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十月三十日移平橫洲前夕 村民:該走的不是我們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四年抗爭,村民洩氣的說:「政府要收地,有那一次是不成功的?」
從小到大,在高樓成長,沒有「通山跑」的成長經驗。老實說,我初時是很難想像橫洲村民對於土地的感情是怎樣的一回事。
「土地不是商品」、「土地自主  城鄉共生」、「政府瘋狂  三村滅亡」⋯⋯白布上寫滿一句又一句的口號,村民「姑姐」跟我說,「其實,現在的感覺真的不大,拉鋸了五年,要來的總要來,只是沒想到昨晚(2020年10月29日)已是最後一晚。」
「姑姐」是一位很「young」的60後,梳著小丸子的髮型,穿著牛仔熱褲,因為她有很多侄子侄女,所以喊慣了,索性著所有人都喊她「姑姐」。

留守至最後一晚 橫洲還是我家

「我有了新屋兩年,算是比較早搬離的一批,但兩年來,我只在新屋睡了三晚。其餘的日子,我還是會回來這邊睡,直至昨晚,我還是在這個家。」我看看屋內,的確還有沙發、簡單的被鋪,基本的煮食用具還是應有盡有。「不過今晚要走了,斷了水電,沖不了涼,要回新屋。」
「姑姐」吃著放涼了的瘦肉粥,把手袋裏的合約簿都拿出來給我們看,我隨意翻了翻,在陳舊的合約簿中,記錄著一直以來的交租情況,「此據交妥,交租劉好伍佰元正,大英一九七五年十一月三日,民國六十四年十月初一日,⋯」
村內還有七十年的租約,村民「姑姐」仍然珍而重之。
這份歷史的憑證,沒有為「姑姐」保住居所,我問「姑姐」有不捨嗎?她好像看得很開,反問記者:「政府要收地,有那一次是不成功的?」我笑了一笑,她繼續說:「我不會反抗、賴死不走,但我會告訴地政:『你們可以做你們要做的事,但我必須說,我不同意』。」

山坡上的「寶寶」不會說

不要推土機的,還有「寶寶」。
「寶寶」是鳳池村陳生養的狗狗,「牠最近生病了,我現在擔心『寶寶』多過間屋。」我看著「寶寶」在草地上翻滾,陳生著我去看看以前橫洲出版的書、剪報、影片,全部都有「寶寶」的身影,「橫洲是我家,『寶寶』都是這樣想的,只是牠說不出來。」
鳳池村陳生養的「寶寶」
今早剛到楊屋新村時,一批地政人員和紅背心保安已浩浩蕩蕩,在村口「嚴陣以待」,一位老婆婆推著紙皮、鐵罐打算到村口的廢品回收變賣,一位紅背心保安走出來,幫忙老婆婆推車,對著鏡頭說:「我怕唔幫手,會俾人鬧!」
後來,我看到婆婆傻傻的坐在村口等,原來她的紙皮和鐵罐還未換到錢,村民叫她改天再來,「他們(地政)不是很快就走嗎?」婆婆問。
「今日拆村,有排呀!」
「橫洲罪人梁振英」、「港共濺人林鄭月娥」、「地政死X開」、「政府走狗死開」⋯⋯,橫洲三村到處都是這樣標語,五年來的拖拖拉拉,如今終於要來一個了結。
永寧村鄭女士家門外,那塊「扎根」的白布;張生張太記掛著的那些花花草草、歷史博物館都想收的舊報紙,還有村民都疼愛、今天無精打采地伏在地上的狗狗「黑妹」,之後該怎麼辦?
「你們(地政)可以做你們要做的事,但我必須說,我不同意」——這是村民最後的呼聲。
每次從市區到橫洲,都有一種「攀山涉水」的感覺,容易暈車浪的我,想著今天村民的話,「我只喺想保留番我嘅生活,我只喺想住番係呢度 」,還記得上年的街頭,我們所喊的口號嗎?
「要走的不是我們呀!」
看看現在的香港,橫洲村民對於土地的情感,我好像明白了多一點。
(2020年10月,曾刊於香港媒體《誌 hkfeature》)
|不定期更新|Instagram:@shit.will.come.true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早上7時多再次醒來時,我還是有種難以言喻的失落。 忘了從那天開始,他們不見天日的行動方式成為常態,在責難自己沒有好好記著教訓的同時,又嘗試努力地安慰自己,「或許,有些影像是注定缺失」。 但今天的距離,與昔日強力部門封鎖的物理距離,於我而言是截然不同。 這是記者一個失語的時代。 不甘。
談媒體藝術,香港似乎不是一個合適的地方。但抹殺不了在這個格格不入的土壤上,仍有堅持的人。 「我相信,香港是需要有人做媒體藝術。」藝術家陳朗丰如是說。 「照片」是與電腦「溝通」後的結果 「等待『未知』的感覺,真的很正!」 我依稀記得他這句話。 「電腦」是創作夥伴 「我開始想和電腦溝通。」 展覽資訊
「香港未來屬於人民。」 2016年時,一位年輕導演在他的第一套紀錄長片中,用影像為香港寫下了一則這樣的備忘。 事隔五年,他再次忙著另一套新片《憂鬱之島》的後期製作。 「你覺得未來會是怎樣?」 「香港?」 「關於香港電影呢?」 「我覺得還是可以繼續拍下去。」陳梓桓眼神堅定地說。 陳梓桓想了想,
「做動畫是一門技藝。」 所謂的「技藝」,字典中的解釋是講究技巧性的手工藝術。「技藝」與「技術」,兩詞在理解上也略有不同,前者是包括個體的獨特性,有著反覆嘗試、專注追求最佳品質的匠人精神,後者則較冰冷,多用作形容人們掌握機器操作的專業能力。 這個人是馮慶強,「叫我阿強就可以了。」 (特約分享)
在整理錄音時,我禁不住呼了一口氣,慶幸自己與面包是相約在一間頗為新式的咖啡廳進行訪問,不然可能要聽他吐好一會兒的苦水。熟悉面包的人便會明白,這位目測25歲,長有數根白髮,實情已達四字頭的中年男子,仍是一個貪玩愛搞笑的大男孩。 「涼瓜排骨飯,那是56歲的阿伯才會叫的午餐,不要搞我啦!」
畫外音,在電影專門術語上是指發生在電影畫面以外的聲音,觀眾是看不到聲音的來源,一般以言,這些聲音與劇情的物理空間無關,但卻又能加強我們對電影情節的理解。 有一群人正正為這個沒人看到的崗位樂此不疲、默默耕耘。 「我最希望的是,至少每一部廣東話電影都有口述影像場。」 王瑞琳(ZOE)說。
在早上7時多再次醒來時,我還是有種難以言喻的失落。 忘了從那天開始,他們不見天日的行動方式成為常態,在責難自己沒有好好記著教訓的同時,又嘗試努力地安慰自己,「或許,有些影像是注定缺失」。 但今天的距離,與昔日強力部門封鎖的物理距離,於我而言是截然不同。 這是記者一個失語的時代。 不甘。
談媒體藝術,香港似乎不是一個合適的地方。但抹殺不了在這個格格不入的土壤上,仍有堅持的人。 「我相信,香港是需要有人做媒體藝術。」藝術家陳朗丰如是說。 「照片」是與電腦「溝通」後的結果 「等待『未知』的感覺,真的很正!」 我依稀記得他這句話。 「電腦」是創作夥伴 「我開始想和電腦溝通。」 展覽資訊
「香港未來屬於人民。」 2016年時,一位年輕導演在他的第一套紀錄長片中,用影像為香港寫下了一則這樣的備忘。 事隔五年,他再次忙著另一套新片《憂鬱之島》的後期製作。 「你覺得未來會是怎樣?」 「香港?」 「關於香港電影呢?」 「我覺得還是可以繼續拍下去。」陳梓桓眼神堅定地說。 陳梓桓想了想,
「做動畫是一門技藝。」 所謂的「技藝」,字典中的解釋是講究技巧性的手工藝術。「技藝」與「技術」,兩詞在理解上也略有不同,前者是包括個體的獨特性,有著反覆嘗試、專注追求最佳品質的匠人精神,後者則較冰冷,多用作形容人們掌握機器操作的專業能力。 這個人是馮慶強,「叫我阿強就可以了。」 (特約分享)
在整理錄音時,我禁不住呼了一口氣,慶幸自己與面包是相約在一間頗為新式的咖啡廳進行訪問,不然可能要聽他吐好一會兒的苦水。熟悉面包的人便會明白,這位目測25歲,長有數根白髮,實情已達四字頭的中年男子,仍是一個貪玩愛搞笑的大男孩。 「涼瓜排骨飯,那是56歲的阿伯才會叫的午餐,不要搞我啦!」
畫外音,在電影專門術語上是指發生在電影畫面以外的聲音,觀眾是看不到聲音的來源,一般以言,這些聲音與劇情的物理空間無關,但卻又能加強我們對電影情節的理解。 有一群人正正為這個沒人看到的崗位樂此不疲、默默耕耘。 「我最希望的是,至少每一部廣東話電影都有口述影像場。」 王瑞琳(ZOE)說。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房東的姑姑的美麗回憶,她在年輕時因病去世,但她的靈魂卻與房東的租客展開了一段浪漫的夢中邂逅。文章中充滿了對於愛情、親情與時間流逝的思考。同時,也反映了傳統文化對於女性與婚姻的看法,以及現代人對這些傳統觀唸的反思。這是一個關於愛與記憶的故事,是對過去美好時光的追憶與懷念。
記得小時候跟著母親回外婆家,外婆家在虎尾,那時還是個安靜純樸的小鎮,不是現在有「小台北」之稱的熱鬧小城。 有次我看見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挨家乞討。討至阿姨家門口時,阿姨善心,捨了些忘了是食物還是銀錢給他,乞丐便在門口大聲祝頌了些感謝與祝福的話。雖然不是每戶人家都會捨,也有會驅趕的,而乞丐也不是
Thumbnail
卡車自谷關開往麟洛,母親帶著車載著全部家當,田中村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
Thumbnail
琅琅讀書聲中,春生逐光而去,漸去漸遠,臨了,回眸一笑。
Thumbnail
陽光透進窄窄的巷弄,從後門這條窄巷子裡走進來,算過來右邊第四家就是老家。去年十一月小三通我路過家鄉還特地繞過去看了一眼。老家在二十多年前已經賣掉,今天我在後巷裡看到的只是破敗的門窗,曾經母親忙活的牆邊洗衣槽如今堆置著蒙塵的雜物。   這條坑坑窪窪的後巷曾經左鄰右舍孩子們嘻鬧玩笑,曾經三姑六婆東家長
鳳姐的身體越來越差,已經到了沒辦法起床的時候,阿惠和鳳姐的乾孫女阿如只好輪流照顧她。 (先是阿民,接著輪到鳳姐嗎?) 阿惠拍拍自己的臉頰,讓自己別再胡思亂想。 鳳姐經營的私娼寮歇業了,讓小李也跟著失業,但他靠著工程行的分紅,雖然暫時還能衣食無虞,可有著危機意識的他,知道這樣下去
改編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27號解釋【眷村是什麼情況?】 這是一個住在海邊眷村裡的故事,春嬌的老公是軍人,英年早逝,春嬌守節不願改嫁,寧可守著當時留下來的破舊房子念念不忘,說什麼也不同意改建眷村。
「嗯,不是我。」園丁哥哥說。「你知道乾洗店家的女兒吧?沒事喜歡提著籃子裡的狗在市場晃來晃去的那個?」園丁哥哥沒好氣地問。「嗯,白天有跟香芸姊姊聊了一下,我有恢復一些兒時記憶,她念幼兒園時坐我旁邊。」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一位房東的姑姑的美麗回憶,她在年輕時因病去世,但她的靈魂卻與房東的租客展開了一段浪漫的夢中邂逅。文章中充滿了對於愛情、親情與時間流逝的思考。同時,也反映了傳統文化對於女性與婚姻的看法,以及現代人對這些傳統觀唸的反思。這是一個關於愛與記憶的故事,是對過去美好時光的追憶與懷念。
記得小時候跟著母親回外婆家,外婆家在虎尾,那時還是個安靜純樸的小鎮,不是現在有「小台北」之稱的熱鬧小城。 有次我看見一個衣衫襤褸的乞丐,挨家乞討。討至阿姨家門口時,阿姨善心,捨了些忘了是食物還是銀錢給他,乞丐便在門口大聲祝頌了些感謝與祝福的話。雖然不是每戶人家都會捨,也有會驅趕的,而乞丐也不是
Thumbnail
卡車自谷關開往麟洛,母親帶著車載著全部家當,田中村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的生活。
Thumbnail
琅琅讀書聲中,春生逐光而去,漸去漸遠,臨了,回眸一笑。
Thumbnail
陽光透進窄窄的巷弄,從後門這條窄巷子裡走進來,算過來右邊第四家就是老家。去年十一月小三通我路過家鄉還特地繞過去看了一眼。老家在二十多年前已經賣掉,今天我在後巷裡看到的只是破敗的門窗,曾經母親忙活的牆邊洗衣槽如今堆置著蒙塵的雜物。   這條坑坑窪窪的後巷曾經左鄰右舍孩子們嘻鬧玩笑,曾經三姑六婆東家長
鳳姐的身體越來越差,已經到了沒辦法起床的時候,阿惠和鳳姐的乾孫女阿如只好輪流照顧她。 (先是阿民,接著輪到鳳姐嗎?) 阿惠拍拍自己的臉頰,讓自己別再胡思亂想。 鳳姐經營的私娼寮歇業了,讓小李也跟著失業,但他靠著工程行的分紅,雖然暫時還能衣食無虞,可有著危機意識的他,知道這樣下去
改編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27號解釋【眷村是什麼情況?】 這是一個住在海邊眷村裡的故事,春嬌的老公是軍人,英年早逝,春嬌守節不願改嫁,寧可守著當時留下來的破舊房子念念不忘,說什麼也不同意改建眷村。
「嗯,不是我。」園丁哥哥說。「你知道乾洗店家的女兒吧?沒事喜歡提著籃子裡的狗在市場晃來晃去的那個?」園丁哥哥沒好氣地問。「嗯,白天有跟香芸姊姊聊了一下,我有恢復一些兒時記憶,她念幼兒園時坐我旁邊。」
Thumbnail
都市生活的擁擠空間和緊湊步調,讓我們一家六口在2015年底,像逃難似的逃到台東海岸偏鄉,打算永久定居在此。有太多人質疑,在缺乏各樣資源的偏鄉,如何能謀生、孩子如何受到良好的教育、醫療需要如何顧及......習慣都市生活的人,對鄉居生活有種種疑慮和不安。對這些疑問,我沒有標準答案,只有親身體驗的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