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一下什麼是先買後付(BNPL)
力宏開一家服飾店,你因為他長得很帥又有才華,你每周去買些什麼。但你薪水是固定的,沒法當火山孝子這麼常買,沒法常常看到力宏就有點難過。
BNPL業者F跟力宏說。2022年1月1號起,只要憑F公司APP到你店裡買的客人,完成結帳後力宏服飾店都直接讓消費者帶走產品。F公司扣抽成後,把力宏服飾店的應收帳款匯到力宏公司帳戶,而力宏就是把消費者買產品而產生的應收帳款賣給F公司。
F公司再分四期,出帳給那些使用APP完成交易的消費者,F公司承擔客人跑帳的風險。
客人沒依約付清當期費用,F公司會向消費者收固定金額的違約金。因為分四期,所以能買的東西平均單價沒法太高,不然以消費者的月薪仍是付不出來。
以上就是最簡化的BNPL營運模式。過去7年多以來BNPL被捧上天,再加上COVID的兩年催化,人們頃向計劃型消費,直接帳戶扣款支付工具比例攀升。
BNPL破壞了什麼?
說直白的,什麼也沒有。的確讓underbanked的族群有工具可以快速的將他們的信用兌現。這個每個市場的國情與消費習慣有關。
歐美國家的「分期」大多都是賣家提供給你。簡稱seller-led instalment。
如上所述,BNPL就只是把賣家的應收帳款買來,用募來資金擴大商店的覆蓋率,提供3-4期免息分期+補貼來擴大使用者下載與使用,這樣的循環是過去15年來的基本盤,就不再贅述。
分期的歷史故事
這樣的消費方式再也一般不過了。簡單說明就是無擔保放款的一種,端看提供信用的人是賣家、第三方業者還是銀行。
- 賣家提供=seller-led instalment
- 第三方提供:叫做BNPL,無卡分期
- 金融機構提供:分期貸款/刷卡分期
從你買車、買房不同的是那些叫做有擔保品放款(你的車跟房子)
無擔保放款幾乎是你只要講得出來的都可以做。對金融機構與資融業者來說,就是它們的本業之一。
老狗們,已經磨拳擦掌要來場絕地大反攻。
Why?
以台灣為例
使用無卡分期的民眾,有些是無法從金融機構取得信用額度(根據業者數據,台灣仍有數百萬人)。台灣市場過去20年在玩的就是跟世界不一樣。
以雙卡風暴當作分水嶺來,早期,電視還可以廣告「借錢很便利」、「曹啟泰還以借錢為榮作銀行代言人」
信用額度取得太容易(表示銀行太浮濫的放貸無擔保個人額度),甚至發明X貸同堂,因為那些放出去的資產還可以去償還其他銀行的欠款,投行還可以打包加工成其他投資工具產品或是賣斷債權給「不良資產公司」
最後泡泡破了,現金卡+信用卡的天文數字額度的欠款,讓很多人苦了7年甚至更久才能重生或是仍沒法重生。
主管機關就出手管制,殺了現金卡與代償還有嚴管個人無擔保放款產品。算是造就了,以銀行信用卡為主體的購物分期盛況。
台灣消費金融太多人做與太競爭,讓大商店根本不用花心思如同國外業者一樣自己做分期。銀行有太多的頭寸與加碼,幫我商店帶生意,何樂而不為!
台灣的信用卡分期怎麼玩?
首先感謝聯合信用卡中心建置的分期平台,讓線下與線上業者有閘道可以跟台灣30家發卡銀行做分期交易,若沒有,就要商店自己接很多銀行。
如同20幾年前百貨公司或是大賣場收銀台一整排(現在有些也是但少很多台)的刷卡機的盛況的概念類似。
因為發卡承擔風險,賣家甚至買家所以要付高一點的手續費也是合理的(零利率或是有息分期)。因為無論分幾期,銀行都扣除手續費後直接把款項一次撥付給賣家。
賣家可以好好努力的加強商品力與拉高均價。某粉紅電商年度業績約快40%是分期來的。
經過這15年來的市場教育與消費習慣養成,再加上適度開放的無擔保個人信用貸款。BNPL想在台灣展開拳腳,只能多燒一點看看有沒有機會。
Barclays U.K.與Amazon U.K.的合作,宣告沉睡已久的老狗,將直接提供持卡人甚至不用卡就讓你分期購物,那張卡只是個辨識你身分與信用評分的工具而已(如同普/金/白金/鈦金/XXX卡等級)來區隔銀行的客戶。
不是BNPL的客人就是銀行的客人,是BNPL的客人卻不一定是銀行的客人。誰的客戶信用品質比較好與多,就可以讓這個局成形。
最後仍是跟BNPL玩家致敬,某種程度上仍是幫助實踐普惠金融Financial inclusion。
來源:業內訪談
https://home.barclays/news/press-releases/2021/12/amazon-teams-up-with-barclays-to-enable-customers-to-pay-in-inst/?linkId=144693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