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正在寫作Readmoo第二本《認知偏誤》電子小書,主題是「只不過是曝光效應」。有個經典研究,之前曾經簡短介紹過,現在先貼上來讓方格子付費讀者先睹為快。
一九八〇年代末期,任職於匹茲堡大學心理學系,日後以「小團體行為」(small group behavior)聞名於心理學界的莫蘭教授(Richard L. Moreland),設計出一個有點複雜、耗時超過一年的研究,讓「只不過是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以下簡稱MEE)變得容易理解,讓大家知道MEE就存在我們的生活中間。

本圖取自Canva
MEE理論墊基於波蘭裔社會心理學家扎喬尼克(Zajonc),但他的研究設計對一般人來說太深奧了,不適合放在第一章來講。莫蘭的研究回到幾乎每個人都曾經經歷的情境:如果在容納兩百人的大教室裡上一整年課,有一位顏值中等的陌生年輕女性偽裝成女學生,間歇性地坐在教室前方假裝在上課,一年後會發生什麼事情?
他精美又細膩的研究設計,讓我一一道來。首先,他找來四位大學生年紀的女生,然後讓一個前測(pretesting)團體來評估她們的吸引力。前測團體來自社會心理學學生,24位男生20位女生,有三分之二是大一大二學生。
四位女生以一般大學生的裝扮,非正式的衣著,站在戶外拍攝照片。在某個學期末,人格心理學課程的最後一堂課,被當作前測團體的學生受邀參加「社會認知技巧」的研究。幾天後,答應參與研究的學生回到學校,每個人依照亂數排列依序看這四張照片。每張照片會投影10分鐘,讓學生可以仔細端詳,然後回答問卷。
大費周章的前測,只為了證實,在美國大學心理系學生眼中,這四個女生的熟悉感(familiarity)、吸引力(attraction)、(與自己的)相似度(similarity)是大同小異的,沒有明顯差異。
接下來,這四個女生A、B、C、D,就可以當成「刺激物」(stimulus),放在「現場實驗」(field experiment)裡面了。
為了讓研究完美進行,莫蘭找了一間可以容納兩百人的扇型(fan-shaped)大講堂,前窄後寬,教室前方有個門,開口在講師站立的地方。講堂是階梯式的,後方較高,這讓每個位置的學生都能清楚看到講堂前方。
在這裡將上四十堂人格心理學(personality psychology)課程,在現場實驗過程中,大學生出席率是75%。
好了,新學期開始了。莫蘭安排四位女生,A不出現,B出現五堂課,C出現十堂課,D出現十五堂課。她們穿著跟其他女學生相似的服裝,從第八堂課開始隨機穿插出現(考試時例外),同一節課只會有一位假學生出現。
假學生會在課程開始前數分鐘到場,慢慢地走到講堂前端,坐在所有學生都看得到的位置。上課時,她只聽課、筆記,不發問,不做其他事情。上課結束,假學生再慢慢走到講堂後方、離開。假學生不可以跟其他學生有任何互動,包括語言、表情、動作。如果有任何學生來搭訕,就忽略他(她)然後轉身離開。
而前測團體一樣,在課程最後一星期,研究人員邀請學生參加「社會認知技巧研究」。這流程跟前測團體差不多,但研究結果這時跑出有趣的數據。問熟悉感,學生對四位女生依舊印象模糊,大部分人沒印象,也說不出名字。但在吸引力的問卷裡,D的分數明顯高於C,C的分數明顯高於B,然後A的分數最低。跑統計出來,吸引力的增加,跟曝光的次數成正比。
吸引力問卷除了一般的吸引力量表外,還會詢問受測者,想像一下跟她碰面、更加認識她,你覺得會有多少機率,你會喜歡她、想跟她當朋友、和她度過歡樂時光、跟她一起完成某個計畫案或共同興趣?
外貌平凡的女性,無意識地在你眼前曝光越多次,好感度、吸引力就越增加,即使你不太知道她是誰。不分男性、女性,研究結果都會跑出顯著差異。
從MEE,可衍生出《辦公室戀情攻略》。大總裁有可能喜歡上小社員嗎?當然有可能,即使是顏值普通的女助理,常在大總裁面前出現,也會讓好感度增加,哪天就擦槍走火了,只是現實世界裡通常只會當小三。大學大教授愛上普通女助理、跟元配離婚的故事倒是不少。
「接近」(proximity)是心理學裡有趣的課題,接近權力中心,就算是跑腿的人也有可能雞犬升天,因為常常見面,就算是底層的警衛、助理、廚師、清潔人員,在有權力的人眼中,他們還是比外面的社會大眾可愛又可信賴多了!這就是人性的盲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