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遇見吸金集團了嗎?什麼是「與本金顯不相當的利潤」?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不法吸金問題嚴重,但「合法投資」與「不法吸金」間有明確差異,不應混淆!
(圖片來源:網路)

一. 超高投資報酬率?極有可能是陷阱:

「我這裡有個很好的投資機會,保證年利率20%穩賺不賠我自己也投資了一兩年了,你要不要試試?」這樣固定且可觀的報酬,遠遠超過我國銀行1年期、2年期定存利率的1%至2%,相當的吸引人。

但仔細想想,真的有所謂的「穩賺不賠」?而且「穩賺不賠」真的那麼容易,為什麼不是出自國內外知名金融機構?

其實,這些十之八九都是非法吸金,總有一天會暴發大量違約,投資人損失慘重、欲哭無淚。

二. 「超高利潤」都是從你或其他投資人投入的金錢撥過來的:

「一個投資單位是100萬元,每年給20萬元利潤,第五年會返還本金100萬元。」常見的「穩賺不賠」方案,大致上是這樣設計,差別就在怎麼包裝而已(投資國外不動產、未上市公司股票…等,甚至還會大舉召開說明會並請律師及知名人士在現場背書)。

吸金集團所推出的「超高利潤投資方案」,目的就是要吸收投資人捧來的現金,至於吸收來的資金,主要目的也很簡單─就是拿來償還投資方案的利潤及本金,所以你拿到的利潤,就是從你自己或其他投資人付的本金撥過來的,讀者也會注意到,這類遊戲規則會導致吸金集團內部資金不足,所以吸金集團另一個很重要的目標就是─要快速、大量不斷吸收新的投資人、新的資金,這場遊戲才能走的下去。

而要達到這樣的目標,吸金集團必須在初期老老實實履行承諾,投資人嚐到甜頭後,就會不疑有他,而再陸續投入更多資金(甚至是押上身家財產的也不少見);如果吸金集團再祭出「獎勵方案」,每拉一位親朋好友進來投資,會再得到另一筆額外利潤,那麼吸金的速度、規模將會超乎想像!檢調機關破獲的吸金集團,往往動輒數千萬、甚至高達十數億!

吸金集團不論怎麼經營,終究會有資金枯涸的那一天(原因可能是沒有足夠的新投資人及資金、也有可能是吸金集團揮霍資金、甚至是透過種種洗錢的方式移出資金)!當大量違約潮突然出現,檢調機關才介入調查,而投資人才知道自己血本無歸了。

這類遊戲規則,最知名的是在20世紀初期的美國的「龐氏騙局」(Ponzi scheme)。

三. 吸金集團違反銀行法的刑責:

吸金集團涉及的刑事責任,最常見的是違反銀行法以下規定:

銀行法第29條第1項:「除法律另有規定者外,非銀行不得經營收受存款、受託經理信託資金、公眾財產或辦理國內外匯兌業務。」

銀行法第29條之1:「以借款、收受投資、使加入為股東或其他名義,向多數人或不特定之人收受款項或吸收資金,而約定或給付與本金顯不相當之紅利、利息、股息或其他報酬者,以收受存款論。」

銀行法第125條第1項「違反第29條第1項規定者,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一千萬元以上二億元以下罰金。其因犯罪獲取之財物或財產上利益達新臺幣一億元以上者,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得併科新臺幣二千五百萬元以上五億元以下罰金。」

吸金集團的刑事責任相當重,且吸金規模達到「一億元以上」的話,甚至可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當初立法為了杜絕地下投資公司等吸金集團、保障社會投資大眾及金融秩序,真是祭出了重刑!

四. 多高的利率會構成「顯不相當」的程度?

銀行法第29條之1的重要構成要件「與本金顯不相當」,究竟如何判斷?

實務見解在過去曾有出現「6%」(臺灣高等法院104年金上訴字第40號刑事判決)、「10%」(臺灣高等法院98年重上更(一)字第284號刑事判決)、「12%」(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4年金上訴字第80號刑事判決)、「19.41%」(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103年金上訴字第830號刑事判決),都還不到「顯不相當」的程度。

晚近實務見解多與「過內金融機構公告之1年期、2年期定存利率」(1%至2%)作比較,按照這樣的見解,上述6%的年利率就已經達到「顯不相當」的程度了。

結論

吸金集團案件在臺灣亦層出不窮,而且受害者往往成千上百,被害金額成千上億,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超高投資報酬率」相類的標語,一定要提高戒心,以免白白賠上自己的身家財產!

-

若有進一步的法律諮詢、訴訟案件委託及辯護需求,歡迎透過「Line」或電子郵件(lyr@jf-law.com.tw)聯繫我!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大大小小的事都是法律事,了解越多當然越有保障,本專題會提供許多法律上必備的「豆知識」,讓讀者在生活上不吃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文探討甲乙雙方的契約問題,區分消費借貸與投資的法律性質。案例中,甲借款予乙及其後的投資安排引發爭議。透過民法相關條文分析,討論雙方的約定是否屬於合法契約,以及如何判定利息與獲利的合理性。最終,根據修法後的規定,考量當事人的權利與法律效果,提供清晰的解釋與建議,適合需要了解相關法律問題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所謂套息交易指的是用利率之間的差距,來賺取其中的差價。最簡單的例子,銀行經營的方式就是一種套息交易。收取民眾存款給的利率為1%,借款給民眾收取的利率為5%。銀行可賺取中間4%的利差。
Thumbnail
高報酬是「不正常的」、沒有風險的高報酬「絕對不正常」。 例如: 保證本金不會虧損且年報酬6%以上。(2024年4月台灣銀行3年期定存1.785%),除了定存,沒有投資產品是可以保本的。 保本背後的意義? 保本代表你的投資商品非常的穩定,不會有任何帳面的虧損,而與之相對地,你得到相對
Thumbnail
4/28經濟日報專家批評台灣投資人大買債券ETF,居然是為了資本利得,看了不以為然,所有投資原則都有彈性,不看目前的暴力升息造成的畸形,而一昧的只是遵從人盡皆知的原則,來批評投資人的不夠專業,當時的國泰美債20年正2的收盤是7.6,過了近2個月,目前國泰美債20年正2的收盤是8.95,目前的資本利得
Thumbnail
當需要向非金融機構借錢時,預扣問題是常見的。這篇文章分享了借貸契約成立、法定利息及重利罪等三個觀念,提醒借款人應注意保障自己的權益。
寫下這種很危言聳聽的標題,是現在台灣詐騙太囂張了 其實我寫這篇用意是為了不要再有無辜的民眾又被詐騙集團利用 以下這些故事新聞上都能查到相關類似劇情 通常出借銀行帳戶的人都是因為經濟條件不好 為了賺錢傻傻被騙 相信那些詐騙集團說的,因為詐騙太多,所以才想用高價去收購帳戶 因為風險高,所以很多
台灣去年被詐騙金額再創新高,總計高達88.78億元,大量的案件嚴重癱瘓第一線警力,原以為多抓一個犯人就能少一些民眾受害的可能性,但犯人送到院檢,最後又是數萬元交保,拍拍屁股就能再騙下一個,讓檢警疲於奔命,卻是越來越多民眾遭騙。 犯罪集團為了掩飾詐得的犯罪所得,利用不知情人的帳戶,也就是俗稱的「人頭
Thumbnail
「後收型基金」,顧名思義,一般我們申購基金都是在交易的當下就付手續費,但是後收型基金則是依你賣出的時間點來決定手續費!四年以上不用收手續費。因此很多理專的話術都是用「基金公司鼓勵大眾長期投資,所以投資人有放長期的話,基金公司就會給予相對的優惠」等等,諸如此類的推銷詞,但是殊不知…
Thumbnail
今天在新聞上又看到有大筆資金被詐騙的新聞,前台積電工程師離職後,就成立投資公司,以年配息12%的高殖利率,吸引超過4000千人投資,受騙者也包含了台積電員工。詐騙金額高達65億元。而投資者投資的錢,都被嫌犯用來買名車、名包了。 而詐騙手法就是,給你高額報酬率吸引你的注意,投入資金後,先給你幾次
Thumbnail
近期收益平準金機制在台灣被熱烈討論,主因是眾多的ETF興起,搭配投信使用收益平準金時佔收益分配的比重可能過大,讓投資人聯想到龐式詐騙,越領越開心,會不會都沒有拿去投資只是把投資人的錢發給投資人,到最後ETF績效很差呢?到底收益平準金是不是妖魔?這次來討論一下。   大綱: 1.收益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本文探討甲乙雙方的契約問題,區分消費借貸與投資的法律性質。案例中,甲借款予乙及其後的投資安排引發爭議。透過民法相關條文分析,討論雙方的約定是否屬於合法契約,以及如何判定利息與獲利的合理性。最終,根據修法後的規定,考量當事人的權利與法律效果,提供清晰的解釋與建議,適合需要了解相關法律問題的人士參考。
Thumbnail
所謂套息交易指的是用利率之間的差距,來賺取其中的差價。最簡單的例子,銀行經營的方式就是一種套息交易。收取民眾存款給的利率為1%,借款給民眾收取的利率為5%。銀行可賺取中間4%的利差。
Thumbnail
高報酬是「不正常的」、沒有風險的高報酬「絕對不正常」。 例如: 保證本金不會虧損且年報酬6%以上。(2024年4月台灣銀行3年期定存1.785%),除了定存,沒有投資產品是可以保本的。 保本背後的意義? 保本代表你的投資商品非常的穩定,不會有任何帳面的虧損,而與之相對地,你得到相對
Thumbnail
4/28經濟日報專家批評台灣投資人大買債券ETF,居然是為了資本利得,看了不以為然,所有投資原則都有彈性,不看目前的暴力升息造成的畸形,而一昧的只是遵從人盡皆知的原則,來批評投資人的不夠專業,當時的國泰美債20年正2的收盤是7.6,過了近2個月,目前國泰美債20年正2的收盤是8.95,目前的資本利得
Thumbnail
當需要向非金融機構借錢時,預扣問題是常見的。這篇文章分享了借貸契約成立、法定利息及重利罪等三個觀念,提醒借款人應注意保障自己的權益。
寫下這種很危言聳聽的標題,是現在台灣詐騙太囂張了 其實我寫這篇用意是為了不要再有無辜的民眾又被詐騙集團利用 以下這些故事新聞上都能查到相關類似劇情 通常出借銀行帳戶的人都是因為經濟條件不好 為了賺錢傻傻被騙 相信那些詐騙集團說的,因為詐騙太多,所以才想用高價去收購帳戶 因為風險高,所以很多
台灣去年被詐騙金額再創新高,總計高達88.78億元,大量的案件嚴重癱瘓第一線警力,原以為多抓一個犯人就能少一些民眾受害的可能性,但犯人送到院檢,最後又是數萬元交保,拍拍屁股就能再騙下一個,讓檢警疲於奔命,卻是越來越多民眾遭騙。 犯罪集團為了掩飾詐得的犯罪所得,利用不知情人的帳戶,也就是俗稱的「人頭
Thumbnail
「後收型基金」,顧名思義,一般我們申購基金都是在交易的當下就付手續費,但是後收型基金則是依你賣出的時間點來決定手續費!四年以上不用收手續費。因此很多理專的話術都是用「基金公司鼓勵大眾長期投資,所以投資人有放長期的話,基金公司就會給予相對的優惠」等等,諸如此類的推銷詞,但是殊不知…
Thumbnail
今天在新聞上又看到有大筆資金被詐騙的新聞,前台積電工程師離職後,就成立投資公司,以年配息12%的高殖利率,吸引超過4000千人投資,受騙者也包含了台積電員工。詐騙金額高達65億元。而投資者投資的錢,都被嫌犯用來買名車、名包了。 而詐騙手法就是,給你高額報酬率吸引你的注意,投入資金後,先給你幾次
Thumbnail
近期收益平準金機制在台灣被熱烈討論,主因是眾多的ETF興起,搭配投信使用收益平準金時佔收益分配的比重可能過大,讓投資人聯想到龐式詐騙,越領越開心,會不會都沒有拿去投資只是把投資人的錢發給投資人,到最後ETF績效很差呢?到底收益平準金是不是妖魔?這次來討論一下。   大綱: 1.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