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聽說妳在鬼島當作家?》110 別再寫流水帳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若想要寫出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節奏的掌握是相當重要的。
雖然說緊湊的故事,會讓人迫不及待想要追著看下去,但是若這位主角殺了第一張地圖的BOSS之後,連休息整頓,或者和同隊伍裡的女生談個戀愛都沒有,就直接喊著要打下一張地圖,然後無限輪迴,一直把魔王打死才停,結局。
也許對某些人來說,應該還是很好看吧,從頭殺到尾就是爽,可是對個人而言,哪怕劇情再緊湊精彩,有的時候我還是希望,在一段緊張刺激的劇情之後,可以稍微喘口氣。
例如跑個支線,或者是完成對某個角色的約定、小放閃等等,這些小小的劇情穿插其中,填補一些劇情的缺憾,或者是讓其更加完善,會讓整條過度緊繃的故事線更有彈性。
你的讀者才終於有時間放下手機或書,去吃個飯、上廁所之類的,審稿編輯也終於可以喝水了(X
至於要怎麼掌握這個節奏,只能說就是多寫多練,還有要回頭修稿,把一份寫完的稿子放了一陣子之後再回頭看,過往的缺點會變得一目了然。
當改正這些缺點之後,就會慢慢進步。
關於節奏,我以前也真是吃盡苦頭,編輯說「節奏太慢」、「閒話家常太多」、「流水帳」,這些我看來看去,都覺得這些劇情都有「必要」,怎麼會變成流水帳了呢?我又沒把吃飯喝水上廁所這種事情寫進去!
但現在回頭看以前的作品,我就明白了,因為那篇故事比較偏向於日常,所以常常會有一些生活對話或劇情的演繹,這些東西若抽掉,是幾乎不太影響劇情主線的,所以編輯就認為這些東西阻礙了故事進行,是「多餘的」,會「拖慢節奏」。
可是現在的我,不完全認同他的想法,因為每一種故事類型隨著著重點的不同,都有不同的呈現方式,然後會匯集成獨特風格,這篇故事本身就偏日常向,那多寫日常的東西應該也不為過吧?
但我想可能每個人觀感不一樣,他又是出資方,也許是認為節奏緊湊一點,賣得會比較好之類的,畢竟立場不同,想法自然會不同。
可是我後來,也就是現在,我發現我以前的作品還不太會抓節奏,有時太過緊湊,劇情太快,有時又太過緩慢,現在能自然而然地感覺接下來該怎麼處理劇情,會比較妥當,多寫多練,是寫作的不二法門。
但若想在短時間內刻意練節奏,我想可以從短篇來練習,畢竟長篇寫出來就花時間了,裡面攪和的東西越多,越複雜,難度就越高,但同樣的,若真的寫出來,再回頭修稿,進步會是更多的。
除此之外,也給大家一個辨識流水帳的基礎概念。
這個劇情必要嗎?會跟伏筆有關嗎?
刪除會對劇情有影響嗎?
若以上皆無,那我建議可以試著縮短些,或者是乾脆省略不寫,這樣應該可以大大減少寫流水帳的機率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27會員
280內容數
商業實體出版30餘冊的小說家鬱兔,以幽默的筆法,記錄自己在業界的所見所聞與心得,希望能給予同行或心人一些想法與方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鬱兔的金幣窩 的其他內容
這個問題我也曾經很糾結過,但要討論這個議題,我想應該還是應該要從各種利弊來看比較好。 所謂的視角呢,主要分為三種: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這樣是為了避免造成讀者的視角混亂,若全盤使用第三人稱的話,就比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那,你擅長怎樣的人稱呢? 上次點評活動的剪輯出爐啦
  遙想以前在網路上看到這個問題,基本上聽到的回答大概一次發文約3000~5000字左右,當然也有一萬多字的大長篇,那種滑鼠滾輪拉不到底的感覺真棒。   不過那個時候很流行網文,而且一次看都可以看很久,再加上專注力很夠(?),一整篇洋洋灑灑地看下來還意猶未盡,而且當時讀者多,所以聊天室以及作品互動
  雖然我不是出版社的選稿人,但是身為被選稿的撰稿人(?),也有和一些出版社合作或談話的經驗,還是有些東西能分享的。   在輕小說這塊領域上,我自己遇過的,除了最傳統的「投稿」(這部分,以後再獨立談談),還有以下這幾種類型: 1.三審制   就是有三層的審稿,要過三關才能算過稿喔~   不過我也遇過
  還記得我國小的時候,之所以會想要寫小說,就是因為看了很多,腦海裡面時常浮現一些自己覺得很美好或很酷的劇情,覺得自己好像也可以試著寫寫看。   國小國中時寫的作品,大多都是為了想寫出某個場景或是劇情,才動手寫,但並沒有什麼特別用心去規劃,或是為這個動筆的故事多想一些設定等等,再加上想法太多,對於新
       前天從作家朋友那邊得知,台南又有一家老牌書店收起來了。   相信這樣的事情已經是屢見不鮮,以前陪著我們的書本年代已經漸漸退色,逐漸被3C產品給取代。當然每一種創作方式都各有特色,但現代現在比起坐下來細細品閱,影音互動的刺激更加具有魅力,且更為直覺性,在無形之中也改變人們的習慣與口味。
  首先不免俗套的一定是先來個自我介紹,例如什麼血型星座生辰八字──(並不需要),總而言之是向在座的各位簡單介紹我的筆名,擅長的風格等等,還有目前在業界上的成績之類的,先讓他們覺得花三十分鐘聽一下台上這個人講話不會是浪費時間XD   接著就是講自己出道的故事……不過遭遇的困難基本上都是簡單帶過,可以
這個問題我也曾經很糾結過,但要討論這個議題,我想應該還是應該要從各種利弊來看比較好。 所謂的視角呢,主要分為三種:第一人稱、第二人稱、第三人稱。 這樣是為了避免造成讀者的視角混亂,若全盤使用第三人稱的話,就比較不會有這樣的問題。 那,你擅長怎樣的人稱呢? 上次點評活動的剪輯出爐啦
  遙想以前在網路上看到這個問題,基本上聽到的回答大概一次發文約3000~5000字左右,當然也有一萬多字的大長篇,那種滑鼠滾輪拉不到底的感覺真棒。   不過那個時候很流行網文,而且一次看都可以看很久,再加上專注力很夠(?),一整篇洋洋灑灑地看下來還意猶未盡,而且當時讀者多,所以聊天室以及作品互動
  雖然我不是出版社的選稿人,但是身為被選稿的撰稿人(?),也有和一些出版社合作或談話的經驗,還是有些東西能分享的。   在輕小說這塊領域上,我自己遇過的,除了最傳統的「投稿」(這部分,以後再獨立談談),還有以下這幾種類型: 1.三審制   就是有三層的審稿,要過三關才能算過稿喔~   不過我也遇過
  還記得我國小的時候,之所以會想要寫小說,就是因為看了很多,腦海裡面時常浮現一些自己覺得很美好或很酷的劇情,覺得自己好像也可以試著寫寫看。   國小國中時寫的作品,大多都是為了想寫出某個場景或是劇情,才動手寫,但並沒有什麼特別用心去規劃,或是為這個動筆的故事多想一些設定等等,再加上想法太多,對於新
       前天從作家朋友那邊得知,台南又有一家老牌書店收起來了。   相信這樣的事情已經是屢見不鮮,以前陪著我們的書本年代已經漸漸退色,逐漸被3C產品給取代。當然每一種創作方式都各有特色,但現代現在比起坐下來細細品閱,影音互動的刺激更加具有魅力,且更為直覺性,在無形之中也改變人們的習慣與口味。
  首先不免俗套的一定是先來個自我介紹,例如什麼血型星座生辰八字──(並不需要),總而言之是向在座的各位簡單介紹我的筆名,擅長的風格等等,還有目前在業界上的成績之類的,先讓他們覺得花三十分鐘聽一下台上這個人講話不會是浪費時間XD   接著就是講自己出道的故事……不過遭遇的困難基本上都是簡單帶過,可以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還記得某次,我參加一場餐會。   也不曉得是跟隔壁的董事長聊起了什麼,他知道我是小說家,然後我拿名片給他看,他看我名片上華麗的(?)二次元形象,欣喜地說:「他女兒也有在鑽研畫畫耶!」   接著他展示了他手機裡面存放著關於他女兒的畫作,除了日系、童話之外,還有歐美風格的,真的還挺有水準的,我看
Thumbnail
  上次去高雄開會的時候,跟某家出版社的老闆聊起出版生態。   我們聊起了出版現在狀況,還有出版業的困境等等,也聽說了目前有幾個出版社聯合起來,和文化部共同著手以五億的資本,去推廣圖書館每借出去一本書,該本書的出版社的作者和出版社也可以得到分潤的事情。   不然圖書館進了一本書,然後之後的出借就
Thumbnail
  這本書的作者是村上春樹先生,我是偶然間發現這本書的。   會想拿起來看,是因為我很好奇,在台灣的職業作家與日本的職業作家,有什麼不一定的境遇或心情?社會上的待遇那些又有怎樣的差異?   沒想到不看還好,一看就覺得哀傷——在我們還在煩惱出路的時候,他已經因為太過受矚目而感到困擾了。   當然
Thumbnail
  如題,自從我兩年前獲得文化部獎助開始,我就決定先不把作品投稿出去,而是累積作品,等獎助的作品釋出之後,想必定會迎來一次熱潮,到時候再把稿子交給前來邀稿的出版社就可以了。   ——結果是我想得太美了。   那個時候的我,根本就沒猜到後來我加入了經紀公司,而且稿子也沒想像中好找出版社,畢竟書市嚴
Thumbnail
  說也感慨,以前的我總是聆聽別人煩惱的角色,但這陣子因為父親的事情,我變成了傾訴煩惱的那一方。   每天都要面對龐大的壓力,還要看著家人變得遲鈍,感受到他的行為能力變得越來越差,心情真的很容易受到影響,同時也感到對現實的無能為力、不知所措,但面對病人的時候,還是得努力表現出笑容,假裝什麼事情都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以主角的「求不得」為起點來構建完整的故事,提供一套思考公式,幫助作者整理思路。文章強調,除了主角的獨立能力,必須加入外在的阻礙和背景設定,以增強故事的衝突與吸引力。作者還建議透過人物小傳來構建主角的動機與背景,使讀者能夠更深入理解角色的轉變與挑戰,最終有效地展現想要達成的目標。
Thumbnail
不論是剛開始創作小說還是已有一定的經驗,相信都(曾)面對同一個問題:我的小說完成不了!!(俗稱的開坑不填)或是一看到文稿便腦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要如何下筆。其實這題我想直接回答寫就對了,不過這太水字數了,所以就有了這一篇
Thumbnail
本篇介紹一個能幫助收斂思維的編劇技巧,透過解析並用勇者打魔王的經典故事套路,讓作者能夠俐落地設定故事結尾,給讀者帶來更深的說故事掌握力。
只寫給自己看的企畫書 關於小說的企畫書,一開始先是腦中有想法後,在開始寫企劃書與小說,接著設定故事的大綱與事件的內容,有感覺的話就先寫出來,還有小事件的思考,再來是人物角色設定的關係圖以及角色的設定,事件的時間等等,每個時間線都很清楚的話,更能知道怎麼做,怎麼去寫。
Thumbnail
作為一名顯示生產者,比起拖延,我更常發生的是先衝出去,又殺回來。 然而,確實有些時候,腦袋裡會有一個「啊…再等等吧!」的聲音,尤其是一些明明知道有好處、但就是不想做的事情。 像是運動,或是自己煮飯。 雖然我的「小惡魔」不是在大事上扯住我,但在這些生活小事上,我很明確地感受到是有一些阻力存在的。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還記得某次,我參加一場餐會。   也不曉得是跟隔壁的董事長聊起了什麼,他知道我是小說家,然後我拿名片給他看,他看我名片上華麗的(?)二次元形象,欣喜地說:「他女兒也有在鑽研畫畫耶!」   接著他展示了他手機裡面存放著關於他女兒的畫作,除了日系、童話之外,還有歐美風格的,真的還挺有水準的,我看
Thumbnail
  上次去高雄開會的時候,跟某家出版社的老闆聊起出版生態。   我們聊起了出版現在狀況,還有出版業的困境等等,也聽說了目前有幾個出版社聯合起來,和文化部共同著手以五億的資本,去推廣圖書館每借出去一本書,該本書的出版社的作者和出版社也可以得到分潤的事情。   不然圖書館進了一本書,然後之後的出借就
Thumbnail
  這本書的作者是村上春樹先生,我是偶然間發現這本書的。   會想拿起來看,是因為我很好奇,在台灣的職業作家與日本的職業作家,有什麼不一定的境遇或心情?社會上的待遇那些又有怎樣的差異?   沒想到不看還好,一看就覺得哀傷——在我們還在煩惱出路的時候,他已經因為太過受矚目而感到困擾了。   當然
Thumbnail
  如題,自從我兩年前獲得文化部獎助開始,我就決定先不把作品投稿出去,而是累積作品,等獎助的作品釋出之後,想必定會迎來一次熱潮,到時候再把稿子交給前來邀稿的出版社就可以了。   ——結果是我想得太美了。   那個時候的我,根本就沒猜到後來我加入了經紀公司,而且稿子也沒想像中好找出版社,畢竟書市嚴
Thumbnail
  說也感慨,以前的我總是聆聽別人煩惱的角色,但這陣子因為父親的事情,我變成了傾訴煩惱的那一方。   每天都要面對龐大的壓力,還要看著家人變得遲鈍,感受到他的行為能力變得越來越差,心情真的很容易受到影響,同時也感到對現實的無能為力、不知所措,但面對病人的時候,還是得努力表現出笑容,假裝什麼事情都沒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瞭如何以主角的「求不得」為起點來構建完整的故事,提供一套思考公式,幫助作者整理思路。文章強調,除了主角的獨立能力,必須加入外在的阻礙和背景設定,以增強故事的衝突與吸引力。作者還建議透過人物小傳來構建主角的動機與背景,使讀者能夠更深入理解角色的轉變與挑戰,最終有效地展現想要達成的目標。
Thumbnail
不論是剛開始創作小說還是已有一定的經驗,相信都(曾)面對同一個問題:我的小說完成不了!!(俗稱的開坑不填)或是一看到文稿便腦中一片空白,不知道要如何下筆。其實這題我想直接回答寫就對了,不過這太水字數了,所以就有了這一篇
Thumbnail
本篇介紹一個能幫助收斂思維的編劇技巧,透過解析並用勇者打魔王的經典故事套路,讓作者能夠俐落地設定故事結尾,給讀者帶來更深的說故事掌握力。
只寫給自己看的企畫書 關於小說的企畫書,一開始先是腦中有想法後,在開始寫企劃書與小說,接著設定故事的大綱與事件的內容,有感覺的話就先寫出來,還有小事件的思考,再來是人物角色設定的關係圖以及角色的設定,事件的時間等等,每個時間線都很清楚的話,更能知道怎麼做,怎麼去寫。
Thumbnail
作為一名顯示生產者,比起拖延,我更常發生的是先衝出去,又殺回來。 然而,確實有些時候,腦袋裡會有一個「啊…再等等吧!」的聲音,尤其是一些明明知道有好處、但就是不想做的事情。 像是運動,或是自己煮飯。 雖然我的「小惡魔」不是在大事上扯住我,但在這些生活小事上,我很明確地感受到是有一些阻力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