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戰爭歷程看孩子的心理創傷(四)戰與逃

從戰爭歷程看孩子的心理創傷(四)戰與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戰爭的初始,可以看到多數人做出兩種選擇:“奮戰到底”或“逃離現場”。事實上,這樣的反應小從日常層面瑣事造成的壓力(如考試、上台表演),至面臨威脅生存權的事件(如校園霸凌、戰爭),都可能出現。在心理學應用上俗稱戰或逃反應 (fight or flight reponse)。

旁人觀察到的,是個人在面對壓力事件時,行動上的反應跟選擇,但事實上,在壓力發生的當下,身體的生理機能與直接感受迅速的做出戰或逃的建議,推動了我們做出反應,目的很簡單——為了求生存。

戰與逃這樣的概念,讓我們了解到,生存威脅或壓力源出現時(或者我們感受到它出現時),自律神經系統作用下,交感神經的啟動,使得心跳急促、血壓上升、腸胃蠕動等,協助我們即時反應,以便解決眼前的威脅。

適當的壓力是好事,促使我們達成目標,或是追求更好的表現。

然而,當壓力超過負荷,或是長久累積之下,生理與心理易處於一種高壓無法放鬆的狀態,就容易導致生理或心理的的不適,甚至累積成疾病。

以戰爭現況為例,前線的軍人隨時得提高警覺,難以鬆懈,以便迅速危機處理,這樣長期的壓力,加上戰爭期間所需面臨的死亡與道德感等議題,使得許多前線軍人在戰爭結束後,成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一員。

而逃難的一般平民,戰場上需要擔心空襲、敵軍攻擊等生命威脅,即使逃離生命威脅的過程,內心依然忐忑不安,不曉得會不會被中途攔截或俘虜,況且拋下一切家當,要去哪裡?要如何開始新生活?這些都是未知數。也有許多人逃離之後,對於死守家園的家人朋友或同胞,心中產生強烈愧疚與罪惡感。

這樣的過程中,成人都已經面臨生理心理上的危機,兒童的處境更為險峻。

raw-image

重大壓力狀態下的孩子,經常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內心經歷的混亂感受,或許看似冷靜,但其實是向內壓抑內心的情緒,也或許,在外在行為上呈現行為的失序。

而當身旁的成人也正歷經重大的身心壓力,可想而知,也影響到回應孩子需求的敏銳度,以致對於孩子的情緒壓抑的狀況,誤以為一切安好,對於其外在失序行為,誤解為孩子故意不聽話。

當然戰與逃是很粗略的分類,但這樣的基本了解,可以幫助我們去覺察孩子沒說出口、不知道怎麼說的話:

「我很害怕。」

「有人可以保護我嗎?」

「為什麼他們要傷害我們?」

「我做錯什麼了嗎?」

「這個世界安全嗎?」

有了覺察,才能進而處理這些被忽略的情緒與心理需求,協助孩子重獲對環境的安全感與信任感。戰爭、疫情、還有每人自己也有大小瑣事與壓力,先一起做個深呼吸吧!讓我們更有力量支持周遭需要幫助的成人與孩子。


(待續)

avatar-img
CiCi的沙龍
7會員
20內容數
在關係中找平衡——分享親子關係經營心法,讓孩子好、自己也好。 爸媽角色是種甜蜜的負荷,也是重新滋養內在小孩的契機, 擁抱每個純真的當下,跟著孩子的童年步伐,一起快樂長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CiCi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近日新聞出現了烏克蘭疲勞(Ukraine Fatigue)這個字眼,當初出錢、出力、關注戰事,且希望戰爭結果伸張正義的熱心群眾們,似乎為此投注心力的節奏漸漸冷下來,顯現出疲態。
波蘭心理學家 Alicja Safarzyńska-Płatos 與插畫家 Ksenia Potępa,創作了「英雄」系列短篇,描述住在森林的老鼠母女逃難至平原,受到鼩鼱一家接待的故事。 擁抱帶來的安定力量 從有限的選擇中延續安全依附 英雄也是有感覺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吧! 參考資源:
對當你被迫緊急離開家園時,會帶甚麼呢? 小熊、兔子、恐龍、猴子...... 許多逃離戰爭的烏克蘭小朋友隨身行李,是自己心愛的玩偶,也成為孩子們一路上的心靈旅伴。 難民排隊等候官方註冊程序的現場,孩童玩樂區散發著溫馨的氣息,也讓旅途疲累,同時為未來焦心的家長成人們,帶來一點喘息機會。 又輕,又沉重。
近日新聞出現了烏克蘭疲勞(Ukraine Fatigue)這個字眼,當初出錢、出力、關注戰事,且希望戰爭結果伸張正義的熱心群眾們,似乎為此投注心力的節奏漸漸冷下來,顯現出疲態。
波蘭心理學家 Alicja Safarzyńska-Płatos 與插畫家 Ksenia Potępa,創作了「英雄」系列短篇,描述住在森林的老鼠母女逃難至平原,受到鼩鼱一家接待的故事。 擁抱帶來的安定力量 從有限的選擇中延續安全依附 英雄也是有感覺的: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吧! 參考資源:
對當你被迫緊急離開家園時,會帶甚麼呢? 小熊、兔子、恐龍、猴子...... 許多逃離戰爭的烏克蘭小朋友隨身行李,是自己心愛的玩偶,也成為孩子們一路上的心靈旅伴。 難民排隊等候官方註冊程序的現場,孩童玩樂區散發著溫馨的氣息,也讓旅途疲累,同時為未來焦心的家長成人們,帶來一點喘息機會。 又輕,又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