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談]俄烏戰爭T-90、T-72戰車砲塔飛高高,中國96、99式戰車有類似弱點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6 分鐘
我不認為99式主力戰車能完全擺脫俄系自動裝填系統的先天缺陷,但由於它比起T-72族系戰車有更強大的綜合性能,造成擊毀它更加困難。面對這樣的目標,國軍不能只是祈禱「砲塔飛高高」效應重演,而應該積極謀求各種避實擊虛的戰術戰法,並在籌獲新型裝備時,把這些納入考量,甚至進行相應的開發作業。

2022年,俄羅斯向烏克蘭發動大規模侵略作戰,展開了全球矚目的俄烏戰爭。在北約各國援助下,烏克蘭雖然蒙受了慘痛的軍民傷亡,仍然堅守國土,並逐漸展開反擊。反觀原本氣勢如虹的俄國不但陷入僵局,原本引以為傲的裝甲部隊也蒙受慘重損失。令人驚訝的是,俄國T-72族系戰車(包括近年最具代表性的新型T-90),面對各種反戰車飛彈攻擊,竟然多次產生彈藥被殉爆、砲塔飛高高的慘況,迅速成為烏克蘭守軍合照打卡的背景,也變成全球社群媒體網站上的笑柄。

I.反裝甲飛彈頂攻、俄系自動裝填系統:
俄國戰車傷亡慘重主因

俄國的T-72系列戰車在冷戰結束後,陸續進行了各項改良,包括使用新型彈藥、改裝數位化射控裝置、安裝提升防護力的套件,此次進攻烏克蘭使用的T-72B3就是其一。而新型的T-90戰車更是整個T-72族系的集大成,裝備了先進的複合裝甲、箭鏃式爆炸反應裝甲,以及雷射主動防禦設備,照理而言有強大的防禦力。然而面對反戰車飛彈,堪稱長青樹經典作品的T-72族系,怎麼還是不斷上演砲塔炸飛的慘況呢?這有兩個重要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西方國家在上世紀90年代以後的新型反戰車飛彈(如標槍、拖式2B)多半已改用頂攻模式,攻擊戰車防禦最薄弱的砲塔頂端。例如標槍採用「灌頂」攻擊,彈道是先高飛再俯衝,由上往下直接貫穿砲塔頂部;拖2B則使用「掠頂」攻擊,先保持平直飛行彈道,到達目標上方後靠著兩種感測器確定位置、再接連引爆兩個向下排列的成形裝藥彈頭,同樣能擊穿砲塔頂部。T-90雖有厚重的正面與側面複合裝甲,頂部防禦終究還是採用反應裝甲塊,沒有辦法無限量堆疊裝甲,而其緊急加裝的鐵籠式格柵網對抗反戰車飛彈時,也沒辦法如預期那樣提早誘爆。


事實上,即使是西方國家自己的主力戰車,面對頂攻的反戰車飛彈,也未必能全身而退。

至於第二個原因,大家也非常熟知,就是俄系戰車為人詬病的自動裝填系統設計。這其實本來是要解決設計困難的:冷戰時期的前蘇聯戰車,為了達到較多的數量、較便宜的單價,火力又要壓制同期西方國家戰車,所以使用較大口徑的主炮,例如在西方國家仍使用120公厘滑膛砲或線膛砲時,前蘇聯已經搶先使用125公厘滑膛砲。問題是這些彈藥比起西方國家對手的同級砲彈更重,而且採取彈丸跟藥筒分離的麻煩設計,在人力裝填上既費力,又耗時,也需要花更多時間訓練裝填手。

偏偏前蘇聯戰車設計哲學強調較低矮的輪廓、較小的被彈面積,而更大口徑的火砲、更重的彈藥,以及容納一個裝填手的砲塔空間,就跟前述原則牴觸了。種種矛盾的考量再加上前蘇聯實行徵兵制(義務役官兵你能要求多少?),最後造成各個戰車設計局乾脆拿掉裝填手的空間,積極研發戰車自動化裝填系統,以達到快速裝填、降低車高、縮小砲塔的目的、讓戰車尺寸可以更緊緻。

1970年代之後陸續推出的T-64、T-72戰車,可算是搭載俄系戰車自動裝填系統的代表作。他們共同的特徵是轉盤式自動裝彈,彈丸跟藥筒分離,全部都放在砲塔環的下方,也就是彈艙埋在四周由裝甲保護的最深處。這些彈丸在轉盤式的旋轉輸彈機上圍成一個圓、水平放置,彈尖通通指向圓心,藥筒則放在彈丸的上一層,有的是垂直放置(T-64),有的是水平放置(T-72)。每次裝填時,揚彈機會先將底部的彈丸提起來,由推彈機把它推進去砲膛,推彈機接著再把拋射藥筒送進砲膛。這兩個階段裝填完畢,關砲閂完成閉鎖,才備便發射。

比較早期的T-64由於沒有拋殼機構,必須在射擊之後把彈殼抓取出來,再進行補彈;後期的T-72則設置了拋彈機構,可以自動拋出彈殼,所以補彈作業就比較簡便。另外T-64的自動裝彈機為液壓動力,平時有空迴的麻煩、戰時有爆炸起火的危險,T-72則使用電力驅動,可以發現T-72的自動裝填系統比起T-64是更加簡便也比較安全的,當然可靠度也比較高。

II.為什麼俄系戰車自動裝填系統相對不安全?


儘管俄系戰車強調把彈艙放在重重保護裡面,但為什麼它的自動裝填機構遭遇反戰車武器的攻擊,反而經常「砲塔飛高高」?最簡單的理解是:旋轉輸彈機的彈丸跟藥筒分離放置,共同圍成一個圓,指向中央,這些藥筒本來就是強力的拋射藥,當戰車砲塔遭到命中,只要防火抑爆裝置無法及時運作,或者效能不足,造成高溫引爆其中一個拋射藥,其他藥筒就會跟著連環殉爆。這些藥筒同時往圓心爆炸,又會把附近的彈丸引爆,然後就像是我們把過年的鞭炮好幾串圍成一圈再點著那樣,一個火星、接二連三、砰,往上炸,飛上天,砰砰砰。

更何況,俄系戰車固然大幅加強砲塔周圍的防護,底盤側裙的軟式箱式反應裝甲卻常有鈍性炸藥被不肖官兵竊取的案例,即使裡面的鈍性炸藥完好,面對新型反裝甲飛彈的複數(兩個以上)、縱列的成型裝藥彈頭,也未必能防止底盤被貫穿。只要反裝甲彈藥能突破底盤,擊中位於砲塔環底下、底盤正中央的彈艙,幾乎可以保證又是一陣向上爆炸的「發爐」。

更何況,新型的俄系戰車,固然大幅加強了砲塔周圍的防護,底盤側裙的軟式箱式反應裝甲卻常有鈍性炸藥被不肖官兵竊取的案例,即使裡面的鈍性炸藥完好,面對新型反裝甲飛彈複數(兩個以上)、縱向排列(一個破門,一個進去開PARTY),而且愈來愈重(威力更強)的成型裝藥彈頭,也未必能防止底盤被貫穿。只要反裝甲彈藥能突破底盤,擊中位於砲塔環底下、底盤正中央的彈艙,不免又是一陣向上爆炸的「發爐」!

西方國家的戰車,同樣也有彈藥被誘爆的風險,但由於彈艙配置跟俄系戰車有異,加上砲彈設計的不同,造成戰車被命中時情況不會完全一樣。以典型的美國巴頓系列(M47、M48、M60)戰車為例,砲塔左半邊給裝填手,裝填手座位前方是快取彈藥架,砲彈彈尖朝上、彈尾朝下擺放,底下有防靜電襯墊,主彈艙則位於砲塔尾端,彈尾朝向裝填手的方向。當砲塔被貫穿,高溫誘爆彈藥時,可能的下場是左半邊被掀飛,或者尾端的彈藥爆炸,往後炸開(但是不會往上直直飛起來)。雖然還是很慘,但比較不會動不動身首分離。另外,美系戰車砲彈是採彈丸跟藥筒一體化的設計,所以藥筒單獨被誘爆的機率可能比較低。

美系戰車到了M1族系戰車就更進步了,砲塔尾端的彈艙跟裝填手之間有電動防爆裝甲門隔開(這個設計在德國的豹II也有,果然是MBT-70計畫畢業的好同學),M1還在砲塔尾端上方裝有洩壓艙門,萬一尾部的彈艙被命中,彈藥殉爆之後,可以把爆炸威力導向外面,降低戰鬥室裡三名成員的危險。至於西方國家戰車裡唯一繼續使用彈丸跟藥筒分離、人力裝填的英系戰車(百夫長、酋長、挑戰者),因為以火力居上、防護力次之、機動力中等的哲學來設計,強調巨砲厚甲龜速,所以在考慮彈藥殉爆之前,對手得先煩惱怎樣扛下英系戰車的主砲攻擊,再設法擊穿它們的裝甲。這個問題技術上會討論到,實務上不容易存在。

那麼,法國的AMX-56雷克勒戰車同樣採用自動裝填系統,為什麼沒有殉爆彈藥、砲塔飛高高的問題呢?一個最明顯的原因可能是,雷克勒戰車只有參與過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在葉門的戰役,沒有經過大規模裝甲會戰的洗禮,高強度作戰下的生存性不得而知。再從技術原理來看,雷克勒的自動裝填系統一樣把彈艙設在砲塔尾端進彈機構往前直接推送砲彈上膛,可以說是在重視成員生命安全的基礎上,進一步簡化人力的設計。當戰車被命中時,縱使犧牲了砲塔尾部的彈艙,也能換取戰鬥室裡兩名成員的安全,是更為先進的思維。這是西方國家戰車自動裝填設計跟俄系戰車最明顯的不同。

III.中國的96、99式戰車,也會砲塔飛高高嗎?

關心臺海兩岸軍事的朋友肯定會討論:中國的96式、99式系列主力戰車(包括88C/96式、96A、96B、96式、99A等等),特別是王牌99式,自動裝填系統也承襲俄系戰車的設計原理,那麼在面對反裝甲武器攻擊時,會不會重演彈藥殉爆、砲塔往上炸飛的慘劇呢?雖然99式族系推出迄今,也沒有經歷實戰的考驗,真實生存性誰都不知道。但是有幾點可以確定。

首先要了解的是,中國跟前蘇聯在1970年代分道揚鑣之後,自行與西方各國接洽,引進(與逆向)了不少歐洲國家的技術進行主力戰車的改良跟研發工作,如今已非吳下阿蒙。99式族系使用的自動裝填系統,雖然還是旋轉輸彈機、揚彈機、進彈機、拋殼機等幾大部分組成、砲彈跟藥筒分離,跟T-72的設計原理如出一轍,但進彈過程裡少了旋轉砲彈跟藥筒的步驟,運作更為簡便可靠,也與T-72車系一樣採用電力驅動,而不是T-64的液壓動力,可以減少液壓油起火燃燒的麻煩。

揚彈機取彈

揚彈機取彈

將藥筒也送入砲膛

將藥筒也送入砲膛

此外,99式戰車裝有更先進的自動抑爆防火系統,反應時間僅0.1秒,對於彈艙的安全性肯定有所提升。再者,99式族系車體和砲塔的基本裝甲為焊接式,外面也有新型複合裝甲,被彈時的防護力比鑄造式均質軋鋼砲塔的T-72戰車更為強大。99式在砲塔後方又裝有主動雷射致盲裝置,得以反制敵軍(這裡其實應該是說我方)步兵。總體而言,各種高大上行頭一應俱全的99式,跟原始設計比較簡陋的T-72相比,外圍的主、被動防護能力已經高了不只一個檔次,命中之後要貫穿裝甲防護、誘爆彈艙,並沒有熱心網友們想像的容易。

我們不妨來設想一下99式在台灣遭遇國軍時的優勢與劣勢:

第一、步兵扛火箭筒無法力敵(正面迎擊),只能智取(側背偷襲)擊傷。

99式的正面裝甲,可以抵抗國軍步兵所有型號的現役反裝甲火箭。國內仿造的M72A1/ A4系列火箭(後者就是紅隼)、美製的AT-4跟SMAW,對抗均質軋鋼裝甲穿深都不到700公厘,無法跟它單挑。至於法製的APILAS火箭筒,在欠缺原廠技術支援之下,如今是否還堪用,不無疑問。此外,99式的雷射主動致盲設備,對步兵也是一個威脅。因此要以反裝甲火箭攻擊,勢必要從至少兩個以上方向,採用多發同時攻擊,使用奇襲、伏擊戰術,以砲塔尾端、底盤引擎室、砲塔頂部艙門等等脆弱部位為目標,才能提高擊傷的機率,癱瘓99式的作戰能力。

第二、彈頭重量大,或是採頂攻模式的反裝甲飛彈,可以有效擊毀99式戰車。

99式的自動裝填系統由於仍屬俄系戰車風格,彈藥存放在砲塔環正下方,沒有像M1那樣的砲塔尾端洩壓艙門設計,所以如果被標槍(射程約2,500公尺)、拖2B(約4,500公尺)等等反裝甲飛彈頂攻,從上往下「開罐頭」,還是有非常高的機率誘爆旋轉彈艙的彈藥,特別是可燃、分離存放的藥筒,更是最致命的危機。這時就要看99式的自動滅火抑爆系統到底有多管用了。無論效果如何,衷心希望這樣的情形不要在我有生之年出現。

至於地獄火飛彈,由於全系統重量更重、彈頭威力更強、射程更遠(8,000公尺),對付現有各種主力戰車都是得心應手的。但是武器運用並不是單純的跳數值。一般的步兵、砲兵單位甚至裝甲單位,除了反甲連之外,幾乎都欠缺這類威力強大的反戰車飛彈。而國軍現役戰車的主砲為105公厘M68A1,搭配最強的彈藥為DM63穿甲彈,對抗均質軋鋼裝甲的穿深大約800公厘,這也就是它的極限了,在與99式交戰時未必討得了便宜。至於地獄火飛彈更是國軍陸航單位武裝直升機才有的法寶。在呼叫友軍來臨之前,99式就是難啃的硬骨頭。

第三、頂攻反裝甲飛彈可以有效擊毀99式,但仍應避免正面作戰。

固然,標槍與拖二B飛彈的威力足以擊毀99式,射程也比一般戰車砲來得長(一般戰車砲以2,000公尺為接戰距離,而2,000公尺以上反而是飛彈射程的甜蜜點),不過輕型反戰車飛彈的飛行速度通常比砲彈慢,所以防禦一方如果不是用武裝直升機發射地獄火飛彈,而是無裝甲、輕裝甲車輛甚至是步行的獵殺小組,仍然要善用地形掩護、機動伏擊、陣地轉換,避免正面對決。

而這也是戰車無用論者最大的問題:主力戰車能迫使敵軍躲起來,畢竟以現代戰車的獵-殲能力,發現目標後6秒內就能開火、開火後2秒內幾乎保證殲敵,獵人很可能變成獵物。打帶跑戰術是步兵對抗主力戰車最大的生存保證。

第四、無人機(遊蕩彈藥)、雷射導引火箭、新型迫砲也可威脅99式

俄烏戰爭讓世人發現,現代主力戰車儘管看似有周全的防護,面對來自上方的威脅時,只要沒有良好的狀況意識,還是非常脆弱。這些上方的威脅包括:攜帶小型迫砲砲彈彈鼓或彈藥的無人機、能俯衝自毀的小型無人機,以及砲兵精準的同時彈著砲擊

無人機方面,許多人優先想到的是中大型的少尉式無人機,或者價格僅有6,000美元的彈簧刀式單兵無人機,前者能攜帶彈藥攻擊地面目標,後者的彈藥酬載力小,但能在目標區上空徘徊超過20分鐘,堪稱小而致命的遊蕩彈藥,能擺脫傳統地形地貌對交戰距離的限制,從天而降逆襲裝甲部隊。其實即使是商規的四軸無人機,也可以加裝彈鼓套件,讓它們能連續投擲數枚小型迫砲彈或榴彈,對敵軍主力戰車發動突襲。

另一個值得考量的是迫擊砲。如果能升級步兵迫砲單位的前觀、射指、解算作業,讓射擊作業自動化,並引進新型彈藥跟新砲,步兵單位仍然可以減少跟裝甲部隊正面交戰,改以遠程砲擊的方式予以殲滅。畢竟,密集、快速、準確,而且大角度落下的砲擊,仍夠可以摧毀戰車的通訊天線、光電設備、履帶、引擎,打亂部隊的運動,造成指揮、管制、通信不靈,甚至造成可觀的殺傷。

此外,加裝導引段後的Hydra 70火箭,可以搖身一變成為雷射導引火箭(例如APKWS、Fletcher這類武器),也可以考慮。只要裝在輕型載台上(例如悍馬車、M113),搭配雷射指向,一樣能在戰車砲的射程之外予以伏擊,而且每枚火箭彈的成本是地獄火飛彈的三分之一,既能打擊無裝甲或輕裝甲的面目標,又能集中射擊有重裝甲的點目標,泛用性很不錯。國軍在發展輕型火力支援載具時,不妨把雷射導引火箭同樣納入評估。

結語:天道酬勤,積極面對

我不認為99式主力戰車能完全擺脫俄系自動裝填系統的先天缺陷,但由於它比起T-72族系戰車有更強大的綜合性能,造成擊毀它更加困難。面對這樣的目標,國軍不能只是祈禱「砲塔飛高高」效應重演,而應該積極謀求各種避實擊虛的戰術戰法,並在籌獲新型裝備時,把這些納入考量,甚至進行相應的開發作業。

總歸一句話,天道酬勤。如果只是希望對手低能孱弱,對於國防建軍是沒有實益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廖英雁,天下先
18會員
26內容數
有一工你會大漢,你會讀冊濟濟,你會瞭解,佇這個社會,需要有人敢說真心話。
廖英雁,天下先的其他內容
2025/02/11
錢要花在刀口上。綠委提案凍結「海巡艦艇低致命性裝備試辦計畫」預算,要求海巡署評估開發精確版鎮海火箭彈。然而海巡武力以執法緝私為主,且中科院火箭彈改良成果有限、國際現貨市場套件昂貴。凡事有輕重緩急,預算可能互相排擠,建議立委優先監督海巡署改善核心任務的裝備,而非強化與本務不符的反水面戰力。
Thumbnail
2025/02/11
錢要花在刀口上。綠委提案凍結「海巡艦艇低致命性裝備試辦計畫」預算,要求海巡署評估開發精確版鎮海火箭彈。然而海巡武力以執法緝私為主,且中科院火箭彈改良成果有限、國際現貨市場套件昂貴。凡事有輕重緩急,預算可能互相排擠,建議立委優先監督海巡署改善核心任務的裝備,而非強化與本務不符的反水面戰力。
Thumbnail
2025/02/04
2022年取消的震海4530噸巡防艦原型案,供電功率不高於挪威南森級、艦艏垂發與艦舯上層反艦飛彈重量又更大,妄圖包山包海通通滿足,使船型成為一個難以再容納任何排水量放大的高風險、低餘裕設計。台灣海軍對風險管理的輕忽外行、中科院對於技術實力的好高騖遠,都在這個專案管理的負面教材顯露無遺。
Thumbnail
2025/02/04
2022年取消的震海4530噸巡防艦原型案,供電功率不高於挪威南森級、艦艏垂發與艦舯上層反艦飛彈重量又更大,妄圖包山包海通通滿足,使船型成為一個難以再容納任何排水量放大的高風險、低餘裕設計。台灣海軍對風險管理的輕忽外行、中科院對於技術實力的好高騖遠,都在這個專案管理的負面教材顯露無遺。
Thumbnail
2023/09/04
從2024年院編版國防預算書可知,國防部除了繼續執行遙控無人機防禦系統案(新台幣43.51億元),採購中科院裝備來補足基(陣)地的基礎防護,也編列了9.89億元採購新型無人機反制系統。不過從相關報導看,四家獲選廠商彼此整合稍有遲滯,系統主導廠商的產品也有搜索距離偏低、濾除海面雜波性能欠佳的問題。
Thumbnail
2023/09/04
從2024年院編版國防預算書可知,國防部除了繼續執行遙控無人機防禦系統案(新台幣43.51億元),採購中科院裝備來補足基(陣)地的基礎防護,也編列了9.89億元採購新型無人機反制系統。不過從相關報導看,四家獲選廠商彼此整合稍有遲滯,系統主導廠商的產品也有搜索距離偏低、濾除海面雜波性能欠佳的問題。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介紹朋友新開的蝦皮選物店『10樓2選物店』,並分享方格子與蝦皮合作的分潤計畫,註冊流程簡單,0成本、無綁約,推薦給想增加收入的讀者。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當你邊吃粽子邊看龍舟競賽直播的時候,可能會順道悼念一下2300多年前投江的屈原。但你知道端午節及其活動原先都與屈原毫無關係嗎?這是怎麼回事呢? 本文深入探討端午節設立初衷、粽子、龍舟競渡與屈原自沉四者。看完這篇文章,你就會對端午、粽子、龍舟和屈原的四角關係有新的認識喔。那就讓我們一起解開謎團吧!
Thumbnail
這是烏俄戰爭的一個簡短戰鬥影片,也只是過去一年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在烏俄之間的一小部份,不過也是整場烏俄戰爭的一個縮影,可以從中看出無人機的效益、砲擊的威力,以及烏軍究竟如何與一個世界強權在正面戰爭中打平的。
Thumbnail
這是烏俄戰爭的一個簡短戰鬥影片,也只是過去一年幾乎每天都會發生在烏俄之間的一小部份,不過也是整場烏俄戰爭的一個縮影,可以從中看出無人機的效益、砲擊的威力,以及烏軍究竟如何與一個世界強權在正面戰爭中打平的。
Thumbnail
謙信的朋友出版英文版的兒童繪本,在謙信的kindle 與kobo商店上架,有小小孩的朋友不妨看看 https://www.amazon.com/-/zh_TW/dp/B0BWH5Q632?binding=kindle_edition&ref_=dbs_s_ks_series_rwt_tkin&qi
Thumbnail
謙信的朋友出版英文版的兒童繪本,在謙信的kindle 與kobo商店上架,有小小孩的朋友不妨看看 https://www.amazon.com/-/zh_TW/dp/B0BWH5Q632?binding=kindle_edition&ref_=dbs_s_ks_series_rwt_tkin&qi
Thumbnail
這不是和平時期放假出門找路,你可以花時間拿地圖出來研究半天,戰場上很確定有敵軍坦克出沒,一秒鐘的延遲都會是致命的。若正好又遇到敵軍襲擊,不會有閒情逸致翻地圖確認狀況,更別說你前方的僚車剛剛才被擊毀,自己即將是下一個。筆者的意思是,開戰三天後沒打下基輔,包括筆者在內,都開始認為這場戰爭將會曠日廢時。
Thumbnail
這不是和平時期放假出門找路,你可以花時間拿地圖出來研究半天,戰場上很確定有敵軍坦克出沒,一秒鐘的延遲都會是致命的。若正好又遇到敵軍襲擊,不會有閒情逸致翻地圖確認狀況,更別說你前方的僚車剛剛才被擊毀,自己即將是下一個。筆者的意思是,開戰三天後沒打下基輔,包括筆者在內,都開始認為這場戰爭將會曠日廢時。
Thumbnail
情報收集的遲緩,導致修正作業來不及,至少趕不上進攻計畫,且俄國士官素質與軍官落差甚大,導致除了少數軍官,多數人都不具備制定計劃的能力,進一步壓垮參謀作業。反過來說,烏克蘭守軍都是在地人,有些人經營戰場很久,對這些細節非常清楚,這對數量較少的守軍來說就是優勢,可以集中火力在能夠進攻的路線上。
Thumbnail
情報收集的遲緩,導致修正作業來不及,至少趕不上進攻計畫,且俄國士官素質與軍官落差甚大,導致除了少數軍官,多數人都不具備制定計劃的能力,進一步壓垮參謀作業。反過來說,烏克蘭守軍都是在地人,有些人經營戰場很久,對這些細節非常清楚,這對數量較少的守軍來說就是優勢,可以集中火力在能夠進攻的路線上。
Thumbnail
其他先進裝備更不用提,空軍的價格極為昂貴,但數量無法多到形成壓制,少量質精反而成為不敢運用的拖累。陸軍的先進戰車,看似效能大為提升,但在作戰上面對的不是戰車決戰,而是複合城鎮防禦、步炮、步戰協同的烏軍,此時單一性能不是重點,能不能形成數量加火力的總體優勢才是。
Thumbnail
其他先進裝備更不用提,空軍的價格極為昂貴,但數量無法多到形成壓制,少量質精反而成為不敢運用的拖累。陸軍的先進戰車,看似效能大為提升,但在作戰上面對的不是戰車決戰,而是複合城鎮防禦、步炮、步戰協同的烏軍,此時單一性能不是重點,能不能形成數量加火力的總體優勢才是。
Thumbnail
可以說戰爭初期是各顯神通,只是俄軍先一步敗退。不過說敗退也不對,俄空軍一直都沒處在敗的階段,只能說取得不了勝利,也控制不了烏克蘭天空,到今天僅僅能說,在俄軍地面控制區,其空軍可以取得部分制空權,而在烏克蘭控制區,可以把防空系統往前推的地方,俄軍連部分制空權都沒有。
Thumbnail
可以說戰爭初期是各顯神通,只是俄軍先一步敗退。不過說敗退也不對,俄空軍一直都沒處在敗的階段,只能說取得不了勝利,也控制不了烏克蘭天空,到今天僅僅能說,在俄軍地面控制區,其空軍可以取得部分制空權,而在烏克蘭控制區,可以把防空系統往前推的地方,俄軍連部分制空權都沒有。
Thumbnail
這幾周要來談一下,打了大半年的俄烏戰爭,究竟有多少可以檢討的地方。不說總檢討,是因為可能幾十年後才能窺得全貌,故只談談當前可以確定的。
Thumbnail
這幾周要來談一下,打了大半年的俄烏戰爭,究竟有多少可以檢討的地方。不說總檢討,是因為可能幾十年後才能窺得全貌,故只談談當前可以確定的。
Thumbnail
我不認為99式主力戰車能完全擺脫俄系自動裝填系統的先天缺陷,但由於它比起T-72族系戰車有更強大的綜合性能,造成擊毀它更加困難。面對這樣的目標,國軍不能只是祈禱「砲塔飛高高」效應重演,而應該積極謀求各種避實擊虛的戰術戰法,並在籌獲新型裝備時,把這些納入考量,甚至進行相應的開發作業。
Thumbnail
我不認為99式主力戰車能完全擺脫俄系自動裝填系統的先天缺陷,但由於它比起T-72族系戰車有更強大的綜合性能,造成擊毀它更加困難。面對這樣的目標,國軍不能只是祈禱「砲塔飛高高」效應重演,而應該積極謀求各種避實擊虛的戰術戰法,並在籌獲新型裝備時,把這些納入考量,甚至進行相應的開發作業。
Thumbnail
是說俄系戰車此次在烏克蘭戰場上表現不佳,面對歐美各國所提供的多款反裝甲飛彈,幾乎無還手的餘地。特別是擁有攻頂模式的標槍飛彈,常常讓俄系戰車的砲塔噴飛,使整部戰車支離破碎,其中乘員的下場,可想而知。俄系戰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許多專家已有過分析討論,不外乎設計不良,彈藥儲放位置容易遭引爆.....
Thumbnail
是說俄系戰車此次在烏克蘭戰場上表現不佳,面對歐美各國所提供的多款反裝甲飛彈,幾乎無還手的餘地。特別是擁有攻頂模式的標槍飛彈,常常讓俄系戰車的砲塔噴飛,使整部戰車支離破碎,其中乘員的下場,可想而知。俄系戰車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許多專家已有過分析討論,不外乎設計不良,彈藥儲放位置容易遭引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