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上半年度投資績效檢討文

先來績效報告一下,雖然現在對我來說沒有太大意義。
上半年全戶資產成長12.79%,如果不算現金部位,增長率為17.57%。
這樣好不好?如果跟AOA或是VT/VGIT 8:2的組合相比,我還可以接受這樣的成果。
更何況大家可以發現,其實我的現金部位蠻高的。光現金拖累就讓整體投資組合的績效減少了4.78%。
那麼其他的指數ETF今年上半年表現如何?以VWRA這檔累積型的全球股票ETF來看,報酬大約是12.75%。跟VT的差異不大,就算你扣了30%股息稅,其實也還好。
更何況如果你還有做股債或是其他的資產配置組合,股息稅對於你的整體資產成長率,影響程度會更減少。
所以根據上半年的狀況來看,最糟糕的投資不是買VT被扣股息稅。而是你選擇空手或是去相信神木姊,買什麼ARKK 。那才是讓你資產受損的重大因素。
再來跟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投資組合。
如上面所示,這是還沒有進行下半年【再投入】及【再平衡】的比例。什麼時候會進行呢 ?因為我主要使用複委託,所以我會等第二季的配息進帳以後,再跟著我上半年的儲蓄,一起同步投入。
股市類真的上漲不少,我再來需要多買一些債券。但主動投資跟固定收益這兩個區塊,我會繼續進行降低比例的動作。
我之前會買固定收益類別是為了增加領息的金額,希望可以在收入減少的時候提供一個日常開銷的來源。但現在已經不太需要了,所以我也就不再繼續買進這類資產。
主動投資則是有擇時選股的意味,所以就別問我為什麼現在要調降比例了。可能是我覺得現在股市很高,也可能是我沒有喜歡的標的,又或是我手中的標的漲太多,所以賣掉了。
之前說要定期定額買虛擬貨幣來放,不過也都還沒成行。這也是被我編列在主動投資的項目,所以請原諒我對這個商品做擇時的動作。
至於我怎麼細分各類別比例?
以前我就是很刻意的均分美國、亞洲、歐洲、新興市場的比例,但後來開始覺得麻煩,所以就只用美國+美國以外的方式去配置。但因為過去的標的沒有賣掉,所以還是會出現在組合裡面。
新興市場比例怎麼會比較高?都是0050漲太多的錯!幾年前單筆買了沒有賣的,現在報酬率都是倍數計。真的是太不講武德!
然後因為我幫家人進行的股票類配置是直接用全球股票型ETF,所以各位可以看到標示為【全球】的項目。在小孩的部分,我就完全沒有搭配債券。因為他們的長期人力資本,就是一個很好的【類債券】資產。
我的整體配置比例並沒有如教科書般完美,不過這也是讓大家知道現實的狀況。我並不想為了刻意調整比例,而付出過多的交易成本。這樣是捨本逐末。
我們做投資是為了讓自己的財富增加,而不是為了做出漂漂亮亮的投資報告。
說到財富增加,就不得不檢視自己是否有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我們在做投資不能漫無目的地進行,不然萬一要退休了才發現錢不夠用,到時候就很難有挽救的機會。
所以我們這個族群的人,大多會根據未來的財務目標做回推。然後劃出一條像這樣的【資產預定成長曲線】。這條曲線當然是很理想化,現實中資產成長狀況肯定不長這樣。
但就如衡量基金的投資績效一樣,總是要有【Benchmark】做比較才知道好還是不好。
所以我每隔半年進行投資檢討的時候,就會把資產總額跟這條成長曲線做比對。看看是超前還是落後多少,有需要做哪些調整。
超前不要太高興,總是會遇到【均值回歸】。但如果身處"牛市",自己的資產成長速度卻落後預設指標,那你就得思考自己的投資策略是不是出了問題。不然遇到熊市,你的投資策略萬一又不能抵抗下跌,那就很麻煩了!
來跟大家分享一些最近的小小心得。
我是從2008年以後才開始真正思考財富增長的重要性,當然也是走了不少歪路才完全進到指數化投資這條路。而且就如大家看到,雖然我很早就開始使用指數化投資,但真正開始做有系統統計及檢討,其實是從2016年(38歲)才開始的。
但這並不影響我在過去幾年的效果。指數化投資就是有這種好處,只要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效果就會非常顯著。
我當初開始認真做投資,其實並不是為了要早日財務自由。而是為了降低人生風險。
有經歷過2008金融海嘯的朋友就知道。在當時,百業蕭條的狀態絕對比今日疫情影響來得嚴重。不像現在還有科技業撐場,在2009年六月連台積電都發生了裁員風暴。
無薪假、裁員到處都是。許多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有復甦的一天。而我當時也面臨了減薪的危機,再加上因為小孩出生,所以只剩我一份收入。每個月總是入不敷出,要靠存款才足夠生活。
所以我就開始思考怎麼靠做投資這件事來幫我增加【人生勝率】,不要因為受限薪資減少,而被迫調整自己的生活。
這種心態跟現在許多年輕人想著快速致富、開除老闆有很大的不同。在當時不只不能求快,而且還得要穩,才能安然度過風暴。直到現在,我想大多數跟我同世代的人,在投資上也是以穩健成長為主要考量。
還好,經過這十幾年的考驗,成果還算讓我滿意。但你說是不是就要開除老闆 ?我想,看過越多次景氣循環的人就越懂。很多時候風暴說來就來,你連閃身的機會都沒有。
既然是這樣,如果還能做,那就不要輕易放棄。但就不必過度去追求什麼目標,能無愧於心就夠了!
我覺得投資是這樣,不見得需要有多好的報酬率才叫成功。
假設你的投資部位來到300萬,你知道可以取代什麼嗎?
如果你每年的年終+工作獎金有30萬,那也就代表你靠投資這件事,先累積到未來十年的"獎金"。你就不必為了每年那30萬的獎金,而忍辱負重接受職場上的不合理要求。
你可以不違背良知跟內心想法,這種自由遠比你想像中來得重要。
做投資也不必然是以累積到多少錢才能自由去做想做的事為目標。如果你已經克服上面說的【獎金枷鎖】,那你不就可以開始去做你想做的事嗎?
題外話,有些人覺得,自己從事"副業"所耗費的時間跟心力已經大過本業。所以是不是應該把副業變本業,專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業。
年過40的人總是比較現實一點,除了考量想不想做,還得要思考划不划算。也就是【風險報酬比】。
人們會加重自己想要、想看的事物在心裡的權重,可能是以下幾種心理偏誤所造成。【選擇偏誤】、【確認偏誤】、【稟賦效應】、【沉沒成本】,這些心理偏誤會讓你忽視了失敗的機率跟傷害程度。
我個人是這樣覺得,如果這件事本來就被你認定為副業,那你就應該一貫的維持下去。那什麼時候可以變成本業呢?
就是這件事帶給你報酬已經可以穩定超越你的本業,並且從事這個工作或是生意所承擔的風險沒有大於你原本的工作。這樣你就可以考慮把副業轉變成本業。
這樣的【觀察期】要多久?我個人建議,就跟投資一樣,最好可以經歷過一個大的完整經濟景氣循環。
在景氣最差的時候,你還必須可以游刃有餘的過日子。簡單講,就是有錢可以花,不用擔心活不下去。
千萬不要在景氣很好的時候選擇轉換跑道。這種時候或多或少都有泡沫的成分在,會讓你過度樂觀評估自身的有利條件。
不管是想要走專職投資或是想要自行創業,最不好的時機點就是在股市很熱絡,民眾消費不手軟的時候。真想要放下本業,全心全意去做你想做的事,就請在經濟最蕭條的時候開始進行。
真的撐過去了,那你成功的機率就會比別人高很多很多。
拉哩拉雜的講了一大堆,其實也沒什麼。比較多像是透過這個檢討跟自己對話,提醒一下自己該注意的事有沒有做好。
個人做投資的檢討不必跟長官報告,但一定要誠實面對自己的錯誤。如果你是幫家人做規劃及投資,更一定要好好跟家裡人溝通,尤其是另一半。讓他(她)知道,你是有計劃、有系統的在進行著。
這樣你們的家庭財務計劃才能長久穩定的進行下去,直到你們達成目標那一天到來。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