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日本全身健檢淺談在日就醫經驗
方格精選

從日本全身健檢淺談在日就醫經驗

東京裏物語-avatar-img
發佈於真說東京裏物語 個房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1 分鐘
三不五時就來一次全身健康檢查對怕死的中年人來說是例行公事。上次回台灣好不容易預約到,沒想到疫情馬上升級,台灣健檢中心全面關閉,這樣一拖又是半年,合計拖了兩年。在日本疫情上上下下看不到未來的現在,疫苗打好PCR也剛做完,我就直接預約了包含腸胃鏡的大全套。

選醫生的重要

以前在台灣,因為家住得離台大近,家裡老人又有熟的醫生在那,所以看病每次都跑台大。老實說台大給我的經驗不是很好,要是沒靠關係想自己去掛的話,要早上超早就去,不然就是預約半天預約不到。

後來過幾年內家裡老人過世,本身就不愛看醫生吃藥的我,有問題都放棄台大去隨便找醫院看,之後發生了幾件憾事才知道挑醫生的重要。首先是一個定期有去健康檢查的親戚癌末過世,照理說都有檢查不是早該發現癌症的跡象了嗎?但是沒檢查出來就這樣一直拖到末期,留下老婆小孩就走了,覺得頗扯;類似狀況以前也曾發生在我大學室友身上,那個連大二都撐不到就過世了。

而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除了以前遇過爛牙醫以外,還有一次錯誤的手術。

事情大概發生在我退伍之後,不知道為什麼常常都會耳鳴還是堵住的感覺,那時候隨便去看,聽力檢查正常之後,醫生判斷是鼻子有息肉影響到耳朵,很快就安排了手術,結果鼻子動完刀不但耳朵狀況沒改善,還多了一個常常鼻屎變很多塞住鼻子的症狀。後來要出國了,找親戚介紹名醫,看一看以後醫生診斷是小腦血液循環不好,吃藥就可以改善,結果馬上見效,現在還記得那時候白挨一刀。(不過後來斷藥後現在又有一樣情況了)

雖然醫療分級這件事很重要,但是當自己被弄到一次,還會產生永久後遺症的時候,要挑醫生醫院就很難權衡。我究竟是該為了社會全體,冒著會拖很久惡化又會被亂開刀的風險去小醫院小診所看,還是直接衝一發大醫院?這題真的太難。


加賀市的健檢中心

在日本只要是被正規僱用的勞工或是學校學生,應該都有健康檢查的經驗吧?而我自己之前健檢都在台灣,用保險的額度去檢,而且也沒做可怕的腸胃鏡,這次第一次全部自費,還是在日本,多少有點不安,上網查了許多資料以後,也才知道日本普通的勞保跟健保都有給付各種醫療與檢查。

加賀市位於日本北陸石川縣,是人口6萬4千人的地方都市,在日本1700多個自治體(相當於台灣地方政府)中,屬於中位數。我大概在四年前因為擔任一個台日交流的政府專案所以在加賀市置產,展開了東京加賀兩邊跑的生活,也因為年紀的關係,在日本很多第一次就醫經驗,也都在這段時間裡發生。

首先談談牙醫。

以前在東京我就看過牙醫,而加賀牙醫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我就醫的診所附有診療時攝影,可以在療程結束後,直接回放,讓患者本人看看剛剛醫生到底在你嘴裡做了什麼,還有自己的牙齒有多爛,所有療程說明也是用3D動畫配合醫生講解呈現。然後日本做牙橋之類的,有些健保有給付,不用自費。(但是是銀色的,要做白色就要自己額外付費)

其他偏頭痛之類的診療我都是到當地的醫療中心就診,醫生判斷要照CT之類的都是當天安排、當天照、當天看報告。

加賀市什麼沒有,就是醫院最多,醫療中心當然也很大,連縣立醫院都在這

加賀市什麼沒有,就是醫院最多,醫療中心當然也很大,連縣立醫院都在這

題外話:關於日本的醫療分級與介紹信

日本的醫療分級靠的是一紙介紹信,傳說中沒有介紹信,要轉院到醫療中心級的大醫院會很困難。關於介紹信眾說紛紜,我之前曾詢問在日執業的現職醫生,根據他說法,要是沒有介紹信,就要付出高額初診費等,醫生對患者的病狀了解可能多少也會有落差。

而在網路上也可以查到介紹信的正式名稱「診療情報提供書」,裡面記載患者的個人資料、治療過程、用藥履歷與過敏狀況跟介紹原因等等,但因為介紹信是密封的,大家都不知道裡面寫什麼,因此就算網路上這樣寫,可能有些人還是會對“被多寫了些什麼”這件事心存疑問。

總之以我個人目前經驗而言,沒有介紹信是需要支付額外費用,但不到高額,頂多就是幾千塊日幣,不會讓人看到帳單眼睛就掉下來。



全身健康檢查(不建議飲食時閱讀)

這次預約的套餐裡面,大部分項目都沒什麼特別的。一開始抽血抽了五管,然後量身高體重(中年人小確幸:長高兩公分),肺活量、聽力等等都沒什麼特別的,這裡比較悲傷的是視力。

「這樣看得到嗎?」「欸...我看起來怎麼都像香奈兒的外雙C(淚)」「之前也有人這樣說過呢,呵呵(冷淡)」左右眼現在視差變很嚴重以外、散光大概也加深了,這就是為什麼最近看螢幕都那麼吃力的原因吧,眼鏡該重配了。

第一天的重頭戲就是胃鏡,我以前沒照過胃鏡,所以查了很多資料,照胃鏡有痛苦經驗的人網路上大有人在,我自己為了怕痛苦還自費麻醉,沒想到打那針的時候就很痛,隨著麻醉蔓延痛還會一直往上延伸。

「會有點痛喔,忍耐一下。」

「!」(我此時嘴裡被塞個東西沒辦法講話)

「這個痛會一直延伸腋下喔」

「!!!」(我有感受到了)

加賀市的護士打針很愛用一招讓人防不慎防,我在打疫苗的時候體驗過,沒想到健康檢查也是同個流派。

「很怕打針嗎?」

「對啊」

「痛一下子而已拉」

護士通常在說道痛一下子而已的“而”字時針已經下去了。

「你看還好吧?」

「喔...恩...」

而且在打之前之後都會想辦法讓我不要看到針頭,我覺得很專業(當然很刻意去看還是會看到啦。)之後整個過程實在是讓人不適到沒辦法想像沒打麻醉會是什麼狀況...我除了挨那針自費的麻醉以外,還有吞一個冷凍的麻醉藥,但過程還是讓人不堪回首。

檢查後我被輪椅推到休息區躺著,當時意識朦朧一下就睡著了。醒來後手腳還是很沒力,但差不多已經要準備看報告回家了。看完報告除了太胖以外沒什麼問題,之後去另一個小房間,護士會解釋並提供當天檢查前專用的食物,一整盒大概都是一些流質的東西,最後提醒7點後斷食,9點準時吃瀉藥,當時麻醉還沒退,頭腦昏昏沉沉,但大概還記得。

朋友開車來接我回家後,因為麻醉的關係,吃完那些流質食物我馬上就倒了。睡到晚上醒來才慢慢回憶起胃鏡的恐怖,然而第二天還有腸鏡要做。

胃鏡簡單來說就是一根東西從嘴巴伸到胃裡去照,而腸鏡是一根東西從屁眼進去照。我想像中這應該是人類可以忍受的吧?因為美國片裡面感覺多粗多詭異的東西都可以放進去了,撇開美國片,平常大號的粗度就比大腸鏡粗吧?理論上應該是可以忍受才對。

雖然我在照之前心理建設了一百次,但還是很害怕。

第二天早上因為沒有麻醉就自己開車去,報到完後換完檢查用衣服,我就被帶到一個房間。房間裡有隔板隔成五個位子,位子上有一大罐瀉藥,一個量杯跟兩張紙,還有三間廁所。護士很耐心的一個一個人分別說明。

隔間就長得像這樣

隔間就長得像這樣

不過不用他說明我看紙上寫的也懂,就是每隔15分鐘喝一次瀉藥,然後就開始一個早上的“拉力賽”,拉到最後已經什麼都沒有只能出水的時候,就摳護士來檢查最後一次拉拉的成果,護士覺得OK以後,等水都拉乾淨就可以檢查了。

當時覺得很抖沒有想太多,後來跟朋友講,朋友說這不是很像綜藝節目嗎?我才突然發現這種安排的綜藝感很強。因為隔間只是普通板子,護士跟隔壁說什麼大家都聽得一清二楚。

「拉不出來嗎?那肚子會很脹嗎?」

一號參“賽”者應該是便秘吧?我已經拉到昏天暗地了他連一次都沒去欸。

「第一次做嗎?放輕鬆按照步驟來就好,很順利喔!那就繼續保持!」

「恩...喔」我也不知道該回什麼。

三號參賽者金髮綁辮馬尾,我原本以為是女的,但聽聲音也是個大叔,還跟護士小姐聊得很開心...聽起來應該不是第一次照了。

紙上指示很清楚,15分鐘喝完瀉藥就打個勾,拉了幾次也都要自己記錄

紙上指示很清楚,15分鐘喝完瀉藥就打個勾,拉了幾次也都要自己記錄

過了一段時間四號參賽者跟五號參賽者來了以後廁所就會顯得有點不夠用,而且打掃阿姨來的很頻繁,雖然因此廁所都很乾淨也完全沒異味,但兩間在使用中一間在打掃時,就會讓人痛不欲生...

在拉力賽的時候其實不會很痛苦,廁所也很乾淨,只是最後一次要排乾淨的時候就讓人有點吃不消。每到覺得OK可以站起來的時候,就會有殘餘的水噴出來,我就一直重複“好像好了”->“按免治馬桶按鈕”->“準備起身”->“又噴”->回到第一步。就這樣無限輪迴,到最後我覺得都快被免治馬桶沖到破皮了,很擔心等一下被捅進去的時候破皮那裡會出血。

折騰一上午總算輪到我檢查了,一號參賽者在我離開時還坐在座位上,看來這場比賽是我勝出。到了檢查室,護士叫我換上一件檢查專用的紙內褲,有點類似情趣內褲,只在重要部位開一個洞,換完我就依照指示側躺著。雖然角度上看不到是誰在幫我檢查,但是可以聽到女醫生跟護士聊天的聲音。

事後朋友問說會不會覺得很丟臉,但我當下怕都怕死了,根本想不到丟不丟臉的問題。

剛開始會打一針,護士說是緩和腸子蠕動,然後就在屁股抹上大量潤滑液,這感覺不是很陌生(欸),接下來....就是捅越深越不舒服,感覺很像快要噴發,但是不忍耐又很怕噴得醫生護士滿臉。

「你第一次做嗎?」

「對啊」

「為什麼那麼年輕就想做大腸鏡啊?」

「因為我怕死啊」

「今天跟你一起做的那幾個都四十幾五十歲了,通常三十幾歲就來做的人不多,但是早點做一做也安心啦」

「恩...對啊」

平常話很多的我屁眼被插著一根東西,老實說根本沒心情聊天,檢查進行到一半,話題也有點乾,醫生就把螢幕拉到我面前。

「不然我們一起看吧!」

「喔...好喔」

「你看這裡,其實都很乾淨,啊這裡這個就是剛剛沒排乾淨的地方」

「喔...恩...」

「啊你要是有什麼東西想出來的話就放鬆沒關係喔!盡量出來喔!」

「恩...」

要是平常我可能會覺得這台詞很靠北好笑,但是這時真的沒心情....因為實在太不舒服了!在事前事後都有朋友開玩笑說會不會去被弄一次就打開新世界大門之類的,我只能跟大家說自己去被捅一次就知道了,那感覺很詭異又不舒服,讓人在有選擇權的狀況下絕對不會想去第二次。

大腸鏡是我第二天唯一的項目,換完衣服以後回到診間等沒多久就可以看報告,醫生的結論是我大概減個20公斤現在的狀況都會改善,也沒長什麼奇怪東西,總之大概可以安心了。

整體下來的心得大概就是日本這裡其實醫療沒有比台灣貴到哪去,不過要找名醫跟認識的醫生還是要回台灣。

常常會聽到有人說旅居海外的台灣人很愛回台灣用健保,我趁機在這裡跟各位澄清一下,在日本居住的人們大家都有繳貴得要死的日本健保或勞保。要看病就飛回台灣,光機票跟時間成本就根本不是正常人可以負荷,而且真的有病,都不會是看一次就好,怎麼可能浪費多少健保資源?要不是回台間隔太短,我都恨不得停保台灣健保勒。

那些會嗆人以後不要回台灣用健保的人,真的要多動動腦,那些能回動不動飛回台灣用健保的只是少數特權階級,絕對不是我們這種小百姓啦!







avatar-img
東京裏物語
31.7K會員
248內容數
喜歡閱讀裏物語長文的大家,本專題將帶大家最完整的內容。看膩了那些不是捧日本就是貶日本的文章嗎?除了景點、美食、宅文化跟AV以外,日本還有些什麼呢?別人寫的裏物語不一定會寫,但是別人不寫的,裏物語一定寫。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東京裏物語 的其他內容
這篇文章探討社群經營的挑戰與價值,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社群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與獲取利益,並探討如何建立一個理想的社群,讓成員獲得幸福感和歸屬感。文章以作者在日本經營臺灣人社群的經驗為例,分析不同社群的差異,以及建立社群所面臨的困境與策略。
在35至64歲的工作年齡層中,選擇獨居的「中年單身者」正在增加。特別是在東京都心部,這一群體佔據了約三成的人口。獨居雖然能享受自由的生活,但也伴隨著孤獨的風險。要怎麼在活得更像自已時,同時減少這些風險呢?
從某個無聊的夜晚開始 2024年我的人生失去了主動權。 雖然這件事好像也不是一兩天的事了,但在年5月中感覺狀況越趨惡化。 主要原因是源自於2021開始的身體狀況不適,在台灣日本接受一堆檢查,甚至還動了手術後,狀況沒有顯著改善;在躺著、坐著都不舒服的狀態下,我開始無法在書桌或辦公桌前久坐,就在那
這篇文章探討社群經營的挑戰與價值,作者分享自身經驗,說明社群的本質在於解決問題與獲取利益,並探討如何建立一個理想的社群,讓成員獲得幸福感和歸屬感。文章以作者在日本經營臺灣人社群的經驗為例,分析不同社群的差異,以及建立社群所面臨的困境與策略。
在35至64歲的工作年齡層中,選擇獨居的「中年單身者」正在增加。特別是在東京都心部,這一群體佔據了約三成的人口。獨居雖然能享受自由的生活,但也伴隨著孤獨的風險。要怎麼在活得更像自已時,同時減少這些風險呢?
從某個無聊的夜晚開始 2024年我的人生失去了主動權。 雖然這件事好像也不是一兩天的事了,但在年5月中感覺狀況越趨惡化。 主要原因是源自於2021開始的身體狀況不適,在台灣日本接受一堆檢查,甚至還動了手術後,狀況沒有顯著改善;在躺著、坐著都不舒服的狀態下,我開始無法在書桌或辦公桌前久坐,就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