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藝術地圖小旅行3: 台南麻豆顏水龍紀念館

台灣藝術地圖小旅行3: 台南麻豆顏水龍紀念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天下午至臺南麻豆總爺藝文中心,參觀台灣工藝文創之父顏水龍先生紀念館。展覽館不大,但是也精簡呈現顏水龍先生的創作特色。當時顏水龍先生在學甲下營麻豆地區,協助居民們從事工藝商品設計,並銷售國外,不僅實際幫助當地居民之生計,也開啟台灣文創之先鋒。

顏水龍先生之馬賽克嵌畫,非常有個人特色,為台中太陽餅店設計的圖騰及包裝盒,完整呈現。當初這幅馬賽克嵌壁畫,因為向日葵圖案還被當局認為有政治色彩嫌疑,而遭封多年,後來才得見天日。而這間太陽餅店曾盛極一時,但後來第二代無意經營,現也歇業多年。

這座總爺藝文中心是舊糖廠改造,佔地22公頃,包括日治時期舊糖廠建築及宿舍,現有國際藝術家駐村計畫及藝文活動,漸漸帶動當地之藝文風潮。

顏水龍1903年出生於今臺南市下營區紅毛厝,父親務農,家境貧困。1910年,七歲時,顏水龍父母先後去世,頓時成為孤兒,跟著三姊一起生活。顏水龍14歲時,三姊出嫁,從此他一人生活。每到逢年過節要拜拜之時,顏水龍獨自做幾道菜,在供桌前拜拜,卻是淚流滿面。這種孤苦無依的感覺對於一個青少年來說,想必是很深的苦痛,但是顏水龍卻能夠堅強面對,進而追求自己的一片天。

儘管貧困無依,顏水龍卻很力爭上游,1915年,,顏水龍從下營公學校畢業後入臺南州教員養成所,1918年回母校下營公學校服務,擔任教職。受其同校教員澤田武雄(石川欽一郎學生)鼓勵,1920年赴日學習美術。

當時,顏水龍認為日子就是這麼清苦,不如就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反正再怎麼苦,也就是這樣子了。顏水龍樂觀積極的正面思考,有了豁出去的勇氣,追求自己熱愛的美術。

1920年,顏水龍18歲,他自己單獨到日本求學,插班私立正則中學夜間部三年級,同時也開始學習素描,準備參加東京美術學校的入學考試。1922年,經過2年的準備,顏水龍終於考上了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

在日本求學期間,顏水龍必須靠著半工半讀來繳學費。所以,他在課餘時間,都是在送報紙送牛奶,或是畫廣告來維持生活,賺取學費。期間受教於藤島武二 (1867-1943)與岡田三郎助(1869-1939)。其中藤島武二嚴謹畫風與岡田家中工藝收藏品影響顏水龍最大。

這兩位教授都曾留學法國,對於外光派的風格非常擅長,所以顏水龍在這兩位教授的指導下,進步很快。尤其,岡田三郎助教授對於工藝品研究甚廣,對於生活工藝品如何藝術化,著墨甚深,這對於顏水龍也有很深遠的影響。

在日本求學期間,顏水龍有時候真的繳不出學費,老師們還會幫忙代墊學費,這讓顏水龍非常感恩在心,只有用加倍的努力來報答師恩。

在東京美術學校五年的日子,奠定了深厚的基礎,1927年回到台灣,本來想要擔任教職,但是還是沒有機會,年輕的顏水龍碰壁之後,想說既然找不到工作, 自己還年輕,那就繼續進修,挫折反而成為他繼續前進的動力 。

顏水龍擅長做馬賽克壁畫, 有很多幅作品,其中在台中市就有兩幅作品, 西元1964年,台中自由路的太陽堂餅店開幕,店內一幅太陽花馬賽克鑲嵌壁畫特別醒目,堪稱鎮店之寶。但是也因為這幅壁畫惹來情治單位的關心,戒嚴的年代,太陽堂餅店屢遭管區警察騷擾,認為有意識型態問題。

因此顏水龍的這幅壁畫不久之後就被木板封閉,連同所有包裝設計全部換新,足足25年之久。到了1989年李登輝前總統主政時,這幅太陽花壁畫才終於重見天日。不過,這家太陽餅店已經在五年前歇業,這幅壁畫也關在門內無法觀賞。

另外一幅是在台灣體育運動大學的體育場,完成於1961年,這是顏水龍第一幅馬賽克壁畫,長30公尺,高約10公尺,畫面呈現多位運動選手運動的樣貌,有擲標槍,賽跑,打棒球,足球等運動項目,以白色藍色為主,呈現活潑健康的國民精神。

顏水龍紀念館

顏水龍紀念館

顏水龍先生簡介

顏水龍先生簡介

顏水龍作品< 向日葵>

顏水龍作品< 向日葵>

raw-image


raw-image




avatar-img
廣容的藝術旅行
1會員
7內容數
關於台灣藝術以及藝術小旅行, 興大跨文化博士班, 關注藝術文化研究, 旅行, 電影, 留下旅行痕跡, 藝術的, 自然的, 人文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廣容的藝術旅行 的其他內容
館內收藏多幅林之助有名的畫作,<朝涼>是其中代表作,昔日客廳仍保留當時的沙發擺設,以及當時的工作室及畫架,滿牆的膠彩顏料瓶,色彩繽紛,井井有條,可見畫家的嚴謹及用心。在館內也有林之助先生的錄影介紹,可以一窺畫家昔日身影, 欣賞精彩的膠彩畫作,畫家一生瑰麗的風景靜靜於時光中收藏著。
1925年,當時十六歲的他,由母親帶引至蔡雪溪之「雪溪畫館」門下學畫習藝。開啟了郭雪湖走向藝術之路。 1925年,當時十六歲的他,由母親帶引至蔡雪溪之「雪溪畫館」門下學畫習藝。開啟了郭雪湖走向藝術之路。
在這幅《淡水夕照》中,陳澄波忠實記錄了當時淡水的樣貌,遠方有紅毛城,近景有禮拜堂鐘樓,旁邊是得忌利士洋行,稍遠處還有海關及燈塔。禮拜堂是當時長老教會於1910年改建,美麗的鐘塔迴盪鐘聲,遠近都可以聽聞,老歌《淡水暮色》中也提到教堂鐘聲之迴盪悠揚。
館內收藏多幅林之助有名的畫作,<朝涼>是其中代表作,昔日客廳仍保留當時的沙發擺設,以及當時的工作室及畫架,滿牆的膠彩顏料瓶,色彩繽紛,井井有條,可見畫家的嚴謹及用心。在館內也有林之助先生的錄影介紹,可以一窺畫家昔日身影, 欣賞精彩的膠彩畫作,畫家一生瑰麗的風景靜靜於時光中收藏著。
1925年,當時十六歲的他,由母親帶引至蔡雪溪之「雪溪畫館」門下學畫習藝。開啟了郭雪湖走向藝術之路。 1925年,當時十六歲的他,由母親帶引至蔡雪溪之「雪溪畫館」門下學畫習藝。開啟了郭雪湖走向藝術之路。
在這幅《淡水夕照》中,陳澄波忠實記錄了當時淡水的樣貌,遠方有紅毛城,近景有禮拜堂鐘樓,旁邊是得忌利士洋行,稍遠處還有海關及燈塔。禮拜堂是當時長老教會於1910年改建,美麗的鐘塔迴盪鐘聲,遠近都可以聽聞,老歌《淡水暮色》中也提到教堂鐘聲之迴盪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