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貓熊傻傻分不清楚!
導演:石之予Domee Shi
演員:羅莎莉張、吳珊卓
【青春養成記】在上映前有條新聞,就是迪士尼宣佈這部皮克斯的新片因疫情緣故,不會上(北美)院線,而是直接在Disney+上架,此舉讓許多皮克斯的員工感到心灰意冷,認為自從2020年的【1/2的魔法】後,一連三部【靈魂急轉彎】、【路卡的夏天】跟【青春養成記】在北美地區都是直接上D+頻道,讓他們覺得不被尊重。對迪士尼來說,大概覺得【青春養成記】這個描繪華裔女孩的成長故事票房及格局號召力不強,以至於可以犧牲上院線,但就一部在OTT可以看到的作品來說,【青春養成記】算是個合格的作品,它簡單易懂,節奏流暢,或許對於許多一同觀看的親子來說,邊看邊討論,還能引起共鳴,達到教育的意義。
憑藉著動畫短片【包寶寶Bao】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肯定的加拿大亞裔導演石之予,這回在【青春養成記】依舊有著控制慾強的母親、想要爭取獨立自由的小孩、無聲卻畫龍點睛的父親、開明樂觀的結局…將故事背景放在20年前的2002年,電影一開始就看到主角李美玲這個生活在加拿大多倫多的13歲華裔少女,自述是校園裡的學霸,有自己的好友圈,喜歡追星收集週邊,養了隻電子雞,表面的開放自在,一旦踏回到華人家庭的勢力範圍,她就得要扮演一個功課卓群、乖巧聽話的好女兒角色。
唐人街場景,供奉祖先的祠堂,煙火繚繞的供桌,傳說的神祕力量,華裔小孩數學總是A+,跋扈的媽媽不說話的爸爸,似曾相識的三姑六婆…這是刻板印象嗎?算是,對創作者來說,虎媽貓爸聽話小孩或許就是華人家庭關係的典型代表,否則不會連續兩部作品都用同樣的人物設定及關係架構、敘事主題及觀點,只是:我應該會在迪士尼出品而不是在皮克斯出品的電影裡看到這些刻板印象,不是嗎?將個人成長經驗融入作品裡並非不行,好的導演都曾經自己的成長經驗融入作品過,但若是考量皮克斯的標準,可能自己太熟悉故事裡的那些文化符碼,也可能這只是導演的第一部長片作品,這部份一直是我在觀影時會出戲的段落。看電影過程,我總在思考為什麼【包寶寶】的短片可以這樣做,但是【青春養成記】卻變得有點尬。
好在這種尬,習慣了也就過了…原本乖巧聽話的13歲女孩,遇到母親的過度管教,壓抑及憤怒的情緒讓她在一夜之間,變成「只要太興奮」就會瞬間變身成一隻巨大紅貓熊的奇異能力。【青春養成記】利用劇情否定了「變身=初潮」的設定,但「Turning Red」這個電影片名,及視覺上的「紅」貓熊,多少都有這個暗示在。在步入青春期來臨,女孩要轉變成為女人的過程,【青春養成記】的中文片名直接告訴你這是一部個人青春成長故事的電影,而且對象是青少女…因為生理上的改變,讓心情變得更加敏感脆弱叛逆尷尬多變喜怒無常,改變的漩渦從自己,擴散到同儕、家人,甚至家族,這部分是【青春養成記】的重點。
既要服從母親管教,又得要面對青春期的生理變化,對異性的好奇迷戀,外在的男孩女孩的校園生活為她帶來更多的不確定因素;不斷地經歷情緒起伏,反覆變身的過程,越來越一發不可收拾…【青春養成記】不光是照顧了青少女的成長心情,它其實也藉由親子的摩擦衝突,帶出上一代女性的壓抑與憤怒,在變成虎媽前,媽媽也曾經是無憂無慮的少女,只是承接自代代相傳對於女性形象的期待壓力,讓虎媽擺脫不了家庭/家族/女性角色的詛咒,而不是學習到與之共存。到了李美玲的這代,很多事情都在改變,包括對於女性的存在扮演的角色與價值。
從「乖女兒」變成「叛逆鬼」,【青春養成記】徘迴在成長故事和華裔移民家庭間弄得調性有點亂,但是在描寫女孩以上、女人未滿的青春課題,創作者的女性視角提供這個故事一份溫暖的包容力,讓【青春養成記】成了親子母女間理解彼此的很好教材。
所以我才會說這部很適合在客廳裡看,看的過程,媽媽可以跟小孩說:你看,這是媽媽當年養過的電子雞,很久以前流行過的諾基亞手機,著迷過的男孩團體,閨密一起去拍大頭貼,為了追星買演唱會門票跟你外婆吵過架…每個人的成長過程,都需要一個理解你懂你並且愛你的人,原本最適合扮演這個角色的「父母親」,常因為自己成長過程,強加自我價值觀及社會標準在小孩身上,或是其他種種原因被小孩拒之心門生活之外。
看這部片讓雙方理解到: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頭怪獸,「紅貓熊」只是人格的一部份,學著與之共存,而不是硬要消滅它,【青春養成記】在皮克斯的作品裡,格局與分數或許不是我特高的一部,就另個層面來說,它是很適合闔家觀賞,思考討論一下親子關係的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