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威電影宇宙第四階段對我而言走的並不特別順遂,開局的《汪達幻視》雖走出一條深挖後終局時代的道路和探討角色創傷的層次,但結局淪為單純的善惡CGI對決不免過於俗套;而找來趙婷的《永恆族》成了作者風格和漫威黃金公式衝突的尷尬局面,《游牧人生》當中溫柔的筆觸在漫威電影之下只剩假惺惺的人文關懷與歷史巡禮,《蜘蛛人:無家日》更只是個承載情懷的載具。
《奇異博士2:失控多重宇宙》做對的第一件事便是將導演筒給了山姆雷米,前作在打造出嘆為觀止的視覺奇觀之餘仍無法遮掩住公式計算出的英雄旅程,然而在山姆雷米的調度之下,續作染上了招牌的戲謔調性之餘,也承諾了它的恐怖風格,《奇異博士2:失控多重宇宙》在延續漫威遊樂園的世界觀時也夾帶私貨般的挑戰觀眾對漫威的基礎認知。
若說《蜘蛛人2》中八爪博士於醫院的戲碼已經偷渡了山姆雷米的B級片既視感,那麼奇異博士這個角色便成了雷米開刀的第二個角色,在透過想像力建出的法術對決場面,他都能在調度上看見嶄新的視角,不只是單純的Body Horror或是致敬《鬼玩人》,而是在轉場交疊的Fade in/out、圈入/出上處處充斥著過往雷米的懷舊影子,從路燈插眼球到音符大戰,山姆雷米用著尋常的元素做出強烈的影像視覺,甚至比漫威過去十幾年來都來得有效,這裡的山姆雷米彷彿宣示著他要拍屬於自己的電影、而非單純的漫威電影。
前作《奇異博士》的視覺美學多少能看出是借鏡了《2001:太空漫遊》或《全面啟動》,但山姆雷米在漫威的光譜之下讓特效呈現獨樹一幟的在漫威美學與B級片元素之中拿捏,且該有的驚悚氣氛皆沒有少,對光照會的風格做出的塑料感也不禁讓人感到這是一種對漫威彩蛋的反諷,從黑蝠王、驚奇先生到X教授無一幸免於緋紅女巫的手下,死狀悽慘地宛如《自殺突擊隊:集結》中詹姆斯岡恩將角色化為棋子般肆意操縱,讓這段看似是漫威高層要求的片段戲謔成分十足。
汪達在延續《汪達幻視》片尾畫面中研究黑暗神書的形象延續到《奇異博士2:失控多重宇宙》中成了一位紮實的反派角色;從鏡中以四肢扭曲的狀態爬出、在隧道裡宛如喪屍般追殺,電影讓我們看見漫威對這個角色前所未有的展現方式的同時也延展了她的母愛—為了兒子的不擇手段,《媽的多重宇宙》用著天馬行空的概念但講著最單純的親情在此處不謀而合。
《媽的多重宇宙》在包裝著如此華麗的外表之下但人物成長過於工整,它闡述的是「多重宇宙不同選擇之下的後果」且傳達最具普世價值的親情,反觀《奇異博士2:失控多重宇宙》雖讓汪達重新經歷一次角色曲線,但這個第二次機會卻是悲觀且沒有所謂「美好結局」的,電影所提及之幸福在奇異博士和緋紅女巫兩個角色之中相互照應:得不到幸福的汪達在看見多重宇宙的汪達也是愛著兒子、得不到幸福的史傳奇看見多個自己得不到愛人的心,電影在第三幕的謝幕就在汪達的淚中淡出,而不是又一次的電腦動畫大雜燴。
從《無限可能:假如》第四集中探索了奇異博士黑化的可能性和後果後,《奇異博士2:失控多重宇宙》無疑強化了這方面的「What If」,在東尼史塔克的犧牲後,史蒂芬史傳奇除了成為第二位與彼得帕克交手的導師角色,更是從個性化的悶騷自大走下接受從《無限之戰》到《終局之戰》的後果,在同樣以「奇異博士」作為出發點的前提,從遵守法則到打破法則的後果,都在多個宇宙交疊成了這個角色看似無法掙脫的命運,但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史蒂芬史傳奇」。
電影中的史傳奇也和汪達成了鏡像中的對比—將愛人殺死的徒勞和將時間寶石交出成就大局卻犧牲一半生命的選擇,這兩個角色在他們的選擇上的「What If」都會成就他們在多重宇宙的不同樣貌,其中一人的失序便會破壞該有的秩序,光照會對「力量」的畏懼也成了這兩個角色彼此的自白,在承受創傷的兩位魔法師上面臨的是更多的後果,但《奇異博士2:失控多重宇宙》並不去強灌雞湯的讓觀眾相信美好,而是看見選擇背後的殘酷。
但電影依然只給予了兩個小時去講述這個故事,不免在角色刻劃上有所欠缺,美國女士的角色轉變可謂遺憾,比起戲謔式的讓光照會短暫出場便下台一鞠躬,這個角色在多數時刻只是劇情工具,並未能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這點也回應了《蜘蛛人:無家日》中奇異博士的動機和無故被降智商的情形,在現今多重宇宙的大局之下,這部片的篇幅確實無法平衡這點。
或許會有人認為《奇異博士2:失控多重宇宙》沒有扛起漫威大局承先啟後的關鍵,但這終究是一部「奇異博士」續集,將格局持續放大只會持續失焦,若拋開《汪達幻視》帶給故事中的情感,這依然是一部山姆雷米的驚悚電影,在逐漸看膩漫威不斷用同樣的美學和公式去「複製」故事的同時,這部片無疑是漫威電影宇宙的新氣象,從《洛基》對自由意志的辯證,到《奇異博士2:失控多重宇宙》對角色創傷的延續,此時的漫威已不再是十年前單純一個個引入角色,而是在終戰過後探索其他故事被創造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