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說的社群是什麼?工作坊也做了,大家相處的也不錯但為什麼在經營群組裡面,還是在聊天室大家都不回訊息?」
「社群嘛。總是免不了要讓帶頭的人唱獨角戲一陣子,能量要慢慢累積啦!」
2023年第一期工作坊畢業以後,曾經大家也一度覺得很累,雖然發表會風風光光,大家私下連結不少,還會相約出國去玩,但社團裡面的訊息回覆率就是不高。
到了2024年底,我們工作坊又多了一批畢業生,工作坊執行模式也整理出了SOP。
第一年發表會還請來WIJ的老大MARK站台
2025東京工作坊說明會跟24年比起來很不順利,但相對的工作坊卻已經有人開始報名。工作坊6次下來一個人三萬日幣,要動用那麼多人的時間處理事務、場地、準備工作坊講課的內容、安排合宿行程跟講師、再加上每次我從加賀到東京來回的交通費,算一算應該知道大家幾乎都是靠熱情在做,我常常也是自己倒貼。不過還是會有人覺得貴、覺得不值得、或是搞不懂我們在做什麼,既然做社群那麼吃力不討好,那為什麼還要做社群?
今年大探員M那邊招生文的主軸是:「根&歸屬感」我想她的論述,跟我第一年招生時說的想「打造中生代在日台灣人的社群」不謀而合,但是大家對社群的想像應該很模糊,也可能很平面,這篇想跟大家聊聊「社群」。
你想過自己的歸屬在哪個社群嗎?
社群的定義是:一群擁有共同目的與價值觀的人所組成的群體。因為現實世界聚會場地與交通成本都變高,因此很多社群都移到網路上,而人際關係一但數位化,很多事看似變得簡單,但其實變得更複雜。
想想我們從小到大的社群,每個人大概離不開家庭、學校、社團、公司,撇除家庭,我想直接體驗過“經營社群可以得到利益”的人可能是少數,或比想像中少數更少。
在日本社論中曾經提到人際關係在現代社會算是資本之一,而隨著年齡增長與社會化,大家都在試探彼此的邊界感跟距離感,人脈擴展也開始變得麻煩跟困難,人際關係就會開始隨著老朋友的失聯、與結交摯友成本增加,而開始入不敷出。
尤其在日本,在東京,大家來來去去,只要度過了10年以上的台灣人,應該多少遇過朋友因為結婚、轉職、升職、接班等等原因離開,比較懶得交朋友的,現實中人際關係搞不好最壞有過真空的狀態。這時候想做些新東西,就沒辦法連結即時的外部資源,遇到不熟悉的意外要處理,也可能會沒人問。
經營社群光靠熱情的話,真的需要異於常人的能量
現在社群參與者不斷把成本外部化,讓大家會覺得自己經營社群很累,想參加什麼活動、有什麼需求再去找別人經營的社群就好;這種狀況從以前選學生幹部,大家推來推去就看的出來,有玩過社團或是分組報告的時候,遇到事情各種閃躲飄應該不少人見識過,但相對沒有人出來扛幹部或組長,所有事情都沒辦法運作,自己出來扛,也是爽到其他人而已。在成長過程中這樣的狀況,大概就決定了我們與社群的關係,也決定了大部分的人不想成為社群或團體的經營跟決策核心,只想當參與者,或享受這些團體提供的服務就好了。
因此多數人付費享受別人提供的社群服務,少數人經營社群取得&分配利益,就形成了現代社會的社群生態。如此不斷重複的結果,導致多數人只會把社群當作提供服務或是滿足市場需要的存在,參與、共創、共同謀求利益或是解決問題的本質也漸漸被忽略。
在日本的台灣人那麼多,我們共同面對的問題是什麼?我們又能一起挑戰什麼?
哈佛大學花了84年追蹤2000人以上,研究出想要度過幸福人生的關鍵在於「良好的人際關係」,人們只要從社群裡滿足需要與被需要兩項需求,就可以得到幸福。
我從接觸了探員m的東京宵夜文事件簿主編大獸以後,發現她跟我看到的東京很不一樣,在東京同樣是接觸台灣人群體,但是我們遇到的族群完全不同。
她的交友圈裡面不乏生活無虞,可以談論吃喝玩樂、興趣、夢想而且還充滿行動力的人,完全就是太平盛世;而我這種社會底層人士雖然愛參加各種交流會,但日本待久了,遇到台灣人只會覺得「不要捅我一刀就不錯了」,也不會去刻意聯絡。也不是說參與低門檻的交流會全是怪咖或是壞人,只是從那麼多聚會裡篩選出適合自己的朋友實在太耗能,久而久之自然很疲乏。
同樣是在日本的台灣人,究竟是什麼造成這兩個幾乎隔離的圈子?其實從FB共同朋友跟社群形成就可以看出端倪。
大獸的粉專在日本台灣人裡面一直不算是熱門專頁,而她的社群來源是台大校友會跟那些人們的朋友;這就是癥結點,那些高學歷菁英們的社群原本就不是我這種庶民可以踏足,而他們大概也不會覺得自己是一個“社群”,會覺得是一群朋友,然後朋友介紹朋友,這其中的篩選機制,就會篩選掉一些他們覺得不OK的人,久而久之社群就開始有自己的免疫力。
雖然對學歷這件事不能100%把人正確分類,但不可否認台灣最好的人才跟資源一大部分都在台大校友手中
她的社群成員匯聚了各種資源、厲害的成員以及行動力,在認識了那個社群中幾個人,經過深聊還有工作坊以後,更能確定台灣的樂土就源自他們心中。
我有個朋友住天母,回台灣我有空會去跟他聚聚,每次酒局裡大家理所當然的談論夢想、創業、移居、結婚、生子,完全是跟電視上報導的不景氣逆風而行的人間淨土,每次聽到天母人們聊天,都覺得台灣真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寶島。
這種社群氛圍就是我理想中的社群吧?而不得不說,那就是一群社會上勝利組的社群,會把我們這種庶民拒之於外,就算大家彼此認識,但究竟不是一群人。
所以要組成我理想中的中生代台灣人、中產階級、有共同價值觀的社群,就先要借精英社群的力量做出成果,再拉其他人進來。
我們在經營社群的時候常常在討論,究竟我們要的是什麼社群?我們想要什麼人進來?我們要一起做些什麼事?很高興也很榮幸的是,大家每次都把解釋社群這個權力交給我,雖然我希望東京的社群有一天也有自己的意識,但現在這個階段就由我先給大家一個方向吧!
在東京這個地方,很多人都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追求理想人生這件事,好像被工作、壓力、家庭壓力、社會壓力這些鳥事擠壓到失去原本形狀。
我想要在日本的台灣人裡,多一點人可以討論自己理想的生活、透過小小的行動慢慢接近自己想要的人生,我希望這是一個互助互信的社群,我希望我們接不住的那些來自原生家庭的社會資源,有一天可以靠著這個社群承接。
我畢業於私立科大,天資駑鈍不愛讀書只喜歡打電動看漫畫,沒有耀眼的學經歷,來自於家道中落的中產階級家庭,因為非自願因素來到日本,受薪時年薪沒有破過400萬日幣,標準社會中低階級平凡人,但我的人生一路走來,參加社群也建立社群,受過來自無數人的幫助,我能感受到社群的能量跟價值。
雖然想揪人的時候不一定一呼百應,但在精神出問題想找諮商師、需要緊急送醫、長輩在日本出狀況需要幫忙、遇到法律或是資產問題,還有各種危急關頭,就算平常不一定每個人都跟彼此都很要好,但每次社群裡有人遇到問題,大家總會盡力幫忙。
在經歷了不動產業務、日本約聘公職、台灣地方創生相關顧問職以及教職後,我想試著建立一個新的社群作為我人生最後也是最大的挑戰,現在也許乏人問津,但我會用接下來人生的所有能量來挑戰這件事,也邀請看到這裡的你來共同見證這個社群的軌跡。
在4/17號我看著報名表上的人數,不安地寫下這篇文章,工作坊已經有3人報名,但說明會總共才4個人報名!!跟去年說明會加起來快30個人簡直不能比!雖然我常常在說「社群的力量總是會累積,急不來啦!」而每次活動或是再難的工作坊,也都壓線成功招生開辦,但我可以說這些東西只要跟人扯上關係,最少3成都要靠運氣。文章PO出後報名人數沒有增加,只看群組裡畢業生們在努力找人,準備分享會內容,我自己也開始感受到壓力。
就這樣我為了19號3個人報名、20號一個人報名的兩場說明會買了前往東京的車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