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定我們的靈魂,人類就能遨遊Web3的世界嗎?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raw-image

乙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Flashbots 的 Ohlhaver 和微軟 CEO 辦公室研究員 Glen Weyl,5/11)聯合發表了論文《去中心化的社會 —— 尋找 Web 3 的靈魂》(原文),揭示區塊鏈未來即將打造的方向。

我想有在關注區塊鍊、NFT、Web3、元宇宙趨勢的人,這篇應該是蠻重要的文章。有人把他們的論文初步翻譯成中文了,有時間可以直接看中文翻譯,英文能力不錯的更推薦把論文直接下載來看。我根據中文的內容(中文翻譯原文),摘要如下:

摘要

  1. 重新省視過去以來Web3的發展
    過去因為身份和信譽機制還不健全的關係,必須仰賴大量Web2的中心化方式來管理,衍伸了很多問題。他們希望把邊界更往前言推進,以「去中心化社會」(DeSoc)的角度來看待Web3的未來方向之一。
  2. 有靈魂的代幣
    透過「魂綁代幣」(SBTs, soulbound token)作為所有人未來的個人憑證。但每個人可以有擁有多個身份,彼此之間也可能有轉移的功能。
  3. 靈魂借貸
    要打造一個抗審查、自下而上的商業和社會信貸系統。代表文憑、履歷和租賃合同等的SBTs,可作為信用歷史的持久紀錄,允許靈魂抵押有意義的聲譽來減免抵押要求。
  4. 靈魂永存(社會信用點數?)
    透過多元「監護人」機制,協助維護靈魂的信用。這種「社會恢復」的機制,建立在個人社交網路之上,仰賴其社交圈交叉投票的成果。
  5. 可編程的複數隱私
    將個人數據視為私有財產,個人享有「自我主權身份」,個人可以透過程式編輯的方式,來決定數據要項誰公開,怎麼被使用。
  6. 管理更健康的 「注意力經濟 」
    個人可以過濾想要在社群渠道上面獲得資訊,避免現階段中心化社交平台將個人數據販售給廠家,以投放廣告來分散我們在社交平台上的注意力。

我的想法

驗證靈魂信用價值的機制,還是要靠個人的社交網路。雖然有DAO作為網路世界的團體,結合線下個人參與的各種社會團體。看起來好像真的去中心化了。但團體本身都代表著一種集體意志、價值、中心化的結果。

透過複數個中心化、去中心化的驗證機制,雖然可以達到某種程度的「真.去中心化」但我認為一直糾結在去中心化與否,似乎不是重點?因為中心化是個注意力、價值判斷集成的產物。

如果我們試著用「名聲」的概念去理解,再去徵引過去眾多關於名聲的研究,就可以知道,名聲的運作固然有很多自主性,但其中也伴隨者很多認知落差、偏見、可操縱性的部份。

個人的「信用」固然跟「名聲」不一樣。似乎可以更量化地透過個人過去的行為數據來驗證,但這樣的數據、資料是後設的。今天,就算透過個人將這些資料提供給眾多第三方參酌,並加以針對個人做出評判。光各個第三坊團體要去蒐集、分析、決策就可能花費大量時間了,甚至最後可能變成利益導向的橡皮圖章。

我認為關鍵還是,一旦個人數據上鍊,一套不會過於況日費時的驗證機制,並且具備可信度的機制,會遠比單純用「投票」來做決定,更値得期待。這時候,不免在思考是不是該來推廣、科普一下我很愛的經濟學作品:

  1. 《失控的多數決》
  2. 《多數決玩弄了真正的名義》
  3. 《如何設計市場機制》

這三本都是台大經濟系教授 Pohan Fong 同窗坂井豐貴教授的作品。過去我在念這些書的時候,總是可以在裡面發現不少值得繼續深入的遊戲機制。

當然,除了遊戲機制以外,這三本作品幫我們分析了很多決策機制潛在的問題、歷來研究的成果、解決方法等,值得深思的方向。覺得自己對遊戲內的決策行為、機制的想像,有所侷限的人,非常推薦找這些書來了解一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岳讀遊戲|阿岳的沙龍
65會員
39內容數
嗨你好!我是阿岳。過去這一年來,因緣際會之下,已經協助策劃了10幾場元宇宙展覽活動。對元宇宙的活動企劃、策展、遊戲化等,都很感興趣。這個專欄中,我會紀錄過程中的問題、想法、反思、解決方案等。如果你也有興趣,歡迎一起來聊聊!
2022/09/17
那天友人問到這個問題,一開始我有點哭笑不得,因為這2者要放在一起比較,看起來有點荒誕。不過,我同時想到,其實沒有在關心Web3的朋友,對過去這一年幾個趨勢:NFT、元宇宙,仍然抱持不少疑問。特別是現在Web3的價值,被市場高度懷疑的情況下,其實更容易令人思考一些本質性的問題。
Thumbnail
2022/09/17
那天友人問到這個問題,一開始我有點哭笑不得,因為這2者要放在一起比較,看起來有點荒誕。不過,我同時想到,其實沒有在關心Web3的朋友,對過去這一年幾個趨勢:NFT、元宇宙,仍然抱持不少疑問。特別是現在Web3的價值,被市場高度懷疑的情況下,其實更容易令人思考一些本質性的問題。
Thumbnail
2022/05/17
開始讀之前,你可以先看看上面這則影片。這是這門課地圖的導覽,看過以後,比較可以理解這篇文章討論的細節喔! 這是什麼樣的課程? 課程是怎麼進行的? 我們有2位講師兼關主。一位負責在場地中引導學員探索,一位則帶領學員進行問題討論、想法撰寫、書籍的導讀以及優化決策指南的分享。 遊戲怎麼設計的? 小結
Thumbnail
2022/05/17
開始讀之前,你可以先看看上面這則影片。這是這門課地圖的導覽,看過以後,比較可以理解這篇文章討論的細節喔! 這是什麼樣的課程? 課程是怎麼進行的? 我們有2位講師兼關主。一位負責在場地中引導學員探索,一位則帶領學員進行問題討論、想法撰寫、書籍的導讀以及優化決策指南的分享。 遊戲怎麼設計的? 小結
Thumbnail
2022/05/12
我不是DAO組織的黑粉,也在積極認識Defi,幫客戶策劃了好幾次元宇宙展覽活動,甚至在今天還是持續分批買入BTC、ETH。雖然這些不能證明我多麼深明大義,但起碼代表我願意持續關注、持續理解。但我覺得,凡是還是不要太過自以為了解人性,或是跟人性的本質對著幹,才有機會找到長遠之道。
Thumbnail
2022/05/12
我不是DAO組織的黑粉,也在積極認識Defi,幫客戶策劃了好幾次元宇宙展覽活動,甚至在今天還是持續分批買入BTC、ETH。雖然這些不能證明我多麼深明大義,但起碼代表我願意持續關注、持續理解。但我覺得,凡是還是不要太過自以為了解人性,或是跟人性的本質對著幹,才有機會找到長遠之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DID(DecentralizedIdentity)即去中心化數位身分,象徵著:自主擁有的數位身分,有限度的開放數據供外部採用,確保數據傳輸的安全及便利性。DID 帶來的核心變化在於個人可以控制其數據的收集、共享和權限。 近年來,我們透過許多帳號密碼向各種實體或機構證明身份,並讓科技巨頭掌控我們的數
Thumbnail
DID(DecentralizedIdentity)即去中心化數位身分,象徵著:自主擁有的數位身分,有限度的開放數據供外部採用,確保數據傳輸的安全及便利性。DID 帶來的核心變化在於個人可以控制其數據的收集、共享和權限。 近年來,我們透過許多帳號密碼向各種實體或機構證明身份,並讓科技巨頭掌控我們的數
Thumbnail
文章會根據以下議題進行說明與介紹,從幾個大面向延伸發展小議題並逐一說明。 去中心化:打破集中化權力造成的失衡與巨嬰壟斷現象,這也是Web 3.0發展的主軸。 2. 反壟斷和隱私保護: 個人資訊掌控於個人手中,中間不會經過平台,因此對個人隱私更為保障。 3. 數據所有權: 我們可以自行掌握數據,並決定
Thumbnail
文章會根據以下議題進行說明與介紹,從幾個大面向延伸發展小議題並逐一說明。 去中心化:打破集中化權力造成的失衡與巨嬰壟斷現象,這也是Web 3.0發展的主軸。 2. 反壟斷和隱私保護: 個人資訊掌控於個人手中,中間不會經過平台,因此對個人隱私更為保障。 3. 數據所有權: 我們可以自行掌握數據,並決定
Thumbnail
這天收聽了一場Clubhouse直播(真的是打開睽違許久的App),主題是「[搞懂加密] Soulbound/DID/hypercert 靈魂的交流與奇想 - NoNameDao」,聽到來自法律、藝術、工程、政治、行銷、非營利等產業的專業大神對談,非常精彩。有興趣聽重播的人可以來這裡:
Thumbnail
這天收聽了一場Clubhouse直播(真的是打開睽違許久的App),主題是「[搞懂加密] Soulbound/DID/hypercert 靈魂的交流與奇想 - NoNameDao」,聽到來自法律、藝術、工程、政治、行銷、非營利等產業的專業大神對談,非常精彩。有興趣聽重播的人可以來這裡:
Thumbnail
透明的匿名世界 區塊鏈的特性讓每個帳號(錢包地址)的所有行為都攤在陽光下,任何人隨時都可以檢視任一筆交易發生的時間、內容和參與者。弔詭的是由於每個人都是匿名申請錢包,所以現在的區塊鏈就像是一個允許蒙面參與,卻隨時被監控的派對。 如何在鏈上驗證實體世界裡的經歷 靈魂彼此認證共存 帳號(錢包)的保管
Thumbnail
透明的匿名世界 區塊鏈的特性讓每個帳號(錢包地址)的所有行為都攤在陽光下,任何人隨時都可以檢視任一筆交易發生的時間、內容和參與者。弔詭的是由於每個人都是匿名申請錢包,所以現在的區塊鏈就像是一個允許蒙面參與,卻隨時被監控的派對。 如何在鏈上驗證實體世界裡的經歷 靈魂彼此認證共存 帳號(錢包)的保管
Thumbnail
筆者在前一篇文章「再探DAO的法制」提到的「社群DAO」,其實是我覺得最有趣且吸引人的地方,因為它的美妙之處在於最合乎法律體系精神的根本基礎:「權利主體與資格」。就這點放到元宇宙或Web3.0,一樣會探討虛擬世界的「人」是否也具有同樣或相對應的「權利主體與資格」(數位人格權)。
Thumbnail
筆者在前一篇文章「再探DAO的法制」提到的「社群DAO」,其實是我覺得最有趣且吸引人的地方,因為它的美妙之處在於最合乎法律體系精神的根本基礎:「權利主體與資格」。就這點放到元宇宙或Web3.0,一樣會探討虛擬世界的「人」是否也具有同樣或相對應的「權利主體與資格」(數位人格權)。
Thumbnail
我想有在關注區塊鍊、NFT、Web3、元宇宙趨勢的人,這篇應該是蠻重要的文章。有人把他們的論文初步翻譯成中文了,有時間可以直接看中文翻譯,英文能力不錯的更推薦把論文直接下載來看。我根據中文的內容(中文翻譯原文在此),摘要如下: 我的想法 《失控的多數決》 《多數決玩弄了真正的名義》
Thumbnail
我想有在關注區塊鍊、NFT、Web3、元宇宙趨勢的人,這篇應該是蠻重要的文章。有人把他們的論文初步翻譯成中文了,有時間可以直接看中文翻譯,英文能力不錯的更推薦把論文直接下載來看。我根據中文的內容(中文翻譯原文在此),摘要如下: 我的想法 《失控的多數決》 《多數決玩弄了真正的名義》
Thumbnail
若是以作者自己的觀點看來,Web3.0的販售是從社群行銷導購為主,等越來越多人熟知Web3.0的觀念與區塊鏈的本質,那整個販售行為將會回到Web2.0時期有一整套完整的模式。看到這裡的您有注意到我在上兩段的文字中,為什麼沒提到「社群行銷」了嗎?因為社群行銷已經「被分化」成KOL代言、聯盟行銷...
Thumbnail
若是以作者自己的觀點看來,Web3.0的販售是從社群行銷導購為主,等越來越多人熟知Web3.0的觀念與區塊鏈的本質,那整個販售行為將會回到Web2.0時期有一整套完整的模式。看到這裡的您有注意到我在上兩段的文字中,為什麼沒提到「社群行銷」了嗎?因為社群行銷已經「被分化」成KOL代言、聯盟行銷...
Thumbnail
近期隨著區塊鏈應用越來越多,有些區塊鏈的支持者開始喊出「Web 3.0」的口號。他們認為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將成為新的 Web 3.0,取代因為網路巨頭而過度集中的 Web 2.0,成為眾人的網路。真的如此嗎?我認為,我們應該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回過頭來重新思考「去中心化」與「中心化」的關係。
Thumbnail
近期隨著區塊鏈應用越來越多,有些區塊鏈的支持者開始喊出「Web 3.0」的口號。他們認為去中心化的區塊鏈將成為新的 Web 3.0,取代因為網路巨頭而過度集中的 Web 2.0,成為眾人的網路。真的如此嗎?我認為,我們應該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回過頭來重新思考「去中心化」與「中心化」的關係。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