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來更新了,繼續拿新聞斷章取義。
前陣子看到跟軍火弊案有關的報導,瞠目結舌之際,立刻存下來,想作為之後開發故事的素材。但在同溫層中,這個弊案似乎沒激起太多水花。本來打算上週拿這則新聞來寫,烏克蘭就被開戰了,原來與戰爭有關的一切,離我們這麼近。
新聞背景:
天弓飛彈是由中科院研發、部署在台灣沿海,專門追蹤中國軍機的地對空飛彈武器系統。但近來飛彈和相關零組間本身,爆出重大弊案,包括涉嫌長期圖利特定廠商、飛彈重要零件竟使用淘寶就能買的仿冒劣質品等。新任中科院長於2020年上任後,收到檢舉信,著手展開調查。2021年桃園地檢署和市調處(調查局)已對相關人士進行裁定、收押至今。
我個人滿喜歡看真實案件改編的調查案件、犯罪故事,鏡週刊的報導雖然不長,網路上目前相關的資訊也大同小異,但透過文章中的遣詞用字,可以大致描繪出相關人物和事件關係。
報導用詞包括:「『本刊調查』⋯⋯全案曝光是因其他廠商總是拿不到標案⋯⋯懷疑中科院有人包庇,趁著新任院長張忠誠上任後『寫信檢舉』,『經院方清查』,果然發現有問題。中科院立即向調查局桃園市調處提告,『調查局』隨即報請桃園『地檢署』指揮偵辦。
從中可以發現弊案的始末包括:
1. 內部腐敗:中科院內部人士弊端嫌疑重大。據報導,2014~2019年,中科院36家得標供應商的董監事人員,與該院35名現職員工互為親屬關係;
2. 舞弊手法:供應商交貨商品真假摻半,並開設國外空殼公司、偽造商標蒙混過關。手段和建造飛彈這種想像中很精密的科技對比,不僅低端,還有點諷刺,因為對抗敵人用的武器,仿冒零件來自敵人(如電線、飛彈重要零件矽控整流器等來自中國)
3. 檢舉行動:競爭對手懷疑舞弊進而檢舉,促使中科院和檢調單位展開調查。
所以這個弊案有影視化空間,就在於:1. 過程起承轉合明確,具衝突性:從內文理解,吹哨者實為競爭廠商。故事改編時,若為加強觀眾對角色的共鳴、簡化複雜性,可以將「正義」的一方,改成立場單純的調查者(比如記者、檢察官),則上述事件,
涵蓋「正邪」兩大陣營,軍/官、商、執法三角力量。以戲劇而言,正反派、對抗關係、對抗過程都有了。
2. 題材:軍購弊案題材夠獨特,弊案類故事不少,但是在台灣本土戲劇裡,幾乎沒有。從轟動一時的尹清楓案(目前有文學式的改編,小說《蛋炒飯狙擊手》)到天弓飛彈案,還未有影視化的呈現。
3. 類型:明確的犯罪、犯罪調查故事。
4. 與觀眾共鳴點:個人對抗體制、正義對抗邪惡、挺身反抗強權集團…等,從《水滸傳》到《進擊的巨人》,從《
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到漫威宇宙,都在講類似的故事。因為現實裡,勇敢太難,所以冀望故事裡有人幫我們完成。
改編方式可以有:
1.
直球對決法:最直觀、傳統的做法,就是平鋪直敘地講發生經過與調查過程。比如電影《
驚爆焦點》,按部就班地展現新聞記者如何抽絲剝繭,挖掘天主教出神職人員性侵兒童的大醜聞。或如韓劇《
秘密森林》,以檢察官和刑警兩條線,挖掘出一起命案背後牽扯的一連官商勾結犯罪。
兩部作品都很冷靜、克制,但又讓人看得熱血沸騰。
這種講故事方式,傳統老派,卻非常考驗劇本功力,因為必須深入職業、真實事件的細節,並且兼顧設計吸引人的角色,帶領觀眾進入故事。如果寫得好,總能燃起人對執法人員、揭弊者的崇敬之心。
《驚爆焦點》是從
記者/外部追查者角度講故事,而《秘密森林》則是從
執法者(檢察官與警察)的角度切入,另外還有如電影《
追密者:失控正義》,是從
吹哨者/體制內人員角度來說故事的方法。
如報導所言,記者接獲「消息、爆料」的對象,有沒有可能來自中科院內部?假設以吹哨者的角度說故事,則更可以強化「個人對抗體制」的「小蝦米對大鯨魚」的衝突。故事可能會更「揪心」,因為他們必須克服的恐懼,需要付出的代價,包括職涯乃至生命風險,可能比外部人士還大得多。
2. 來點變化球:
除了從正方說故事,有沒有機會從反方角度看事情呢?這個啟發,來自於最近聽了一些美國調查報導的podcast,這些節目中,調查記者們採放罪犯,讓他們說出自己版本的事件原貌。當聽到一個被司法認定的殺人犯、貪污犯親口闡述,有種奇異的感覺,彷彿你和這些罪犯很親密。
我覺得這有點類似影視中「打破第四牆」,讓角色直面鏡頭講話的做法。如果我們從案件調查開始,倒敘整個犯罪過程,讓犯人直面鏡頭,揭露官商如何勾結,中科院如何包庇,廠商用什麼具體手段規避司法等,
讓故事像是遊走於記錄片和劇情片之間,調性也許不那麼嚴肅,而是荒誕;也許也是有趣的嘗試。
這樣可能的結果之一,是犯罪者被美化。確切說,犯罪者面貌會更立體,會更像一個「人」。就像影集《
毒梟》一樣,我們追劇過程中,知道毒梟大王幹的一切壞事,卻又無形中被這個角色吸引。
改編最大難點:我想是勇氣,因為這故事牽扯中國因素。另外則是事關國防,又牽涉軍方以及檢調單位,如何獲得更多一手消息,就需要靠驗製作人、相關主創人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