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 Agenda 滿一年的體驗

2022/01/23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延續之前討論的個人知識系統,最近重新梳理手邊的幾個工具,經過一段的心理掙扎,終於有成形的感覺。
今天剛好是我付費 Agenda 滿一週年的日子,短時間我暫時應該不用再付費,因為依照開發者設計的 Cash Cow 模式,我已經可以終身使用到今天之前的功能。
而更重要的一點是, Agenda 這幾個月並沒有更新,依照社群上面的討論來看,應該是把時間都花在準備推出 Agenda 14 了。
其實在這一年,使用 Agenda 大概的時間只有一半,其他時間我都在持續地更換系統,期盼找到更好的方式建構,很大一部分就是受到電腦玩物站長 Esor 文章的激勵,同時,也因為自己的成長,需求不斷的改變。
這個月,我主要的系統換到了 Taskade,這幾天本來猶豫想要說要不把系統建構在 Agenda 之中,不過經過幾天的使用,最後我還是停泊在 Taskade 之中。
這一篇,主要是想記錄這一年使用的經驗。

Agenda 整體而言的優勢

關於 Agenda 我寫過不少分享的的文章,這次趁著使用滿一年的時間,我歸納個幾個其中的特色:
  1. 開發者的社群經營良善
  2. Markdown 編輯以及支援完整
  3. 筆記的靈活控制
  4. 日曆與待辦事項整合完整
  5. 對子彈筆記的友善
其中我最印象深刻在於 Agenda 對於社群的經營,兩位開發者基本上會回應大部分的問題,加上非常積極地開發他們心目中定義的產品。必須說,開發者對產品以及筆記的定義,我至今仍印象深刻。他們著重 date-focused 的工具。
這一點,我其實受惠良多,每件事情都會有一個日期可以去歸納,加上獨特的 tags 設計,能夠在直接增加日期在後面,創造了很高的可用性。同時跟提醒事項的整合,也是令人驚艷。
如果今天是一個完全以子彈筆記數位化為主的人,Agenda 會是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

Agenda 對我來說的不適合

環顧我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型態,以及使用子彈筆記的經驗,對我來說並不完全合用。這一點,讓 Agenda 在使用半年之後,慢慢的出現,我其實愈來愈少透過它來管理生活。
那段時間,我思考了很久了,為什麼?依邊開始了在各種不同的筆記、任務管理嘗試的生涯,一邊漸漸的整理出來自己的思考邏輯。
我的真實生活需要最多的是任務管理,不是筆記軟體。
我覺得這是東西方文化蠻大的差異,西方文化提供的創造與創意環境,針對一個現狀下的文化來說,尤其是社會架構的時候,我覺得需要很多的轉化。
我的不適合重點在於,身處一個高速變化的社會,需要處理的事情其實是多的,尤其是以我身處的產業來説,解決工作任務比累積工作筆記的優先性高出很多。
一天內可以塞進的事情,讓時間變得更加零碎。
時間大量的被切割的情況,使得 Agenda 對我來說適用性快速地降低。當我要在一天內塞進很多事情的時候,date-focused 這個最大優勢便難以發揮手腳。

然後我就拆開了任務筆記跟資料庫筆記

拆開任務筆記跟資料庫筆記,這一點是我前幾週最新的體悟。
以前總是覺得筆記就是一塊,一個軟體可以完成一切,電腦玩物使用 Evernote,許多人使用 Notion 達到這個效果,但我怎麼用起來都是這麼不順手。那一天終於了解,是因為個性跟工作型態的差異。
高速轉換任務交替迭代頻繁,大致上是我工作與生活的模式。
事情的累積,大多數時候都是透過任務的堆疊,透過一次又一次的完成,漸漸的累積出了一些想法,然後才會形成厚實的的資料庫筆記需求。
還記得,那一天當我決定拆開任務筆記跟資料庫筆記的時候,心中那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同步的壓抑的心情也被釋放了許多。
而目前我就轉換到使用 Taskade 進行任務筆記,當作我的日常管理工具;資料庫筆記,則是慢慢建構在 HackMD 之上。未來慢慢跟大家分享使用心法與心得。
今天就先跟大家講到這邊,歡迎訂閱,下次見!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78會員
147內容數
❥ 用命 ❥ 行運 ❥ 遇見未知的自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