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工作筆記放在 Taskade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創富是種思維,享受上班的時間,創造下班後的人生。👉點此訂閱電子報👈 每週跟您分享幾件事情,用不同角度翻轉眼界,拿回自己人生的選擇權。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體驗了原來慢慢累積是種魔力。

raw-image

上一週,我有兩天的時間,改使用 Agenda 當作工作筆記,適逢購買 Agenda 一週年的同時,漸漸的轉換到新的使用模式。其中一大重點就是,將「工作筆記」跟「資料庫筆記」拆開了。

工作筆記在我的概念之中,重點在於任務管理,有點像是已經熟悉的 To Do List 或者 GTD 概念,但加上了能夠寫下筆記的思維。

我之前一直以為,這一切需要使用「筆記軟體」才能做到,所以嘗試了很多不同的數位筆記軟體,最後發現在「以任務為主軸」的情境,任務管理、待辦清單管理系統更加合適。

我重新環顧自己有使用的軟體之後,感覺還是 Taskade 用起來比較順手。我大概整個一月份,慢慢的在建構自己的使用模式,在月中想到以任務筆記為主的核心概念後,算是愈來愈能夠掌握要訣。

喜歡與不喜歡之處

我不用優點與缺點的稱呼,主要是因為這是一套在我的系統中,自己覺得好用與不好用的內容,會因為每個人的使用情境、主觀的思考變動,不如就寫成喜歡跟不喜歡的地方。

為什麼我喜歡 Taskade

  • 可以很專注在任務處理這件事情上面
  • 完全的網路為主,可以透過網路串聯
  • Widget 設計上很豐富
  • 能達到大腦減壓

其實我是到下半個月,慢慢體悟大腦減壓的真義,能夠把一些不需要記得的事情以系統取代。而使用 Taskade 對我來說,系統建立到了某個階段,我深深感覺有此效果。例如,他可以透過 Email 的方式提醒到期但未完成的事項,也可以跟日曆整合,方面且直觀。

raw-image

為什麼我不喜歡 Taskade

  • 不是完全的 Markdown 支援
  • iPad App 體驗很糟糕
  • 筆記功能並沒有很完整
  • 沒有很完善的 Backlink 支援

之前有提到,Markdown 會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個工具,不過 Taskade 並真的支援 Markdown 輸入。多數時間輸入、格式設定,都還是需要使用滑鼠或者觸控板。但能夠將專案輸出成 Markdown 的功能,則非常好用。

曾經想過離開換其他軟體

延續上面我不喜歡的幾個點,這些點曾經都成為了想要離開的理由,也因此我上一週花了幾天轉換到 Agenda 使用。

講句真的 Taskade 並不是一個筆記軟體,加上是由 Chrome 小工具延伸,所以很多時候搬到移動裝置上面的時候,有諸多令人不適應跟欣賞的地方。我克服的方法就是,轉換到網站介面來使用

那種不順暢的痛感,大幅地降低,也連帶減少了想要轉換的感覺。

另外一個令我想要離開的原因是 Bugs,Taskade 針對中文其實還是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時候會出現錯誤頁面,另外全域搜尋上也不夠完整,目前測試僅能夠搜尋單個中文字,字詞的話會沒有結果。

但這時候有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客服的回應速度,這是我這一年來使用不同軟體,非常注重的情況。Taskade 在這方面,滿分五顆星的情況,給予四顆到四顆半也不為過。

為什麼要強調客服回應的速度?

因為,這代表開發者想要賦予這個軟體有多少的未來性。

而有未來性的軟體,才真的是能夠持續讓我們長期使用,並擁有足夠的累積。

持續前進體驗累積的魔力

過去這一年,我做了很多不同的嘗試,回頭過來看看,其實最大的傷害在於,更換的過程並無法達到累積的效果。更換、變動沒有什麼不好,但是「累積的魔力」卻也非常的重要。

剛好今天看到一篇文章,雷蒙最後提出了一個重點:

好的工具是用出來的,切忌一直換換換,因為要用好一個工具需要你夠清楚自己的需求和目標,甚至有一套能持續運轉的方法論,工具只是承載方法論的載體。雖然我一直推廣數位工具,但哪怕你後來發現,紙和筆才是最能讓你沉浸,讓你最有想法和專注的工具,那也是好工具。

當方法論不清楚的時候,工具的轉換效果與意義都不大。

我也因此重新消化了一下變動跟轉換這件事情,其實每一個工具都會有侷限。但人的創意可以無限,累積的魔力除了讓產生龐大的資料庫體系以外,更重要的是能夠產生更多不同的使用方式。

就像 Homa Ri 所提到的:「因為有限制,所以更能激發潛能。」

執著在找尋工具的路上,給了我很多次一樣的體會,沒有辦法有一個完美的工具,但可以找到一個讓自己先用下去的工具。沒有用下去,只是在轉換的過程之中,很像是在欺騙自己,假裝有在做事情,但其實沒有。

這一個使用 Taskade 的體驗上,漸漸能夠體會到,慢慢的累積,隨著大腦減壓的過程,很多思考就這樣會慢慢的浮現。更多新的應用方式,也就被激發出來。

今天就先跟大家講到這邊,歡迎訂閱,下次見!

喜歡這篇文章嗎?

訂閱電子報也是支持我持續創作的一種方式。在電子報裡面,我將會把文章整理、重新演繹,讓您直接收到最新觀點!

👇 追蹤 Liu Will 的閱讀、寫作與生活👇

  • 當季的所思與所見,收錄在當下
  • 人生的旅程與印記,凝結了關於
  • 走過的想法與經驗,書寫成文章
  • 無法歸納的大腦片刻,置於湧泉

⠀更多請前往 🌐 Website|📮 Newsletter|💬 LINE|🖼️ Instagram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韋觀 • Eyewithouts
83會員
109內容數
縮短知識與實踐的距離 📪 理清人生的脈絡,過上想要的生活。
韋觀 • Eyewithouts的其他內容
2025/03/25
Kin 1 磁性的紅龍,重新歸零,讓我們回到大地之母的關懷,擁抱屬於自己的本能與根性,為未來的開展留下更多的可能,展現承擔未知的勇氣。 我以為旅行是快樂的,但其實,不然,快樂從來都不應該「只」跟事情連結,應該是更屬於我們自己內心自然波動。
2025/03/25
Kin 1 磁性的紅龍,重新歸零,讓我們回到大地之母的關懷,擁抱屬於自己的本能與根性,為未來的開展留下更多的可能,展現承擔未知的勇氣。 我以為旅行是快樂的,但其實,不然,快樂從來都不應該「只」跟事情連結,應該是更屬於我們自己內心自然波動。
2025/02/01
一場聊天,可以得到好多提點。得很多事情的發生,雖然在當下的我們,會覺得很難受。但實際上,經過一段時間回來看,總會不自覺得深深相信,每個經歷的學習都會成為養分。
2025/02/01
一場聊天,可以得到好多提點。得很多事情的發生,雖然在當下的我們,會覺得很難受。但實際上,經過一段時間回來看,總會不自覺得深深相信,每個經歷的學習都會成為養分。
2025/01/31
因應 Apple Notes 加入,Craft 在我的流程之中,原本的 Content Center 功能,就會被 Apple Notes 跟 MWeb Pro 取代。
2025/01/31
因應 Apple Notes 加入,Craft 在我的流程之中,原本的 Content Center 功能,就會被 Apple Notes 跟 MWeb Pro 取代。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如何讓我們寫下的筆記,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我從 2015 開始使用數位筆記軟體到現在,已經 7 年的時間。這 7 年我對於 "為什麼要寫筆記" 的想法不停地再改變,從「紀錄資訊」逐漸走向「深度思考」。我發現使用筆記軟體的心態需要改變,否則只會囤積愈來愈多的內容、沒有具體產出。
Thumbnail
如何讓我們寫下的筆記,發揮出最大的價值?我從 2015 開始使用數位筆記軟體到現在,已經 7 年的時間。這 7 年我對於 "為什麼要寫筆記" 的想法不停地再改變,從「紀錄資訊」逐漸走向「深度思考」。我發現使用筆記軟體的心態需要改變,否則只會囤積愈來愈多的內容、沒有具體產出。
Thumbnail
我從2019年用子彈筆記到現在,也進入了第四年。可以說我的子彈筆記也改良了四個版本,我的人生也在這過程無形中跟著升級。 聊聊我是如何用子彈筆記結合Notion之前,先來分享一下什麼是子彈筆記和我都怎麼使用子彈筆記。 組織:放慢腳步,重新組織你原本零碎的生活和行程。 目標設定
Thumbnail
我從2019年用子彈筆記到現在,也進入了第四年。可以說我的子彈筆記也改良了四個版本,我的人生也在這過程無形中跟著升級。 聊聊我是如何用子彈筆記結合Notion之前,先來分享一下什麼是子彈筆記和我都怎麼使用子彈筆記。 組織:放慢腳步,重新組織你原本零碎的生活和行程。 目標設定
Thumbnail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體驗了原來慢慢累積是種魔力。上一週,我有兩天的時間,改使用 Agenda 當作工作筆記,適逢購買 Agenda 一週年的同時,漸漸的轉換到新的使用模式。其中一大重點就是,將「工作筆記」跟「資料庫筆記」拆開了。那種不順暢的痛感,大幅地降低,也連帶減少了想要轉換的感覺。
Thumbnail
花了一個月的時間,體驗了原來慢慢累積是種魔力。上一週,我有兩天的時間,改使用 Agenda 當作工作筆記,適逢購買 Agenda 一週年的同時,漸漸的轉換到新的使用模式。其中一大重點就是,將「工作筆記」跟「資料庫筆記」拆開了。那種不順暢的痛感,大幅地降低,也連帶減少了想要轉換的感覺。
Thumbnail
延續之前討論的個人知識系統,最近重新梳理手邊的幾個工具,經過一段的心理掙扎,終於有成形的感覺。 今天剛好是我付費 Agenda 滿一週年的日子,短時間我暫時應該不用再付費,因為依照開發者設計的 Cash Cow 模式,我已經可以終身使用到今天之前的功能。 這一篇,主要是想記錄這一年使用的經驗。
Thumbnail
延續之前討論的個人知識系統,最近重新梳理手邊的幾個工具,經過一段的心理掙扎,終於有成形的感覺。 今天剛好是我付費 Agenda 滿一週年的日子,短時間我暫時應該不用再付費,因為依照開發者設計的 Cash Cow 模式,我已經可以終身使用到今天之前的功能。 這一篇,主要是想記錄這一年使用的經驗。
Thumbnail
Taskade:極簡好看的筆記工具、自然輸入法:文字範本 一、推薦6個2011年有特色的筆記軟體 (第2集) 為什麼我們會推薦筆記類的生產力工具? 筆記類工具與輸入法工具,兩者是息息相關生產力工具。一個用來「輸入」內容,另一個則「儲存與分享」內容,兩者相互搭配
Thumbnail
Taskade:極簡好看的筆記工具、自然輸入法:文字範本 一、推薦6個2011年有特色的筆記軟體 (第2集) 為什麼我們會推薦筆記類的生產力工具? 筆記類工具與輸入法工具,兩者是息息相關生產力工具。一個用來「輸入」內容,另一個則「儲存與分享」內容,兩者相互搭配
Thumbnail
相較於日誌的仔細、未來誌的大綱,月誌就如同一個互相轉換的介質,在這裡面我們會花時間把事情確定,也會花時間設定一點不確定但不是這麼遙遠的事情。
Thumbnail
相較於日誌的仔細、未來誌的大綱,月誌就如同一個互相轉換的介質,在這裡面我們會花時間把事情確定,也會花時間設定一點不確定但不是這麼遙遠的事情。
Thumbnail
離開 Notion 三個月後,我轉移了三個時間管理系統 description: 有陸續發表了幾篇關於離開 Notion 的文章,其中最後還沒有講出來的就是時間追蹤,當年我設計了很多程式,想將「番茄工作法」與「時間紀錄」融合,在三個多月後,我終於找到了。
Thumbnail
離開 Notion 三個月後,我轉移了三個時間管理系統 description: 有陸續發表了幾篇關於離開 Notion 的文章,其中最後還沒有講出來的就是時間追蹤,當年我設計了很多程式,想將「番茄工作法」與「時間紀錄」融合,在三個多月後,我終於找到了。
Thumbnail
之前寫到我在去(2020)年底的時候把 Notion 內部所使用的內容慢慢地轉移到其他的 App 去了,依照原本的模組,主要就是分成了三大塊,今天想要為轉用的筆記軟體 Agenda 起個頭。
Thumbnail
之前寫到我在去(2020)年底的時候把 Notion 內部所使用的內容慢慢地轉移到其他的 App 去了,依照原本的模組,主要就是分成了三大塊,今天想要為轉用的筆記軟體 Agenda 起個頭。
Thumbnail
上一篇我提到了離開了使用兩年一直沒有內化的筆記軟體 Notion,我仍然會使用數位筆記的 App,這一篇就來介紹一下,我找到了三個 App 來取代。
Thumbnail
上一篇我提到了離開了使用兩年一直沒有內化的筆記軟體 Notion,我仍然會使用數位筆記的 App,這一篇就來介紹一下,我找到了三個 App 來取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