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年女士拒絕了一位男士的殷勤示好,並告訴他:「我不需要一個男朋友,只需要一個朋友」。心理學家 Reik 認為,任何聽到這句話的女性都會立即明白女士的意思,也就是說,她需要的是一位身兼「男朋友」與「朋友」的人,即兩者融為一體的男人。可當然,那位男士並不明白背後的意思。
為甚麼男士不明白呢?確實在許多的生活例子裡,男士有著自己的社交圈,男人的心事只會在抽菸喝酒的時候,才會跟死黨傾訴;而在非抽菸喝酒時間,他幾乎要克服一種巨大的尷尬和羞恥才能表達出來。
換言之,面對妻子和孩子,許多男性習慣「沉默」。這個沉默背後除了「我要堅強」或「我不能在家人面示弱」之類的傳統父權聲音,也有著「我最好的朋友不必在家裡、妻子不需要等同於知心好友」──我認為,許多女性也不太理解這一個心理現實。
另一方面,那為何女士有這種要求呢?不論東西方,女士不是都傾向跟閨蜜訴苦嗎,那她為何要身邊的男人也成為她的好朋友呢?
事實上,閨蜜未必是理所當然的存在。過去,許多投入婚姻的女士都會逐漸失去朋友圈,她們雖然能夠在三姑六婆間找到某種情緒發洩,但「好朋友」位置其實是默默留給丈夫的──只是這個願望常常落入失望:要如何教一名「純金直男」交心傾訴?
你以為這是四十歲以上,即今天年青人的父母那一輩的女性樣貌?不!我在諮商工作中,也常常碰見這樣二、三十歲的年輕女性,她們沒有任何算得上閨蜜的好友,她們把「交心」這個任務重重的放在伴侶身上。
女性的好閨蜜:談男同志的意義
讓我們換一個角度思考:為何不少女性會因為能擁有一位男同志閨蜜,而覺得自己是特別的存在、彷彿享有某種社交圈的 VIP 位置?這背後的潛意識信念,其實回應著文章開頭的例子。
一般來說,女性並不滿足於跟男伴只擁有羅曼蒂克的關係,她們更渴望性、愛、情的多方結合,即男伴亦是她的交心好友。
然後這件事的挫敗,不是得來女性閨蜜圈就能彌補。反之,男同志因為其性別的身份(還有社會上相對少數的存在,即代表一種「價值」),則在潛意識中能成為「女性希望男伴作為其好友」的渴望之一種彌補,且這個彌補(至少在意識上)來得距離得當、怎樣親密也不會過火。
那男性呢?對於那些還處在某種「青少年」心理階段的男性而言,女伴真的只是一個不一樣的羅曼蒂克體驗而已,他們更樂於把當中的心情跟男性好友分享。
按心理學家榮格(C. G. Jung)的說法,男性大概要在中年危機之下,經驗到與內在女性(anima)的潛意識相遇、整合、回到現實,才能帶出靈性的生活,真正學會欣賞伴侶作為性以外的獨立、完整、情感的存在。然而,這個中年後的狀態,我們多少也可以說是男性領回了自己的女性特質(femininity);用佛洛伊德(S. Freud)的說詞,他們變得更靠近自己的同性戀部份(他相信人本身就是擁有雙性特質的)。
因此,不論男女,我們都會發現「同性戀」這個元素以真實對象或內在動力的方式,一再穿梭於情愛關係之中。我認為我們很值得去了解「同性情感」在人一生之中的萌芽、發展、潛抑、去向、回返……
所以這次的主題單元,我將書寫精神分析觀點下的男性及女性的同性情感,結合電影、小說、動畫等作例子,耙梳出一個很少被細說的世界。
(題外話:這次單元的訂定,要感謝一位讀者的私訊,他/她希望能看到男女愛以外的多元主題,如同性戀。我思考了一會,想到其實男女之中也埋藏著許多同性戀的潛意識因素,事情在心理學上並不是二分的,反而是一個「異」「同」咸宜的心理探究)。
我們在伴侶的臉上,找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