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0年奪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影片金獅獎後,《游牧人生》於隔年的奧斯卡還收穫了六項提名,最後更獲頒最佳影片、最佳導演以及最佳女主角三大獎項。這部電影的節奏相當緩慢,導演趙婷(Chloé Zhao)彷彿是將紀錄片與劇情片摻揉在一起,即使詩意也不失真實感。此外,電影中大部分的演員,除女主角芬恩(Fern)由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飾演外,其他演員幾乎都由本人出演,意思是他們在現實中正是以游牧族的生活型態活著。
故事的背景設定於2011年一月,由於美國石膏板的需求下降,美國石膏(US Gypsum)將內華達州帝國鎮的工廠關閉了。同年七月,當地的郵遞區號也隨之停用。隨著國際化的進程,美國的製造業在幾年內逐漸萎縮,而這趨勢下的犧牲品,正是這群工作了一輩子,卻連社會安全福利金也不夠他們過活的銀髮族。
(以下微雷)
游牧族的生活寫照
《游牧人生》以場景帶動劇情的方式呈現故事,彷彿映照著游牧族逐工作而居的生活型態,不過這種敘事手法可能讓觀眾覺得芬恩沒什麼角色動機,感受不到她的成長。此外,場景之間的不連貫,也會使劇情的情緒沒能持續堆疊。儘管如此,上述兩點我認為皆是導演刻意為之,甚至可以說《游牧人生》只是以芬恩做為切入點,僅為了幫助觀眾更認識游牧族這個群體。
除了季節性的工作轉移,片中也時不時穿插芬恩前往山林、海岸等環境,或是在游牧群體中生活的片段。這些場景交錯所營造出的飄渺感,那種個體概念消失於自然、群體的時刻,或許正是游牧生活帶給人的別樣感觸,也讓我想起了尼采的酒神精神。而這也是我認為導演不打算堆疊主角情緒、強調主角成長的原因。
資本世界的犀利反思
片中有一段對話非常印象深刻,芬恩聽到朋友正在談房地產獲利多少的話題,她不禁反駁道:「這很奇怪,你鼓勵別人投入畢生積蓄,變成負債,只為了買一間負擔不起的房子。」而此時另一位朋友則回應:「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拋開一切旅行去。」
在游牧族中,有不少人如芬恩一樣,在工廠關門後走投無路,苦撐後還碰上另一半與世長辭;也有人是評估經濟能力後,認為這種生活更適合自己;更有人被診斷出癌症末期,決定不再浪費時間。當掛念的事物已然消失,踏上旅途或許已是必然的決定,但這些決定又有多少是出於自願的選擇?
每個游牧民都有自己的故事,只用「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拋開一切旅行去。」去否定非主流的行為是否過於武斷?房產是資本世界吸引民眾去工作的理由之一,而說服民眾去工作則能讓資本家擴大資產,擴大資產的同時再透過買賣房產形成一個富者更富的循環。在分配不均的社會現況下,游牧族那種擺脫資本世界枷鎖、更注重群體與靈性的生活,或許也是該族群興起的原因。
我不是無家可歸(homeless),我只是沒有房子(houseless)
結語
無論游牧的理由是為了療傷、為了尋找自我,或只是不想在死時後悔他的帆船還停在車道上,導演趙婷皆溫柔地將其包裹。這部電影的獨到之處並非跌宕起伏的劇情或神來一筆的轉折,它僅是淡淡地將游牧族的生活攤在我們面前,帶我們參與這些相遇與別離、掙扎與前進,卻讓人為之嚮往、產生共鳴。
我不清楚芬恩在凝望那片鋪展至山脈的荒漠時,是否找到了答案,但相信她遲早能欣然接受這趟旅程,因為她必定會在路上尋獲其中的意義。倘若你也想欣賞放慢腳步的作品、也想體驗那種飄渺的感觸、也想見識這種生活型態,那麼這部作品可不容錯過。
遊牧生活最棒的一點,就是這裡並沒有最終的告別,
我都說"我們路上見"。 — 鮑勃·威爾斯