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不是島,而是等著我們去發現的好地方:專訪 「桃園回龜山陣線」總幹事 Simon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說到龜山,你會想到什麼呢?有些人或許會想到龜山島,但對桃園人來說,龜山不是島,而是一個因為很多山,好像沒什麼的地方。

我在小時候,曾經在龜山住過幾年,過年時也都會回去位在半山的阿嬤家裡圍爐,應該也可以稱之為一個「龜山人」。

但對於龜山,我的認識非常的淺,只覺得這裡很多山,交通不是很方便,而且到了晚上,因為居於山間,總認為是有點陰森的。

然而,在這次與「桃園回龜山陣線」的總幹事Simon的訪談過後,我才發現,龜山,其實是一個充滿特色,很值得探險的一個所在。

Podcast收聽平台:https://linktr.ee/storycircle123

本文同步發於敘事圈網站:https://wp.me/p9GULr-2HW

我們其實是很自私地為了自己 有個更有生活感的地方

raw-image

曾經就讀於銘傳建築所的Simon,其實在上研所之前,對於龜山的認識並不多。直到他回到家鄉讀書,於銘傳的外地人同學帶領下,才重新「再發現」了龜山。

大家都覺得龜山很無聊,甚至有些銘傳學生叫這裡「鬼山」…既然我們嘴上都說無聊,不如來作一些有趣的事吧!

於是,在他與一群志同道合夥伴的共同努力下,組織了「桃園回龜山陣線」這麼一個團隊,致力於打造一個更有生活感的龜山。

暱稱為「回龜線」的「桃園回龜山陣線」,是源起於2013年太陽花學運後,一群青年回到家鄉,開始推動家鄉藝文發展而慢慢形成的。從「回桃看藝術節」的龜山組,到「曹家洋樓文化基地」的保存,再到地方議員參選人的競選團隊,最終組成「桃園回龜山陣線」,自始自終,團隊裡的成員都是來自各界,自發性參與的。

你可以稱他們為「志工」,他們有的是公務員、有的是藝文創作者、有的是超商店員、有的是青農,或是獨立書店經營者…這些來自各界,為了家鄉而犧牲下班時間、放假閒暇,致力打造一個更好生活環境的人,不論身上有什麼樣的標籤,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印記:龜山人

其實我們的出發點蠻自私的,因為我們都是為了自己的生活

不同於其他人的想像,Simon撕掉了「返鄉親年」的標籤,並指出他們這群人其實很「自私」。

他們所希望的,是「龜山是一個生活的地方」,是一個能夠好好生活的環境,不論是公園、文化景觀…等,都是他們這些在地人,很「自私」的希望,這裡不該只是一個下班後回來睡覺的地方而已。

因為山就在那邊 才形成龜山的獨一無二

raw-image

整個龜山都被山環繞著,生活與山皆脫不了關聯。因此透過一些舊地名我們可以發現,龜山有著各種「坑」,這些坑位處山谷之間,而形成聚落;或像長庚醫院所在的「坪頂」,則是位在高處的平地。

也因為多山地形的關係,龜山被分作四個區域,分別是靠近新莊的迴龍地區、靠近林口的公西地區、靠近桃園的龜山區公所,以及靠近蘆竹的南崁頂,這四個區域彼此相互獨立,各有各的生活圈。加上交通建設皆位在龜山的四個區域邊陲,讓人們往外流動,而外地人基於相對便宜的房價,而搬了進來,卻僅把這裡當成一個睡覺的地方,無法對在地有更深的認識。

地形的天然障礙,讓龜山似乎無法像其他的鄉鎮一樣,能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認同,也好像沒有太多的「特色」。

此外,龜山的獨特地形,也使得這裡與外界產生了時間上的落差。以Simon的媽媽與她的朋友為例,在她們年輕時,即使是在同一個時空,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生活經驗。

Simon的媽媽居住於桃園市區,居家周邊有著滑冰場、西餐廳、影廳等非常時髦的地點;但同一時期,Simon媽媽居住龜山林口一帶的朋友,卻是過著務農的鄉村生活,需要牽牛耕田、撿靶場的子彈賣錢等。

桃園市區與龜山林口一帶,其實距離並不算太遠,卻因為地形因素,而在同一時空下,有著截然不同的生命經驗。

揭開龜山的神秘面紗

raw-image

在開始投入對龜山的文史研究後,回龜線的成員才慢慢揭開這隻盤據在桃園與新北之間的巨龜,它那神秘而迷人的樣貌。

以磚窯業來說,其實在龜山就有六、七十間磚窯廠,而從清朝末年,在龜山就有煤礦的挖掘。雖然因為時間久遠,很多的場所都已不易見,但仍存在著一些遺構,每當走入山林,發現這些遺構時,都讓團隊成員們振奮不已,好像又更認識了龜山一點,離「很無聊」這件事,更遠了一點。

此外,以龜山隨處可見的山來說,這些山林看來沒有什麼,但實際上走過一回,就會驚嘆得永遠難忘。不用遠赴大溪、復興,在龜山這個離市區最近的地方,就有很多很多的郊山,爬上山頂,能夠眺望大台北盆地、桃園地區的無敵景致。而這些山就像新北、桃園人的後花園,一天的時間,就能盡情的享受山林的無窮魅力。

這些山,反而不是隔閡我們的存在;反而是連結我們在地人的一個生活場景

這些曾經以為的障礙,在回龜線團隊的重新發現與認識下,成為了連結起在地居民,最具魅力的意象。

隨著人們對地方意識的加強,龜山開始出現了不少獨立書店、特色咖啡廳,或是原本平淡無奇的公園,成了適合各年齡層的休憩空間,近年的這些轉變,都讓龜山更加的有趣,更適合生活。

龜山人也不知道的在地故事

raw-image

若是對龜山有點了解的,可能知道龜山有保存相對良好的眷村。

但其實龜山不只有山、有眷村,這裡還曾經隱藏著佔地廣大的煤礦礦場,這是連在地人也不知道的。或是大家都熟知的「龜山後街」,在地人總是會掛在口中,卻不知道後街實際上的位置,而這些,都是透過回龜線的探訪,而找了出來。

龜山有著太多太多故事,卻逐漸被人遺忘,在各種探訪的過程中,回龜線的成員們,看見了台灣第一條鐵路的遺構,見證了台灣鐵路的發展史;發現了客家聚落才有的敬字亭,窺見一段福佬化客家人的過往;遇見了龜崙族的後代,意外得知那些曾經消失的文化群體,其實仍持續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從這些種種,看見了龜山其實是個很有厚度的地方。

「我們一般都認為,龜山好像開發的差不多了,該剷的都剷平了,都變成新的。但實際上還有一些小小的東西還留著,我們希望能努力的去盤點這些東西,讓大家可以了解龜山的過去,並不是一個完全沒有脈絡的地方。」Simon如此說。

龜山其實很好玩

raw-image

除了比較深度的文史建築,其實龜山也有很多值得走走的休憩景點。而談到龜山的景點,Simon首先推薦的,便是龜山許多的郊山步道,「光是公所推薦的,就有六條步道,但就我了解的,甚至還有更多。」像是小百岳之一的大棟山,也將規劃成市級風景區。

而談到山,不免一定要提到坑。在龜山眾多舊名為坑的聚落中,Simon最推薦的,便是楓樹坑了。

楓樹坑就在桃園神社翻過山後的另一端。離開熱鬧的市區,往看似山徑的路口而去,「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一如詩人筆下的世外桃源,如今還保留著早年的梯田風光,一望無際的山景、稻田,還有市區少見的豐富生態,不論是誰,到此都會忘記了煩惱。

至於美食,在龜山市區、林口等地,其實都有很多很多美食餐廳,一間間的開幕,Simon一提到,便滔滔不絕地細數了這些店家。

「我覺得慢慢的,有了一些蠻有趣的美食特色與文化生活,在龜山建構起來,這是很值得大家去體驗的。」

認識你所處的地方 需要有時間的愛

raw-image

「風景和街道不是風景和街道自身,風景和街道是你所願所能認識的風景和街道,認識就是一種愛,而愛需要時間。」─《浮光》吳明益

這句話,或許是最適合形容「回龜線」的夥伴們對於家鄉的行動與精神,他們笑稱自己很「龜」,很「慢」,並不執著於要快點達到什麼目標,而是在大家最舒適的步調下,帶領人們慢慢的發現、認識龜山。

以龜般地緩緩行動,慢慢醞釀著對地方的愛,找出更多在地的故事,讓龜山成為一個更有生活感,更有愛的地方。

桃園回龜山陣線FB龜山不是島IG

更多角落故事

時空靜止的天涯海角,島嶼最東邊的漁村:馬崗
角落故事│六輕旁,海風陣陣,蚵棚鏗鏘 。韌命的小鎮─台西 feat.海口放送

關於敘事圈

看時事、聽故事,就看敘事圈FB→點這裡

美景、美食、生活的每一刻,都在敘事圈IG→點這裡

加入FB社團,一起聽故事!→ 一起聽故事

用耳朵聽故事,敘事圈Podcast在這裡→SoundonApple podcast、KKOBOX、SpotifyFirstory、Mixerbox搜尋「敘事圈」

如果你覺得這個網站很不錯,歡迎贊助,讓我能夠越做越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敘事圈 StoryCircle
23會員
62內容數
世界的每個角落,都有故事。在此記錄下台灣每個角落的過去、現在,想像可能的未來。
敘事圈 StoryCircle的其他內容
2025/02/27
位於新北投捷運站旁的新北投車站,見證北投溫泉鄉百年歷史,從日治時期的浴場支線車站到幾經波折的遷移與重建,如今以全新樣貌重現,不僅保存了百年木造建築之美,更完整呈現北投的文化底蘊,是認識北投歷史文化的最佳起點。
Thumbnail
2025/02/27
位於新北投捷運站旁的新北投車站,見證北投溫泉鄉百年歷史,從日治時期的浴場支線車站到幾經波折的遷移與重建,如今以全新樣貌重現,不僅保存了百年木造建築之美,更完整呈現北投的文化底蘊,是認識北投歷史文化的最佳起點。
Thumbnail
2024/11/07
台灣各鄉鎮都曾有過一座日本神社,但隨著時代更迭,這些神社多被毀壞。除了完整保存的桃園神社外,大部分的神社,不是只剩鳥居、石燈籠,就是可能只存在一個基座。 而位在嘉義公園裡的嘉義神社,相對於多數台灣的神社,保存已算完整,雖然神社拜殿等主體建築不復存在,卻也有著手水舍、祭器庫、社務所與許多石燈籠
Thumbnail
2024/11/07
台灣各鄉鎮都曾有過一座日本神社,但隨著時代更迭,這些神社多被毀壞。除了完整保存的桃園神社外,大部分的神社,不是只剩鳥居、石燈籠,就是可能只存在一個基座。 而位在嘉義公園裡的嘉義神社,相對於多數台灣的神社,保存已算完整,雖然神社拜殿等主體建築不復存在,卻也有著手水舍、祭器庫、社務所與許多石燈籠
Thumbnail
2024/08/18
中壢市的壢小故事森林展現了豐富的歷史與文化,保存日本時代的建築風格及當地的生活記憶。這些老建築濃縮了中壢的過去,見證了城市的變遷。
Thumbnail
2024/08/18
中壢市的壢小故事森林展現了豐富的歷史與文化,保存日本時代的建築風格及當地的生活記憶。這些老建築濃縮了中壢的過去,見證了城市的變遷。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初中畢業旅行曾經到「羅東」看木材廠、紙廠、礁溪冷泉和宜蘭酒廠,乘坐小火車馳騁在蘭陽平原上,在不遠的海面上佇立著一座活像烏龜的島嶼,是我對「龜山島」的最初印象。說它遠明明可以看到,說它近當時還真沒交通工具可供登島。一拖就是幾十年,最近聽了朋友的介紹「龜山島」開放觀光,就背了背包,到「圓山捷運站」。
Thumbnail
初中畢業旅行曾經到「羅東」看木材廠、紙廠、礁溪冷泉和宜蘭酒廠,乘坐小火車馳騁在蘭陽平原上,在不遠的海面上佇立著一座活像烏龜的島嶼,是我對「龜山島」的最初印象。說它遠明明可以看到,說它近當時還真沒交通工具可供登島。一拖就是幾十年,最近聽了朋友的介紹「龜山島」開放觀光,就背了背包,到「圓山捷運站」。
Thumbnail
龜山島距離宜蘭頭城海岸東面約10公里,面積約2.85平方公里,貌似烏龜而得名。島上本有漁民居住,後劃為軍事管制區而強制遷村至本島,民國89年才恢復觀光。
Thumbnail
龜山島距離宜蘭頭城海岸東面約10公里,面積約2.85平方公里,貌似烏龜而得名。島上本有漁民居住,後劃為軍事管制區而強制遷村至本島,民國89年才恢復觀光。
Thumbnail
老朋友臨時北上造訪,我賺了一天假陪同出遊玩樂,原本的計畫去先泡蘇澳冷泉再吃南方澳的海鮮,不知怎的在雪隧裡隨意聊起龜山島,既然大家都沒去過就臨時更改目的地,雖然沒有事前申請登島的手續,倒也無妨,我們直衝烏石港碰碰運氣再說。
Thumbnail
老朋友臨時北上造訪,我賺了一天假陪同出遊玩樂,原本的計畫去先泡蘇澳冷泉再吃南方澳的海鮮,不知怎的在雪隧裡隨意聊起龜山島,既然大家都沒去過就臨時更改目的地,雖然沒有事前申請登島的手續,倒也無妨,我們直衝烏石港碰碰運氣再說。
Thumbnail
2022/03/04 遠眺斯卡羅舊城-車城龜山步道→潮州日式歷史建築文化園區→天明製藥農科觀光藥廠→台中
Thumbnail
2022/03/04 遠眺斯卡羅舊城-車城龜山步道→潮州日式歷史建築文化園區→天明製藥農科觀光藥廠→台中
Thumbnail
說到龜山,你會想到什麼呢?有些人或許會想到龜山島,但對桃園人來說,龜山不是島,而是一個因為很多山,好像沒什麼的地方。 然而,在這次與「桃園回龜山陣線」的總幹事Simon的訪談過後,我才發現,龜山,其實是一個充滿特色,很值得探險的一個所在。
Thumbnail
說到龜山,你會想到什麼呢?有些人或許會想到龜山島,但對桃園人來說,龜山不是島,而是一個因為很多山,好像沒什麼的地方。 然而,在這次與「桃園回龜山陣線」的總幹事Simon的訪談過後,我才發現,龜山,其實是一個充滿特色,很值得探險的一個所在。
Thumbnail
來吧,爬山龜山島烏龜背殼的最高點,401高地,來享受美景吧!
Thumbnail
來吧,爬山龜山島烏龜背殼的最高點,401高地,來享受美景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