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甘露水。黃土水。

甘露水。黃土水。

近幾個月臺灣的本土文化與藝術最熱門的展覽,可能就是這一場了。這一檔展覽其實延續於近年來興起的臺灣本土文藝風潮,因為過去的時空背景的影響,臺灣的本土藝術並沒有被極力的推廣,甚至在我學生時期,如果不是我們高中蓋了雨賢館,紀念背包印了水牛,那我可能從來都不會知道鄧雨賢或者謝里法,而即便是日本治台時期的台展三少年等,我們的理解可能不會高過畢卡索或者梵谷太多。

而這一次北師美術館的展覽起源來自一名叫『黃土水』藝術家,他在日治時期時至日本留學,並且以台籍學生的身份入選了帝國美術展,而這次的甘露水則是他第二次入選帝國美術展,在當時臺灣受到殖民政府壓迫時,實為振奮人心的故事。當時有許多的文人雅士為了提升臺灣人民的文化與素養,付出了許多心力,甚至黃土水最終也因為忙於創作而疏於照顧身體於35歲時因腹膜炎客死異鄉。

但其實在這一波臺灣本土藝文的潮流前,我就因為工作的關係,不停的查找這些先輩的故事與思想,我好奇的是在我們現代的先進思想中,過去是否如此的不足?但每每探索總能找到出乎意料的結果。透過觀察這些資料,你往往能看出以前的臺灣人在想些什麼?又或者他們在努力些什麼?而這一次出現的『甘露水』我覺得最大的意義在於補足了黃土水在成長過程中,如何成長的路徑,不同於過去雕塑的完美形象,你可以看到裸身的少女臉部的輪廓並非主流審美觀所認知的標緻美麗,微寬的手指與腳掌,也能勾勒出素色的大理石雕下下,黃土水心目中所想描繪的種族,我覺得這是相較於過往大家所能看到的佛像雕刻、西洋人像雕刻外特別感受,包含『不朽的青春』展覽中展出的少女胸像,我們都能看到90年前的臺灣藝術家心中所看到的『人』樣。我覺得這是這個展覽最可貴之處。

一新會說明牌

一新會說明牌

令人訝異的是『光』展中,隱藏了一張特別的卡片--來自霧峰一新會的照片。一新會是當時第一個成立的女性團體,由林獻堂長子鄰攀龍創立,主要目標是提倡台灣女性意識,每場活動都會由一男一女進行主持,並且由女性主講。當年臺灣女權並不若當代先進,甚至美國也是因為二戰因素,才造成女權抬頭,但在1932年時,臺灣就開始鼓勵婦女參與公共事務,這也是近年來我不停地思考的臺灣性別問題--『臺灣有許多平埔族與高山族都是母系社會為主,為什麼在近現代會有父權遠大於女權的結果?』我覺得這是這次展覽中令我最驚喜的一段資料。 . 我覺得這一檔展覽,可能會是這一連串日治時期藝術家與文學家的一個小節點,未來能有什麼樣的發展不大確定,但看看總不虧。畢竟是免費的。

另外 FAB DAOMoNTUE北師美術館 合作推出了NFT,只要購買他們的畫冊就送NFT,雖然目前沒啥功用,但是當成藏書票或票根留藏在電子錢包也不錯。展期就到4/24,如果還沒看過的朋友有機會真的可以過去看看。另外建議一定要搭配定時導覽,不知道怎樣的北師美術館每次的導覽員都超像藝術史研究員,每次總會講出遠超於展覽內容的故事。

P.S.買了畫冊不要NFT的可以把兌換卡送我喔!我幫你蒐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賴正晃的沙龍
1會員
13內容數
賴正晃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4/15
在開始完整的說明之前,先跟大家介紹一個冷僻但流行的東西。最近大家可能偶爾聽到電視上或者新聞中會出現『NFT』這個陌生的名詞,老實說如果你沒有在圈內,那麼NFT對你而言就只是存在於網路上的圖片,但如果你有在圈內,那NFT的神秘『賦能』可能是你可以追求的聖杯。
Thumbnail
2022/04/15
在開始完整的說明之前,先跟大家介紹一個冷僻但流行的東西。最近大家可能偶爾聽到電視上或者新聞中會出現『NFT』這個陌生的名詞,老實說如果你沒有在圈內,那麼NFT對你而言就只是存在於網路上的圖片,但如果你有在圈內,那NFT的神秘『賦能』可能是你可以追求的聖杯。
Thumbnail
2022/03/17
突然間找到之前遺失的照片,原本以為這趟旅程就要消失了,沒想到就這樣意外尋獲。 照片是某次和朋友一起進行一場濁水溪溯源的探險,我們花了四天一路從出來口向上探險,希望能知道到底濁水溪怎麼來的。最終我們來到了國土復育計畫的範圍內,回歸自然的孫海橋,像個遺落在角落的寶藏一下,安靜且偉大。
Thumbnail
2022/03/17
突然間找到之前遺失的照片,原本以為這趟旅程就要消失了,沒想到就這樣意外尋獲。 照片是某次和朋友一起進行一場濁水溪溯源的探險,我們花了四天一路從出來口向上探險,希望能知道到底濁水溪怎麼來的。最終我們來到了國土復育計畫的範圍內,回歸自然的孫海橋,像個遺落在角落的寶藏一下,安靜且偉大。
Thumbnail
2022/03/16
最近地方創生很流行,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是我們這裡,到底要創生些什麼?可能我把地方創生當成商品包裝一樣,幫他重新設計一個新包裝,然後大家看到這裡好棒棒,這樣就是地方創生。 . 好了,下次來到彰化,大家要記得了,這裡好像什麼都沒有,所以地方食物一次吃光光(如果可以),下次就可以不用來了。
Thumbnail
2022/03/16
最近地方創生很流行,我一直在思考如果是我們這裡,到底要創生些什麼?可能我把地方創生當成商品包裝一樣,幫他重新設計一個新包裝,然後大家看到這裡好棒棒,這樣就是地方創生。 . 好了,下次來到彰化,大家要記得了,這裡好像什麼都沒有,所以地方食物一次吃光光(如果可以),下次就可以不用來了。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近幾個月臺灣的本土文化與藝術最熱門的展覽,可能就是這一場了。這一檔展覽其實延續於近年來興起的臺灣本土文藝風潮,因為過去的時空背景的影響,臺灣的本土藝術並沒有被極力的推廣,甚至在我學生時期,如果不是我們高中蓋了雨賢館,紀念背包印了水牛,那我可能從來都不會知道鄧雨賢或者謝里法。
Thumbnail
近幾個月臺灣的本土文化與藝術最熱門的展覽,可能就是這一場了。這一檔展覽其實延續於近年來興起的臺灣本土文藝風潮,因為過去的時空背景的影響,臺灣的本土藝術並沒有被極力的推廣,甚至在我學生時期,如果不是我們高中蓋了雨賢館,紀念背包印了水牛,那我可能從來都不會知道鄧雨賢或者謝里法。
Thumbnail
《甘露水》(1921年創作完成),台灣第一座女性裸體雕像,作品完成後滿百年、消失塵封逾半世紀,歷經不容易的尋回與修復,終於在2021年底展開的《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重現你我眼前...
Thumbnail
《甘露水》(1921年創作完成),台灣第一座女性裸體雕像,作品完成後滿百年、消失塵封逾半世紀,歷經不容易的尋回與修復,終於在2021年底展開的《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重現你我眼前...
Thumbnail
出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此乃人之常情。雖然說藝術無國境之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創作,但終究還是懷念自己出生的土地。我們臺灣是美麗之島更令人懷念。 ─ 黃土水,〈出生於臺灣〉,《東洋》,1922
Thumbnail
出生在這個國家便愛這個國家,生於此土地便愛此土地,此乃人之常情。雖然說藝術無國境之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創作,但終究還是懷念自己出生的土地。我們臺灣是美麗之島更令人懷念。 ─ 黃土水,〈出生於臺灣〉,《東洋》,1922
Thumbnail
《甘露水》是臺灣藝術的瑰寶,她曾經遭遇的棄置與封藏是一段時代的軌跡,我想歷史不能被遺忘,但可以被寬恕。走過政治黑暗迎接文化的覺醒,我祈禱,這尊永恆的少女,不再被日光與目光遺棄,而是以自信的姿態矗立百年再百年。
Thumbnail
《甘露水》是臺灣藝術的瑰寶,她曾經遭遇的棄置與封藏是一段時代的軌跡,我想歷史不能被遺忘,但可以被寬恕。走過政治黑暗迎接文化的覺醒,我祈禱,這尊永恆的少女,不再被日光與目光遺棄,而是以自信的姿態矗立百年再百年。
Thumbnail
關於雕塑藝術家黃土水與《甘露水》顛沛流離的歷史,仔細去查然後閱讀才是比較有意義的事情.... 不過我最有感覺的是找到塵封許久的雕塑後,協助修復的日籍修復師,同時也具雕刻家身分的 森純一 老師所說的話:
Thumbnail
關於雕塑藝術家黃土水與《甘露水》顛沛流離的歷史,仔細去查然後閱讀才是比較有意義的事情.... 不過我最有感覺的是找到塵封許久的雕塑後,協助修復的日籍修復師,同時也具雕刻家身分的 森純一 老師所說的話:
Thumbnail
1920年,距今百年了,孕育我們爺爺甚至曾祖父的年代,更是台灣文化轉變與革新的時代,奠定台灣文學的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社會風氣劇變,人們因而變得戰後的迷惘,在作品上呈現了戰後的黑暗與混亂,並且打破秩序,漸漸開始懷疑舊有的文化風氣,達達主義誕生,女權運動的開端,平權意識抬頭,世界不同於以往的
Thumbnail
1920年,距今百年了,孕育我們爺爺甚至曾祖父的年代,更是台灣文化轉變與革新的時代,奠定台灣文學的基礎。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全球社會風氣劇變,人們因而變得戰後的迷惘,在作品上呈現了戰後的黑暗與混亂,並且打破秩序,漸漸開始懷疑舊有的文化風氣,達達主義誕生,女權運動的開端,平權意識抬頭,世界不同於以往的
Thumbnail
最近幾檔大型收藏展:《不朽的青春》、《經典再現》、《時代映像》收穫不少關注,予人一股當代台灣人渴求歷史的印象,欲透過對前輩作品的再考察、再認識,追求某種不朽的精神。本文藉由剖析這幾檔展覽的國家化與殖民美學復辟傾向,討論什麼是台灣,什麼又是台灣的藝術?以及藝術作品中有沒有台灣精台灣精神這回事?
Thumbnail
最近幾檔大型收藏展:《不朽的青春》、《經典再現》、《時代映像》收穫不少關注,予人一股當代台灣人渴求歷史的印象,欲透過對前輩作品的再考察、再認識,追求某種不朽的精神。本文藉由剖析這幾檔展覽的國家化與殖民美學復辟傾向,討論什麼是台灣,什麼又是台灣的藝術?以及藝術作品中有沒有台灣精台灣精神這回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