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樓是最好的投資?(三)實際用途角度

2022/05/0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筆者曾經聽過「自住買樓,一定無錯!因為個個都要住,所以買樓是最好的投資。」這種講法,究竟從實際用途來看,又是如何?

1)自住是必定的需要

每個家庭都需要有一個安樂窩,與其長期交租,不如供樓。因為,供樓代表實際的住屋支出就是供樓的利息。在現時低息環境,遠遠比租金開支為低。同時,自住用途的物業享受稅收上的優惠,購買的成本相對較低。

對家庭理財來說,是正確的看法,只是需要留意負擔能力,避免購買負擔不起的物業則可。負擔能力的意思不是指壓力測試,而是指能否平衡並同時滿足其他理財目標,例如醫療保障,子女教育,退休策劃,以至供養父母等等。如果因為購買物業而沒有資源規劃其餘的人生目標,甚至影響日常生活,就代表你打算購買的物業已經超出你的負擔能力了。

可是,對投資而言,就沒有這樣簡單。影響投資表現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樓價,而樓價是市場少數的成交的反映,畢竟絕大部份的物業都不會交易。例如,2021年二手住宅註冊量錄60,144宗,而私人住宅數目高達121萬,代表少於5%的物業在2021年交易過。我們需要考慮的不是個人家庭的理財決定,更是結婚率,出生率,移民流出或流入等等整體社會的宏觀數據。為何需要考慮?是因為以自住是必定需要的邏輯而言,結婚需要搬離父母,及小朋友出生需要更大的居住空間是強力的誘因。如果社會上結婚及出生率約高,理應更多人自住,引發需求導致價格上升。如果社會上結婚及出生率下降,則需求減少導致新成交的價格下跌,導致樓價下跌。

2)子女未來成家立業的預備

除了以上描述的即時實際需求,既結婚生育等,更有為未來準備的需求。如早前情感角度文章的分享,為子女買樓者在傳媒的標題大多是「慈父/慈母為子女上車」。他們可以分為以下兩類:一,基於人生理財規劃,為子女未來預備安樂窩,是真實自住需求的延伸,像古代女兒出生為女兒釀製女兒紅一樣,他們希望下一代使用而非為了升值而做。二,預期未來樓價升值,擔心子女將來負擔有壓力,想提前以較低成本買給子女。注意,儘管行為一樣,出發點完全不同。第一類人以需求為本,價格升跌無關重要;而第二類人以樓價升值為前提,出發點並不一樣。市場氣氛好,我們很難區分,相反,市場氣氛差,則第二類人基本消失。

3)希望有質素的生活

有家庭希望透過裝修或改裝家居,享受他們理想的生活,買樓自然可以隨心所欲地改動間隔,又或者特別喜歡山景海景園景等景觀坐向,買了就不怕業主收回自住或加租而被逼遷了。(當然作為租客,只要業主同意,租樓都可以裝修啦,但畢竟屬於少數。)

總結:在實際用途角度,對家庭來說買自住物業是重要的理財目標,值得妥善規劃。但是,對投資而言,則不一定帶來好處或回報。為何有些發達地區的樓價長期下跌?正正是以整體社會來計算,以上自住物業的需求,隨著人口流出,出生率減低等種種原因而下跌。位處鐵鏽帶的城市底特律,就是最好的例子。所以,買樓是最好的投資?不應該是肯定句,而應該是疑問句。

參考資料:
https://www.hk01.com/地產樓市/619276/差估署-去年空置私樓高達5-23萬伙-大埔區冠絕全港空置率11​

程俊昌 Gifford
程俊昌 Gifford
認可財務策劃師,香港財務策劃師學會董事會成員,註冊企業教練,NLP執行師,致力幫助企業家以及專業人士擁有財務富足,有選擇自由的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