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主之地上的無名之人|輯一:《原住民身分法》爭議與我們的基本立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關於原住民身分法第4條第2項的爭議很簡單,就是姓氏、身分及認同互相等同或不等同,在法律上如何規範(或不規範)的討論。首先我們要重點說明的,是原民會以存活者偏差思考偏誤擁護性別與種族歧視制度的問題:存活者偏差的思考偏誤,一般來說是因為成功者相對更容易被看見與接受,所以我們容易高估成功的希望、低估失敗的風險因素與客觀背景。原民會的訴訟代理人李荃和律師引用內政部數據指出漢父原母子女為原住民的比例為64.84%,也就是說如原民會聲稱,所謂身分保障或認同(經過流動現象)有三分之二的比例,而「從父慣性」(聲請人所稱的漢人父權社會性別權力結構)則是三分之一的比例。律師原句是這樣說:
「我們相信現實中的情況是因為身分的認同、或身分的保障,其實打破從父慣性的藩籬;也就是說,這樣的社會現實並沒有造成系争法規適用上的障礙或隔絕,反而是因為系争規定促使社會現況從母姓的增加,如果要說促進性別、從性文化的平等,我們查遍所有的法規,沒有一個法規像系争規定一樣讓從母姓的情況大增。」
看起來,爭議條文似乎的確促進性別平等,打破父權藩籬。可是如果門檻本來就對女性不友善呢?時任副主委的孫大川提及的立法理由以「嫁入漢族家庭普遍經濟條件佳、文化條件不佳」的刻板印象來限制,從此身為原住民族女性,如果嫁給非原住民,就要被毫無根據的刻板印象施加身分認同的門檻。這就像是歷史上某些白人對黑人說「據我們分析你們可能很髒,來,這邊是你們專屬的洗手台、專屬的公車給你搭」——所謂隔離但平等(Separate but equal)的政策,同時疊加於原住民與女性的身分上。諷刺的是,原民會選擇以成功在制度下大量改姓、改傳統名的漢父原母子女作為「促進性別平等」的說辭,只是更說明了門檻本身的不平等與不合理;當聲請人指出門檻不合理且無根據的刻板印象造成間接性別歧視,原民會卻在說「可是那麼多人都有原住民身分了不是促進性別平等嗎」(「那麼多黑人都在用專屬洗手台喝水了不是嗎」),更別提其忽視了原父漢母子女取得原住民身分的比例是96.6%,高達三成的差距造成的實質差別待遇。因此,原民會以存活者偏差來思考門檻,實際上是持續擁護性別與種族歧視的制度。
這也就帶到我們另一個立場,現行制度表彰的認同行動無法準確表彰各族群部落身分認同內涵,中華民國對原住民族的分類向來非常粗糙,爭議條文展現出法律對原住民族各族群部落的身分認同十分僵固,有了血緣再改姓或改傳統名就等於原住民或原住民族嗎?由中華民國認定改姓、增加門檻來限制,是原住民各族群部落傳統的身分認同方式嗎?暫且不說姓名是否應該等於唯一的「認同行動」,在一個沒有族語拼音傳統名的情況下,任何現行法律上的認同表徵,仍然不脫種族歧視與漢語霸權。在這個基礎上,原民會派出的鍾興華 Calivat‧Gadu副主委令人非常失望,因為「原住民族社會已使用漢式姓名77年,超過三代的人使用,不少原住民家族也用這個漢字符號,來標誌自己的家族」所以支持從姓制度,直白說就是原權退步、放棄尊嚴。在中華民國以前,原住民族是如何驕傲地使用自己的傳統名在這塊土地上共生共榮、過去二三十年原運前輩們不斷呼喊著正名與自治,原民會從來也不忘記拿正名運動的成果來作秀。到了憲法法庭上,卻放棄恢復傳統名的訴求,支持二十年前「使用漢姓漢名」的訴求嗎?我們看不見原民會的尊嚴在哪裡,我們也完全無法接受從漢姓等於身分認同的手段跟標準;因為姓名本來不是,也不必是認同與身分的唯一標準
至於身分認同與認定有哪些可能性與延伸討論,我們在下一篇文章再見。

歡迎追蹤分享,自由留言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要消除種族主義與種族歧視,我們必須先理解,台灣社會對原住民族歷史境遇並未充分認知——結構性歧視持續塑造的階級不平等與地位落差,不只表現在土地與歷史正義的缺席,也實實在在地反映在原住民族人健康不平等與社經地位差距上。
展演的核心——就是政治,而政治就是權力的展演。場面上的是政治折衝的結果,檯面下的是權力交織的結構。很可惜的是,我們至今看見的只有中華民國與「吾黨」強調的統治正當性,「元旦升旗融入原住民族歌謠」的敘述順序,也說明了中華民國與國歌的優先階級。
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希望能邀請你轉發給更多人知道,透過你的行動來發聲,透過你的發聲,讓你的同學跟朋友有機會在更友善的校園環境下,認識與接納彼此;不論是原民或非原民生,我們都一樣需要反種族歧視的教育環境,這是我們身為島嶼的一份子責無旁貸的負擔。讓我們一起努力。
如果我們不能持平地看待每個族群的生活經驗,就會不小心落入單一文化史觀的陷阱,阻礙不同文化交流發展的可能。
我們也不是說你們話當年,訴求就應該每一項都達到才叫做負責任啦,可是還我土地跟追求自治,甚至基本的命名權都還在路上,原民會25週年,請問族群主流化的目標在哪裡?階段性任務在哪裡?
中華民國政府如果沒有意識到,帶頭祭拜鄭成功就是在阻礙轉型正義與歷史正義,那我們只能說,原住民族對政府不再信任,將是必然的結果。
要消除種族主義與種族歧視,我們必須先理解,台灣社會對原住民族歷史境遇並未充分認知——結構性歧視持續塑造的階級不平等與地位落差,不只表現在土地與歷史正義的缺席,也實實在在地反映在原住民族人健康不平等與社經地位差距上。
展演的核心——就是政治,而政治就是權力的展演。場面上的是政治折衝的結果,檯面下的是權力交織的結構。很可惜的是,我們至今看見的只有中華民國與「吾黨」強調的統治正當性,「元旦升旗融入原住民族歌謠」的敘述順序,也說明了中華民國與國歌的優先階級。
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希望能邀請你轉發給更多人知道,透過你的行動來發聲,透過你的發聲,讓你的同學跟朋友有機會在更友善的校園環境下,認識與接納彼此;不論是原民或非原民生,我們都一樣需要反種族歧視的教育環境,這是我們身為島嶼的一份子責無旁貸的負擔。讓我們一起努力。
如果我們不能持平地看待每個族群的生活經驗,就會不小心落入單一文化史觀的陷阱,阻礙不同文化交流發展的可能。
我們也不是說你們話當年,訴求就應該每一項都達到才叫做負責任啦,可是還我土地跟追求自治,甚至基本的命名權都還在路上,原民會25週年,請問族群主流化的目標在哪裡?階段性任務在哪裡?
中華民國政府如果沒有意識到,帶頭祭拜鄭成功就是在阻礙轉型正義與歷史正義,那我們只能說,原住民族對政府不再信任,將是必然的結果。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這則新聞鬧得沸沸揚揚,讓我感受到台灣傳統家庭對女性的期望與現代潮流的不符。在我經手的離婚案件中,大多數涉及到女性與男方家庭的相處衝突。傳統家庭往往希望女性放下自我,包攬生育子女、祀奉公婆、打理家庭,成為先生在外拼搏的後盾。而作為丈夫的男性則自然遵循這對他有利的成規,日子也就這樣過下去,結果是許多
Thumbnail
結婚生小孩這個議題似乎頗火,簡略分析一下,婚後組成小家庭在現代社會似乎並不特別具備競爭優勢,單身或者男女朋友甚至同居交往反而少了很多麻煩。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家庭價值觀日薄西山,婚姻也不再是性行為的前提,同居更逐漸取代婚姻,不但受法律保護並為社會所接受。 在台灣,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
這篇文章意在討論各種「公平」的適當與否,並探討現今所謂的政治正確到底合不合適。作者以女性、原住民、以及身心障礙者等群體為例,詳細討論了各種政策對他們的影響,以及政治正確是否能真正達到公平的效果。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祖籍的概念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作者提出許多關於祖籍的疑問,探討了這個概念的多面相。文中沒有涉及到單一地點或環境,而是指出人們對祖籍的思考不應該過於狹隘。祖籍的重要性可能只是一種倫理說法。在文章的結尾,作者也對祖籍的重要性提出了質疑。
Thumbnail
種族歧視,不是種歧視,而是每個人對於該地的無知,以及他們那不改的觀念。   為何說不改的觀念?倒不如說為何不改!因為“自以為是”又或者因為 年紀大,“自認為”明白所有,所以去限制,去辱罵,以“自已”的那觀點,去認定所有。     何為歧視?只因他與我“不同”所以排擠、辱罵或孤立 ,這講的好像
Thumbnail
先前有立委提出將「外公外婆」改為「爺爺奶奶/阿公阿嬤」,卻引來部分民眾撻伐,他們表示「外公外婆被消失了」或是「都叫阿公阿嬤很混亂」,這是多麼扭曲且荒唐的言論!
  每一組關係之中,成員間的權力都不可能完全對等。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將之辨認出來,並且讓參與的成員都充分地意識到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此避免社會中的特定群體成為系統性的受害者、也讓另一些人沒有機會繼續系統性地加害他人。
Thumbnail
文章探討身分法修法後,是否有讓更多人願意在身分證上恢復族名以及有關原住民恢復族名的議題。同時介紹了第一例身分證單列族文拼音勝訴案「Bawtu Payen」以及最近通過的第一起單列族名案例。
Thumbnail
現代社會多主張性別平權、兩性對等,卻難以徹底擺脫父權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女性要不斷努力反叛傳統觀念,男性則需意識到自身的傳統思想與行為。本篇文章探討了由傳統家庭觀念至當代家庭處處可見的「父權主義」思考。
Thumbnail
「嫁給我吧!」、「讓我給你幸福!」 「我」原本應該是中性的詞,可是上述兩句的「我」有多少人腦海中是預設了由「你」來完成?這樣的男性角色設定根植於多少女性的心? 女性在「Hypergamy 慕強擇偶」話題中的角色 男性要承擔求婚的角色到什麼時候? 「女性主義毀掉我的戀情」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最近這則新聞鬧得沸沸揚揚,讓我感受到台灣傳統家庭對女性的期望與現代潮流的不符。在我經手的離婚案件中,大多數涉及到女性與男方家庭的相處衝突。傳統家庭往往希望女性放下自我,包攬生育子女、祀奉公婆、打理家庭,成為先生在外拼搏的後盾。而作為丈夫的男性則自然遵循這對他有利的成規,日子也就這樣過下去,結果是許多
Thumbnail
結婚生小孩這個議題似乎頗火,簡略分析一下,婚後組成小家庭在現代社會似乎並不特別具備競爭優勢,單身或者男女朋友甚至同居交往反而少了很多麻煩。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家庭價值觀日薄西山,婚姻也不再是性行為的前提,同居更逐漸取代婚姻,不但受法律保護並為社會所接受。 在台灣,婚姻不僅僅是兩個人的結
這篇文章意在討論各種「公平」的適當與否,並探討現今所謂的政治正確到底合不合適。作者以女性、原住民、以及身心障礙者等群體為例,詳細討論了各種政策對他們的影響,以及政治正確是否能真正達到公平的效果。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祖籍的概念在不同地區的人們心目中的重要性。作者提出許多關於祖籍的疑問,探討了這個概念的多面相。文中沒有涉及到單一地點或環境,而是指出人們對祖籍的思考不應該過於狹隘。祖籍的重要性可能只是一種倫理說法。在文章的結尾,作者也對祖籍的重要性提出了質疑。
Thumbnail
種族歧視,不是種歧視,而是每個人對於該地的無知,以及他們那不改的觀念。   為何說不改的觀念?倒不如說為何不改!因為“自以為是”又或者因為 年紀大,“自認為”明白所有,所以去限制,去辱罵,以“自已”的那觀點,去認定所有。     何為歧視?只因他與我“不同”所以排擠、辱罵或孤立 ,這講的好像
Thumbnail
先前有立委提出將「外公外婆」改為「爺爺奶奶/阿公阿嬤」,卻引來部分民眾撻伐,他們表示「外公外婆被消失了」或是「都叫阿公阿嬤很混亂」,這是多麼扭曲且荒唐的言論!
  每一組關係之中,成員間的權力都不可能完全對等。重要的是,我們應該將之辨認出來,並且讓參與的成員都充分地意識到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以此避免社會中的特定群體成為系統性的受害者、也讓另一些人沒有機會繼續系統性地加害他人。
Thumbnail
文章探討身分法修法後,是否有讓更多人願意在身分證上恢復族名以及有關原住民恢復族名的議題。同時介紹了第一例身分證單列族文拼音勝訴案「Bawtu Payen」以及最近通過的第一起單列族名案例。
Thumbnail
現代社會多主張性別平權、兩性對等,卻難以徹底擺脫父權主義根深蒂固的觀念。女性要不斷努力反叛傳統觀念,男性則需意識到自身的傳統思想與行為。本篇文章探討了由傳統家庭觀念至當代家庭處處可見的「父權主義」思考。
Thumbnail
「嫁給我吧!」、「讓我給你幸福!」 「我」原本應該是中性的詞,可是上述兩句的「我」有多少人腦海中是預設了由「你」來完成?這樣的男性角色設定根植於多少女性的心? 女性在「Hypergamy 慕強擇偶」話題中的角色 男性要承擔求婚的角色到什麼時候? 「女性主義毀掉我的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