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蕨類狂熱(Pteridomania)

2022/03/0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東方狗脊蕨_烏毛蕨科_攝於南港三重世貿公園

蕨類日常

趁著下午休假回診的空檔
去了南港三重世貿公園看蕨類
這幾天狂啃郭城孟教授的蕨類圖資
朋友說看時代力量有種進入心流的體驗
接近蕨類的經驗,則是維多利亞時期蕨狂熱
研究蕨類40年的老師說,環遊世界後
才發現原來自己始終在追尋的
是一種對自己土地的認同
最後,在研究中,找到文化上的最佳詮釋
既古老又年輕的台灣島
在200萬至1萬年前的冰河時期
成為古智人從非洲向東遷徙的最後一站
成為南島語系的原鄉
北緯23.5到赤道幾乎成為生物的庇護所
曾經是陸地的台灣海峽,人類及物種活躍其中
因此,小小的土地會長樹
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有超過美洲將近兩倍種類的蕨類(700+)
這個在四億到兩億年前稱霸世界的物種
安靜地生活在平均壽命81歲的國家中
是多麼理所當然且奢侈的存在啊

19世紀蕨類的文化物件

沃德箱 (Wardian case) 命名於19世紀初期,一位熱愛植物的醫生沃德 (Nathanial B. Ward)設計出來的密閉玻璃箱,讓溫帶氣候的英國得以在居家環境栽種喜愛潮濕氣候的蕨類植物。在《植物的心機》書中,也描述了在19世紀維多利亞時期中演變出來的蕨類狂熱,其文化上指涉了當時熱會熱愛異國情調物件的殖民野心,在女權仍被壓抑的黑暗時期,也被中產階級男性拿來安撫,應付家中女性的解決之道。1869年出版的《蕨類花園》裡寫道「這種消遣尤其適合女性,不但沒有追捕獵物的殘酷,又是如此乾淨清爽的活動,還能用來裝飾閨房」。蕨類在當時被形容為「長著羽毛、凝掛著溫潤露珠、充滿生機的綠色寵物」。
The Wardian case, a forerunner of the terrarium, helped protect Victorian fern collections from the air pollution of the era. Photo from wikipedia
1860年俄羅斯藝術家Nicholas Chevalier 為維多利亞總督夫人Barkly 設計的禮服,鑲有大量蕨類圖騰,顯示當時蕨類在澳洲的受歡迎程度。
Lady Anna Maria Barkly in a fern-inspired fancy dress costume by Nicholas Chevalier 1860. Photo from wikipedia
19世紀英國藝術家Charles Sillem善於描繪戶外的女性肖像,其中這幅蕨類採集者傳達當時蕨類流行帶動採集野生蕨類賺錢的景象
THE FERN GATHERER by Charles Sillem 1877, Photo from wikipedia
19世紀最著名的植物藝術家W.H Fitch,在1851年倫敦萬年博覽會後,為同年出版的《英國蕨類植物流行史 》繪製彩色插圖。也帶領大眾走入蒐集罕見蕨類的潮流 。
Photo from www.gardenhistorygirl.co.uk
養一盆青苔
養一盆青苔
閱讀, 芳療, 工作, 生活裡的鍛字練句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