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梅艷芳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山西布政司的五千兩在他房裡啊」

這應該是我對梅艷芳印象最深的一部作品,

其實蠻驚訝電影中會特別提到這部片,

聽到熟悉的二胡音樂,

渾身的雞皮疙瘩都隨著回憶浮現了。

看過史賓賽再看梅艷芳,

兩者對我來說有著類似的問題,

就是她們都是多少有點印象的人物,

所以當演員與她們在我心中的形象有差異時,

更容易出戲。

不過電影有個還不錯的處理方式,

就是用歷史影像作穿插,

讓你不至於被王丹妮的形象拉太遠,

甚至看到最後兩人的形象也慢慢有點重疊,

有幾幕的影像切換會瞬間錯覺是梅姑再現。

電影本身就是梅姑的一生,

前半段離我真的有點遙遠,

所以沒甚麼感覺,

但8,90年代後就開始有點微微陌生的熟悉感,

雖然沒怎麼著墨當時的演藝圈人物背景,

額外帶出的人物很少,

稱得上認識的只有張國榮,

順帶一提-----也不像,

但閃過的片段跟背景敘述,

都讓人懷念起那段香港影視圈的黃金歲月。

看著梅姑後來開始熱心公益,

看著她說著她不移民,

九七後她要留在香港,因為她是香港人。

雖然大概是電影考量,

把她原本跟六四有關的言論刪去。

看著她在2003年SARS期間,

在失去摯友張國榮的悲傷中,

還執意舉辦公益演唱會為香港打氣。

看她硬撐著演出人生最後一場演唱會,

發下豪語說我上得了台就一定下得來。

我覺得電影把她的形象塑造的非常鮮明,

真的不愧香港女兒之名。

不知道她要是還活著,

看到今日香港的樣子會怎麼想。

而在比當年更嚴峻的疫情中,

這部片或許也想藉由懷念她來為人們打氣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yone Wang的沙龍
20會員
358內容數
嗨!歡迎來到呆丸趴! 我是呆丸,節目主要是分享我對於看過的電影、影集、漫畫、書籍等作品的感想, 偶爾也會分享一些諸如社會、科技等等社會議題的感想。 更新時間:每周三、六上午七點,這樣才是早安。
Dyone Wan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1/22
其實在打這篇文章的當下,總預算案已經三讀完,這個提案也通過了,但對於我旁觀了十幾年的這個組織,看到它以這種提案方式出現在視野中還是有點感嘆。這看起來有點像是火燒到自己頭上才知道痛,或許吧,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於這個面向比較有接觸,才覺得自己好像可以稍微說點甚麼。
Thumbnail
2025/01/22
其實在打這篇文章的當下,總預算案已經三讀完,這個提案也通過了,但對於我旁觀了十幾年的這個組織,看到它以這種提案方式出現在視野中還是有點感嘆。這看起來有點像是火燒到自己頭上才知道痛,或許吧,但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對於這個面向比較有接觸,才覺得自己好像可以稍微說點甚麼。
Thumbnail
2024/10/17
以為只是講述機器人扶養小野雁的故事,有著不難預測的橋段,展現群體接納邊緣人的過程,但沒想到動畫的劇情卻如此真摯動人。
Thumbnail
2024/10/17
以為只是講述機器人扶養小野雁的故事,有著不難預測的橋段,展現群體接納邊緣人的過程,但沒想到動畫的劇情卻如此真摯動人。
Thumbnail
2024/10/16
《黑白大廚》成功展現韓國文化輸出的實力,透過百位廚師的對抗,展現料理創意與技藝,並以韓式飲食文化為核心吸引觀眾。節目透過巧妙設計的階級感與賽制,讓觀眾深感緊張刺激,同時推廣韓國美食。評審白種元與安成宰的對比,增添了節目的趣味性,兩位評審對料理的不同評價標準,也反映了韓國對本土文化的強烈認同感。
Thumbnail
2024/10/16
《黑白大廚》成功展現韓國文化輸出的實力,透過百位廚師的對抗,展現料理創意與技藝,並以韓式飲食文化為核心吸引觀眾。節目透過巧妙設計的階級感與賽制,讓觀眾深感緊張刺激,同時推廣韓國美食。評審白種元與安成宰的對比,增添了節目的趣味性,兩位評審對料理的不同評價標準,也反映了韓國對本土文化的強烈認同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胭脂扣》是1987年關錦鵬執導的香港劇情片,由梅艷芳及張國榮主演,本片獲得三項金馬獎,包括梅艷芳所飾演的如花,奪得最佳女主角。
Thumbnail
《胭脂扣》是1987年關錦鵬執導的香港劇情片,由梅艷芳及張國榮主演,本片獲得三項金馬獎,包括梅艷芳所飾演的如花,奪得最佳女主角。
Thumbnail
再也沒有一對梅艷芳與張國榮了, 無論戲裡、戲外、舞台上、舞台下。 有些人有些事, 看著它凋零是殘忍的, 鮮明地活在心裡卻是永恆的。
Thumbnail
再也沒有一對梅艷芳與張國榮了, 無論戲裡、戲外、舞台上、舞台下。 有些人有些事, 看著它凋零是殘忍的, 鮮明地活在心裡卻是永恆的。
Thumbnail
換句話說,在看王家衛電影的時候,導演「怎麼講故事」變得比「故事本身」更為重要,而這種說故事的方法,是電影才獨有的語言,也是電影如此迷人之處。
Thumbnail
換句話說,在看王家衛電影的時候,導演「怎麼講故事」變得比「故事本身」更為重要,而這種說故事的方法,是電影才獨有的語言,也是電影如此迷人之處。
Thumbnail
場地:城市舞臺(原臺北社會教育館) 場次:1997.07.28 19:30 座位:1樓17排6號
Thumbnail
場地:城市舞臺(原臺北社會教育館) 場次:1997.07.28 19:30 座位:1樓17排6號
Thumbnail
「山西布政司的五千兩在他房裡啊」 這應該是我對梅艷芳印象最深的一部作品, 其實蠻驚訝電影中會特別提到這部片, 聽到熟悉的二胡音樂, 渾身的雞皮疙瘩都隨著回憶浮現了。
Thumbnail
「山西布政司的五千兩在他房裡啊」 這應該是我對梅艷芳印象最深的一部作品, 其實蠻驚訝電影中會特別提到這部片, 聽到熟悉的二胡音樂, 渾身的雞皮疙瘩都隨著回憶浮現了。
Thumbnail
身為新生代的觀眾,本片詳細而且深刻的,讓我認識了梅艷芳40年的光輝歲月,從她如何發跡、墜入愛河,到她如何造就了一身傲骨、在大時代下蛻變,最後她又是如何撐起「香港女兒」的封號。
Thumbnail
身為新生代的觀眾,本片詳細而且深刻的,讓我認識了梅艷芳40年的光輝歲月,從她如何發跡、墜入愛河,到她如何造就了一身傲骨、在大時代下蛻變,最後她又是如何撐起「香港女兒」的封號。
Thumbnail
對一個耽溺舊情懷的人來說,張國榮與梅豔芳的辭世,彷彿隱喻一個美好年代遠離,即便我在台灣,他們在香港。 他們都活在最美麗的時刻,永遠的四十代,不會再老了
Thumbnail
對一個耽溺舊情懷的人來說,張國榮與梅豔芳的辭世,彷彿隱喻一個美好年代遠離,即便我在台灣,他們在香港。 他們都活在最美麗的時刻,永遠的四十代,不會再老了
Thumbnail
(此篇心得原寫於2020/08/02) 故事背景是1960年代,台語電影蓬勃發展,所有電影人的心中願景就是不羨慕好萊塢,因為台灣那時候的電影界就是台灣好萊塢。 那個年代還是看電影前要先唱國歌的年代。
Thumbnail
(此篇心得原寫於2020/08/02) 故事背景是1960年代,台語電影蓬勃發展,所有電影人的心中願景就是不羨慕好萊塢,因為台灣那時候的電影界就是台灣好萊塢。 那個年代還是看電影前要先唱國歌的年代。
Thumbnail
2020 0619北漂日散記 別人補班日我反而偷得了北漂日,要說是經不起激還是明明自己就想逃跑都不重要,即使萬芳演唱會延後了但我還是來到遠的要命王國(全職媽媽只要脫離小孩便是遠方) 在台北,卻過著很港味的時光。 本就是只打算看江賢二的回顧展而無其他計畫,頂多去幾家獨立書店走走。北美館的另外兩個展也很
Thumbnail
2020 0619北漂日散記 別人補班日我反而偷得了北漂日,要說是經不起激還是明明自己就想逃跑都不重要,即使萬芳演唱會延後了但我還是來到遠的要命王國(全職媽媽只要脫離小孩便是遠方) 在台北,卻過著很港味的時光。 本就是只打算看江賢二的回顧展而無其他計畫,頂多去幾家獨立書店走走。北美館的另外兩個展也很
Thumbnail
美好的香港是怎樣的?對年紀與天爸相約的台灣朋友而言,對香港的印象或許就是從港劇開始。《上海灘》《楚留香》《神鵰俠侶》…都是那個年代家家戶戶追看的電視劇…時間到了,扭開電視機,調整好頻道,一家大小甚至鄰居都一起圍着電視機湊熱鬧…到80年代尾,大家租錄影帶追劇…因為電視劇,連香港流行曲、香港電影也走入台
Thumbnail
美好的香港是怎樣的?對年紀與天爸相約的台灣朋友而言,對香港的印象或許就是從港劇開始。《上海灘》《楚留香》《神鵰俠侶》…都是那個年代家家戶戶追看的電視劇…時間到了,扭開電視機,調整好頻道,一家大小甚至鄰居都一起圍着電視機湊熱鬧…到80年代尾,大家租錄影帶追劇…因為電視劇,連香港流行曲、香港電影也走入台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