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林擷英|〔日月頌:顔水龍與台灣〕特展參觀記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中午主日聚會之後,赴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參觀名為〔日月頌:顔水龍與台灣〕的藝術特展,這項活動早在2024年3月30日就已展開,為期三個月,至6月30日才截止。

顏水龍(1903.06.05日—1997.09.24)是臺灣老一輩知名畫家中極為突出的一位。他曾在1934至1937年間,與楊三郎、廖繼春等人合作創立〔臺陽美術展覽會〕與〔臺陽美術協會〕,如今,台陽美展已是持續近百年的重要組織,造就大量藝術創作人才。

此外,他在1933年曾進入日本壽毛加(SMOCA)牙粉公司工作。當時的日本商業界有高薪禮聘世界各地一流藝術家參與廣告設計的風氣,而顏水龍曾被SMOCA公司羅致。

現場展示了顏水龍在日本壽毛加(SMOCA)牙粉公司製作的第一份廣告設計圖案《吸紙捲煙草的黑人》,這是他入行的處女作。作品中以深黑膚色對比白色的煙霧,造成強烈的視覺效果;這份圖案,實在非常寶貴。

顔水龍也是較早投入臺灣手工藝研究的正統畫家,在台灣南部成功大學、台南科大開課培育工藝美術人材,於藺草工藝、竹藝、木製工藝,貢獻尤多。今天下午就有顔水龍的第四代徒孫陳凱劭及李瑞科加入導覽並現場示範竹器製作。

顏水龍自1950年後,其作品開始聚焦在臺灣原住民、臺灣風景等主題,對台灣土地及人文表現極其濃厚的關懷。其著名的畫作《蘭嶼》,已是台灣近代美術史的經典之作。

由此可見,顏水龍是臺灣邁向現代工藝及近代美術設計的奠基者與推動者,也是描繪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先驅者。傳統油畫本是他的拿手絶活,此外,他還是馬賽克作品的卓越創作者。

目前還留存的馬賽克作品,例如台中體育場外牆《運動》、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嘉義博愛教會《耶穌》、太陽堂餅店《向日葵》、台北市三連大樓《竹林》及《採棉圖》、花蓮慈濟醫院《釋迦治病圖》,都是他的傑作。

對這次展示的作品,個人覺得《向日葵》及馬賽克藝術DlY《拼,日日新的旭日東昇》最具看點。《向日葵》全用彩色馬賽克製成,色彩非常突出。至於《拼,日日新的旭日東昇》是在長達數公尺的馬賽克牆上,留下許多空白,任由許多家長,帶著孩子將這些空白填滿,看看造成什麼視覺效果,給兒童觀眾們帶來挑戰及極大的觀看樂趣。

raw-image
蘭嶼(下載自網路)

蘭嶼(下載自網路)

國美館外大型看板(李建崑攝影)

國美館外大型看板(李建崑攝影)

拼,日日新的旭日東昇(李建崑攝影)

拼,日日新的旭日東昇(李建崑攝影)

拼,日日新的旭日東昇(李建崑攝影)

拼,日日新的旭日東昇(李建崑攝影)

向日葵(馬賽克作品)李建崑攝影

向日葵(馬賽克作品)李建崑攝影

吸紙捲煙草的黑人(廣告圖案)李建崑攝影

吸紙捲煙草的黑人(廣告圖案)李建崑攝影

拼,日日新的旭日東昇(李建崑攝影)

拼,日日新的旭日東昇(李建崑攝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9.7K會員
1.3K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2025/04/25
4/23和詠恩赴中興大學藝術中心參觀「境遇雙個展」。原本只是想安靜地看畫,剛好遇到藝術中心主任林仁昱教授,承蒙他的親自導覽,使整個觀賞經驗變得很不同。
Thumbnail
2025/04/25
4/23和詠恩赴中興大學藝術中心參觀「境遇雙個展」。原本只是想安靜地看畫,剛好遇到藝術中心主任林仁昱教授,承蒙他的親自導覽,使整個觀賞經驗變得很不同。
Thumbnail
2025/04/22
面對抽象藝術,我們常問:「這是什麼意思?」但對廖修平這樣的藝術家而言,抽象不是語言的代替品,而是一種開放的感知與精神通道。他的版畫作品,不在於「說明什麼」,而是創造一種可以被觀看者反覆進入、思索的文化空間。我們觀看抽象作品,不是為了解讀,而是為了對話。
Thumbnail
2025/04/22
面對抽象藝術,我們常問:「這是什麼意思?」但對廖修平這樣的藝術家而言,抽象不是語言的代替品,而是一種開放的感知與精神通道。他的版畫作品,不在於「說明什麼」,而是創造一種可以被觀看者反覆進入、思索的文化空間。我們觀看抽象作品,不是為了解讀,而是為了對話。
Thumbnail
2025/04/21
這幅由陳淑嬌女士創作的膠彩畫〈曉春〉,完成於2017年,曾參展於107年臺中市女性藝術家聯展。畫作以膠彩技法呈現,結合東方女性的典雅形象與自然花鳥的詩意情境,展現出一種溫婉清麗、悅人眼目的藝術風格。若從構圖、色彩、人物刻畫與主題意涵等層面加以觀察,當可深刻體會其藝術魅力所在。
Thumbnail
2025/04/21
這幅由陳淑嬌女士創作的膠彩畫〈曉春〉,完成於2017年,曾參展於107年臺中市女性藝術家聯展。畫作以膠彩技法呈現,結合東方女性的典雅形象與自然花鳥的詩意情境,展現出一種溫婉清麗、悅人眼目的藝術風格。若從構圖、色彩、人物刻畫與主題意涵等層面加以觀察,當可深刻體會其藝術魅力所在。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顏水龍(1903.06.05日—1997.09.24)是臺灣老一輩知名畫家中極為突出的一位。顏水龍是臺灣邁向現代工藝及近代美術設計的奠基者與推動者,也是描繪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先驅者。
Thumbnail
顏水龍(1903.06.05日—1997.09.24)是臺灣老一輩知名畫家中極為突出的一位。顏水龍是臺灣邁向現代工藝及近代美術設計的奠基者與推動者,也是描繪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先驅者。
Thumbnail
馬白水 馬白水(1909-2003)是一位台灣水彩畫家,被認為是台灣藝術發展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以水彩技法的創新運用和捕捉台灣自然景觀之美的能力而聞名。馬白水的作品特色是用色大膽、筆法鬆散、構圖感強。他常畫台灣的山林河流。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主要博物館收藏,包括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Thumbnail
馬白水 馬白水(1909-2003)是一位台灣水彩畫家,被認為是台灣藝術發展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以水彩技法的創新運用和捕捉台灣自然景觀之美的能力而聞名。馬白水的作品特色是用色大膽、筆法鬆散、構圖感強。他常畫台灣的山林河流。他的作品被世界各地主要博物館收藏,包括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Thumbnail
這次展期很長,幾乎找的到的黃土水都在這邊。如果平日去,便可以慢慢欣賞。在當時,黃土水是名人,報紙上經常看的到他的作品寫真,但是因為掃描解析度的關係,都是一團黑。這次至少有:兔子、琵琶、山羊。 上面的兔子:高度
Thumbnail
這次展期很長,幾乎找的到的黃土水都在這邊。如果平日去,便可以慢慢欣賞。在當時,黃土水是名人,報紙上經常看的到他的作品寫真,但是因為掃描解析度的關係,都是一團黑。這次至少有:兔子、琵琶、山羊。 上面的兔子:高度
Thumbnail
近幾個月臺灣的本土文化與藝術最熱門的展覽,可能就是這一場了。這一檔展覽其實延續於近年來興起的臺灣本土文藝風潮,因為過去的時空背景的影響,臺灣的本土藝術並沒有被極力的推廣,甚至在我學生時期,如果不是我們高中蓋了雨賢館,紀念背包印了水牛,那我可能從來都不會知道鄧雨賢或者謝里法。
Thumbnail
近幾個月臺灣的本土文化與藝術最熱門的展覽,可能就是這一場了。這一檔展覽其實延續於近年來興起的臺灣本土文藝風潮,因為過去的時空背景的影響,臺灣的本土藝術並沒有被極力的推廣,甚至在我學生時期,如果不是我們高中蓋了雨賢館,紀念背包印了水牛,那我可能從來都不會知道鄧雨賢或者謝里法。
Thumbnail
《甘露水》(1921年創作完成),台灣第一座女性裸體雕像,作品完成後滿百年、消失塵封逾半世紀,歷經不容易的尋回與修復,終於在2021年底展開的《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重現你我眼前...
Thumbnail
《甘露水》(1921年創作完成),台灣第一座女性裸體雕像,作品完成後滿百年、消失塵封逾半世紀,歷經不容易的尋回與修復,終於在2021年底展開的《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重現你我眼前...
Thumbnail
出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此乃人之常情。雖然說藝術無國境之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創作,但終究還是懷念自己出生的土地。我們臺灣是美麗之島更令人懷念。 ─ 黃土水,〈出生於臺灣〉,《東洋》,1922
Thumbnail
出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此乃人之常情。雖然說藝術無國境之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創作,但終究還是懷念自己出生的土地。我們臺灣是美麗之島更令人懷念。 ─ 黃土水,〈出生於臺灣〉,《東洋》,1922
Thumbnail
關於雕塑藝術家黃土水與《甘露水》顛沛流離的歷史,仔細去查然後閱讀才是比較有意義的事情.... 不過我最有感覺的是找到塵封許久的雕塑後,協助修復的日籍修復師,同時也具雕刻家身分的 森純一 老師所說的話:
Thumbnail
關於雕塑藝術家黃土水與《甘露水》顛沛流離的歷史,仔細去查然後閱讀才是比較有意義的事情.... 不過我最有感覺的是找到塵封許久的雕塑後,協助修復的日籍修復師,同時也具雕刻家身分的 森純一 老師所說的話:
Thumbnail
1920年,距今百年了,孕育我們爺爺甚至曾祖父的年代,更是台灣文化轉變與革新的時代,奠定台灣文學的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社會風氣劇變,人們因而變得戰後的迷惘,在作品上呈現了戰後的黑暗與混亂,並且打破秩序,漸漸開始懷疑舊有的文化風氣,達達主義誕生,女權運動的開端,平權意識抬頭,世界不同於以往的
Thumbnail
1920年,距今百年了,孕育我們爺爺甚至曾祖父的年代,更是台灣文化轉變與革新的時代,奠定台灣文學的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社會風氣劇變,人們因而變得戰後的迷惘,在作品上呈現了戰後的黑暗與混亂,並且打破秩序,漸漸開始懷疑舊有的文化風氣,達達主義誕生,女權運動的開端,平權意識抬頭,世界不同於以往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