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俄烏開戰:兩個前提,一種結局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raw-image

近期的烏東風雲,是多重脈絡交織的複雜危機。

第一重深層遠因,是北約在蘇聯崩解後的持續東擴,以及烏克蘭2004年「橙色革命」後,日漸強烈的「脫俄入歐」趨勢。對俄羅斯來說,縱使蘇聯版圖不再,其仍有兩條無法棄守的「地緣底線」:一是高加索的喬治亞,二是東歐的烏克蘭。即便莫斯科無法即刻逐出兩地的美國影響力,卻也起碼要阻斷其「加入北約」的可能機率。

第二重近因,是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後,烏東「頓涅茨克」(Donetsk People’s Republic)、「盧甘斯克」(Luhansk People’s Republic)兩處綿延至今的「曖昧半獨立」。兩區人民在族群分類上,屬於「認同俄羅斯的烏克蘭人」,既以俄語為母語,對俄情感也強於對烏認同,故趁俄羅斯武力收回克里米亞際,同將炮火瞄準烏克蘭政府軍,啟動武裝獨立進程。雙方僵持至今,烏東兩處雖未獲國際承認,卻已實質脫離烏克蘭,進入俄方支持的半獨立狀態。

第三重導火線,則是在民調低迷困境下,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為求「突破」的單方冒進。2021年3月起,烏克蘭調動大軍向烏東兩共和國邊境集結,挑動「收復故土」的民族情緒,同時強逼美國與北約「下場陪玩」,結果引發俄羅斯的強烈反彈,派出十萬大軍陳兵俄烏邊境。雖說在各方克制下,戰事並未爆發,衝突的煙硝卻因根本矛盾未除,反覆蒸騰瀰漫。

2021年11月起,俄軍再度於俄烏邊境集結,引發各界熱議「是否開戰」、「如何打烏」、「何時攻擊」、「美國是否出兵協助」等話題,堪稱冷戰過後最大地緣茶話會,唯阿富汗與台海議題可與之比肩。

如果烏克蘭鋌而走險

然儘管各式機構紛紛提出戰況預演與日期預測,美俄其實皆無動武意願。對俄羅斯而言,其一要確保烏東兩共和國的實質自治,二欲徹底搗毀西方藉烏克蘭背刺的戰略空間,故在陳兵之後便向美國與北約提出「安全保障條約」草案,開始了以武迫議的談判;美國則是先被烏克蘭「強迫入場」,本欲虛與委蛇、敷衍了事,後見俄羅斯提出談判要求,便也認真對待,一方面用冬季駐軍的高成本消耗俄羅斯,一方面欲藉談判讓俄軍早日撤兵,以降低自己「承諾不值錢」的形象損傷。

換言之,對美俄雙方而言,開戰幾與「局面失控」無異,若真不幸一語成讖,也應是受某條件觸動:即烏克蘭鋌而走險,揮軍入侵烏東,招致了俄羅斯強悍回擊,並由此引爆俄烏戰火。但澤倫斯基若要如此「勇往直前」,亦須滿足兩大前提:第一,其須對美國「信仰堅定」,認為後者將無條件為自己的軍事貿進買單,甚至不惜派兵協助;第二,澤倫斯基的連任渴望已超越大局考量,寧可犧牲烏克蘭前途、百姓與軍士性命,也要攫取下任總統的血腥權柄。

綜觀烏克蘭近年民意態勢,澤倫斯基可謂身陷泥淖。2020年初,澤倫斯基與其所屬的人民公僕黨上台執政,身披「庶民光環」,受到烏克蘭民眾的普遍歡迎。然而2年過去,澤倫斯基並未落實改革承諾,政府甚至與憲法法院爆發爭端,引爆腐敗醜聞,加上新冠疫情重創烏克蘭經濟,澤連斯基終在2021年遭遇民調雪崩,支持率一路暴跌至25%,與其2019年擊敗波羅申科(Petro Poroshenko)時的73.2%得票率相比,可謂由理想天堂跌落現實人間。

見此低迷支持,人民公僕黨傳出「換將」消息,恐不再提名澤連斯基競選下屆總統,烏克蘭現任議長斯特凡丘克(Ruslan Stefanchuk)則成為各家預測大熱門。然而澤倫斯基身為現任總統,自不會輕易交出權力手杖,而是開始了「化腐朽為神奇」的政治求生:向「俄羅斯威脅論」瘋狂提款。2021年起,其先是下令禁播112烏克蘭、ZIK、NewsOne等3家親俄電視台,又出手制裁親俄派議員科扎克(Taras Kozak),最後不惜軟禁親俄派政治領袖梅德韋丘克(Viktor Medvedchuk),為的便是渲染「俄羅斯滲透」的民粹恐懼,同時藉機擴權。

而揮軍集結烏東,則是在此邏輯下的最大險棋。澤連斯基並非真的認為,能憑烏克蘭的羸弱兵力收回烏東兩共和國,而是欲藉此過程搜刮一切反俄民意,同時將美國與北約強制「綁上戰車」,好替可能的「失控發展」收拾善後,或許還能趁機炒作「加入北約」相關議程。然而美俄亦非省油的燈,雙方看似劍拔弩張,其實皆在過程中維持最大程度的戰略理性,各種「逞凶鬥狠」不過談判所需,澤倫斯基的如意算盤終究落空。未來若要強制局勢升溫,唯有其揮軍入侵烏東,方有可能點燃戰火。

棋子終究難成棋手

然而烏東局勢如此複雜,對烏克蘭與澤倫斯基而言,要憑微弱之力玩轉局勢實屬勉強。若貿然大舉進攻,以美國眼下「獨善其身」的態度觀之,只能招來一種結局:俄軍鐵蹄輕鬆擊潰烏軍,莫斯科趁勢承認烏東兩處為「獨立共和國」,與其建立正式關係,甚至可能在此駐軍,形同重演2008年的喬治亞戰爭經過。

彼時喬治亞總統薩卡希維利(Mikheil Saakashvili)恰如今日的澤倫斯基,在收割民粹、篤信美國必來支援的兩大前提下,揮軍攻打境內兩處實質獨立的政治實體:阿布哈茲、南奧塞提亞。沒想到美國袖手旁觀、一兵未發,倒是俄羅斯出動陸海空三軍,強勢反擊,戰爭僅持續5日便告結束。隨後俄羅斯正式承認阿布哈茲與南奧塞提亞的獨立地位,並與兩國先後建交、互派大使,更在局勢穩定後來此設立軍事基地,推動當地部隊與俄軍一體化,徹底粉碎喬治亞收復兩處的地緣幻夢。

要而論之,若非薩卡希維利胡亂冒進,喬治亞即便無法真正收回兩處,也不至於經歷傷亡離亂、戰敗羞辱,其與阿布哈茲、南奧塞提亞尚能維持某種「凍結的衝突平衡」,畢竟俄羅斯當今財政已難讓其過度對外擴張,於高加索如此,在烏東亦然。克里米亞人口仍以俄羅斯人為主體,此處也是俄羅斯黑海艦隊駐地,俄軍於2014年收回此地,具有保護僑民、維持戰略支點的重大意義;但烏東兩處不同,其居民組成多是親俄的烏克蘭人,且人口規模為克里米亞兩倍以上,若要推動兩處與俄羅斯一體化,所需成本應是相當可觀。

故即便烏東兩共和國在2014年後屢有「公投入俄」意願,俄羅斯仍是按下不表;面對烏克蘭政府軍的挑釁炮火,俄羅斯也要求當地民兵「勿過度還擊」,以免授予烏軍「全面開戰」之口實。至於當地民眾的一體化訴求,俄羅斯選擇用發放護照、准其參予投票、開放考試名額等方式,供其軟性過渡,而非直接併入,更沒有在此駐軍。若非澤倫斯基單方挑釁,烏東應能維持某種「凍結的衝突平衡」,正如2008年前的喬治亞局勢。

然就烏克蘭的政治結構觀之,其也可謂「必然挑釁」。2014年克里米亞危機前,烏克蘭的親歐親俄兩派衝突,大多聚焦於加入北約等外交議題上;2014年烏東半獨立後,衝突被上升到了國家安全、烏克蘭存亡層次,諸如澤倫斯基等親歐派大幅抬頭,親俄派則遭到嚴重打擊與肅清。每況愈下的經濟發展、腐敗醜聞,更是加劇政治精英汲取民粹的選票需求,烏東議題於是遭到反覆炒作,難以止息。

此外俄、烏、烏東、白俄、德、法各方雖在2015年簽訂第二次《明斯克協議》(Minsk II),烏克蘭卻注定無法執行其中涉及「默許、承認兩共和國實質獨立」的相關細則。關鍵便是,烏克蘭本質為「拼湊成型」的國家,除了親俄反俄之爭外,其西部更有親波蘭族裔、匈牙利人的聚居社群,若是賦予烏東特殊地位,各地恐會群起效尤,導致烏克蘭四分五裂、狼煙四起,故無一政治精英敢開啟這「潘朵拉之盒」。

簡言之,對當今烏克蘭政要來說,處理烏東議題僅剩兩種政治上的有效選擇:適度炒作、過度炒作。但一如2008年的喬治亞,烏克蘭的實力與籌碼嚴重不足,對於局勢走向僅能影響、無法操控,故最終仍要仰仗美俄博弈的戰略框架,被動接受相關秩序與結果。適度炒作之果,其或可持續提款反俄民粹,但因美國與北約皆無意支持其收復烏東,故此地的「俄化」趨勢不會停下;若選擇過度炒作,如澤倫斯基此次發軍集結,民意自會沸騰更甚,但結果除讓烏克蘭成為美俄談判的籌碼,便無其他實質收益,若如2008年的薩卡希維利般異想天開,貿然進攻,結局恐也會是俄羅斯軍隊進駐烏東,而非烏克蘭「收復失地」。

歸根結柢,烏克蘭僅有棋子身量,卻欲戴棋手之冠,結果自是跌跌撞撞、難承其重。眼下烏東緊張態勢持續,但美俄與烏克蘭顯然不在同一談判桌上,前兩者的協商共識左右大局走向,烏克蘭卻只能在反俄民粹中持續內捲,並在多次佯裝「能動自主」的展演下,頻為他人作嫁衣裳。


原文發表於2022/1/30《多維新聞》: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祁賓鴻的沙龍
26會員
179內容數
祁賓鴻在多維新聞的兩岸與國際評論
祁賓鴻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4/20
24日馬上要第二輪投票,也就是馬克宏與雷朋的終極對決。薩支遠判斷,馬克宏在第二輪選舉中獲勝機率較高,畢竟雷朋的極右翼身份還是引人詬病,尤其是她對待移民的敵視態度,但馬克宏也可能只會「險勝」。
Thumbnail
2022/04/20
24日馬上要第二輪投票,也就是馬克宏與雷朋的終極對決。薩支遠判斷,馬克宏在第二輪選舉中獲勝機率較高,畢竟雷朋的極右翼身份還是引人詬病,尤其是她對待移民的敵視態度,但馬克宏也可能只會「險勝」。
Thumbnail
2022/04/20
蘇宏達認為,馬克宏在第二輪選舉中出線機率較大,其也由此提出對馬克宏的幾點觀察。
Thumbnail
2022/04/20
蘇宏達認為,馬克宏在第二輪選舉中出線機率較大,其也由此提出對馬克宏的幾點觀察。
Thumbnail
2022/04/14
俄烏衝突發展至今已有月餘。這場戰爭本被認為,會有高機率以「閃電戰」結束,卻因戰場與政治情勢變化,一路推展至今日境地。眼下俄軍撤除了基輔(Kyiv)包圍圈,轉入頓巴斯地區(Donbas),俄烏雙方似有決戰之勢。對此發展,《多維新聞》採訪到軍事評論員邱世卿,探討俄烏戰場的軍事虛實。
Thumbnail
2022/04/14
俄烏衝突發展至今已有月餘。這場戰爭本被認為,會有高機率以「閃電戰」結束,卻因戰場與政治情勢變化,一路推展至今日境地。眼下俄軍撤除了基輔(Kyiv)包圍圈,轉入頓巴斯地區(Donbas),俄烏雙方似有決戰之勢。對此發展,《多維新聞》採訪到軍事評論員邱世卿,探討俄烏戰場的軍事虛實。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以下分成三個篇來簡要說明並推估未來可能的烏俄戰爭走向,此為第三篇: 1.戰事簡述 2.外交面博弈 3.幾種可能的走向與應對
Thumbnail
以下分成三個篇來簡要說明並推估未來可能的烏俄戰爭走向,此為第三篇: 1.戰事簡述 2.外交面博弈 3.幾種可能的走向與應對
Thumbnail
細究烏克蘭與台灣的共同困境,根源便是複雜歷史衍生的多重文化認同,在政治菁英的有意煽動下,上升成了敵我與國族之爭,從而襲奪日常論述空間。
Thumbnail
細究烏克蘭與台灣的共同困境,根源便是複雜歷史衍生的多重文化認同,在政治菁英的有意煽動下,上升成了敵我與國族之爭,從而襲奪日常論述空間。
Thumbnail
01:此次衝突對普京(Vladimir Putin)整體的外交戰略規劃會否有影響?普京可能會怎麼回應? 俄羅斯社會又有什麼輿論角力? 趙竹成:不會有太大影響,反而會加快俄羅斯對烏東兩個共和國的整合。
Thumbnail
01:此次衝突對普京(Vladimir Putin)整體的外交戰略規劃會否有影響?普京可能會怎麼回應? 俄羅斯社會又有什麼輿論角力? 趙竹成:不會有太大影響,反而會加快俄羅斯對烏東兩個共和國的整合。
Thumbnail
而烏克蘭政府為何主動挑起烏東衝突,原因有以下幾點。
Thumbnail
而烏克蘭政府為何主動挑起烏東衝突,原因有以下幾點。
Thumbnail
當地時間2月28日,衝突多日的俄烏雙方終於坐上談判桌,協調危機的可能解方。
Thumbnail
當地時間2月28日,衝突多日的俄烏雙方終於坐上談判桌,協調危機的可能解方。
Thumbnail
烏克蘭的前車之鑑,台灣不僅未能識明,還會暴虎馮河執意向前,在這條未走之路上無謂狂飆,直到抵達相同的宿命終點:一錘定音、美國拋棄。
Thumbnail
烏克蘭的前車之鑑,台灣不僅未能識明,還會暴虎馮河執意向前,在這條未走之路上無謂狂飆,直到抵達相同的宿命終點:一錘定音、美國拋棄。
Thumbnail
由2021年3月綿延至今的烏克蘭危機,在經歷俄軍反覆陳兵、美國炒作開戰劇本、法德領導人分別與普京(Vladimir Putin)會談、美俄商談舉行峰會後,於看似緩和的氛圍中,奏響了令人驚愕的高潮轉折。
Thumbnail
由2021年3月綿延至今的烏克蘭危機,在經歷俄軍反覆陳兵、美國炒作開戰劇本、法德領導人分別與普京(Vladimir Putin)會談、美俄商談舉行峰會後,於看似緩和的氛圍中,奏響了令人驚愕的高潮轉折。
Thumbnail
俄羅斯實踐了保護自己國民的承諾,同時裂解了烏克蘭,確立了戰略緩衝區,日後觀察重點在於,這兩區是否透過公投加入俄羅斯聯邦。至於後面要付多大的代價及造成的影響,目前還很難說。
Thumbnail
俄羅斯實踐了保護自己國民的承諾,同時裂解了烏克蘭,確立了戰略緩衝區,日後觀察重點在於,這兩區是否透過公投加入俄羅斯聯邦。至於後面要付多大的代價及造成的影響,目前還很難說。
Thumbnail
近期的烏東風雲,是多重脈絡交織的複雜危機。
Thumbnail
近期的烏東風雲,是多重脈絡交織的複雜危機。
Thumbnail
3月上旬起,烏克蘭東部的衝突態勢便持續升級,基輔當局忽然加大了對當地兩大獨立政治實體:「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Donetsk People’s Republic)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Luhansk People’s Republic)的交戰力道。
Thumbnail
3月上旬起,烏克蘭東部的衝突態勢便持續升級,基輔當局忽然加大了對當地兩大獨立政治實體:「頓涅茨克人民共和國」(Donetsk People’s Republic)和「盧甘斯克人民共和國」(Luhansk People’s Republic)的交戰力道。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