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女孩正要轉身,男孩卻伸手攔住她的前行,於是女孩背倚著牆,抬頭看著男孩;而男孩則倚著另一頭的欄杆和女孩對望......
如果畫面的描述停在這裡,接下來上演的情節會是什麼?
男孩先向女孩描述著他的夢境,一個關於畢業後兩個人始終保持聯繫的夢境,接著男孩開口問女孩:「畢業後,你也會和我聯絡嗎?」
看到這裡,你認為男孩和女孩的關係在畢業之後會有怎樣的發展呢?
許多時候,文字描述是客觀的,言行舉止是中立的,但同樣的畫面卻可以有不同的解讀,也可以有不同的延伸和想像。想像可以很綺麗浪漫,卻不見得是事實;可怕的是,我們很容易被這樣的想像所欺騙。
所以當我告訴你,男孩和女孩在畢業之後雖然維持了一段時間的聯繫,但他們之間其實並沒有所謂的後續發展,這樣的結局是否出乎你意料之外?或是出乎你的想像之外?或者有那麼一點讓你感到失望呢?
有時,喜歡的最初來自於不明確的曖昧(至少在沒有明確說法之前,可以稱之為曖昧),再加上想像錯覺的調味,增添了這個喜歡的濃度,而我們貪戀著這樣的濃度,更加催眠自己,是的,我喜歡這個人;如果周遭朋友八卦訕笑,便成了愛情的催化劑,這下子,似乎不愛也不行了,迷戀也更加深了。情感可能就是由這樣的模式衍生出來的。
我們都是喜歡被喜歡的吧?如果這份喜歡真實存在,那真是一件值得讚頌的事情;但如果這份喜歡其實不在對方的心上,而是掛在許多人的嘴邊,或是停留在我們的腦海,那麼只能說聲抱歉又外加誠摯祝福地希望,自己別被這樣的幻象所欺瞞了,偏偏這樣的騙術是那樣地高竿,以致我們一個接一個墜入那樣的愛情谷中,一一反駁那些原本才是真相的真相,繼續告訴自己,沒錯,對方戀慕我,正如同我對他的戀慕。
放開那些自圓其說的美好情節之後,究竟我們戀上的是那個人的本身?還是那個疑似曖昧帶給我們的感覺?又或是那些客觀事實在我們腦中激盪出的曼妙火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