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5至64歲的工作年齡層中,選擇獨居的「中年單身者」正在增加。特別是在東京都心部,這一群體佔據了約三成的人口。獨居雖然能享受自由的生活,但也伴隨著孤獨的風險。要怎麼在活得更像自已時,同時減少這些風險呢?
二月,女性迎來了四十歲。
在二十多歲時,特別是進入社會後,她總感到在生存上的某種不適。
媒體上「女子力」被廣泛討論,而不擅長料理和家事的自己,似乎被認為是失敗者。
「我無法像其他人那樣。」對於自己無法成為社會所要求的「女性」她產生了自卑感。
三十多歲時,職場的同事和學生時代的朋友們陸續結婚。在送別她們的過程中,心情也漸漸變得輕鬆。
「女性在三十歲之前必須結婚。」我終於無意識地在那個「擂台」上棄權了。本來就沒有打算要生孩子。雖然我不想勉強自己,但如果能找到合適的伴侶也可以在一起。
過了三十五歲後,再也感受不到周圍的壓力。
現在我從事製造業管理職。收入遠超過同齡人平均,只要不過度奢侈,生活沒什麼需要擔心的。如果有時間,我會和朋友喝下午茶,或者去看電影。和以前工作時認識的摯友每年會一起旅行一兩次,有時也會和母親一起出國旅遊。對於目前的生活我感到滿意。儘管如此,獨處時還是偶爾會感到寂寞。
在只有自己的公寓房間裡,我會想:「如果因病無法工作的話……」。
雖然有幾位可以暢所欲言的朋友,但如果發生什麼事情,好像沒有人可以長期依靠。幾年前開始調查服務型高齡者住宅的入住費用,並制定了儲蓄計劃。另外為了保持健康,也開始去私人健身房運動。
當我在購物中心看到帶著孩子的家庭時,儘管已經想通了,但對年邁的父母仍會感到一絲「愧疚」。
母親時不時提到自己的朋友帶著孫子去玩。曾經在家裡,看到父親專注地看著電視上「第一次跑腿」的情景也令我印象深刻。(第一次跑腿是讓小小孩去幫家人買東西的日本電視節目)
「既然我不會有孩子,那至少可以幫助某些孩子。」大約半年前,我開始每月定期捐款給貧困家庭的孩子們。
「四十歲的孤獨是難以忍受的。」在瀏覽網路時,這句話映入眼簾。
與過去相比,獨自度過的時間變多了。在一些生活的場景中確實會浮現「孤獨感」。
然而,這並不會成為我認為或責備自己選擇不結婚或不生育的理由。
「不結婚」的生活方式在近年來已經變得相當普遍。儘管如此,對於不結婚的選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仍然被沉重地討論,這或許是因為「在這個國家,享受單生生活、隨著年齡增長而幸福地度過人生的樣板很少」。
現在她感興趣的是搞笑組合「阿佐谷姐妹」的生活方式。這對五十多歲的姐妹住在東京的公寓裡,彼此隨意來往,同時也珍惜各自的獨處時間。「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和朋友們有這樣的機會。」
當父母需要照顧時,存款又該怎麼辦?這種焦慮無法向人傾訴。現役世代所感受到的「孤獨」,我覺得大概就是這樣的情況。這是必須自己解決的問題。
「就算被介紹『有這樣的社區』,也不一定能找到價值觀相同的人。勉強把大家綁在一起,真的能幸福嗎?」我仍在探索如何度過四十歲的孤獨。(山本悠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