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一下:歡迎收聽到大使跟鏡好聽製作的podcast,補充一些馬雅的基本常識
在臺灣很多人都以為,馬雅人已經隨著他們的古文明,消失在這個地球之上了。殊不知,依據最寬鬆的統計數據,世界上還有八百多萬的馬雅人活得好好的。有些馬雅人
在美國形成社群,而在中美洲,很多人經歷數百年的西班牙殖民,已經拉丁化,甚至忘卻祖先的語言。也有馬雅人至今還保留許多祖先的信仰與習俗,繼續跟我們生活在同一顆地球上。
會有這種馬雅人「全面滅絕」的說法,坊間以訛傳訛的偽科學書籍、每天晚上電視名嘴的「演出」、網路YTer以娛樂之名散佈錯誤資訊,恐怕都推了這種現象一把。
實際上,在西元850~950年之間,位於今日瓜地馬拉低地叢林、墨西哥恰帕斯等地的馬雅人城邦,的確大規模的衰弱。根據Culbert 與 Rice兩位研究者在1990年代的人口估算,西元800年到1000年之間,馬雅地區的人口數有如溜滑梯一般大幅下降,並且再也沒有回到過巔峰的水準。我們可以稱之為「古典馬雅文明的終結」。
整體而言,「古典馬雅文明的終結」有幾個特色,它並非戲劇性的瞬間消失,而是長達三代人以上的事情。但是,整體的變化還是非常快速,人口數在一百多年的時間內,就回到了西元前200年的水準。此外,馬雅人選擇拋棄了古典馬雅的城市,前往更乾旱、沒有大量穩定水源的猶加敦地區。在那裡,馬雅人與來自墨西哥中部的托爾特克人交流、融合(?)形成後古典期的馬雅文化。
古典終結期馬雅文化衰弱的各種說法
既然要談到新看法,那麼勢必要介紹一下,現代學界的定論或是共識。由於被名嘴拖累,其實台灣人對於這些共識所知甚少,甚至把馬雅人的衰弱當成是深奧、不可解的難題。大使之前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討論過這件事。
以下簡單介紹馬雅文化衰弱的一些說法,如果要看詳細的論述,再麻煩大家點上面的
連結進去看啦!
首先,無論是臺灣或是中國坊間,對馬雅人衰弱的華文資訊,對歷史的思考都太過於「單因論」。實際上,一個文化的毀滅是非常複雜的。我們了解文化與文明有一定承受災害的能力。基本上越複雜的文明,承受災害的能力越強。
因此,考古學家目前多半以「多因論」來思考馬雅文化的衰亡。我們看到在古典晚期,戰爭規模的擴大可能造成非農業人口比例上升,戰士、工匠增加,但農業生產力可能相應衰退。
此外,國王為了獲取更廣泛的支持分權給貴族,各城邦都出現貴族權力擴張的情形。例如,貴族居住區出現過去王族居住區才出現的裝飾紋、刻寫貴族姓名標籤(PSS)的陶器也增加不少。陶器開始出現不少宮殿內議事的場景,都可能在反映這樣的變化。
大型城邦可能不再具有絕對的權力。中小型城邦取得更大的政治權力。城邦間割據競爭加劇,可能會導致馬雅城邦因應變局的能力下降,可說是古典終結期重要的背景因素之一。
接著,我們也要看到馬雅人生存的自然環境。熱帶雨林雖然生機盎然,土地卻因為石灰岩地形以及淋融作用,並不肥沃。馬雅人甚至需要排乾季節性濕地,取得底層淤積肥沃的土壤,來改善自己的田地。另一方面,馬雅人身處的雨林,並非四季皆有雨,還是有乾季與濕季之分。馬雅人為此建造不少蓄水池,以應變臨時的乾旱,或是過長的乾季。
在這樣不利的農業基礎上,考古學家透過古氣候學研究,發現西元750年~1050年間,馬雅世界發生數波的乾旱。這個時間正好也是馬雅文化衰弱的時間。在多因論的模型下,我們看到古典馬雅世界的衰弱,並非乾旱單一原因造成,而是內外交迫的,大家都推了一把的過程。
那馬雅人自己呢?文化悄然轉變
近年來,有些研究者也開始關注古典終結期,馬雅文化內部的轉變。也就是讓研究的視角不要只專注在毀滅的因子,同時也關注馬雅人自己的選擇。我們發現古典終結期的某些馬雅遺址,出現細微的文化轉變。
Kabah 859年石碑,熟悉這個專欄的讀者應該看得出來,這不是馬雅人的典型風格
在
Kabah遺址,我們可以看到浮雕的藝術風格,趨向中部墨西哥的藝術風格。
另外在文字的書寫風格上,古典馬雅低地的書寫風格,字體比較圓潤。但是中部墨西哥卻是方塊、直角較多,特別在曆法文字上更加明顯。
例如上面這個馬雅的曆法文字,外框裝飾比較圓。但是,在古典終結期的Jimbal遺址,我們看到馬雅人開始使用中部墨西哥風格的文字符號。此外,部分的遺址也開始興建在古典期低地少見的圓形建築。
這使得考古學家推測,古典終結期的馬雅人,有些城市王國保持著舊菁英文化的模式,而某些城市則走向新的菁英文化。所謂舊菁英文化,根據
Simon Martin的整理,大致有以下特點:
- 大多使用傳統的統治頭銜Ajaw,很少使用K'almoote這個中部墨西哥的頭銜
- 使用傳統的姓名與書寫方式
- 只有很少的精細模造裝飾
- 沒有圓形神廟
使用K'almoote 這個頭銜最有名的人之一,正是征服提卡爾那位,
「來自西方的君主」Ochk'in Kalmoote'「火之生」Siyah K'ak,大家應該都很熟了?
至於新的菁英文化,則可以統整成為以下幾點:
- 全部都使用K'almoote這個中部墨西哥的頭銜
- 反常的命名與書寫方式
- 很多的精細模造裝飾
- 興築圓形神廟建築
這樣的轉變告訴我們,古典終結期除了外力、天災、內部的社會經濟背景以外,部分馬雅王國選擇文化的轉變,更加貼近了中部墨西哥的泛中美地峽文化。
如果,我們將古典終結期使用新菁英文化與舊菁英文化的王國,一起放到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兩組人並沒有明顯的地域上的差別。不過老牌的提卡爾(Tikal)、卡拉柯爾(Caracol)、Oxpemul等城邦王國,堅守傳統文化。Nakum、Ucanal、Ceibal 則轉向新的菁英文化。
如果將興盛衰弱的時間,也加入考量。Nakum撐到十世紀。Ucanal在九世紀還變強盛了。Ceibal更是在西元830年~890間達到第二次人口高峰。在Ceibal第二次人口高峰的時期,考古學家發現了許多具有中部墨西哥風格的文物。
這代表馬雅文化在這個時候受到中部墨西哥影響很深,有些城邦選擇改變,看起來改變是有助於他們延續城邦生命。雖然這些城邦最後還是結束了,但是這種轉變的洪流並沒有消失。在猶加敦半島上,馬雅城邦幾乎托爾特克化,以致於有馬雅考古學家以新馬雅文化,稱呼活躍於後古典期的馬雅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