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看了韓劇《我是遺物整理師》,內容當中,談論到關於生死的議題,先跟大家簡單介紹這齣好看的劇。
《Move to Heaven:我是遺物整理師》,就如片名一樣的樸實和簡單。由李帝勳飾演的「曹尚久」前科犯叔叔,意外成為患有亞斯伯格症的姪子「韓可魯」的監護人。兩人一起經營名為「Move to Heaven」的遺物整理公司,他們細心收拾亡者的東西、揣測他們的人生,並向摯愛的親友傳達他們不曾說出的告白。每集故事都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獨居老人每日想念著遺棄自己的兒子、為生活打拚的青年在睡夢中死去什麼也沒留下、不被父母認同的同性戀終於重拾告白的勇氣卻再也沒機會、深愛著彼此的年邁夫妻手牽手走向人生的盡頭……
透過遺物整理師的日常,我們看見了不一樣的社會縮影。而由陳俊翔飾演的「可魯」和爸爸之間的對白,一字一句說進我們的心底,溫暖卻也讓人鼻酸。
身為遺物整理師的父子二人,用心感受每一位亡往生者的故事。在整理遺物時,他們總能拼湊出那些肉眼看不見的小細節。就好像皮克斯動畫《可可夜總會》教我們的: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在可魯爸爸「韓靜佑」(池珍熙 飾)因病去世後,「如果有人問我,人生最美好的回憶是什麼?我會回答,成為可魯的父親。」這句話成為可魯的救贖;他相信爸爸儘管離開人世,卻會一直待在自己的身邊。而這樣的念想,也是在體會過失去,唯一能忘卻孤單、生存下去的方式。
一個人離開這世間,就像是「搬到了天堂」,曾經在這裡留下的一切,濃縮成了一件件遺物,讓還活著的人偶爾思念,並帶著他們的回憶繼續走完剩下的人生。
反而是透過觀賞這齣韓劇的時候,讓我對於「死亡」的看見,還有人生的放下、告別,有不同的感受與想法。
第一點,想來跟大家談談,死亡,為何?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未來幾年全球將出現死亡高峰。世衛組織說,到2030年,全世界死亡人數將從2015年的5600萬人上升到7000萬人。
出現死亡高峰主要有兩個原因,死於心臟病以及癌症病人的增加;其次,人們壽命延長所帶來的死亡推遲。
誰都知道死是生的終點,人類最終逃脫不了死亡的命運。然而,談論死亡總是令人忌諱的。
或是出於對死亡的擔心和恐懼,或許出於宗教及文化等原因。
因為死亡的神秘、痛苦、幻滅與虛無。
但是,英國臨終關懷醫生曼尼克斯(Kathryn Mannix)認為應該打破圍繞死亡的禁忌。讓人們知道死亡可能並不像人們所想像的那樣可怕。
最近,英國也鼓勵醫生在面對時日不多的病人時,與他們展開關於死亡的坦誠對話。
曼尼克斯說:「很多時候人們不知道如何談論死亡這個字眼,所以乾脆緘口不言。結果大家在面對親人死亡時往往不知所措。不知道死亡到底多近多遠?」「結果是一片悲傷、憂慮和絶望的景象,」她說。
曼尼克斯表示,我們應該讓大家知道死亡的真相,坦誠地探討死亡。
現年85歲的BBC知名主持人貝克維爾(Joan Bakewell)參與製作和主持了6集有關死亡的系列節目,探討英國人對死亡的態度,試圖揭開死亡的神秘面紗。
那麼,正常的死亡應該是什麼樣?是不是像電影、電視中所描繪的那樣?
根據曼尼克斯的描述:「死亡就像出生一樣其實就是一個過程。病人逐漸地變得更加疲倦。隨著時間的推移,病人睡的時候多,醒的時候少…… 有時,病人在睡眠過程中處於昏迷狀態。這一變化雖然微小但卻非常重要。我們叫不醒他們。但當他們醒來時會說他們睡得很香。這時我們就知道這種昏迷對病人來說並不可怕…… 最終他們會一直處於無意識狀態。」
她說,「病人此時此刻處於一種放鬆狀態,他們呼吸時不會有意識地清理喉嚨聚集的粘液和唾液。這喉嚨就會發出很響的聲音。這就是人們平時所說的『垂死掙扎』(death rattle),並認為這很恐怖。但其實,我由此會判斷出我的病人處於深度放鬆和昏迷狀態。當空氣經過肺部呼出呼進時,穿過喉頭粘液的氣泡發出這種聲響。他們自己並無知覺。在生命最後時光還會出現一段淺呼吸。最後是呼出一口氣,不再有進氣。有時這一切發生得非常安靜,家人都沒有留意到。」
曼尼克斯說,正常的死亡過程是非常平和。我們可以感知到死亡,可以為之做凖備。我們應該為此感到安慰。
第二點、死亡帶來的恐懼
我印象中第一次接觸到的死亡,就是在阿婆(奶奶)的過世。
至今仍是印象深刻,有句話曾說過,先習臨終,後習生死。透過死亡讓我有許多學習與看見,那時候才深刻了解生命有終結的時候,才認識好好地活在當下,十分的重要。
另一個,讓我想起以前在芝加哥念書的時候,遇到黑人搶劫,當下也深刻覺得自己面臨死亡。在那一刻,突然湧現了所有的求生意志,拔腿拼命地狂奔。
第三點、自己能做些什麼
不要害怕,因為未知而恐懼
每個人的劇本都是寫好的~珍惜每個當下
享受每個過程,重視與珍視自己的生命
宇宙流PODCAST聆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