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某個無聊的夜晚開始
2024年我的人生失去了主動權。
雖然這好像也不是一兩天的事了,但在5月中狀況似乎開始越趨惡化。
主要原因是2021開始的身體狀況不適,在台灣日本接受一堆檢查,甚至還動了手術後,狀況沒有顯著改善;在躺著、坐著都不舒服的狀態下,我開始無法在書桌或辦公桌前久坐,就在那時另一個惡夢開始了,就是短影音。
我雖然極力反抗中國內容,甚至反抗以圖片為主的IG,但在短影音鋪天蓋地的攻勢下,打開FB也是短影音、LINE也有短影音,這樣一個一個滑,看著各式各樣沒意義卻刺激著觀感的內容,電影、動畫可以五分鐘十分鐘講完,中國復仇爽劇內容無腦,但每集都會出現滿臉橫肉又集人類所有缺點於一身的反派,讓人迫不及待想看他們被打爆...而無論什麼劇本,總之就是看著各種雞掰人被主角打爆,看完之後也很難說出自己看了什麼,頂多只能說在各是題材裡我偏好修仙跟武俠類...大概是從浴火鳳凰跟蜀山劍俠那時代開始吧?小時候影響真的很深。
短影音滑滑滑,工作來就拖著疲憊的身軀坐回書桌前處理,已經不是上班族還處於這種被動狀態的自己實在很該死,但幸虧老天賞飯吃,還是斷斷續續有工作;參訪規劃、工作坊、課程,跟朋友經營的貿易公司也會有雜事要處理,就這樣日復一日,我開始覺得自己像行屍走肉,不知道活著幹嘛。
於是有一天我決定不要這樣了!我要用手上的籌碼來交換一些東西,讓自己再次活起來!欸?不是很多人在搞打工換宿嗎?反正空房間那麼多,不然我也來弄個打工換宿好了!但是人家打工換宿是有在營業才需要打工,我就一個廢人整天躺在家到底要打什麼工?

三月的我還在台灣演講,回日本沒多久就變廢人了
於是我隨便PO了一篇文章在打工換宿社團...發現沒什麼反應。過了幾天,我又想了一下來的人可以幹嘛,想了一下自己想要過什麼日子,也參考別人文章內容,整理後PO了一篇在自己專頁:
[徵人]打工換宿資訊
誠徵2024年換宿小幫手
【業務內容】跨國工作坊、大學或公家機關參訪、民宿
【地區】石川縣加賀市:位於日本北陸地區的清幽小鎮,以溫泉著名。
【工作內容】
1.一起做模型:有幾盒鋼彈跟其他模型想清,素組就可以了,不用噴漆貼貼紙
2.一起看卡通追劇:累積了很多沒看,大概都是科幻、奇幻、然後有打來打去的劇情(我是七龍珠跟勇者鬥惡龍腦粉)
3.監督我打電動:買了很多遊戲都沒玩,想清一下,預計從人龍7開始
4.監督我運動:最近太胖了想減肥,可能出去外面走走或是跑步,還是在家做徒手訓練,可以再協調
5.監督我看書:買了一堆書沒看,想要清一清
6.監督我寫文章:累積很多文章沒寫想要寫一寫
7.一起規劃玩具要怎麼放,工作室要怎麼開放給大家使用:有個小小的工作室一開始規劃成可以給設計師互相交流的創客空間,有雷射切割、絹版印刷、CNC、活版印刷之類的機器,但是後來把玩具一放上去發現空間就滿了⋯需要有人一起重新思考要怎麼擺放
每個禮拜三跟六早上幫忙把垃圾拿到垃圾堆(步行約兩分鐘)
如果有客人來幫忙打掃會額外支薪(因為還沒公開對外營業,所以應該也沒什麼客人)
【待遇】
・無薪
1.提供專用房間(平常沒客人的話就一個人住一棟)
2.廚房、冰箱、吹風機、洗衣機、烘衣機、電動腳踏車都可使用
3.寢具、沐浴乳、洗髮精等皆有提供
【需求】
希望是一樣喜歡看漫畫打電動的同好;設計相關科系,或是喜歡畫畫、做東西的人佳
因為不算正式的工作,所以希望可以是比較聊得來的朋友;其他條件沒有特別要求,如果你有什麼需求(比如希望看看這裡地方組織或是地方創生在幹嘛、想練習日文、想去什麼地方踩點)都可以討論,我在經營的社群跟工作坊有興趣也可以自由參與(不強迫)。重點是自己住的區域希望維持清潔。
【聯繫方式】
1.有意者請直接電郵履歷書
2.簡歷形式不限,請附照片、經歷、自我介紹跟想利用這段時間幹嘛
如果你喜歡打電動、或是看漫畫跟卡通的話請介紹一下幾個你喜歡的作品
面談的時候我也會介紹我現在在幹嘛(雖然最近真的沒在幹嘛⋯)
【條件】
・簽證:不限
・性別:不限
・期限:可以討論
備註:認識的如果真的要來直接私訊我就好不要在這留言嘴砲了w

結果出乎意料,這篇文一出就爆了。
看過內容應該就知道,沒有什麼像工作的工作,也沒有很具體明確的目的,事實上我列出那些工作內容一直以來也都是獨立完成,需要人手的部分,與其說是勞動,不如說想透過新的人際關係跟討論,拓展可能性、也讓我能了解台灣其他各族群的人在幹嘛。
東京裏物語這個專頁不被演算法眷顧之後,我就偶爾想到才更新一下,讚數跟觸及也大不如前,但這篇最後累積了2661個讚、500則以上的留言、606次分享,真的嚇到我。
留言裡很多我原本的朋友、也有因為觸及所以很久沒出現在留言區的老讀者,但留言分享的多,實際應徵信開始爆炸是在一兩天後。
來面試的人們
現在回憶起我的人生,很多事都是大概想一下就上了,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面試這件事有什麼難?應該也沒幾個人吧?就憑感覺每個月錄取幾個人就OK了吧?
而現實卻常常不如自己想像。
有人跟我聊不來,卻一直追問自己為什麼沒被錄取、有人約了面試放鳥好幾次、有人說要來沒來,在經歷了一段陣痛期之後,我開始標準越來越明確,到最後發現外在條件再好、履歷再好看,光是面試放人鳥跟談不來這兩點就足以構成淘汰標準了。
而面試稍微有點眉目之後,我又開始在意誰跟誰放在一起會比較好玩,他們可以過得比較開心。把愛聽團的人跟做音樂節視覺設計的人放在一起會不會比較好玩?生放主跟寫小說的人放在一起能有什麼火花?把藝術創作的人們放在一起搞不好可以來個集體創作?當初想找回規律生活的初衷全部忘光光之後,腦袋裡又浮現好多好玩的事...然後...很多好玩跟痛苦的事就開始了。
⇨六月組:開啟社群意志的第一群人是意外的平衡型隊伍!?
▶︎心得雜記:完美開局的六月
六月換宿成員算是臨時成軍的,也就是說他們都是看到募集就可以馬上在下個月出國將近一個月的人們。來參加的人們背景跟經歷,確實也不算太普通。每次我在講到這,就因為牽扯到太多個人資訊而難以下筆。
以比較無害的資訊來說,六月有一對夫妻帶著小小孩,其中一位是我的老讀者。他們每天除了煮飯給大家吃以外,老公也會負責開車載大家;另外一位名校出身有旅行企劃背景,負責規劃大家每天生活行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時間到了他就強迫進入日文學習時間,一些負責打掃家裡附近環境的事也是她在規劃。
接下來是在我來日本以前就已經畢業回台灣的留日大前輩,是企劃相關背景,日文很溜就不用說,為人也很溫和,因為平常有當日文家教,所以在日文學習時間有時候會被凹去當老師的樣子(?),也成為跟鄰居溝通的日文窗口。
最後是想要自創品牌,還在準備的小妹,一開始給我印象有點害羞,但做事很認真,不會龜龜毛毛,有執行力;偶爾大家會問他一些年輕人用語....在學習年輕人用語的時候也常常帶給大家很多笑點。然後大家都很愛小孩,都會幫忙顧。(學了一堆年輕人用語現在只記得鎖爛...而且還不太會用的我Q_Q)

第一次大家一起裝軌道燈
因為我卡到出差跟工作,很長一段時間對六月組都是放生的狀態,但回來看到他們,真的超級像一家人,難以想像是剛認識不到幾週的人。
在換宿的各種人際關係發展裡,我看到了更多不同的可能性。我的原生家庭給的成長體驗很破碎,到現在依舊有很多回憶起來令人心寒的橋段,但在加賀的場域,大家給了我很多,謝謝大家願意來加賀陪我玩,也謝謝你們可以友善的對待彼此,能串連起這些不可思議的人際關係,價值真的遠超我當初估計。
那些政府官員跟大學老師每次站在制高點評論地方據點經營的時候,我常常聽了覺得不是滋味,因為這些地方創造的價值,絕對不是單純能以數字評估,每個在地方經營的據點都是由一個個有溫度的故事、還有經營者的血淚堆疊而成才有大家看到的小小成果。
雖然想要做下去,就避不開商業化跟社會輿論的考驗,但是無論將來如何,我絕對不會忘記一起在加賀生活過、一起經歷過春夏秋冬的人們。
朧月、夏霞、秋曇、初霜,隨四季推移,訪客們的故事也如舞台劇般一幕接著一幕;有這些故事,才有現在的加賀譯據點,希望今年換宿執行完以後,這裡的故事還能一直寫下去。也願為我帶來故事的人們,也能從這裡帶著滿滿的能量回到自己日常。
↻心境變化
隨著新成員加入,大家開始有了日文學習時間,每天還有嚴格的課表!想想要來學日語好像也合理,畢竟日文環境跟免費日語家教(成員裡有一個在接日語家教)就在這,來這裡學日文根本就超賺。接著大家想做的事也開始化成清楚的時程表....我一開始沒有想到會那麼有紀律欸!?

每天三餐都有人準備,準時開飯真的是平凡又珍貴的幸福
媽媽每天會煮飯叫大家去吃,圍在桌邊三個“哥哥姊姊”陪小孩玩。爸爸跟我講著廢話,媽媽上菜,從三歲到45歲的成員齊聚一堂,這種家族感自從我們整個家族因為分遺產等等原因解散後,應該是第一次經歷吧? 跟大家一起吃飯的時候,也暗自覺得能辦這次換宿真是太好了。
六月的開局,讓我覺得換宿這件事大概沒那麼難吧?沒有多難的工作,有空就是帶大家去參加一下祭典跟活動,偶爾一起吃飯組組模型、講講廢話、聊聊人生,我有工作要處理的時候也不用太顧慮大家,這種關係感覺很不錯。
▶︎與生活主線的交叉
再次發現一件事:其實我的時間沒有多到可以天天跟大家在一起玩。這之前來的實習生跟我講過一次了。因為之前接了台灣地方創生輔導中心的顧問,所以六月要在台灣弄一個大概百人等級的工作坊還有講座,我負責的工作除了聯絡日本老師確定工作坊內容、講座內容跟修改簡報外,還有當天即時口譯、跟自己的一場講座。
工作模式一開啟,我基本上就是窩著做事不會跟人有任何牽扯,來換宿的人們分散住在別棟房子裡,大家好像一起生活,距離卻又像鄰居。

六月正好卡到一個比較大的工作要回台灣,結果跟大家一起玩的時間也沒多久
⇨九月組:來自台北的都會女子們
▶︎心得雜記:與台北女子們的悲歡離合
九月的成員因為不同理由來到加賀,但或多或少都有療傷跟休息的成分。
過了30以後,圍繞我們的關鍵字不外乎工作、薪水、貸款、投資,更熟一點的朋友可能會聊到興趣、家庭之類。想想在最近幾年內,我幾乎沒有在複數異性在場情況下聊到以前那些荒謬的感情事,至少印象中....九月,這些話題非常多....多到可能佔掉我最近10年份的扣打了。
9月的人們離開了,跟六月一樣,有歡笑也有淚水,而且好像比六月換宿第一期流的眼淚更多;途中來訪的大阪夫妻、住附近的台灣老闆、三個正值社會中堅層的台北女子,無論有沒有說出口,每個人都面臨著人生的抉擇,要挑戰新領域還是在原本崗位站穩腳步永遠都是難題。
到了這個年紀,我覺得人生前半的經驗是付出10就會得到10,之後的路,付出20都不一定可以得到10,等基本盤到了50之後,要到60可能必需付出120或更多。這跟上禮拜結束的工作坊在探討願景跟任務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向著人生的願景走到某一步以後,可能就會挑戰這世界既有的規則跟常識,這時候我們該怎麼走下一步?該整理身邊資源,規劃如何安穩度過餘生?還是繼續向世界發起挑戰?
不管怎麼選擇都是艱難的決策。
但是認真的人,無論是衝刺、跌倒、開心、難過、落淚、歡笑,每一刻都很耀眼,敬九月份認真活著的台北女子們。
9月,感覺那種荒唐打鬧、開玩笑無底線、跟姐妹們一起大笑大哭的情境,好像讓我再度(?)經歷了一次那個從來不屬于我的女校時光。回顧起來以前6年的男生班日子,快樂程度應該不輸女生班,但是女生真的比較香欸(被毆)是說每次酒一開就要天亮才解散真的太硬了...中年人很需要睡眠啊!

六月、九月、十月的成員在台北還辦過一次交接+聚餐,超有趣的
↻心境變化
在工作沒有明確指示,時間也沒有明確規劃的狀態之下,大家的心情很容易受彼此影響,其中一個人因為維持著台灣的遠端工作,所以每天作息還有要做的事很固定。其他只是來玩的人,因為換宿工作內容不明確,很容易彼此影響;雖然我沒有跟大家一起住,但還是能感受到她們彼此之間關係有些微妙的改變。熟了以後自己的心情也會受她們影響,這種沒有強制性跟任務性的夥伴關係很微妙,雖然有一個“一起生活,一起玩”的模糊目標,但光要定義生活的時間跟玩的內容,想形成共識就有難度了。
以結論來說9月組餐廳沒少吃,中間也組了樂高,也有去運動,景點應該也跑了一些。大家都很好相處,但是一起生活似乎又是另一回事。人際關係這件事,是人類只要活著就逃不開的課題啊。

每天唱歌喝酒還常常尬聊到早上,我真的以為自己回台北了
▶︎與生活主線的交叉
九月組來跟走的時間正好壓到8月的工作坊尾聲還有東京組工作坊的合宿。一開始她們為了讓我心情好一點下了不少工夫,比如找我吃飯看電影之類。其實對剛見面一週,就因為工作不順利窩在自己家裡的中年肥宅房東,她們完全不用這麼做,但回想起來還是很感謝大家的用心。我心情恢復的速度也還可以啦,據大家所說只花了兩天。
最後分開的時候晚上她們點了個很有氣氛的燈,然後大家邊喝邊聊人生邊哭...我邊聽邊煩惱著另一個房子裡東京來的訪客,最後還是陪她們到天亮,拖著快死亡的身體去面對另一群工作坊的成員,講課講一講我都覺得自己快往生了,年紀到了真的不能這樣玩欸。

在東京的工作坊合宿正好卡到9月離開的時間
⇨十月組:各種領域的創作者們
▶︎心得雜記:規則內外的人生軌跡
10月組有個明確的目標,就是去市集擺攤。為什麼會有這個市集的邀約,也是各種奇妙。首先有認識的主辦單位來問我有沒有興趣擺攤,加上幾個要來換宿的台灣創作者們時間正好對到,最後想想自己結束東京學生生活後再也沒擺過攤,最後就促成了這一局。
這次10月組有原本是老師的版畫作家、實驗音樂的創作者、靠著一隻畫筆就四處旅行還把經歷寫成書的畫家,還有從9月就加入的動畫導演。中途還臨時亂入薩泰爾社群行銷跟手毬老師。
十月的成員每個經歷都很有趣,除了兩個工作上氣勢如日中天,正在衝刺的妹妹以外,其他人的經歷,都讓我有很多反思。究竟順著社會的主流意識發展是好還是不好?平凡的升學、工作、賺錢、買房、結婚、生子到底有多難?在群體裡一直是吊車尾的我沒想過這題,也沒有為了那些指標上任何一件事過努力過,所以這次換宿,透過參與者的人生藍圖,讓我大大開了眼界。
有人曾經在台灣標高最高的學校教過書、有人用畫似顏繪當作維生工具到海外四處旅行、有人可以完全不在意收入就把自己的人生完全投入藝術創作、也有人放棄運動選手生涯轉行做行銷,文科畢業年紀輕輕就上看百萬年薪、還有人從年輕就一直存錢投入自己所愛的日本工藝、拜師無數,沒有漂亮的職歷,卻擁有漂亮的人生經驗跟人脈。看來能在日常跟工作的循環中找到一段時間到加賀跟我瞎混的人們都不太普通。而10月的人們雖然在加賀平常沒有很多共同活動,但繼承了工作坊血統的夜間回顧卻把大家串在一起。(順便推一下換宿成員出的書,還有我當下收到時打的動態)
剛開始破冰時,大家都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歷程,10月所有故事精彩程度我覺得可以寫成一本小說了。之後每天晚上的回顧裡,有人分享投稿政府案件時遇到的問題、有人分享去參加體驗活動的心得、有人分享日常中跟日本人發生的小故事,大家時不時也會拿出當天的作品來分享,偶爾也有人帶大家做工作坊、一起看影片,晚上看到月亮很大就突然決定開車去追月亮、大家跑去海邊的草地上滾來滾去、晚上去公園玩仙女棒,現在想想還是很有趣。
(備註:夜間回顧時間是加賀工作坊固定的行程,主要分成前半:分享成員每天做專題、田野調查或生活中的發現與心得,加上後半的核對行程兩部分進行。在換宿裡面改成每天固定時間、自由參加,有人會把工作、作品或手邊的案子帶來分享討論、也有人分享去了哪看了什麼,如果有想要找人一起的行程也會利用這個時間,最後再加上一大堆廢話跟幹話...就是10月換宿回顧的型態)

大家邊看海邊在草地上滾來滾去
在加賀很多個瞬間,好像大家的學經歷、社會地位、頭銜都沒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有大家、有我、還有那些為了單純小事而開懷的歡笑聲,我偶爾會想,可以跟這些人一起成就些什麼事?但偶爾也會覺得享受當下更重要。像我這種中年肥宅就是常常什麼都想要,卻什麼都半吊子吧。
來加賀的人之前經歷過的,跟她們一起在加賀經歷的,將來也會成為那些茶餘飯後,大家談笑時的小故事吧!我想沒有這些小故事,活著應該會變得很無聊。
跟無聊對抗果然是我一輩子的功課。感謝帶著精彩故事來加賀的大家,也感謝在加賀為我的故事加筆的你們。

承襲工作坊的每日回顧時間
73年次的人們面臨的人生期中考
這次換宿期間訪客有幾個跟我同年,也就是最近剛滿40歲這群人。
跟他們聊完以後我覺得40真的是人生中一個很大的挑戰,除了承先啟後的社會地位,我們前面所有的選擇都會開花結果,或是說,無論做出選擇、或是沒有做選擇,都會在40歲左右迎來“結果”。
大家累積的東西,對自己個性的了解,從某種角度來看是固定了,但換個角度來說,卻也更能專注在自己眼前的事物上,不管是好是壞,我們能做的選擇,能用的資源大概都成形了。
不想碰觸太多成員們的私事,我只能說因果報應絕對不是簡單四個字可以帶過,無數錯綜復雜的原因,交織成現在的結果,大家人生中每個事件似乎都可以單獨討論,卻又相互影響。做好事不一定有好報、或壞事的人卻常常升官發財,但話說回來誰能定義好壞?很多人到了40歲越活越透徹,但我反而是越活越迷惘;不管工作坊還是換宿,那些來自其他族群的人們每次都帶給我很多刺激。
播種一定會結果,但沒人知道結什麼果,最後我想祝福那些為自己人生努力的人們之後可以一帆風順,不要遭遇太多逆境。
↻心境變化
10月成員雖然讓我玩得很開心,但也再次感受到一群人要一起做事有多難,一起生活有多難。因為六月跟九月沒有明確目標,所以很多心思跟討論都停留在人際交往或是每個人人生規劃上。十月多了要一起去市集擺攤的目標,從準備、場勘、還有一些細節就可以知道有誰是將來適合一起做事的夥伴,有誰適合自己一個人做事。在不同的場面,還有不同的時間上,人際關係都會有些許微妙的變化。
一起工作、一起出去玩、一起擺攤、接觸的時間長或是短,都會讓人際關係產生變化,有些人在某些限定的時間或情境裡是非常優秀的夥伴,有些人雖然平常讓人沒什麼記憶點,但時間久了就會默默發揮影響力,跟各種人相處這件事,真的不會膩....但會很累就是了,精神上跟生理上都很需要能量。
另外十月還有一件令我很高興的事,就是工作室使用率變高了!!原本裝潢了工作室,就是希望大家除了工作坊的討論以外,也可以用那裡的雷射切割機等等器材做些東西出來,雖然器材不一定有用到,但十月成員很常在那裡畫畫、做模型,大家在討論時間也會一起用我買的紙膠帶做做小本本,總算讓工作室真正發揮功能了!...不過相對離整理乾淨這件事好像越來越遠了....

工作室開始變成共享辦公室
10月結束我感覺到自己沒找到原本在換宿前期待的生活步調,反而是被換宿成員的生活拉著走,11月好像應該修正一下。
▶︎與生活主線的交叉
◎小說裡的風景下北澤篇與小本本
10月我算比較閒,只有要參加東京的一場活動,所以有很多時間來做本年度年度目標:做一本記錄工作坊跟生活的小本本!!正好10月成員一堆會畫畫或是工作要畫畫的人,於是就趁機把工作室的紙膠帶跟印章拿出來用,大家真的超級會用,都做得超級漂亮,10月真的太棒啦啊啊啊!是值得紀念的小本本出道月!

十月有人的目標是一天一張圖,也有人一天不只畫一張,我也受到大家影響開始重拾畫筆
⇨十一月組:想找回生活步調的夥伴們
▶︎心得雜記:社交疲勞的第三個月
在幾年前我剛開始辦工作坊的時候就知道,帶工作坊非常消耗精神力,而換宿或任何形式的社交活動,只要牽扯到跟人相處,都會對精神帶來大大小小的負擔,即便那些人自己很喜歡也一樣。
十一月的人們彼此之間沒什麼共同點、沒有太多交集、只在剛開始“這個月要幹嘛”的閒聊裡,一起決定了每個人都要練三首日文歌,大家共同經歷了兩次練唱還有零星吃飯出遊以外,我好像想不起來跟大家有什麼共同活動。當然這是指我跟她們之間,她們自己揪團去哪玩,或是各自去了哪,我就不太清楚了。

11月餐廳也沒少吃,成員裡有個不能露臉的神秘網紅,常常用哥布林代替自己出鏡
十一月其實跟十月的成員有幾天時間重疊,從九月就一直在加賀的成員也說連續三個月要跟不同的人破冰,社交能量耗損太大了。
至於十一月成員裡面的人物,有藝術大學畢業自由接案的人、可以全職遠端工作的人、還有準備前往歐美留學的人,以經歷來說除了一個以外平均不算非常奇幻,年紀來說平均比較小,不過也因為這樣,我開始試著把重心放在當初換宿前想做的事情上。
就是找人一起做模型還有運動等等。
六月跟九月其實模型跟樂高都已經有做了,十一月也做了兩隻,在做模型上算有點進度,但玩電動方面進度是0,而當初說好的一起看電影、看卡通,也因為對看的片子沒有共識,還有大家想看的時間卡不上所以進度很差。(這裡指的大家是說我跟她們,她們之間有沒有一起做什麼我沒管那麼多,畢竟住的房子在不同棟,我整天跑去也很怪)

解鎖跟辣妹一起做模型成就
↻心境變化:
我開始注意到自己很貪心,卻沒辦法兼顧所有事。又想帶換宿的人去加賀有名好玩的地方吃喝玩樂、又想要每個月的人都有個共同目標,還想要一起運動、工作、讀書。這些事湊在一起,加上還要建立新的人際關係,真的超級無敵累!!
我也開始注意到,自己雖然比一般或創業者閒很多,但生活中偶爾也會被工作追著跑,最後換宿的人有自己想做的事、有些人也有工作要處理,大家在共同生活要以什麼形式進行,要是沒有基礎規劃的話,混在一起根本亂七八糟。
十一月在社交疲乏的狀態下,我猶豫了半天還是玩了破冰。雖然聽別人講還算有趣,但自己每個月都要講...會覺得倦怠感十足,我是個很愛講話的人,但討厭一直講一樣的內容,這件事之前在台灣有一次辦巡迴講座的時候我就察覺到了。重複講一樣的東西超~級無聊,所以我也不愛那種學校講課之類的工作。以結論來說,該做的事大概都做了,但完成度非常低。

整理照片的時候才想到我也跟十一月的成員一起跑到金澤幹過很荒謬的事w雖然不能寫太多但想起來滿好笑的,只能告訴大家:金澤的AR藝術祭很好玩喔!
▶︎與生活主線的交叉
◎台灣某大學東京參訪團
這個月之前合作過的客戶問說能不能湊一個東京的參訪團,這次主題好像是MBA課程,所以我花了不少時間在找合作單位,最後去了早稻田大學、東京跟很多台灣單位合作過的SHIBAURA HOUSE、還有橫須賀街軍港地區商店街會會長來幫忙帶街區導覽,整個過程雖然算順利,但聯絡跟帶團也佔用了11月很多時間。
◎山形農會會議
除了出差去東京帶團以外,這個月還有幾天是出差去山形開會談水果出口的事,然後還要接待台灣廠商,面對日本跟台灣客戶整個行程戰戰競競,跟東京帶團是不同的累,會議上還臨時被老闆點名說要我代表公司開場,真的有夠靠邀,希望下次他點我之前可以先SET好,不然我的日文詞庫可沒裝那麼多敬語。

雖然跟青森比起來規模有差,但山形蘋果選果場也弄的很好
後記:想像力決定執行力
▶︎不斷出現的共識議決/去中心化組織究竟會是什麼型態?
只要有人,就有社群,有了社群,就免不了大家要一起決定一些事。在民主社會裡被廣泛應用的多數決,在共識議決的專業中,有很多令人詬病的缺點,尤其應用在少人數團體裡,因為被否決的少數其實跟多數可能只差一票,因此缺點更明顯。
換宿每期四個到六個人的群體要決定事情時,我都在思考是我決定好再跟大家微調,還是從零開始討論?
因為換宿成員群體不是一個目的明確的組織,也不算社群,大家充其量就是正好有時間在國外住一陣子的陌生人,這群人會變成什麼型態,要是我沒有想像的話,好像很難期待每個人能提出些什麼具體的東西。
我自己接觸政策一陣子,從在日本地方政府任職、參與政策提案跟研習,一直到這種最基本的小群體經營,也每每感受到執政者被批判的某些事是必要之惡。先不論執政結果是對哪個團體有利,但要是執政者不做,任何一個群體都沒辦法得利。
拿換宿這件事來說,我一開始開出的條件還有想像的生活其實很模糊,大概有個藍圖跟願景,而實際時間規劃、目標設定等等都是空白。這跟國家從上而下的施政方式類似,中央先提出大方向,然後叫地方政府來提計劃,地方政府就找法人單位跟民間單位商量,最後法人、教育單位跟民間公司就要提出很具體的方案,再一層一層上到中央,看合不合他們口味,這樣來來回回好幾次,政策才會開始運作。

我有回一趟台灣偷偷跑去看地方創生活動,結果從19年開始推到現在,有人有拿到錢,也有新的人上位,當初發起的人還當了總統,但整體而言民間關心度依舊很低。以政治而言統獨議題才是台灣討論的最後皈依吧?中間政府在其他地方花了什麼錢,誰拿到錢做了什麼,大概都不重要吧
剛剛講到參與政策執行每個單位的人,不是拿公司薪水,就是拿大家稅金在做事。當民主社會運作時,大家會覺得政府做事,付錢的人民應該是老闆、有決定權才對,但對於很多施政細節我們根本沒有決定權,除了選人之外,絕大部分的民眾是搞不懂每個政府機關,還有政治人物背後代表的利益團體是在幹嘛的。
這時候就會產生一個有點弔詭的情況。
我們明明就是付錢的人,卻要被領錢那群人來決定自己的將來。但誰有空每天監督政府,去看每個政策的細節啊?為什麼我們付錢了還要做事?不是付錢就等於把公共的事通通交給政府了嗎?
我相信很多人會這樣想,我們付了錢政府就該做好事,但實際上那個做好,是對誰好?怎樣的標準算好?這件事沒有人說的準。
拿到換宿的群體來說,我講了自己的理想,但是沒有人有跟我討論的義務。當然我的話對換宿成員們也沒有任何強制力,所以最後在願景之後的「提出方案」跟「執行方案」這兩部分成果檢視起來在我心中只有六十分吧。
▶︎理想跟現實/經營者跟參與者的壁壘
我前幾年一直很專注在場域還有社群的理論跟實作上,場域跟社群照理說應該是實現某個目標的手段,所以目標不夠明確,場域跟社群的營造自然會不夠力。
那這個群體的目標能不能藉由參與者自己發想、自己提案然後共同討論、共同執行?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在群體中心的發起人需要提供什麼資源作為誘因?又或者社群形成初期需要明確規劃到什麼程度?
幾年前我參加過一個場域營造的課程,所有學員都是日本各地場域的經營者,辦活動或經營空間的老手。我一開始覺得合宿工作坊這種東西應該在各場域經營者齊聚一堂的狀況下是信手捻來,結果沒想到當大家把自己放在參與者的位置後,場面好幾次都很僵。
就算是社群的經營者,但參加課程時多少會有「我付了錢,主辦人應該來主持,應該要提供我們內容吧?」的心態,所以打破參與者跟經營者之間的壁壘,讓大家為了同一個目標共同努力,需要很多巧妙的設計。這就是場域營造課程裡面的其中一個議題。
拿回這幾年的工作坊或是這次換宿來說,我究竟要做些什麼事,才能讓大家覺得自己不只是參與者,而是能“共同經營一段充實的加賀生活”,這件事大概是每個月能不能順利的關鍵。
但來參加的人們究竟想不想成為一個群體?而她們報名以前內心描繪的“加賀生活”又是什麼樣貌?這些事跟我想的事有沒有交集?我想在策劃跟執行上,很多事我都是在混沌中摸索,最後結果就是這幾個月很好玩、也交到朋友、但好像就是少了什麼。

十月成員送的書
▶︎有捨才有得,最終還是回到自己到底想要什麼?
最終檢討下來,以各項成果來說,換宿應該有60分。而這件事再次暴露我在執行上的弱點:發起議題跟做出草案可以,但穩定經營跟執行計劃不行。
整體看下來大概可以歸納出我個人的幾個敗筆。
1.什麼事都想跟大家討論,討論不出來就愛做不做
2.沒有明確規劃出每天工作跟休息的時間
3.對於打工換宿的工作沒有明確定義
而這些敗筆的根源都在於我目的性不夠強烈,在六月的時候我叫大家幫忙做事,都會加一句,「啊你們不想做或是沒空的話也沒關係啦。」六月的成員有提醒過我千萬不要說這句話,不然大家一定不會想做啊!而實際上,就打掃這件事來說,每個月的執行狀況也有落差,這點成因就是我沒有明確定義要掃哪些地方、要掃到什麼程度。
其他的話,我是很想帶大家到處吃喝玩樂,然後有一群可以一起做事一起玩的夥伴,後來發現工作跟玩樂還有她們個人規劃或原本就有個工作幾乎不可能兼顧。
雖然之後應該不會再那麼大規模的換宿了,但在這次經驗裡,也再次提醒了我,作為群體中心,議題的發起人,很多事只能我自己決定以後再找其他人進來,以原始版本為基準開始修改,想找人從原始版本開始制定計劃....我只能跟AI討論了。
2024這篇寫完總算也交了結案報告,換宿相遇的緣分還會延續下去吧!很幸慶我沒跟任何一個人撕破臉。也希望大家在加賀度過的這段時間,能給彼此一些能量,化作大家在各自的人生路前行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