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主之地上的無名之人|輯二:身分、認同與資源分配的矛盾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其實我們也只能自嘲,我們是沒有辦法使用自己的名、沒有自己的地、連身分都要中華民國認定的,在無主之地上的無名之人。原住民,不得不在土地上,繼續流浪。
台灣認定原住民身份的僵固體制讓族人必須跨越不合理門檻,我們卻看到許多族人投書質疑會稀釋資源分配,在我們來看完全就是中華民國承襲殖民分類,讓族人弱弱相殘的陷阱。回歸到身分認定的方式,「誰可以認定誰是原住民」的大哉問,不論怎麼問,答案都不會是身為殖民者的中華民國政府。原運從喊出「我是原住民」走到今日以原住民族作為集體權的實踐方式,將集體權的文化權、狩獵權甚至傳統智慧創作權入法的種種賦權,都證明了當我們從原住民族集體權的角度出發,其實有更多可能性來細緻地回應體制資源分配的想像。也就是說,當僵固體制限制了資源分配與所謂優惠性差別待遇,我們要做的首先是檢查體制不合理之處並做出改進,不是反過來擁護體制——白話來說,體制把你們當作只能用漢姓與漢譯傳統名的「原住民」,你們還真的就得意起來了啊?你們眼中的自治與自決,就只有「在殖民體制下被認定為原住民,被歸還「原住民保留地」嗎?
我們想像中的原住民族自治,沒有那麼無助。今天如果有人將與身分認定後面的資源分配連結起來,扣上莫須有的「身分詐騙會增加」、「原住民保留地會流失」等指控,不就更加說明現行體制對身分認定下不夠細緻,也顯示出單方面由殖民體制決定身分的風險嗎?事實是用身分詐騙資源的人本就存在、原住民保留地本就流失,要回頭檢視問題的本質,而不是反過來壓迫已經被體制與門檻迫害的族人。就跟當年平埔族群爭取法定原住民族身分一樣,我們很遺憾地看到許多族人持續以不相關的理由拒絕他人的身分認同經驗與困境,比如原住民身分可以申請喪失。問題是,可以申請喪失身分,不代表門檻本身就合理啊?他們口裡所謂的「原住民沒有為難原住民,是漢人跟父權在為難就是階級分化的託辭,因為當年設下門檻的,也有原住民立委跟原住民族知識分子,當然(至少也)包含現任副主委鍾興華先生。
我們以布農族來舉例,一個普遍以家族制度為主體的部落組成,其成員認定方式跟會所制度的卑南族、或者年齡階級制度的阿美族差距極大。布農族以家族跟氏族組成的認同成分跨越地域,氏族與氏族之間謹守Samu(統稱氏族倫理到宇宙觀的規範)制度,其中牽涉了複雜的政治協商與集團意識,這一個本就存在的部落成員認定過程、早已超越「你的名字跟誰姓才是原住民」的現行法規認定方式,原民會願意為殖民體制粗糙的惡果辯護,等同於退回到日據以前的「蕃人」印象——反正各族群差異不重要,取消原住民各族群部落的認同邊界,國家只要確認你是不是原住民,至於你本來真正是誰、可以是誰,我們一律取消。這種因為長期結構性歧視而自我審查的取消文化(Cancel culture)恐怕才是原民會真正擁護的核心價值,否則我們真的想不出,一個以「族人使用漢姓已七十七年」支持歧視體制來作為言詞辯論庭結尾的原民會,有什麼更好的理由拒絕以幾千年的主權跟歷史來為原住民族的尊嚴辯護。
釋憲案外溢的不必要的指控跟爭議,都是因為中華民國未積極推動土地返還、未積極肯認自決自治而引起。既得利益者站在殖民者的角度認定國家之所以要辨認原住民,是因為要給予福利跟優惠;但原住民成為原住民,本就不需要國家認證。這句話存在於原住民自然主權的聲張,也是原住民族與國家對等協商的基礎。不是中華民國的原住民,而是原住民族與中華民國:這一點,才是中華民國要先跟原住民族達成的共識。在這個基礎上與部落主體展開協商——原民會顯然已經無法代表原住民。
下一篇,我們繼續來談原住民族集體權。

歡迎追蹤分享,自由留言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看起來,爭議條文似乎的確促進性別平等,打破父權藩籬。可是如果門檻本來就對女性不友善呢?時任副主委的孫大川提及的立法理由以「嫁入漢族家庭普遍經濟條件佳、文化條件不佳」的刻板印象來限制,從此身為原住民族女性,如果嫁給非原住民,就要被毫無根據的刻板印象施加身分認同的門檻。
要消除種族主義與種族歧視,我們必須先理解,台灣社會對原住民族歷史境遇並未充分認知——結構性歧視持續塑造的階級不平等與地位落差,不只表現在土地與歷史正義的缺席,也實實在在地反映在原住民族人健康不平等與社經地位差距上。
展演的核心——就是政治,而政治就是權力的展演。場面上的是政治折衝的結果,檯面下的是權力交織的結構。很可惜的是,我們至今看見的只有中華民國與「吾黨」強調的統治正當性,「元旦升旗融入原住民族歌謠」的敘述順序,也說明了中華民國與國歌的優先階級。
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希望能邀請你轉發給更多人知道,透過你的行動來發聲,透過你的發聲,讓你的同學跟朋友有機會在更友善的校園環境下,認識與接納彼此;不論是原民或非原民生,我們都一樣需要反種族歧視的教育環境,這是我們身為島嶼的一份子責無旁貸的負擔。讓我們一起努力。
如果我們不能持平地看待每個族群的生活經驗,就會不小心落入單一文化史觀的陷阱,阻礙不同文化交流發展的可能。
我們也不是說你們話當年,訴求就應該每一項都達到才叫做負責任啦,可是還我土地跟追求自治,甚至基本的命名權都還在路上,原民會25週年,請問族群主流化的目標在哪裡?階段性任務在哪裡?
看起來,爭議條文似乎的確促進性別平等,打破父權藩籬。可是如果門檻本來就對女性不友善呢?時任副主委的孫大川提及的立法理由以「嫁入漢族家庭普遍經濟條件佳、文化條件不佳」的刻板印象來限制,從此身為原住民族女性,如果嫁給非原住民,就要被毫無根據的刻板印象施加身分認同的門檻。
要消除種族主義與種族歧視,我們必須先理解,台灣社會對原住民族歷史境遇並未充分認知——結構性歧視持續塑造的階級不平等與地位落差,不只表現在土地與歷史正義的缺席,也實實在在地反映在原住民族人健康不平等與社經地位差距上。
展演的核心——就是政治,而政治就是權力的展演。場面上的是政治折衝的結果,檯面下的是權力交織的結構。很可惜的是,我們至今看見的只有中華民國與「吾黨」強調的統治正當性,「元旦升旗融入原住民族歌謠」的敘述順序,也說明了中華民國與國歌的優先階級。
如果你願意的話,我希望能邀請你轉發給更多人知道,透過你的行動來發聲,透過你的發聲,讓你的同學跟朋友有機會在更友善的校園環境下,認識與接納彼此;不論是原民或非原民生,我們都一樣需要反種族歧視的教育環境,這是我們身為島嶼的一份子責無旁貸的負擔。讓我們一起努力。
如果我們不能持平地看待每個族群的生活經驗,就會不小心落入單一文化史觀的陷阱,阻礙不同文化交流發展的可能。
我們也不是說你們話當年,訴求就應該每一項都達到才叫做負責任啦,可是還我土地跟追求自治,甚至基本的命名權都還在路上,原民會25週年,請問族群主流化的目標在哪裡?階段性任務在哪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文章探討身分法修法後,是否有讓更多人願意在身分證上恢復族名以及有關原住民恢復族名的議題。同時介紹了第一例身分證單列族文拼音勝訴案「Bawtu Payen」以及最近通過的第一起單列族名案例。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Thumbnail
前言: 「倘若你不以自己為主體,倘若你一直認為自己是別人的一部分:甚是以別人為主自己為奴。那不管你擁有了甚麼珍貴的東西,隨時可能會被剝奪與失去。真心希望國民黨能以台灣為主體,而非視台灣為中國的邊陲或附屬。甚還堅持"必須相信習近平""台灣可以接受統一"。... 猶太人亡國千年以後,二戰後,終於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台灣是多元族群文化--常被台派拿來當作否定自身為華人的擋箭牌。他們會開始切香腸:台灣文化中有中華、南島、日本文化等等,所以台灣文化都外來的?真正中立理性的論述方式,應該是將兩者視為對等:『台灣文化和中華文化有相似相異的地方』,只有從這個視角出發,才有可能看出台灣文化更廣更深的發展性。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由數十個族群組成,屬於南島語系民族,過去四百年被外來政權稱為「番」、「高砂」、「山胞」,直到民國八十三年八月一日正式納入憲法獲得正名。台北市政府原住民族事務委員會為了紀念這一個特別日子,由台灣三大知名主廚將會聯手料理台灣原住民部落餐桌、以山河海的美食為食材帶來一場原住民美饌饗宴。 山
Thumbnail
根據內政部截至2024年5月的統計,目前台灣新住民的人數大約57萬人,已經快要超過60萬的原住民人口數,占台灣總人口比例將近2.5 %,而新住民遠渡重洋來到台灣對於這塊全新的環境他們在生活或文化上都需要多方的調適,以下我們就來看新住民在台灣面對什麼樣的困境?
Thumbnail
每個原住民都有族名。 高山原住民有族名,平地原住民也有族名。 這些族名是怎麼來的呢? 很多年前,我在台北聽人類學家陳奇祿演講。 演講內容,我幾乎都忘光了,只記住一件事。 當時,陳奇祿說,原住民的族名是來自“人”字。 在日據時代,替原住民取族名,就看原住民語“人”字怎麼唸。
Thumbnail
依依東望的時候,卻已經看不到記憶裡的家鄉。 前一陣子接觸到一個議題,在探討原住民的文化保存。在台灣有一種土地類型,叫做原住民保留地,他規定土地擁有者必須是原住民,就算你賣地也必須賣給原住民。 之所以需要有原保地,是希望有土地能夠持續發展原住民文化。
Thumbnail
文章探討身分法修法後,是否有讓更多人願意在身分證上恢復族名以及有關原住民恢復族名的議題。同時介紹了第一例身分證單列族文拼音勝訴案「Bawtu Payen」以及最近通過的第一起單列族名案例。
Thumbnail
最近科普議題相當受矚目,對於跨領域的知識和理解能力、資訊轉化以及同理受眾的需求,需具備相應能力。本文討論了科學教育在原住民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對話。
Thumbnail
台灣原住民各族群都有很多關於起源的故事,關於我們從哪裡來,同一個故事在不同部落的版本也可能不太一樣。例如鄒族有天神撒種子長出人的故事、泰雅族有巨石生人的故事、阿美族有大洪水的故事。
Thumbnail
臺灣人,是指在臺灣由多個移民族群與原住民族群所構成的族群,首先是最先居住在臺灣的原住民、接著於17世紀左右遷徙的漢族的閩南與客家移民、最後於1945年以後遷徙的外省移民,另外還有在往後不同年代的新住民。
Thumbnail
前言: 「倘若你不以自己為主體,倘若你一直認為自己是別人的一部分:甚是以別人為主自己為奴。那不管你擁有了甚麼珍貴的東西,隨時可能會被剝奪與失去。真心希望國民黨能以台灣為主體,而非視台灣為中國的邊陲或附屬。甚還堅持"必須相信習近平""台灣可以接受統一"。... 猶太人亡國千年以後,二戰後,終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