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過三分之一的婚姻、同居、長期伴侶關係,來自同學、同事等會常常見面的機緣。依照「單純曝光效應」(mere exposure effect),常見面的人,如果彼此沒有衝突或一看就討厭的點,通常會覺得見面次數增加,好感度、信任度就隨之增加。這可能是我們容易跟同事、同學產生愛情火花的原因之一。學生時代感情在出社會後不容易維持,但同事間的愛情就常常走向婚姻了。
所以,當我們和同事產生感情時,最好先理性分析,我們兩個人真的適合嗎?還是只是因為近水樓台,越看越順眼,就這樣在一起了?漂亮、英俊的同事,如果態度不錯,容易一眼就產生好感;外表平凡的同事,多聊過幾次,也會容易覺得越來越可愛,可以試著約出去吃飯、看電影。

人類會演化出「單純曝光效應」,也是為了節省大腦資源。沒見過的人,先提高警覺,處處防備。如果這個人已經見過好幾次,我還活著、好像沒人受到傷害,那就開始信任他、喜歡他吧。「單純曝光效應」有時會帶來災難,讓你對一個想利用你、故意接近你的人產生好感。但「單純曝光效應」也能讓人類更容易快速集結成內聚力強的團體,征服人際淡漠、沒有熱情的團隊,帶來演化優勢。
在一九九〇年,有個非常有趣的研究。研究者找來約130位大學生,然後安排四位有類似外表、一般裝扮的女生,假裝成學生一起靜靜地、不引人注目地在大教室上課。這四位女生原本跟這些大學生都不認識。四位女生的照片,會先讓這些學生看過,評估照片的熟悉感、吸引力等。
這四位女生,A女不出現在課堂,B女出現5次,C女出現10次,D女出現15次。課程結束後,再讓這些學生評估熟悉感與吸引力。結果,出現次數增加,並不會讓熟悉感增加多少。但是,吸引力卻是等比例的增加了!即使只是靜靜地坐著,出現越多次的女生,就會有越多人覺得她有吸引力,會想要跟她交朋友、跟她一起出去玩、或覺得可以一起完成專案。
類似的研究不斷反覆進行,再再都證實一個人如果常常在你面前出現,即使沒互動、沒講過話、沒有什麼牽扯、甚至你也不知道這個人的名字與背景,莫名的好感仍會增加。這就也不奇怪,外遇、劈腿容易在同辦公室產生,有些女生看到先生外遇對象大嘆:這女生那裡比我好?但「單純曝光性應」就是會讓人莫名產生好感,進而接觸;而這些好感在重複曝光太多次後會疲乏,於是又開始新不如舊。
在侯孝賢知名電影《戀戀風塵》裡,在金門當兵的男主角,每天寄一封信給女朋友,最後女朋友跟郵差結婚,這或許是「單純曝光效應」最有名的一幕,紅到國外去,成為國外作家的例子。「單純曝光效應」會出現在人、圖像、物品、商標、音樂,所以花錢買廣告、想辦法讓新產品堆疊在超商、賣場顯眼的地方,是快速炒熱商品的最常見方法。
為什麼政治人物要經營粉絲團、每天拜訪選民、跟人握手、或在十字路口拜票?各種實驗證明,有曝光對選票就是會有幫助。當我們瞭解「單純曝光效應」後,就要提醒自己,如果在一星期內因為常常見面就對某個人產生好感,這或許只是你的基因帶給你的錯誤訊號。一見鍾情的感覺,跟真愛恐怕是兩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