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NPL 先買後付在疫情時代取代信用卡成為熱門的支付方式,利用「先享受,後付款」的特性,BNPL 順利收服一大票的粉絲。如今,BNPL 確實成為最熱門的金融科技顯學。
然而,在看似方便好用的BNPL 包裝下,暗藏了哪些危機?是否開始發出警訊?究竟BNPL 是包著糖衣在毒藥?還是跨時代的金融革命?今天馬克帶著大家一起一探究竟~
買後付是什麼?
先買後付 (Buy Now Pay Later),是一種可以在「沒有信用卡」的情況下,能夠使用分期付款、延遲付款的支付方式。早在2009年,eBay 收購的Bill me later 公司其實就是BNPL,但在當時並未受到國際市場的關注,而是一直到瑞典金融新創公司Klarna 的出現,將BNPL 導入了電商支付後,先買後付的概念才算正式崛起。
商業模式
BNPL 業者的收入主要是向商家收手續費,還有消費者分期付款的利息、逾期繳款的滯納金等。每筆透過BNPL 業者支付的交易,可向商家收取3%~5%不等的手續費,而消費者分期付款的利率,多數則是3%起跳。
#先買後付的市場究竟有多大?
根據美國債務公司LendingTree 的報告當中,BNPL 已成為主流的支付方式,10個美國人中就有4人曾使用過BNPL 的支付服務。根據GlobalData 的數據,BNPL 業者創造出消費金融領域成長最快的細項市場,交易量從 2019 年的 330 億美元擴長到 2021 年的 1200 億美元,顯示出BNPL 市場的龐大以及其不容小覷的成長性。
在新冠疫情期間,隨著電商數量的飆升,在2021年中,電商支出的每100美元中,「先買後付」交易就占了2美元。根據Worldpay 發佈的 2022年全球支付報告中指出,消費者漸漸轉向使用電子錢包和先買後付平台,替代現金和信用卡。報告預測 BNPL 在全球電商支付所占比例將由 2021 年的 2.9% 倍增至 2025年的 5.3%,意味先買後付市場仍極具潛力。
BNPL 到底有何風險?
1. 審查寬鬆:根據信用報告機構TransUnion 的統計,從2019年第四季到2021年間,購物時利用BNPL 或貸款的使用者中,有大約43%屬於信用較差的消費者,而這群佔全美人口的15%。缺乏傳統的信用審核制度,此外,為了刺激用戶人數,因此審核過程也較為寬鬆。
2. 用戶群致信用風險高:美國BNPL 業者特別瞄準沒有信用卡、信用額度不足的Z世代年輕人(1995年至2000年間出生的人)。數據顯示,Z 世代年輕人也確實特別容易延滯繳費,根據多家機構調查,43%的Z 世代族群至少滯繳一期,甚至高達30%會至少滯繳2期。
3. 逾期還款規範不清:不同的BNPL 企業對逾期付款的條款各異,有些會拒絕再向用戶貸款,有些則加收費用,消費者若不明逾期規則,仍然有可能面對不知不覺中疊加的債務。
4. 過度消費:透過BNPL 支付,消費者可免去一次要支付全額費用,無形之中降低消費者的心理負擔,並高估本身消費負擔能力,容易落入到先享受後痛苦的循環當中。根據LendingTree 的報告當中,近七成美國使用者承認使用BNPL 助長了過度消費行為。
5. 信用分數不透明:其他BNPL 業者或金融機構無從全盤得知消費者的財務狀況,可能錯估客戶可承擔之信用額度,所以從2022年開始,陸續有BNPL 業者陸續將消費者的使用狀況申報到包括Equifax、Experian 和TransUnion 這類信用報告機構。
BNPL發出何種警訊?
根據美國債務公司LendingTree 在2022年4月發布的一項調查,1500位受訪BNPL 用戶中,有42%的人曾有逾期付款問題。美國理財網站DebtHammer 的調查也指出,30%的用戶難以支付 「先買後付」的款項,32% 的用戶表示跳過支付租金、水電費或子女撫養費以優先支付「先買後付」賬單。因此在此當前緊張的經濟環境下,用戶們承受著很大的支付壓力。
事實上,蓬勃發展的交易量並未轉化為更高的利潤,如今BNPL 業者反而面臨更嚴峻的財務損失和債務問題。 根據Afterpay 報告指出,在2021年虧損1.6億美元,遠高於2020年的2300萬美元;在2021年下半年,Afterpay 的壞賬共增加了70%、逾期收費也激增。另外,Zip 報告指出,2021年虧損升高至6.6億美元,比起2020年的2000萬增加了約30倍;2021年Zip 下半年的壞帳率,在與去年同期相比,也成長了2倍。
2021年澳大利亞 BNPL 企業的壞賬總額為2.2億美元,銷售額為114億美元,而簽帳卡行業的壞賬則為1540萬美元,銷售額為568億美元。由此可知,BNPL 在銷售額遠低簽帳卡的情形之下,其壞賬總額卻遠高於簽帳卡,再次顯示出BNPL 的產業的危險性。
各國監管手段
1. 美國:美國監管機關CFPB 在2022年啟動調查,決定對包括Affirm、Klarna、Afterpay、PayPal 以及Zip 等在內的五家主要BNPL業者,要求這些業者必須提供買賣頻率、交易費用、擔保工具及信用報告等方面的資訊,CFPB 的擔心主要集中在消費者保護這塊,例如消費者是否清楚理解付款的時程和延遲費用的約定。
2. 英國:英國金融監管局(FCA)於2021年宣布將針對BNPL 的消費方式進行監管,政府將要求業者在與消費者簽署買賣合約前,實行適當的信用審查,並確保消費者在相關規範下仍可繼續從此付款方式中受益。英國廣告標準局(Advertising Standards Authority)對Klarna 的幾則廣告發出禁令,因為它們「不負責任地鼓勵消費者利用借款來改心情」,並且發布規定要求清楚表明BNPL 是一種債務。
3. 澳洲:發布「先買後付供應商行為法規」,要求業者加強對現有客戶償付能力的監測。此外,禁止貸款機構對財務困難的人施加額外壓力。
4. 歐盟:瑞典消費者協會秘書長、歐盟消費者權益組織、奧地利消費者組織質疑BNPL 不符合消費者道德原則,於是歐盟委員會在2021年要求相關業者採用消費者信用審查。
各國雖有意識到BNPL 可能導致的危機,紛紛希望各國的BNPL 業者在信用審查上能更加謹慎,雖然目前仍無實際嚴苛的審查制度,但從中仍可看出各國政府十分重視BNPL 潛在的危險性,未來各國當局勢必將陸續立法監管,將業務規劃納入合規性的審查,降低用戶債務漩渦的可能性。
新一代競爭者的挑戰
科技巨頭紛紛來搶佔BNPL 的商機。在2022年,Apple 推出新買後付功能Apple Pay Later,讓消費者將帳單在6周內分4期付款,購買當下必須先支付第一筆費用,之後每2周付款一次,過程中並不會收取任何利息或滯納金,可以在Apple錢包(Wallet)看到消費與還款狀態。
Apple Pay Later 發展成熟後,更具有以下的競爭優勢:
1. 龐大的蘋果生態系:iPhone 本身品牌忠誠度高且觸及群體多,因此Apple Pay Later 擁有著先天優勢。
2. 不需安裝額外設備:全美約有65%商戶可使用Apple Pay,商家不需要加裝額外軟硬體設備,就可以直接讓顧客使用Apple Pay Later服務。
各家科技公司、數位銀行紛紛朝著BNPL 推進,透過其原本的用戶基數,讓其BNPL服務擴散更加快速,再加上BNPL 是低利環境下的產物。如今在面對升息的情況下,不但推高了BNPL 公司的融資成本,更壓縮了它們的獲利空間。因此現存BNPL 業者相對於新來的競爭者反而屈居於弱勢地位,而在多重打擊之下,BNPL 業者的生存顯得更岌岌可危。
馬克碎念
從國外BNPL 的發展趨勢回來看台灣的發展,目前台灣BNPL 大多不是銀行機構所經營,所以在監管上比較偏向是消費信貸而非支付工具,金管會也比較傾向這樣的方式。但金管會的確注意到BNPL 會引起的過度消費問題,可能讓用戶在不知不覺中背負上無法償還的債務,但卻還沒有實質對業者有任何管控措施。
隨著進入台灣市場的BNPL 業者越來越多,競爭的白熱化是否會讓業者放寬審查與額度來取得更多的用戶,導致整體產業的風險上升。銀行機構雖然沒有經營此項業務,可是也會被這樣的風險所波及。BNPL 業者都會宣稱小額消費信貸的風險不高,但當銀行無法得知客戶BNPL 交易欠款狀況,容易高估客戶可承擔的信用額度。
當然最好的方法還是讓這民間信貸業者可以共享信用聯徵資料,雖然金管會之前有向P2P 業者開放便捷的取得個人信評資料,但從整個做法來看還不是相當成熟,因此後續若是金管會願意修改法規,讓資訊共享、保護與流程有一定的規範,才能降低整體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