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時光會客室】第363集|我拍的是一部救人的俠義故事–專訪電影《少年》導演 任俠、林森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8 分鐘
文 / 張睿恩
4月8日在台上映的香港電影《少年》,和紀錄片《時代革命》一樣都以2019年的反送中事件為背景,講述抗爭中的熱情與挫折。但些許不同的是,《時代革命》呈現出抗爭的人物群像,而《少年》以戲劇手法,描繪出一個個抗爭者的面孔,更加寫實、更能反映香港年輕人的掙扎和希望。
2019年6月,抗爭者梁凌杰於太古廣場的一躍而下,除了令人悲憤,也讓許多香港年輕人對未來更加絕望,引發了香港青年的自殺潮。電影《少年》以一群素未謀面的抗爭夥伴和社工集結成的搜救小隊為主軸,試圖挽救一條即將墜下的生命。電影給予了年輕鬥士一種新的希望—「縱使徒勞無功,絕不無疾而終」。運動最終也許無法改變香港的命運,但只要還活著,就還有希望。
本集節目邀請《少年》的導演任俠及林森,和我們一起分享拍攝背後的困難、他們在香港言論審查下的堅持,以及在劇中特別描寫參與運動的抗爭者家庭背景的原因,而這些複雜的關聯有反映出怎樣的香港處境?
為了搶時效與維持高品質 雙導演與素人演員的搭配
《少年》由兩位導演共同執導,是如何分工呢?林森說,電影其實在2019年10月就決定開拍,當時為了搶時效,故安排兩位導演分頭拍攝。後來,因金主撤資、主要演員被捕及原有團隊離開等因素,未能如期進行,兩人才並肩共同導戲。不過,因性格和能力的互補,嚴肅但行動力強的任俠負責前線的現場拍攝,而溫和的林森在演員面前扮演白臉,專門負責溝通和協調,拍攝工作合作無間,彼此也互相支持。
不僅如此,為了維持紀錄現實的風格,素人演員的自然不做作和全心投入,是他們所堅持的條件。任俠指出,素人演員的演藝工作較少,檔期較好喬、較好溝通,可以全心全意的投入戲劇中,增加戲劇的真實性。
依照香港的社會氛圍,《少年》的拍攝勢必會經歷風險,而任俠也表明,無法在香港本地公開放映是團隊事先就預料到的,但就算只能在民間社區放映也甘願,只是電影最後連電影檢查法都未能通過卻是始料未及。但他也說,只要有決心完成拍攝,資金或放映權都不是問題。
為什麼想拍? 替小人物畫上顏色
香港的新聞媒體對衝突的描寫多以大人的抗爭為主,對於反送中期間的小故事少有報導,這讓他們更覺得拍攝此片的重要。例如電影中的搜救行動在運動現場是真實存在的,所以想透過故事,讓大眾對反送中運動更深入了解。
為了讓劇中角色活靈活現,他們仔細地替社運中的每個人描繪出他們的家庭背景和立場,例如有「和理非」的少女、父母都是警察的攬炒君、母親因抑鬱症自殺的輝哥,及關心年輕人的社工等等,當然還有對運動不感興趣的市民,以及禁止子女參與反送中的父母,讓戲劇更貼近真實。
《時代革命》中呈現許多大量紀實畫面與訪談,《少年》則是揭開抗爭者的人物群像,讓觀眾能深切的感受到香港年輕人的掙扎與困境。林森說,在一場台灣的映後談話中,一位來自香港的觀眾分享自己的遭遇和劇中攬炒君相似,後因與爸媽的理念不同而搬來台灣。再加上香港的居住環境小,年輕人與家人得時時見面,更容易產生摩擦,以致尋求自由與維持家庭和諧的兩難。
制度殺人及集體憂鬱 導演盼能延續香港社會的民主性格
管中祥說,雖然自梁凌杰自殺後,香港社會便掀起了自殺潮,尤其青少年自殺更是不斷攀升,但實際上,青少年自殺一直是香港非常嚴重的問題。任俠有感於2014年雨傘運動後,社會產生一股集體憂鬱,讓人民有看不見未來的茫然,「梁凌杰不算自殺,是被政權推下去」貼切地展現多數香港人的心聲,也就是一種「制度殺人」。林森分享過去在中學教電影時的所見所聞,他看見學校採取高壓的方式教導「有問題的」學生,不僅學生學習受到限制,就連老師也備感壓力,故因為制度的問題,無法在第一時間挽救年輕生命的消逝。
電影中不斷呈現出「到底要先救YY,還是聲援手足?」的抉擇,呈現出香港社會運動的常見景象,即現場總是充滿許多的討論和分析,而這是任俠想要透過電影所還原的樣貌。主持人管中祥也對此有共鳴,當年在雨傘運動的現場,他看見街頭上人們不間斷的辯論分析,儘管費時,但是一種民主的展現,彼此互相尊重,也保持張力。
民主一直是香港性格中的一環,但是不論是「藍絲」政治人物嘴上所說的:「民主能給你們飯吃嗎?」或是現在中國政府的高壓統治,都讓香港居民產生絕望,而電影中的台詞「做鬼也不會放過他」和「香港不會因為你的死而改變」卻產生了徒勞無功與不顧一切的矛盾。
林森表示,這是香港的現狀,每個人都有自己看待社運的方式,並依照自己的家庭背景做出選擇,這些都非常重要,因為這形塑了現在的社會。任俠表示,「做鬼也不會放過他」和「香港不會因為你的死而改變」兩者間不是矛盾,而是程度的差別。當「做鬼也不會放過他」從花樣青春的少女口中說出,他想問的是,為什麼年紀輕輕會說出這種話?為什麼這麼恨?恨到有必死的決心?而就是清楚「香港不會因為你的死而改變」所以,既然在現實中無法改變,那即便死了也不放過。
從社會底層出發 替香港社會盡一份心力
兩位導演的性格雖然截然不同,但他們的創作多是以香港小人物出發,如任俠的《螻蟻》講述主角無故接受高壓問訊,探詢何謂香港的主體性;林森也堅持在香港獨立電影圈中,持續做出自己所關懷的題材。是什麼原因,讓兩位導演持續在電影圈中,做這麼吃力不討好的工作?
任俠明白香港觀眾的喜好偏向歷史性的英雄人物,如黃飛鴻、葉問等等,但師承陳果導演的他,認為那些故事劇情不夠接地氣,與社會之間產生共鳴是具有創作價值的。「健康的歷史觀就是要看見自己最痛與黑暗的地方」是他拍攝題材的初衷,從自身生活相關的內容較能觸發人心,而這是他想拍片的原因。
林森則說,他是先開始參與社會運動才拍片的,參加多場社運後,發現「紀錄」是他可以幫忙的工作,於是進入電影學校就讀。對他而言,拍攝《少年》是自我療癒的過程,他想透過自己最擅長的方式,將這一切紀錄下來,為這個社會盡一份心力。
管中祥表示,中正大學一名香港的學生在看完《少年》之後,即便再次喚起了傷痛,但見證歷史讓他獲得治癒。他也分享自己時常在白恐受難者或二代的訪談中,感受到他們在面對痛苦時選擇說出口的勇氣,因為他們的述說能夠化為力量,治癒遭受同樣苦難的人,與他人產生共鳴、相互協力。
擺脫中國的合拍片模式 香港電影的新出路
在現在的香港電影市場中,英雄本色與現實越來越遙遠,而近年以「本土」為命題的電影開始受到觀眾喜愛。任俠指出,新導演已經厭倦了與中國合拍片的模式,不僅會破壞美學,也會因為資金的注入而受到干預與控制,例如電影中時常會被安排講普通話的中國演員,語言不只產生違和,其配音也顯得不自然;劇本時常會受到官方的審查,需花費時間在行政程序上,而降低創作的空間,違背了自己的標準與堅持。李安導演曾說:「嚮往自由的人才會拍電影」,任俠認為身為電影人,應奉行自由而非討好任何人。
林森表示,香港現在因為時局敏感,和中國合拍片也會產生許多麻煩,例如香港因審查禁播,或是金主撤資,因此,現在的導演也開始反思,利用當前微薄的拍攝預算,以香港本土出發,即便無法製作出大作品,但就地取材也能省去多餘的成本,多花點心力著墨於故事劇本。
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
管中祥發現,電影少年的英文片名「May you stay forever young」似乎有其他意涵?任俠說,英文片名來自Bob Dylan一首寫給兒子的歌曲Forever young。歌詞闡述了爸爸對兒子的期許,如應時常保持年輕、永遠要對這個社會做出貢獻、永遠要堅毅的捍衛真相,使自己更加強壯,最重要的,應保有初衷。而這不僅是對香港年輕人所說,對每個還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皆是。
任俠補充,英文片名除了是他們所要傳達的觀點,也是一種對電影前輩的反抗,因為在上映前,曾有前輩以「片名太長」提出建議,但是也因為他們的堅持,讓更多觀眾因為Forever young而對電影印象深刻。
管中祥說,這部電影對他而言是一種鼓舞,除了見證歷史紀錄之外,也應明白每個角色背後的情感和差異,儘管青少年有一天會長大成人,但都應保有初衷,和「少年」一樣保有熱忱。
→歡迎訂閱燦爛時光會客室podcast頻道 Youtube頻道
我們深信,透過群眾的涓滴支持,才是媒體真正能夠獨立的重要碁石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社會運動、社會議題的第一手報導。 我們認為,公民團體闡述理念與關懷的媒體空間經常不夠充分,因此我們在社運現場待到陳情者說完話為止,而報導也相對主流媒體冗長許多。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新聞媒體上的「社會邊緣」、「孤苦伶仃」是對無家者的標籤;好吃懶做、需要他人的施捨是大眾對他們的想像。他們彷彿是一群沒有臉孔,但長得很相似的團體,儘管他們已是城市街頭常見的身影,但很少有人願意去了解他們......
白色恐怖受難家屬二代陳慧瑛,同時也是助人工作者,她分享屬於自己的故事,見證受難者家庭所產生的心理創傷連帶影響周遭,包含職場及人際網絡,反思國家政策及社會造成受難者家庭的困境......
有些人說:「威權時代已過,促轉會僅需提出總結報告,交付規劃好的轉型工作給各機關部會,即可促成台灣社會集體反思。」但,真的是這樣嗎?
李華萍原本是平凡的上班族,為何要站上社運最前線?面對複雜的都更問題,她是否有此專業?當參與公共事務遭遇到國家機器的壓力及來自鄰里的批評,又會如何面對?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到社子島自救會發言人李華萍分享她的故事。
看似「進步繁榮」的土地徵收案,究竟為什麼當地有一群人組成「社子島自救會」反對徵收?看似與開發派「社子島居民權益促進會」持相反立場的他們,反對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本集節目邀請到《失去青春的孩子》作者涂曉蝶,討論建教生是否真能獲得脫離經濟困境的機會?成為建教生後,真能獲得一技之長,完成自己的夢想嗎?
新聞媒體上的「社會邊緣」、「孤苦伶仃」是對無家者的標籤;好吃懶做、需要他人的施捨是大眾對他們的想像。他們彷彿是一群沒有臉孔,但長得很相似的團體,儘管他們已是城市街頭常見的身影,但很少有人願意去了解他們......
白色恐怖受難家屬二代陳慧瑛,同時也是助人工作者,她分享屬於自己的故事,見證受難者家庭所產生的心理創傷連帶影響周遭,包含職場及人際網絡,反思國家政策及社會造成受難者家庭的困境......
有些人說:「威權時代已過,促轉會僅需提出總結報告,交付規劃好的轉型工作給各機關部會,即可促成台灣社會集體反思。」但,真的是這樣嗎?
李華萍原本是平凡的上班族,為何要站上社運最前線?面對複雜的都更問題,她是否有此專業?當參與公共事務遭遇到國家機器的壓力及來自鄰里的批評,又會如何面對?本集《燦爛時光會客室》邀請到社子島自救會發言人李華萍分享她的故事。
看似「進步繁榮」的土地徵收案,究竟為什麼當地有一群人組成「社子島自救會」反對徵收?看似與開發派「社子島居民權益促進會」持相反立場的他們,反對的理由到底是什麼?
本集節目邀請到《失去青春的孩子》作者涂曉蝶,討論建教生是否真能獲得脫離經濟困境的機會?成為建教生後,真能獲得一技之長,完成自己的夢想嗎?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鳴龍少年」是一部勵志劇,講述了青少年時代克服挫折、改變命運的故事。劇中討論了多個發人深省的議題,包括良師益友、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努力與成功的關係等。這部劇透過劇情以及角色的成長,讓觀眾反思人生的成長與面對困難的勇氣。
Thumbnail
年少日記 《年少日記》是一部真實到令人感到心痛的電影。反映了現代香港社會的議題 - 青少年、小朋友壓力問題。劇情沒有起伏很大,但是令人很壓抑。 有一天,中學老師 - 鄭Sir發現了自己班上有學生寫了一封遺書,令他想起了童年自己對哥哥冷暴力和冷漠的事。鄭Sir不但要解決遺書的問題,他還要處理自己的
Thumbnail
而龍捲風自甘赴死,即是傳承的堅持,也是關於下一代能夠繼續成長的超卓信念──我們這一代終將腐朽,但能不能成為下一代的助力,而不是阻力?我想,龍捲風接受社會邊緣者、將城寨打造成避世所等作為,正是武俠精神的最高體現!
Thumbnail
自殺防治不好談,但從電影我們能學到更多。2024 年度心動系電影《我在這裡等你》描述了一位失意的香港作家天宇在臺北與一名街頭混混阿翔相遇,展開尋找通往天堂的鯨逝灣的旅程。本文涵蓋了自殺防治等心理議題。
Thumbnail
導演蘇奕瑄透過《青春並不溫柔》呈現了文化美術系事件的原型,故事圍繞在季微和她的創作自由,以及與學運的交融。本文探討了電影如何詮釋了那個時代氛圍、學運內部的路線鬥爭,以及對於學運的認真對待。此外,本文提及了文化美術系事件對於1980年代臺灣學運實踐的象徵意義,藉此來補充臺灣主流學運論述中被忽略的部分。
Thumbnail
  終於知道為什麼說看完後的心情都很沉重,因為……結尾沒有配樂。電影院突如其來的寧靜,留待人們消化、回憶紀錄片給人的情緒。   任何紀錄片一定都有立場,但好的紀錄片多少應正反併陳。然而,片中僅聚焦在「反送中運動」上街抗議的200萬人及國際譴責的聲音,而未有對另外500萬人(香港人口約7
先進的城市,也有著陽光照不進的角落,《香港製造》中描繪的就是生活在那種老舊社區的青少年。電影名所謂的香港製造,也是指製造出青少年們的香港,髒亂與擁擠的環境,是我作為外人少見的一面,卻是養育出他們的環境,真實的鏡頭呈現,以我的視角來看,足以刷新我對香港的認識。 不過即使他們在那種環境下成長,也沒
Thumbnail
《少年的你》是一部充滿校園愛情、暴力和犯罪元素的電影,由玖月晞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改編。故事講述高中生陳念被欺凌,並向社會揭露欺凌者的故事。從面對霸凌, 抗拒小北, 到反抗霸凌, 依賴並信任小北的故事,透過劇情與觀後感想帶出校園霸凌的問題。
Thumbnail
 有一次他下班回家,看到太太在燈下陪孩子作功課,孩子邊寫作業邊掉眼淚,當時他覺得那個畫面真令人震撼,同時也很心疼孩子的學習壓力。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而引發他拍『小孩不笨』的動機。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鳴龍少年」是一部勵志劇,講述了青少年時代克服挫折、改變命運的故事。劇中討論了多個發人深省的議題,包括良師益友、家庭環境對孩子的影響、努力與成功的關係等。這部劇透過劇情以及角色的成長,讓觀眾反思人生的成長與面對困難的勇氣。
Thumbnail
年少日記 《年少日記》是一部真實到令人感到心痛的電影。反映了現代香港社會的議題 - 青少年、小朋友壓力問題。劇情沒有起伏很大,但是令人很壓抑。 有一天,中學老師 - 鄭Sir發現了自己班上有學生寫了一封遺書,令他想起了童年自己對哥哥冷暴力和冷漠的事。鄭Sir不但要解決遺書的問題,他還要處理自己的
Thumbnail
而龍捲風自甘赴死,即是傳承的堅持,也是關於下一代能夠繼續成長的超卓信念──我們這一代終將腐朽,但能不能成為下一代的助力,而不是阻力?我想,龍捲風接受社會邊緣者、將城寨打造成避世所等作為,正是武俠精神的最高體現!
Thumbnail
自殺防治不好談,但從電影我們能學到更多。2024 年度心動系電影《我在這裡等你》描述了一位失意的香港作家天宇在臺北與一名街頭混混阿翔相遇,展開尋找通往天堂的鯨逝灣的旅程。本文涵蓋了自殺防治等心理議題。
Thumbnail
導演蘇奕瑄透過《青春並不溫柔》呈現了文化美術系事件的原型,故事圍繞在季微和她的創作自由,以及與學運的交融。本文探討了電影如何詮釋了那個時代氛圍、學運內部的路線鬥爭,以及對於學運的認真對待。此外,本文提及了文化美術系事件對於1980年代臺灣學運實踐的象徵意義,藉此來補充臺灣主流學運論述中被忽略的部分。
Thumbnail
  終於知道為什麼說看完後的心情都很沉重,因為……結尾沒有配樂。電影院突如其來的寧靜,留待人們消化、回憶紀錄片給人的情緒。   任何紀錄片一定都有立場,但好的紀錄片多少應正反併陳。然而,片中僅聚焦在「反送中運動」上街抗議的200萬人及國際譴責的聲音,而未有對另外500萬人(香港人口約7
先進的城市,也有著陽光照不進的角落,《香港製造》中描繪的就是生活在那種老舊社區的青少年。電影名所謂的香港製造,也是指製造出青少年們的香港,髒亂與擁擠的環境,是我作為外人少見的一面,卻是養育出他們的環境,真實的鏡頭呈現,以我的視角來看,足以刷新我對香港的認識。 不過即使他們在那種環境下成長,也沒
Thumbnail
《少年的你》是一部充滿校園愛情、暴力和犯罪元素的電影,由玖月晞小說《少年的你,如此美麗》改編。故事講述高中生陳念被欺凌,並向社會揭露欺凌者的故事。從面對霸凌, 抗拒小北, 到反抗霸凌, 依賴並信任小北的故事,透過劇情與觀後感想帶出校園霸凌的問題。
Thumbnail
 有一次他下班回家,看到太太在燈下陪孩子作功課,孩子邊寫作業邊掉眼淚,當時他覺得那個畫面真令人震撼,同時也很心疼孩子的學習壓力。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而引發他拍『小孩不笨』的動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