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的真義

2021/12/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最近忙著趕在年底前搬家。對一個喜歡窩居的巨蟹座來說,「家」一直是我心理安全感的最重要防線,不管在外面的世界遭遇多少風雨,只要回到家裡,就有一種躲回保護傘的慰藉和放鬆。也因此「搬家」對我來說,可真是一件如同樹木要移位、需要被連根拔起般的大事;幸好我成年後搬家的經驗不算多(連同這次在內,在雙北地區共移居了三次)。在遷離舊居要移往新居的過程中,最累人卻也最讓人感受深刻的事,應該就屬「整理打包」了。而打包的最佳執行策略,即是「斷捨離不需帶走的物品,然後將剩下的東西裝箱帶走」。
我在進入這個環節之前,先是抗拒了好一陣子,不停地自我恐嚇: 「這幾年堆積下來的雜物一定很多,不知要多久才能清理完?」,之後開始產生放棄的念頭:「該不會得找專業的搬家公司或整理師來幫忙吧?但我又不想多花錢...」糾結在種種不理性的恐慌之下,我變得遲遲不敢著手進行;這種自我懷疑、逃避現實的戲碼,不斷上演到我家先生白眼已經不知翻了幾圈。感謝他始終很有耐心地鼓勵我:「一定來得及的」,同時不動聲色的將買紙箱、與設計師朋友討論裝修進度、排定搬家時間這些事項置入到我們的周末行程中,結果我在不到一周的時間,就把自己2/3的東西整理完也裝箱好了! 看來我真的很需要被鞭策,也不得不佩服另一半完全沒有利用任何時程規劃工具,卻默默掌控進度的能力。
在整理東西的過程中,原本最讓我卻步的「斷捨離」,其實沒想像中困難。我決定每項物品該丟該留的時間,大概不超過30秒;只要最近半年沒用上的,一律被放入要丟棄的黑色大垃圾袋中。我想這種果決來自於年歲累積的經驗,通常對物品的眷戀不捨,是因為它們與生命中某一段珍貴的回憶有連結,能提醒我們想起某個人、某個時刻、或是某部分的自己,換個角度想,所有不會產生情感觸動的物品,自然不具備再保留的必要性。走入40歲後的我,發現能引起抽象情緒的實體物質越來越少。因為真正重要的,都已成為刻在心底的記憶。我終於明白:構成一個「家」最不可缺少的,還是那個(些)會讓你牽腸掛肚,自願挪出生/心理空間,跟他(她)一起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的「人」。「斷捨離」的真義其實是讓我們看清人生中的優先順序,當我們確保自己掌握了最珍愛的,捨棄其它的也就算不上遺憾了。
行筆至此,我腦中浮現了一首老歌:Carpenters的 "I won't last a day without you"中的歌詞"I know that I could live without the rest, I found the best"。願我們都已找到那些生命中最無法捨棄的無價珍寶。還有,千萬別忘了把「自己」排入top list裡,因為每個人來到這世間,就是在走一遭自我實現之旅,沿路上看到的風景,遇見的人,累積的財富(有形或無形),都只是定義自我的過程,如果走著走著,把這些過路客的重要性一個個排在自己前面,就像搭上了反方向的車,永遠不會達到真正的終點。「斷捨離」後永不可丟失的,是自己的那顆初心!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40世代女子艾芙琳的人生遊記
    40世代女子艾芙琳的人生遊記
    台北土生土長的城市女子,在美國加州留學3年,熱愛旅遊,連續每年去歐洲不同城市旅行。視人生為一趟one-way trip,活了40年終於開始懂得用自己的步調,走出一條獨一無二的路線。希望能用從小熱愛的文字,與你分享對於人生的心得。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