木經惟與森山大道的寶麗萊展覽。寶麗萊填補起影像需要時間沖洗的鴻溝,原本的等待被消除掉,成為立即可見的影像。我發現到這種具有即時性的影像特質,至今帶給人們的影響從未弱化,近一步被 Instagram 繼承與擴大。拍照轉變成現代人生活記錄的即時性儀式,我們在吃東西之前要先給相機享用,就連人最原始的生理需求,現在也得放在影像之後。

【圖2】安迪‧沃荷(Andy Warhol)使用寶麗萊相機(Polaroid)

【圖2】安迪‧沃荷(Andy Warhol)使用寶麗萊相機(Polaroid)

【4】Barbara Hitchcock(2019)。The Polaroid Book。Taschen America Llc:USA。
【5】參考資料:寶麗萊的沒落與攝影大師的情懷 http://linlu.siyuefeng.com/article/13099


2016 年模仿自 Snapchat 的限時動態(Stories)正式上線,使得即時性影像在 Instagram 被推向高峰。每則貼文 24小時內自動消失,如同銜尾蛇般,一段接著一段,將到期的影像給吞沒掉。彷彿是屬於影像的異質空間,帶有開放與封閉的雙重特質。限時動態產生出更多無序的影像,說明了新世代對於影像的觀點,所追求的不再是單一幾個影像,而是全面融入生活的影像體系。

Instagram 建構出新型態影像體系,能從其展示方式開始看起。它提供了不同於實體展覽的影像展示模式。傳統展示模式是由藝術家精心篩選出的影像去做編排,無論是在實體展覽中,或是報章雜誌上,觀者都能仔細瀏覽,感受影像提供的內容。而 Instagram 似乎改變了我們影像展示的邏輯,過去以來視覺經驗都已派不上用場。我們看到 Instagram 參考 Pinterest 發明的瀑布流(Masonry Layout)【6】,介面設計讓影像從需要移動鼠標、點擊、等待,變成輕輕一滑。影像就接續不斷,無止盡的展示在觀者眼前。它所提供的影像卻如同宇宙繁星般,且一閃即逝,有時我們要回看同張影像也很困難,直接消失在海量貼文中。

【6】翔說什麼(2020)。數位媒體用「瀑布流」追求流量成長時,是在吃毒藥還是解藥?。https://shian.tw/article/2223


另外,個人主頁以方形為基準的九宮格排版,也成為特殊的展示方式,例如:臺南美術館所做的橫向【圖3】。影像所攜帶的資訊,幾乎被拆解到十分破碎,我們很難透過單張照片去理解其內容。點回主頁後,本以為這樣才能重塑整個帳號的內容脈絡,但往往遍尋不著。其實也不必意外,攝影常被當作蒐集與整理素材的工具,只是現在這些素材因拍攝門檻降低,變成人們瑣碎的大量日常影像。

【圖3】臺南美術館的 Instagram

【圖3】臺南美術館的 Instagram

以我自己的觀點來看 Instagram 的主流影像,它所蘊含的力量絕非是紀實攝影以影像為主的真實敘述眼光。也非薇薇安‧邁爾(Vivian Maier)那種人為主的素人紀錄視角。而是被科技給校正出來的全新影像語彙,既私密又公開。裡面揭露了個人的私生活,同時也投射出大眾的幻想 。 Instagram上的影像讓人很容易就抓住它所要營造的氛圍,譬如相似性高的色調與構圖。使用者開始力求整齊,且風格一致的版面,例如:攝影師小菅亮輔(@rkrkrk)黑色調攝影風格,被許多人仿效【圖4】。而許多研究也表明,統一色調版面能提高關注度。當然,這種相似性成為一種當代類型學影像。只是現在取景者不再是攝影師,而是演算法。受歡迎的場景在頁面上顯示,逐漸成為打卡熱點。我們點進某個景點,先觀看別人如何拍攝,再做類似的複製,在景點標籤下完成類型學牆面。如同 @insta_repeat 整理出 Instagram 上相似性極高的風景攝影。【圖5】

【圖4】小菅亮輔(@rkrkrk)黑色調攝影風格

【圖4】小菅亮輔(@rkrkrk)黑色調攝影風格

【圖5】@insta_repeat 整理出 Instagram 上相似性極高的風景攝影

【圖5】@insta_repeat 整理出 Instagram 上相似性極高的風景攝影

有人說 Instagram 的出現,將當代視覺影像都打造成類似的模板,有一套受歡迎的公式可循。【7】然而其原因可能不是表面上那麼簡單,我們所看到是基於演算法慢慢建立的個人化版型。如果自己越常看到某類型影像,通常意味著你這類型影像有偏愛。我們不能否認,人類的行為已告訴我們,或許真的有種接近理型的影像,至少普遍能被認同風格存在。我們也必須承認,現今要對抗由演算法整理而成的人類的視覺偏好,有太多困難。已經分不清人類天生如此,還是被科技所引導。這就是當代影像有趣之處,我們更容易陷入某種影像類型迴圈中,但卻忘了在迴圈外的廣袤沃

【7】Field Mag(2017)。How Social Media Perpetuates Cliché Photography。https://www.fieldmag.com/articles/instagram-trends-outdoor-cliche-photography


我們討論 Instagram 上的影像的話,會發現它像是超載的記憶體,並伴隨著斷片,海量的破碎資訊將會接踵而至。因此,我偏好用生態體系的角度來討論。它似乎難以用幾個影像給概括。恐怖之處在於,我們在批判 Instagram 影像的同時,得先想想。因為當影像基數夠大,總能有一張符合你的需求,只是你尚未看到而已。

時至今日,新世代的已然處於影像爆炸的階段,年輕世代難以在影像上共感,誠如蘇珊桑塔格在《旁觀他人痛苦》所言:「對不少身處現代文化的市民來說,亂砍亂殺的娛樂性實多於其嚇唬力。」【8】人們想擺脫平庸的影像,作為視覺動物,仍盼望著刺點(Punctum)出現。而大量影像的出現,伴隨著影像創作靈感窮盡,我們只能轉往科技創新帶來的突破的死循環中。興許這也是為何關於技巧又被拉回檯面的原因。幾家非光學起家的新創公司,像是 GoPro、DJI(大疆創新)、Insta360(影石科系)等,都為社群平台上的影像提供了新的視覺感受。而這些公司的共通之處,都是將平常人難以企及技術下放,降低成本與使用門檻。現在潛入深海攝影不用笨重的防水裝置,空拍不需要租昂貴的直升機,合成360度環景也不需要軟體知識了。攝影技巧在此呈現出弔詭狀態,變得既重要卻又不重要,一邊期盼著它帶來新刺激,另一邊卻能被人輕易使用。

回到影像本身,如同汪正翔所談論 Instagram 的「均質」概念。 【9】 Instagram 扮演的角色,無疑是把影像均質化的工廠,我們試圖在上面尋找深度,但卻不自覺的被壓縮成平面。從哲面向來說,大多數人對 Instagram 的看法,用擬像、超真實等角度來做出提醒與警告。【8】而我自己認為,其實並不用太悲觀的看待 Instagram 建立的影像體系,這一切只是在完全融入元宇宙(metaverse)前的影像中繼站而已。其實影像本質不曾改變,真正在不停改變的是裝載它的媒介,隨著科技進步,影像永遠會陷入觀念與技術普世化的脈絡裡。尤其在人類真出現腦機接口後,未來的影像體系會在真實與虛擬的層面上,真正的無孔不入。

【8】賴怡禎(2021)。IG 照騙:擬真的不假? — — 從布希亞談社群媒體 [哲學新媒體]。https://philomedium.com/blog/81534
【9】汪正翔(2020)。這大概就是代溝:為什麼我一直不想談IG攝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吳軍的沙龍
19會員
13內容數
目前全職經營「三人日常」YouTube頻道,與「屁啦!無尾熊」Podcast節目。曾任職社交APP與電商新創公司、藝廊、展演機構、出版社與文化基金會。
吳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10/19
臺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南美館)現正舉辦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卻因宗教團抗議,進而觸發大眾熱烈的迴響,在炎炎夏日,吹起一陣陰風。無獨有偶,這檔被認為來自地獄的展覽,與同時間在南美館展出的侯忠穎個展《摹仿說》形成鮮明正反對比。
Thumbnail
2022/10/19
臺南市美術館(以下簡稱南美館)現正舉辦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卻因宗教團抗議,進而觸發大眾熱烈的迴響,在炎炎夏日,吹起一陣陰風。無獨有偶,這檔被認為來自地獄的展覽,與同時間在南美館展出的侯忠穎個展《摹仿說》形成鮮明正反對比。
Thumbnail
2022/03/24
風景一路從真實擴展到虛擬,而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風景被廣泛傳播,有著各式不同的支線發展。這些碎片不光是真實景觀的再現,更被作為與現實環境的抵抗工具,並藉由社群媒體巧妙地融入大眾生活,成為當代與未來的數位風景。
Thumbnail
2022/03/24
風景一路從真實擴展到虛擬,而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瀾下,風景被廣泛傳播,有著各式不同的支線發展。這些碎片不光是真實景觀的再現,更被作為與現實環境的抵抗工具,並藉由社群媒體巧妙地融入大眾生活,成為當代與未來的數位風景。
Thumbnail
2022/01/12
此篇文章來源於這週股市行情低迷,又面交稿壓力,瀏覽去年至今的股市相關事件,所產生出的靈感。
Thumbnail
2022/01/12
此篇文章來源於這週股市行情低迷,又面交稿壓力,瀏覽去年至今的股市相關事件,所產生出的靈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2009-2011年智慧型手機還不普遍的時候,我當時在澳洲,每天扛著我的單眼到處拍照。 2011年回到台灣,當時的台灣智慧型手機開始普遍,有了手機之後單眼就漸漸被我遺忘,變成了古董裝飾品,拍照也成為我們的日常。 人都是貪心的🤣,我常常覺得手機方便似乎有些拍照功能也受限,例如:我先生是足球教練,
Thumbnail
2009-2011年智慧型手機還不普遍的時候,我當時在澳洲,每天扛著我的單眼到處拍照。 2011年回到台灣,當時的台灣智慧型手機開始普遍,有了手機之後單眼就漸漸被我遺忘,變成了古董裝飾品,拍照也成為我們的日常。 人都是貪心的🤣,我常常覺得手機方便似乎有些拍照功能也受限,例如:我先生是足球教練,
Thumbnail
在這個大螢幕手機滿街跑的時代,小螢幕手機似乎成了稀有品,目前大多數螢幕尺寸就是6吋起跳,很難看到6吋以下的手機,並且許多廠商也不太願意繼續推出這類的產品,所以也就逐漸淡出了一般消費者的視野這篇,自然而然的小螢幕手機似乎就變成了小眾產品。 那......如果再次拿起小螢幕手機呢?
Thumbnail
在這個大螢幕手機滿街跑的時代,小螢幕手機似乎成了稀有品,目前大多數螢幕尺寸就是6吋起跳,很難看到6吋以下的手機,並且許多廠商也不太願意繼續推出這類的產品,所以也就逐漸淡出了一般消費者的視野這篇,自然而然的小螢幕手機似乎就變成了小眾產品。 那......如果再次拿起小螢幕手機呢?
Thumbnail
聽到「喀嚓」、「喀嚓」聲,你想到什麼? 樹枝斷了?剪頭髮?還是按下照相機快門的聲音? 照相機長怎樣?若不是專業攝影師,也許很多人幾乎沒看過也沒碰過照相機,近十年以來,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手機相機漸漸取代數位照相機,「喀嚓」聲也多半從手機聽到。 說到照相史,1827年,全球出現第一張相片,當時一
Thumbnail
聽到「喀嚓」、「喀嚓」聲,你想到什麼? 樹枝斷了?剪頭髮?還是按下照相機快門的聲音? 照相機長怎樣?若不是專業攝影師,也許很多人幾乎沒看過也沒碰過照相機,近十年以來,隨著智慧型手機普及,手機相機漸漸取代數位照相機,「喀嚓」聲也多半從手機聽到。 說到照相史,1827年,全球出現第一張相片,當時一
Thumbnail
智慧型手機已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恩物,可以倚賴的功能實在非常之多。就我個人而言,通訊聯絡之外,最大宗的用途還是「影像紀錄」。不知你喜不喜歡「自拍」? 我雖非狂熱的使用者,但自拍的次數已是與日俱增。
Thumbnail
智慧型手機已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恩物,可以倚賴的功能實在非常之多。就我個人而言,通訊聯絡之外,最大宗的用途還是「影像紀錄」。不知你喜不喜歡「自拍」? 我雖非狂熱的使用者,但自拍的次數已是與日俱增。
Thumbnail
身處於手機效能達到巔峰的時代,我們不禁思考「到底該如何脫穎而出呢?」近年來,安卓陣營的手機製造商不約而同地將差異化焦點放在了「相機」上!像是小米與萊卡、OPPO與哈蘇、VIVO與蔡司,這些手機與知名相機品牌的合作,讓中國安卓旗艦手機的拍攝能力在短短幾年內突飛猛進,每個品牌都為自己的影像旗艦機走出了一
Thumbnail
身處於手機效能達到巔峰的時代,我們不禁思考「到底該如何脫穎而出呢?」近年來,安卓陣營的手機製造商不約而同地將差異化焦點放在了「相機」上!像是小米與萊卡、OPPO與哈蘇、VIVO與蔡司,這些手機與知名相機品牌的合作,讓中國安卓旗艦手機的拍攝能力在短短幾年內突飛猛進,每個品牌都為自己的影像旗艦機走出了一
Thumbnail
在發達國家幾乎每個人都擁有一台智慧型手機,這意味著手機應用程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應用程式被開發出來,但並不是每個應用程式都那麼有用。有時候某些應用程式曾引起你的興趣,但很快又被你遺忘。然而有些應用程式有助於改變人們彼此互動的方式。
Thumbnail
在發達國家幾乎每個人都擁有一台智慧型手機,這意味著手機應用程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每年有數以萬計的應用程式被開發出來,但並不是每個應用程式都那麼有用。有時候某些應用程式曾引起你的興趣,但很快又被你遺忘。然而有些應用程式有助於改變人們彼此互動的方式。
Thumbnail
在這人手一支智慧手機,隨手就能將眼前畫面所記錄下來的時代,只能純粹用來"拍照"的相機,是否已經追不上時代的潮流了? .你有曾經用過,或者擁有過相機嗎? 在文章開始之前,請容我分享之前在mobile01所寫的SONY A7IV的開箱及使用心得:SONY A7IV 開箱與心得 (文多圖多) 那麼回到標
Thumbnail
在這人手一支智慧手機,隨手就能將眼前畫面所記錄下來的時代,只能純粹用來"拍照"的相機,是否已經追不上時代的潮流了? .你有曾經用過,或者擁有過相機嗎? 在文章開始之前,請容我分享之前在mobile01所寫的SONY A7IV的開箱及使用心得:SONY A7IV 開箱與心得 (文多圖多) 那麼回到標
Thumbnail
使用相機作為日常紀錄的你,有想過為什麼不使用較為輕便的手機,作為拍攝器材嗎?思考完,或許就可以釋懷的放下相機,也放下頸椎發炎的風險,甚至可以省下不少的金錢,投向手機攝影的懷抱。
Thumbnail
使用相機作為日常紀錄的你,有想過為什麼不使用較為輕便的手機,作為拍攝器材嗎?思考完,或許就可以釋懷的放下相機,也放下頸椎發炎的風險,甚至可以省下不少的金錢,投向手機攝影的懷抱。
Thumbnail
我想應該毫無異議,手機無疑就是現今最為普及的攝影工具。雖說有人認為是手機攝影功能的提升,顛覆了整個影像產業的舊有思維。而我覺得幕後更重要的推手,是社群平台崛起。其中以 Instagarm 建構出的不同以往的攝影體系,能被作為年輕世代影像傳達語彙的範本。
Thumbnail
我想應該毫無異議,手機無疑就是現今最為普及的攝影工具。雖說有人認為是手機攝影功能的提升,顛覆了整個影像產業的舊有思維。而我覺得幕後更重要的推手,是社群平台崛起。其中以 Instagarm 建構出的不同以往的攝影體系,能被作為年輕世代影像傳達語彙的範本。
Thumbnail
今年影視業受到了疫情嚴重影響,但這也讓它的數位化、行動化更快;而科技圈用5G手機革傳產電視的命,也只會是遲早問題。只要有手機、創作意圖、以及練習,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專業創作;這樣的進步,可以說是對創作力的大解放。
Thumbnail
今年影視業受到了疫情嚴重影響,但這也讓它的數位化、行動化更快;而科技圈用5G手機革傳產電視的命,也只會是遲早問題。只要有手機、創作意圖、以及練習,每個人都可以進行專業創作;這樣的進步,可以說是對創作力的大解放。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