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Flashbots 的 Ohlhaver 和微軟 CEO 辦公室研究員 Glen Weyl,5/11)聯合發表了論文《去中心化的社會 —— 尋找 Web 3 的靈魂》(
原文),揭示區塊鏈未來即將打造的方向。
我想有在關注區塊鍊、NFT、Web3、元宇宙趨勢的人,這篇應該是蠻重要的文章。有人把他們的論文初步翻譯成中文了,有時間可以直接看中文翻譯,英文能力不錯的更推薦把論文直接下載來看。我根據中文的內容(
中文翻譯原文),摘要如下:
摘要
- 重新省視過去以來Web3的發展
過去因為身份和信譽機制還不健全的關係,必須仰賴大量Web2的中心化方式來管理,衍伸了很多問題。他們希望把邊界更往前言推進,以「去中心化社會」(DeSoc)的角度來看待Web3的未來方向之一。
- 有靈魂的代幣
透過「魂綁代幣」(SBTs, soulbound token)作為所有人未來的個人憑證。但每個人可以有擁有多個身份,彼此之間也可能有轉移的功能。
- 靈魂借貸
要打造一個抗審查、自下而上的商業和社會信貸系統。代表文憑、履歷和租賃合同等的SBTs,可作為信用歷史的持久紀錄,允許靈魂抵押有意義的聲譽來減免抵押要求。
- 靈魂永存(社會信用點數?)
透過多元「監護人」機制,協助維護靈魂的信用。這種「社會恢復」的機制,建立在個人社交網路之上,仰賴其社交圈交叉投票的成果。
- 可編程的複數隱私
將個人數據視為私有財產,個人享有「自我主權身份」,個人可以透過程式編輯的方式,來決定數據要項誰公開,怎麼被使用。
- 管理更健康的 「注意力經濟 」
個人可以過濾想要在社群渠道上面獲得資訊,避免現階段中心化社交平台將個人數據販售給廠家,以投放廣告來分散我們在社交平台上的注意力。
我的想法
驗證靈魂信用價值的機制,還是要靠個人的社交網路。雖然有DAO作為網路世界的團體,結合線下個人參與的各種社會團體。看起來好像真的去中心化了。但團體本身都代表著一種集體意志、價值、中心化的結果。
透過複數個中心化、去中心化的驗證機制,雖然可以達到某種程度的「真.去中心化」但我認為一直糾結在去中心化與否,似乎不是重點?因為中心化是個注意力、價值判斷集成的產物。
如果我們試著用「名聲」的概念去理解,再去徵引過去眾多關於名聲的研究,就可以知道,名聲的運作固然有很多自主性,但其中也伴隨者很多認知落差、偏見、可操縱性的部份。
個人的「信用」固然跟「名聲」不一樣。似乎可以更量化地透過個人過去的行為數據來驗證,但這樣的數據、資料是後設的。今天,就算透過個人將這些資料提供給眾多第三方參酌,並加以針對個人做出評判。光各個第三坊團體要去蒐集、分析、決策就可能花費大量時間了,甚至最後可能變成利益導向的橡皮圖章。
我認為關鍵還是,一旦個人數據上鍊,一套不會過於況日費時的驗證機制,並且具備可信度的機制,會遠比單純用「投票」來做決定,更値得期待。這時候,不免在思考是不是該來推廣、科普一下我很愛的經濟學作品:
- 《失控的多數決》
- 《多數決玩弄了真正的名義》
- 《如何設計市場機制》
這三本都是台大經濟系教授
Pohan Fong 同窗坂井豐貴教授的作品。過去我在念這些書的時候,總是可以在裡面發現不少值得繼續深入的遊戲機制。
當然,除了遊戲機制以外,這三本作品幫我們分析了很多決策機制潛在的問題、歷來研究的成果、解決方法等,值得深思的方向。覺得自己對遊戲內的決策行為、機制的想像,有所侷限的人,非常推薦找這些書來了解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