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蕨類狂熱(Pteridomania)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東方狗脊蕨_烏毛蕨科_攝於南港三重世貿公園

蕨類日常

趁著下午休假回診的空檔
去了南港三重世貿公園看蕨類
這幾天狂啃郭城孟教授的蕨類圖資
朋友說看時代力量有種進入心流的體驗
接近蕨類的經驗,則是維多利亞時期蕨狂熱
研究蕨類40年的老師說,環遊世界後
才發現原來自己始終在追尋的
是一種對自己土地的認同
最後,在研究中,找到文化上的最佳詮釋
既古老又年輕的台灣島
在200萬至1萬年前的冰河時期
成為古智人從非洲向東遷徙的最後一站
成為南島語系的原鄉
北緯23.5到赤道幾乎成為生物的庇護所
曾經是陸地的台灣海峽,人類及物種活躍其中
因此,小小的土地會長樹
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有超過美洲將近兩倍種類的蕨類(700+)
這個在四億到兩億年前稱霸世界的物種
安靜地生活在平均壽命81歲的國家中
是多麼理所當然且奢侈的存在啊

19世紀蕨類的文化物件

沃德箱 (Wardian case) 命名於19世紀初期,一位熱愛植物的醫生沃德 (Nathanial B. Ward)設計出來的密閉玻璃箱,讓溫帶氣候的英國得以在居家環境栽種喜愛潮濕氣候的蕨類植物。在《植物的心機》書中,也描述了在19世紀維多利亞時期中演變出來的蕨類狂熱,其文化上指涉了當時熱會熱愛異國情調物件的殖民野心,在女權仍被壓抑的黑暗時期,也被中產階級男性拿來安撫,應付家中女性的解決之道。1869年出版的《蕨類花園》裡寫道「這種消遣尤其適合女性,不但沒有追捕獵物的殘酷,又是如此乾淨清爽的活動,還能用來裝飾閨房」。蕨類在當時被形容為「長著羽毛、凝掛著溫潤露珠、充滿生機的綠色寵物」。
The Wardian case, a forerunner of the terrarium, helped protect Victorian fern collections from the air pollution of the era. Photo from wikipedia
1860年俄羅斯藝術家Nicholas Chevalier 為維多利亞總督夫人Barkly 設計的禮服,鑲有大量蕨類圖騰,顯示當時蕨類在澳洲的受歡迎程度。
Lady Anna Maria Barkly in a fern-inspired fancy dress costume by Nicholas Chevalier 1860. Photo from wikipedia
19世紀英國藝術家Charles Sillem善於描繪戶外的女性肖像,其中這幅蕨類採集者傳達當時蕨類流行帶動採集野生蕨類賺錢的景象
THE FERN GATHERER by Charles Sillem 1877, Photo from wikipedia
19世紀最著名的植物藝術家W.H Fitch,在1851年倫敦萬年博覽會後,為同年出版的《英國蕨類植物流行史 》繪製彩色插圖。也帶領大眾走入蒐集罕見蕨類的潮流 。
Photo from www.gardenhistorygirl.co.uk
avatar-img
10會員
17內容數
鍛字練句是種禮貌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養一盆青苔 的其他內容
「我們是不是天生就得服用微小劑量的死亡,否則無法應付活著這件大事?那麼究竟是甚麼奇特的力量,未經我們的許可,竟然穿透我們最秘密的路徑,改變我們最珍貴的東西?」-《歐蘭多:一部穿越三百年的性別流動史詩》 把學過的玩具當成遊戲雜耍一番的午後 瑜珈墊與手指所觸及,形成結界 時常活動關節,以破除僵化 註:
「存在就是改變,改變就是成熟,成熟就是持續創造自己,永不停止」-亨利.柏格森 (1859-1941) 延伸上一篇, 接著在春節看了《美麗佳人歐蘭多》, 《維塔與吳爾芙》,如果吳爾芙是記憶的莖,透過文學記憶,開出想像力與知識的花朵。 平衡理性和感性, 一直是自己的課題之一。 總結書本的受益:
重新溫習電影《時時刻刻》,感受到當初模模糊糊的那一塊,以及有一種慈悲,是希望看到這些苦的觀眾好好活著。 電影是晦澀悲傷的,即使現代的克拉麗莎看似活出自己,卻執著在有如鬼魂的前男友,不斷逼使她直視無法面對的自我。 筆尖不客氣地嘲諷世俗: 或著婚姻桎梏: 一直以來,總是被優美的文字及電影支持著生活。
(習慣不會限制自由,而是創造了自由。事實上,沒能掌握習慣的人往往擁有最少的自由。) 就從不完美開始吧,終究,我只想成為完整的人。完整即自由。 簡述讀完《原子習慣》的心得 1.The Power of Tiny Change (微小改變的力量) 3.Goals vs. System
「我們是不是天生就得服用微小劑量的死亡,否則無法應付活著這件大事?那麼究竟是甚麼奇特的力量,未經我們的許可,竟然穿透我們最秘密的路徑,改變我們最珍貴的東西?」-《歐蘭多:一部穿越三百年的性別流動史詩》 把學過的玩具當成遊戲雜耍一番的午後 瑜珈墊與手指所觸及,形成結界 時常活動關節,以破除僵化 註:
「存在就是改變,改變就是成熟,成熟就是持續創造自己,永不停止」-亨利.柏格森 (1859-1941) 延伸上一篇, 接著在春節看了《美麗佳人歐蘭多》, 《維塔與吳爾芙》,如果吳爾芙是記憶的莖,透過文學記憶,開出想像力與知識的花朵。 平衡理性和感性, 一直是自己的課題之一。 總結書本的受益:
重新溫習電影《時時刻刻》,感受到當初模模糊糊的那一塊,以及有一種慈悲,是希望看到這些苦的觀眾好好活著。 電影是晦澀悲傷的,即使現代的克拉麗莎看似活出自己,卻執著在有如鬼魂的前男友,不斷逼使她直視無法面對的自我。 筆尖不客氣地嘲諷世俗: 或著婚姻桎梏: 一直以來,總是被優美的文字及電影支持著生活。
(習慣不會限制自由,而是創造了自由。事實上,沒能掌握習慣的人往往擁有最少的自由。) 就從不完美開始吧,終究,我只想成為完整的人。完整即自由。 簡述讀完《原子習慣》的心得 1.The Power of Tiny Change (微小改變的力量) 3.Goals vs. System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類型:是提醒,不是標籤 對初學者來說,人類圖中的「類型」概念常常被誤解為一種特定的標籤。貼來貼去「你是生產者」呀「我是投射者」的這些標籤,有時會被過度簡化,成為一種對於自身認知的限制。其實「類型」這個分類的價值在於:它是對我們生活狀態的提醒,而非限制我們行為的框框。
Thumbnail
只有當你能清楚區分哪些選擇是為了迎合外界期待,哪些是源自內心的呼喚(內心的 Hell Yeah!),你才能更接近真實的自己。因此,在追求物質成功的同時,我們需要保持對內心需求的敏銳覺察,找到自己與物質世界互動的獨特方式。當你面對選擇,如果內心沒有明確的「Hell Yeah」,那答案多半就是「No」
Thumbnail
在現代工作環境中,心態壓力成為許多人面對的挑戰。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於工作與個人價值的深入反思,探討了競爭心態如何影響自我認知,並強調與他人分享所學的重要性。通過自我認識和文字療癒,作者希望逐步擺脫好勝心,尋回內心平靜,讓生活變得更加舒心。這不僅是對自身情緒的釋放,也是一種對於當下生活的重新詮釋。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已經對第一個問題提供了觀察和建議。現在,讓我們試著回答第二個問題:「我該跟誰在一起?」。換成人類圖語言,就是「每種類型該怎麼進入一段關係」。 關係的形式多種多樣:合夥人、伴侶、摯友、閨密,以及上下屬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本來是設定給「初出茅廬」剛剛步入社會不久的新鮮人們閱讀;當然,如果離初出茅廬已經過了20年,這篇文章同樣可以幫助你調整生活——這會是一趟調整「環境體質」的旅程。 讀完該讀的書進入社會後,我們會面臨的三個重大決定是: 1.我該怎麼生活與居住? 2.我該跟誰在一起? 3.我該做什麼才能代
Thumbnail
近來鹿角蕨風行 第一回看到如此大的鹿角蕨 想必是富貴人家的寵物 穿牆只為享受遊憩 不被保護的自由 是有多開心呀~(看長的多囂張😂) 荷花只想說 我出身泥濘也不嫌棄 照樣把自己活的直挺挺 從不跟誰費力較勁 因我就是我你還是你♡
Thumbnail
最早的維管束植物出現於約4億2千萬年前的志留紀晚期,而具有木質結構的樹則大約至3億8千萬年前的泥盆紀中晚期演化出來。泥盆紀中晚期存在的古代蕨類有瓦蒂薩屬(Wattieza)、古蕨屬(Archaeopteris)、蘆葉屬(Calamophyton)等等,高度都不亞於現今的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的木本物
Thumbnail
第一次從便利商店包裹收到朋友寄來的禮物,竟然是鹿角蕨,太神奇了。想都沒想過會在小七與它相遇。 鹿角蕨(Staghorn Fern)是一種觀賞蕨類植物,因其葉片形狀像鹿角而得名。近年來,鹿角蕨成為了一種流行的室內植物,受到許多植物愛好者的喜愛。這股風潮可以歸因於以下幾個原因: 獨特的外觀:鹿角蕨的
茶樹鹿角蕨 (Platycerium ridleyi),又稱澳洲茶樹鹿角蕨,是一種附生蕨類植物,原產於澳洲東部地區。它的葉片分為兩種形態:盾形的不孕葉和叉狀的孢子葉。不孕葉較大,呈盾形或腎形,質地堅硬,表面
Thumbnail
古人常常提到「神與物遊」,所謂物,指的正是形象。形象承載著內容,伴隨著創作者的情感和想像,創作者可以通過形象特徵去把握事物的規律,從而構成一件具有美感的作品。欣賞者同樣可以透過形象,去感受創作者儲存其中的感思內涵。甚至大自然所形成的物象,都能透過想像和聯想,帶給觀賞者莫大的審美愉悅。
Thumbnail
靈感用盡、鍵盤不再響,盯著喜歡、分享、留言的數字,心跳跟著小鈴鐺七上八下⋯⋯vocus 2025 年 4 月限定新商品,要為創作者打氣! 🚨「創作者打氣包」 最懂創作者的vocus,為創作者打造 ✨ 打氣包,包什麼?!四件道具挺創作者 一、【打氣復活卷】 專屬你的打氣小語,成功登記免費
Thumbnail
全新 vocus 挑戰活動「方格人氣王」來啦~四大挑戰任你選,留言 / 愛心 / 瀏覽數大 PK,還有新手專屬挑戰!無論你是 vocus 上活躍創作者或剛加入的新手,都有機會被更多人看見,獲得站上版位曝光&豐富獎勵!🏆
Thumbnail
類型:是提醒,不是標籤 對初學者來說,人類圖中的「類型」概念常常被誤解為一種特定的標籤。貼來貼去「你是生產者」呀「我是投射者」的這些標籤,有時會被過度簡化,成為一種對於自身認知的限制。其實「類型」這個分類的價值在於:它是對我們生活狀態的提醒,而非限制我們行為的框框。
Thumbnail
只有當你能清楚區分哪些選擇是為了迎合外界期待,哪些是源自內心的呼喚(內心的 Hell Yeah!),你才能更接近真實的自己。因此,在追求物質成功的同時,我們需要保持對內心需求的敏銳覺察,找到自己與物質世界互動的獨特方式。當你面對選擇,如果內心沒有明確的「Hell Yeah」,那答案多半就是「No」
Thumbnail
在現代工作環境中,心態壓力成為許多人面對的挑戰。這篇文章分享了作者對於工作與個人價值的深入反思,探討了競爭心態如何影響自我認知,並強調與他人分享所學的重要性。通過自我認識和文字療癒,作者希望逐步擺脫好勝心,尋回內心平靜,讓生活變得更加舒心。這不僅是對自身情緒的釋放,也是一種對於當下生活的重新詮釋。
Thumbnail
上一篇,我們已經對第一個問題提供了觀察和建議。現在,讓我們試著回答第二個問題:「我該跟誰在一起?」。換成人類圖語言,就是「每種類型該怎麼進入一段關係」。 關係的形式多種多樣:合夥人、伴侶、摯友、閨密,以及上下屬等....
Thumbnail
這篇文章本來是設定給「初出茅廬」剛剛步入社會不久的新鮮人們閱讀;當然,如果離初出茅廬已經過了20年,這篇文章同樣可以幫助你調整生活——這會是一趟調整「環境體質」的旅程。 讀完該讀的書進入社會後,我們會面臨的三個重大決定是: 1.我該怎麼生活與居住? 2.我該跟誰在一起? 3.我該做什麼才能代
Thumbnail
近來鹿角蕨風行 第一回看到如此大的鹿角蕨 想必是富貴人家的寵物 穿牆只為享受遊憩 不被保護的自由 是有多開心呀~(看長的多囂張😂) 荷花只想說 我出身泥濘也不嫌棄 照樣把自己活的直挺挺 從不跟誰費力較勁 因我就是我你還是你♡
Thumbnail
最早的維管束植物出現於約4億2千萬年前的志留紀晚期,而具有木質結構的樹則大約至3億8千萬年前的泥盆紀中晚期演化出來。泥盆紀中晚期存在的古代蕨類有瓦蒂薩屬(Wattieza)、古蕨屬(Archaeopteris)、蘆葉屬(Calamophyton)等等,高度都不亞於現今的裸子植物與被子植物的木本物
Thumbnail
第一次從便利商店包裹收到朋友寄來的禮物,竟然是鹿角蕨,太神奇了。想都沒想過會在小七與它相遇。 鹿角蕨(Staghorn Fern)是一種觀賞蕨類植物,因其葉片形狀像鹿角而得名。近年來,鹿角蕨成為了一種流行的室內植物,受到許多植物愛好者的喜愛。這股風潮可以歸因於以下幾個原因: 獨特的外觀:鹿角蕨的
茶樹鹿角蕨 (Platycerium ridleyi),又稱澳洲茶樹鹿角蕨,是一種附生蕨類植物,原產於澳洲東部地區。它的葉片分為兩種形態:盾形的不孕葉和叉狀的孢子葉。不孕葉較大,呈盾形或腎形,質地堅硬,表面
Thumbnail
古人常常提到「神與物遊」,所謂物,指的正是形象。形象承載著內容,伴隨著創作者的情感和想像,創作者可以通過形象特徵去把握事物的規律,從而構成一件具有美感的作品。欣賞者同樣可以透過形象,去感受創作者儲存其中的感思內涵。甚至大自然所形成的物象,都能透過想像和聯想,帶給觀賞者莫大的審美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